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证券市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对企业还是投资者都具有战略意义。随着证券市场规模的不断壮大、品种的迅速增多,证券欺诈现象屡见不鲜。我国以自然人为主力的投资者结构,决定了投资者个体与上市公司之问力量对比的悬殊,因此,在证券诉讼领域必须要加强对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保护,通过完善代表人诉讼形式,使投资者们能够相互助力,共同实现权益损害的民事救济。立足于我国证券诉讼制度的现状,分析其缺陷与不足,通过对美国证券集团诉讼的借鉴,提出完善我国证券诉讼制度的建议,希望通过逐步加强和完善对我国投资者的司法保护,促进证券市场的健康繁荣发展。

  • 标签: 证券集团诉讼 代表人诉讼 选择退出
  • 简介:民事诉讼传统的诉权论、诉讼标的论和既判力论三大基本理论描述的是诉讼的开始、过程和结果,而贯穿民事诉讼的则是诉讼请求。因此,民事诉讼基本理论应以诉讼请求为轴线展开并重述:诉权应关注起诉条件中的诉讼请求;诉讼标的作为诉的构成要素之考量,而诉的核心构成要素为诉讼请求;既判力客观范围=诉讼请求,如此,起诉的诉讼请求范围=法院审理的范围=既判力的客观范围。

  • 标签: 诉讼请求 诉讼标的 既判力的客观范围
  • 简介:舆论对司法的影响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却始终悬而未决。以2005年—2014年十大影响性诉讼(刑事部分)为样本分析发现,关于舆论与司法的传统观点误读了两者的关系,忽视了舆论介入司法的必要条件,难以形成可以对司法有指引作用的方案。事实上,只有清晰表达了对于个案处理倾向性的意见且这种意见成为主流舆论的情况下,舆论才可能左右司法。司法实践中,舆论主要通过'重判'呼吁、'轻判'要求、'无罪'主张和'有罪'意见四种倾向性态度对司法进行影响,并最终导致刑事棘手案件的形成。满足舆论呼吁、低于舆论期待和冷处理舆论,构成了中国司法应对刑事棘手案件的可能选项,但其中任何一种方式都无法单独解决舆论影响的问题。中国司法面对棘手案件,需要着重解决案件判决方案和做出判决的时机两个问题,即在综合考虑法律效果、社会影响和政治后果的基础上,首先确定案件如何判决,进而划分出'舆论主张有罪或重判而事实上无罪或应当轻判'和'舆论主张无罪或轻判而事实上有罪或应当重判'两种情况,确定适当的判决时机,从而形成一套系统的和具有操作可能性的中国刑事棘手案件舆论应对方案。

  • 标签: 刑事诉讼构造 刑事棘手案件 同心圆 舆论应对 影响性诉讼
  • 简介:劳动法是劳动者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法律,其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非常重要。也就是两者之间相互影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劳动法律的具体实施和完善的作用也很大。所以,正确处理劳动法律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基于此,简要阐述劳动法律与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相互关系

  • 标签: 劳动法律 人力资源管理 相互关系
  • 简介:台湾新领导人在"5·20"讲活中,对两岸关系根本性质态度模糊,使国民党执政时期两岸双方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共同政治基础面临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要求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涉台事务。

  • 标签: 两岸关系 法律规范体系 国民党执政 九二共识 对台工作 根本性质
  • 简介:2015年民事诉讼司法解释第252条规定,再审裁定撤销原判决、裁定发回重审的案件,在符合一定条件下,当事人申请变更、增加诉讼请求或者提出反诉的,人民法院应当准许。通过对该规定的分析,笔者发现再审中的诉权形态与再审程序设定的最初功能有所背离。不同诉讼阶段中当事人的诉权内涵与功能应当有所差异,且根据诉讼程序的设置,应当呈现出逐渐收缩的态势。然而,现行司法解释对此有不同的规定,本文拟从司法解释入手,去研究民事再审中的当事人诉权应当呈现的形态,从而厘清再审程序的功能,防止当事人对诉权和再审程序的滥用,真正凸显再审程序的功能与意义。

