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26 个结果
  • 简介:对于组织内的垂直信任,以往研究出于增加领导效能的考虑,多集中于下属对领导的信任。本研究则关注领导对下属的信任。通过对多家IT企业领导-下属的配对问卷调查,采用层次线性模型(HLM)和回归等方法,考察下属组织公民行为、可信任性、领导对下属的信任和泛化信任等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下属组织公民行为表现越多,领导越信任下属;领导对下属的可信任性判断中介了两者的关系;领导的泛化信任作为调和变量,影响领导对下属可信任性的判断。研究结果加深了对信任的认识,有助于提高组织内的信任。

  • 标签: 组织公民行为 可信任性 领导信任下属 泛化信任
  • 简介:文章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以CEO领导风格、TMT行为整合和企业创新绩效理论为依据提出研究假设,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利用有效样本数据展开实证分析,探究CEO领导风格、TMT行为整合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CEO放任型领导风格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具有显著负向影响,CEO交易型领导风格和CEO变革型领导风格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TMT行为整合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CEO放任型领导风格对TMT行为整合中的决策参与和团队合作具有显著负向影响,CEO交易型领导风格和CEO变革型领导风格对TMT行为整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此外,TMT行为整合在CEO领导风格与企业创新绩效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

  • 标签: CEO领导风格 TMT行为整合 企业创新绩效
  • 简介:采用访谈法对119名4~6岁儿童合作行为认知的发展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幼儿的合作选择认知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其中超过一半的幼儿知道在面对问题时可以与同伴合作解决,而在日常游戏中知道与同伴合作共玩的幼儿更是超过了3/4;(2)幼儿的合作归因主要以结果归因为主,客观条件归因次之;同时,在结果归因中,幼儿主要以个体或活动归因为主,同伴关系和共同利益归因所占比例都相对较少;规则和权威归因在幼儿中仍有一定存在;(3)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合作选择认知和合作归因的水平都不断提高;(4)情境是影响幼儿合作选择认知与合作归因的一个重要因素.

  • 标签: 归因 幼儿 同伴关系 合作行为 高水平 认知发展
  • 简介:心理理论是一种对不可观察的心理状态进行推理并基于此对他人的行为进行预测的能力。个体拥有同情利他,适应文化环境,能自己对自我及他人内心归因,与他人合作、竞争、操控他人等能力,少不了心理理论的作用。所以培养心理理论是非常有价值的。本文总结以往培养心理理论的方法,讨论其不足,提出另一种新颖的方法——行为同步法。介绍音乐和舞蹈与其的关系及实施方法,行为同步怎样影响心理理论的机制,以及其对心理理论及相关领域的影响。最后,讨论一下行为同步研究的未来研究走向及对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启示。

  • 标签: 心理理论 干预 行为同步
  • 简介:以随机抽取的大学生403人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探讨了大学生助人行为倾向现状以及情景风险因素对其的影响,并考察了大学生对负面社会道德事件的看法。结果表明:(1)不论在一般情景下还是有风险情景下,大学生的助人行为倾向都处在较高水平。其中,一般情景下的助人行为倾向显著高于有风险情景下的助人行为倾向(2)性别和助人情景的交互作用显著。其中,一般情景下,女生助人行为倾向显著高于男生,有风险情景下,男生助人行为倾向显著高于女生;生源和助人情景的主效应显著,不论在一般情景下还是有风险情景下,农村大学生的助人行为倾向都显著高于城市大学生。(3)对于新闻媒体在报道如"扶老人反被诬陷""小悦悦"等事件中的作用,既有正面作用,也有负面影响。

  • 标签: 大学生 助人行为 情景风险因素 社会道德事件
  • 简介:通过实验探究危机情境下组织回应策略对员工的负性情绪和行为倾向的影响。实验一采用被试间设计。探讨公众舆论危机情境下组织回应策略(机会解释,威胁解释)对员工情绪和行为倾向的影响。实验二采用2×2的被试间实验设计,探讨管理惩戒危机情境下利益相关性(主相关,他相关)和组织回应策略类型对员工情绪和行为倾向的影响。结果发现,威胁解释下被试的负性情绪更高;机会解释下的被试发生负性网络行为可能性高于威胁解释,但现实行为倾向水平均较低;员工利益主相关情境下,被试负性行为倾向更高,危机情境类型和组织回应策略类型交互作用显著。研究表明:机会解释对抑制员工的负性情绪更有效;威胁解释对抑制员工的负性网络行为倾向更有效;员工利益主相关的危机情境会使员工的负性情绪和负性行为水平更高。

  • 标签: 危机沟通 回应策 威胁解 机会解释.
  • 简介:采用实验室方法,通过两难对策任务的情景模拟,研究学生个体在自然情景下的对策行为.结果表明:(1)儿童对策行为随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小学五年级是儿童对策行为发生转折的关键期,表现出较高水平的合作策略.(2)性别对对策行为的影响不显著.(3)不同类型的决策者面临同样的决策任务时,会产生不同的对策行为.

  • 标签: 对策行为 两难问题 高水平 关键期 五年级 学生
  • 简介:研究采用同伴提名法、友谊质量问卷和班级戏剧量表,对430名小学3至5年级的儿童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追踪调查。在此基础上考察了攻击行为的不同发展轨迹与同伴关系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不同的攻击行为发展轨迹在社会喜好上的主效应显著,但是在友谊质量上的差异不显著,具体来说:(1)不同外部攻击亚组之间在社会喜好变化趋势上存在显著差异,相对于先低后高组、持续高组和持续低组,先高后低组的社会喜好存在显著的上升趋势;相对于持续低组和持续高组,先低后高组存在显著的下降趋势。(2)不同关系攻击亚组之间在社会喜好变化趋势上存在显著差异,相对于先高后低组、持续低组和持续高组,先低后高组的社会喜好得分存在显著的下降趋势。

  • 标签: 外部攻击 关系攻击 社会喜好 友谊质量
  • 简介:对公共道德概念的把握不仅要从中外公私观念的历史流变中,而且要从现代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为基础的的道德诉求中去理解。我们当今的公共道德观念,消极性与积极性的公民行为必须同时提倡。一方面在制度设计与运行中,处理好如何以公民个人权利的保护立基,但又能容纳公民公共参与的积极性问题;另一方面,对公民的要求要有两个面相,一是积极的,即有所为,一是消极的,即有所守。有所为,指对公共事务的参与及公共交往中体现的同情与关爱及信任、合作等公共精神;有所守,指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与权益,遵守公共生活中的法律与规则。

  • 标签: 公共道德 私人自主性 公共参与 公民行为
  • 简介:学生的问题行为与自身一些不合理信念或观念等心理因素密切相关,从而引发不正常的情绪和行为。由于其自身年龄特点和认知发育的不成熟,他们在描述事件时模糊不清,矛盾、不合理,使问题变得复杂,这时需要教育者运用心理咨询中的具体化技术,使谈话话题指向具体的事实和细节,使双方讨论的问题更加清晰、准确,有利于教育者准确地把握学生问题行为的性质、特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知,积极归因,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概率。本文借助学生问题行为引发冲突的三个具体案例阐述了具体谈话法的概念、应用原则与使用方法。

  • 标签: 具体谈话法 问题行为 校园暴力
  • 简介:本文主要简述了当前中小学生心理障碍问题已呈上升趋势,自杀行为已引起社会关注。中小学生自杀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心理压力大,自己设定的奋斗目标受挫,心理失衡;因青春失恋,引起的情感障碍;学生的性格脆弱,承受能力差;个别人的心理变态,误走绝路;家长们过高期望,"逼子成龙"。因此,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加速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的转轨,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心理负担;全社会和家长都应树立新的人才观,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对中小学生要加强树立正确人生观的教育,提高他们的耐挫折力,增强学生的自我调适能力,以迎接21世纪的挑战,成为跨世纪的合格人才。

  • 标签: 中小学生 自杀行为 心理障碍 家庭教育 高中学生 奋斗目标
  • 简介:网络欺负已成为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共情是一种亲社会性的人格特质,它也可以有效地预测网络欺负。共情通过影响不同的网络欺负角色-网络欺负者、网络受欺负者和网络旁观者,影响着欺负的发展方向和范围,其中认知共情和情绪共情发挥不同的作用。目前,关于共情影响不同网络欺负角色行为的研究还有一些不足和缺陷。未来研究要结合多种方法进行深入探讨,加强理论建构,进一步为网络欺负的预防和干预提供指导。