  • 标签: 民事再审 诉权 诉讼权利 民事诉讼法第252条
  • 简介:近日,柘城县人民法院审判了一起贩卖毒品的刑事案件:公诉机关指控被告人尹子动贩卖毒品吗啡20克,而经过庭审,发现该毒品吗啡的含量非常低,该毒品应认定为鸦片,因而减轻了被告人的刑罚,最终被告人被判缓刑。

  • 标签: 人民法院 刑事案件 审判实践 柘城县 诉讼模式 河南省
  • 简介:宽严相济是我国现阶段实行的基本刑事政策,其在指导刑事司法时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保障公民的基本人权与惩罚犯罪方面作用尤甚。刑事司法实践在行使定罪权、量刑权、行刑权时要正确充分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以期更好地实现刑法保障人权与惩罚犯罪的基本功能。

  • 标签: 宽严相济 刑事政策 定罪 量刑 行刑
  • 简介:一直以来对行政诉讼性质就存在主观诉讼和客观诉讼的争辩。从行政纠纷的多样性、行政诉讼发展规律以及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强调法院在法治建设中的作用来看,转变法院职能,从纠纷解决者转向权力监督者,行政诉讼客观化是今后行政诉讼发展的主要走向。2014年修改的行政诉讼第12条第8项首次以立法的形式将行政垄断纳入受案范围,确立了反行政垄断诉讼类型。而反行政垄断诉讼背后蕴含的价值追求与具体的审理规则都显现出行政诉讼客观性的特质。由此可得出反行政垄断诉讼客观化的发展现状、瓶颈、契机,其实就是我国行政诉讼客观化发展状况的真实写照。

  • 标签: 行政垄断 客观诉讼 反行政垄断诉讼 禁令判决
  • 简介:我国确立了“犯罪构成是刑事责任的唯一(法律)根据”论断,并形成了刑事责任根据中心论的研究范式,但却“静态有余而动态不足”.面临罪责关系的虚无化、刑事责任动态研究薄弱、体系性认识混乱等现实困局,研究刑事责任动态归责成为必然.从刑事责任根据论到动态刑事责任归责体系的理论突围是刑事责任范畴实现知识转型的必由之路,应以罪责关系为理论原点,遵循静态研究与动态研究并重,导入刑事一体化理念及方法,整合协调正当化事由的体系定位与刑事责任归责体系的理论建构,突出正当化事由的归责意义与功能,建立由犯罪构成与正当化事由构成的刑事责任归责体系.

  • 标签: 刑事责任根据 犯罪构成 正当化事由 刑事责任归责
  • 简介:广大高校毕业生是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事实劳动关系在高校毕业生劳动者就业中非常高发,而现实中高校毕业生劳动者事实劳动关系的维权却因认定标准和举证责任分配制度的不完善而举步维艰。亟需完善针对高校毕业生群体事实劳动关系的专门法律保护制度,以强化对高校毕业生劳动权益的法律保护。

  • 标签: 高校毕业生 事实劳动关系 劳动权益 法律保护
  • 简介:审美视野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教育者依然发挥主导作用.把审美关系作为教育者面对的客体,一方面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在审美活动中得到更加明确的贯彻;另一方面还可以充分发挥审美活动的非动机性、情感性和普遍性,在受教育者层面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向深层次意识领域的内化与渗透,促进受教育者素质修养的全面提升.