  • 标签: 网络欺负者 网络受欺负者 网络旁观者 认知共情 情绪共情
  • 简介:培养儿童青少年乐于助人的品质是重要的教育目标之一。在心理学中,乐于助人的行为称为利他行为(AltruisticBehavior)。利他行为一词最早是由法国社会学创始人孔德提出。后被斯宾塞等人沿用。利他行为是出于自愿的,不期望他人任何回报或奖赏的一种自觉无私、有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主要包括帮助、安慰、救援、保护别人或与人分享等。从小对孩子进行利他行为的培养很有必要,有助于孩子更好地与他人进行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要求。罗森汉(Rosenhan)、康内尼(Konecni)等人分别对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发现诸多因素影响利他行为的发生。

  • 标签: 利他行为 影响因素 儿童
  • 简介:本文介绍了一例偏执型人格障碍来访者的整个咨询过程。在9次的中短期认知行为咨询中,咨询师通过对建立咨询关系、确定咨询问题及目标、问题解决、咨询结束四个阶段进行设置,不同阶段的咨询重点,咨询技术与对话的展示,接受督导,效果评估等方面进行了案例示范,并对认知行为疗法的局限性及发展现状进行了讨论。

  • 标签: 偏执型人格障碍 认知行为疗法 个案概念化 核心信念 自动化思维
  • 简介:<正>引言自80年代以来,教师课堂行为效能研究一直是教育领域研究的焦点(Gage,1985,BrophyandGood,1986).研究表明,家庭、学校、教师能力水平共同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其中,学校和教师能力水平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关键因素.而教师的能力水平又主要体现在课堂行为上.本研究试图从教师的认知、操作、监控三种能力来分析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并通过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干预训练,探讨提高教师课堂行为功效的方法与途径.

  • 标签: 教师课堂行为 中学数学教师 教师教学能力 控制组 课堂教学能力 认知能力
  • 简介:本研究目的是在中国翻译和修订沃特斯一迪因儿童依恋行为分类卡片,以便用于评价中国儿童对成人的依恋行为。来自中国教育界和心理学界的44名专家参加了本研究。他们根据自己对理想的中国儿童的理解,使用中文版的儿童依恋行为分类卡片进行了行为分类。统计结果表明,中文翻译版分类卡片的再测信度是,r=0.96(p<0.01);中文和英文版的再测信度是r=0.97(p<0.01);英文原版和英文再译版的再测信度为r=0.91(p<0.01)。根据44名中国专家所做的行为分类平均数,我们建立了中国版的儿童依恋安全性指标。这一指标与美国原版的儿童依恋行为安全性指标的相关系数为r=0.83(p<0.01)。研究结果表明,被广泛用来测量西方儿童依恋行为的沃特斯一迪因儿童依恋分类卡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不受文化差异的影响,相对有效地测量中国儿童对成人的依恋行为。本报告还初步探讨了中、英文版儿童依恋安全性指标中单项行为评分差异的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的研究建议。

  • 标签: 依恋 Q分类 儿童社会性发展
  • 简介:本研究对8~10个月婴儿的母亲进行实验室结构访谈,考察了婴儿社会情绪行为发展的年龄特点和性别差异。结果表明:(1)8—10个月婴儿已经出现多种性质、较复杂的社会情绪行为,并且在频率上随年龄变化而增加;负性情绪行为的增长相对较明显,婴儿违反规定和分离焦虑行为在第九个月显著增多。(2)在8—10个月的婴儿中,具有不同社会情绪行为特征的婴儿的年龄分布具有显著差异,表现出较强负性情绪行为的婴儿在第九个月中显著增多。(3)8—10个月婴儿的社会情绪行为表现没有显著性别差异,但婴儿的社会情绪行为的发展趋势存在显著性别差异,男婴在分离焦虑、执拗表现频率的增加上高于女婴。

  • 标签: 8—10个月 婴儿 社会情绪行为 年龄特点 性别差异 交往策略
  • 简介:本研究从天津市五所高校中选取336名大学生和44名教师,对他们在SARS流行时期对SARS的危险性认知、恐惧心理、行为特征以及他们对与SARS相关的事件的态度进行评估。结果发现:(1)大多数师生具有正常的行为方式和心理状态;(2)少数高校师生表现出一定的恐惧和忧虑。最后,根据本次研究结果作者提出了一些针对性建议。

  • 标签: SARS 高校师生 心理和行为反应 天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