  • 标签: 思想政治教育 主体 客体 审美关系
  • 简介:文本是诠释学上的专门术语和理论,文本本身的要素体系为文本的理解和解释提供了一套分析的操作工具和话语体系。文本的法场域适用构成法律文本理论。法律文本理论对法律解释活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法律文本相对于文本所具有的要素特征和相对于其他类型文本所具有的比较特征上。法律文本理论吸收了符号、语境、读者、作者、意向、意义、语用等可操作的元素,从而使得法律解释学的展开可以借助于符号学、语言学、语用学、诠释学等诸多实践性学科知识和规则,从而为法律解释学方法提供新的认识视角。

  • 标签: 文本 文本理论 法律文本 法律解释 法教义学
  • 简介: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司法与行政之间的关系面临着"行政权力过于凸显"和"司法公信力下降"这两大现实困境。司法与行政之间实然层面的"失衡"状态,要求必须在我国的政治体制下对司法与行政之间应然层面或者法律层面的逻辑关系进行解读,唯此才能理顺司法与行政间复杂的但却是合乎我国政治逻辑和社会逻辑的关系。新形势下,基于司法与行政关系的改革发展,我们应把握司法"去行政化"的有限性,明确司法独立与我国政治体制之间的依存关系,正确处理行政、司法与党的领导的关系

  • 标签: 司法与行政 应然层面 法律层面 司法改革
  • 简介:建立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旨在现有司法体制格局下强调发挥审判职能在整个诉讼中的控制性、平衡性和决定性作用。以审判职能为中心确立的诉讼制度,能够实现控辩平等、控审分离和审判中立。为了确保该制度的顺利达成,需要在未来司法改革中完善顶层设计,如:明确实现司法中立性的可行路径,制定审判职能介入和控制侦查行为保障侦查合法性的具体措施,区分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的不同职能定位,打破司法改革的平均主义,改革员额制和遴选制,淡化司法责任制等。

  • 标签: 审判中心 诉讼制度 司法改革
  • 简介:实景演出、文化主题公园、乡村酒店、国际驿站等乡村旅游新业态的出现有力推进了阳朔乡村旅游的升级换代。在创意旅游发展的背景下,阳朔乡村传统文化资源被旅游开发主体进行挖掘、筛选和整合,形成"文化资本"。而这一重构的过程是以旅游者体验,激发创意潜能为基础的,阳朔借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的契机逐步发展成为国际知名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 标签: 文化创意 新业态 旅游体验 网络文本
  • 简介:新媒体的交互性使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具有明显优势。新媒体能够有效地促进教育主体实现身份转换,增强受教育者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面对复杂的网络环境,丰富和发展新媒体形式、转变教育主客体的角色观念、构建良好的新媒体生态是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优势得以发挥的重要途径。

  • 标签: 新媒体 思想政治教育 优势 主客体
  • 简介:B德意日刑事处罚令程序与我国刑事速裁程序有许多相似之处:二者都仅限适用于轻罪案件,都是不经当庭质证、辩论对被追诉人定罪处刑,实质上都要求被追诉人认罪认罚.在具体制度设计方面,二者又存在一些区别:刑事处罚令程序严格禁止被追诉人会被判处自由刑立即交付执行的案件适用,而我国刑事速裁程序并未对此作出限制;刑事处罚令程序采取书面审理的方式,而我国刑事速裁程序采取开庭审理的方式;二者在定罪处刑方式和程序救济后的法律效果也有很大不同.我国可以借鉴德意日刑事处罚令程序,放宽刑事速裁程序的适用条件,加强对被追诉人获取律师辩护权的保障,明确对认罪认罚的被追诉人从宽量刑的幅度,进一步简化庭审程序.

  • 标签: 刑事处罚令程序 刑事速裁程序 刑事诉讼
  • 简介:环境公益诉讼作为一种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在维护公众环境权益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环境公益诉讼中,证据自身的特殊性、保全主体不明确、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导致环境公益受损.因此,有必要对环境公益诉讼时的证据保全问题进行探讨,明确环境公益诉讼的证据保全主体、方式、条件,增设环境公益诉讼诉前证据保全制度.

  • 标签: 环境公益诉讼 证据保全 证据种类 实施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