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脏动脉瘤的外科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总结2010年7月~2016年7月诊治的11例VAA患者的资料。其中,男性6例,女性5例;年龄41~72岁,平均48±16岁。瘤体位于脾动脉7例,肾动脉1例,肠系膜上动脉1例,肝动脉1例,腹腔动脉1例。6例患者行动脉瘤体栓塞术+载瘤动脉栓塞术;2例行覆膜支架植入术;2例联合行动脉瘤体栓塞术+支架植入术;1例行多层裸支架植入术。结果手术成功率达100%,术后随访1~44个月(平均21.6个月),未见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及动脉瘤复发;无治疗相关严重并发症或死亡;脾动脉瘤栓塞患者有5例出现不同程度发热、脾区疼痛等脾梗塞症状;肠系膜动脉瘤患者术后未见明显肠道缺血症状。结论经血管腔内治疗内脏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

  • 标签: 内脏动脉瘤 栓塞 覆膜支架 多层裸支架
  • 简介: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是老年人中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目前,AD病因并不是很明确。有研究显示,高血压与AD的认知障碍症状以及特征性病理变化的有关,如Aβ蛋白沉积、神经纤维缠结形成以及脑萎缩等。然而,高血压对Aβ代谢有何影响,目前仍不清楚。

  • 标签: AΒ蛋白 蛋白含量 动脉硬化 ALZHEIMER 神经退行性疾病 脑部
  • 简介:动脉粥样硬化是各种损伤刺激作用于动脉管壁引起的,涉及多细胞、多因素、多环节的全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至今未完全阐明。微小RNA(miRNA)是一类在进化上高度保守的非编码小分子单链RNA(约22个碱基),在转录后水平负性调控基因表达。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微RNAS 基因表达调控 血栓形成
  • 简介:浙医一院血管外科主任李鸣主任医师、张鸿坤博士等在我省首次采用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手术获得成功,使患者免受截肢之苦。

  • 标签: 干细胞移植 动脉闭塞 手术治疗 血液循环
  • 简介:冠状动脉痉挛(coronaryarteryspasm,CAS)是临床许多缺血性心脏病的共同病理基础之一,不但是变异型心绞痛的重要的病理生理机制,还可导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甚至心脏性猝死。因此,CAS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但长期以来CAS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均未得到足够重视.主要原因是:①临床医师对CAS的危害性认识不够:②CAS的临床诊断多依赖于创伤性冠状动脉造影和在此为基础的痉挛激发试验,早期的麦角碱激发试验相对风险较高,不宜广泛开展。近年来.随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深入研究,CAS的重要性日渐被重视。现就目前CAS的临床诊断与治疗进行简单介绍。

  • 标签: 冠状动脉痉挛 诊断 治疗
  • 简介:长期以来,主动脉疾病一直被认为是外科治疗的适应证。1993年以前以人造血管为基础的大血管外科治疗一直占主导地位,人们一直努力发明一种创伤小的治疗方法,以替代主动脉置换手术。这种方法是将一条覆盖有人造血管的记忆合金或不锈钢丝的编织支架,通过切开的股动脉送到大动脉内,形成一条不漏血的管道。现在这种治疗方法已经逐渐成熟,输送导管变得越来越细小,可以通过经皮穿刺植入覆膜支架。过去均需要全身麻醉,现在局部麻醉已能解决某些不甚复杂的治疗。

  • 标签: 主动脉疾病 主动脉夹层 人造血管 覆膜支架
  • 简介:夹层动脉瘤多为动脉壁中层囊性坏死或动脉内膜粥样硬化。常并发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死亡率很高的疾病,手术有较大难度。夹层从内膜分离开始,进入中层,表现为壁内出血,顺主动脉向近端或远端延伸,造成广泛的血肿,主动脉腔变窄,累及分支开口时,使分支闭塞,造成脏器缺血或坏死。血肿也可重新穿入腔内而缓解。大多夹层起始部位在左或右冠状动脉开口上方2~3cm处,另一常见部位在降主动脉峡部。夹层也可起于主动脉弓部,延及降主动脉,但很少起于腹主动脉,因此,腹主动脉瘤穿孔或破裂不应误诊为腹部的夹层动脉瘤。

  • 标签: 手术治疗 适应证 并发症 夹层动脉瘤
  • 简介:目的探讨置入单枚自膨式支架同时治疗椎动脉起始部合并邻近锁骨下动脉狭窄的技术可行性和疗效。方法采用单枚支架置入同时治疗有后循环缺血症状的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狭窄率≥70%)合并邻近锁骨下动脉狭窄(狭窄率≥50%)的患者21例。术中将1枚自膨式开环支架的头端放置于椎动脉V1段的中远端,尾端放置于锁骨下动脉的近端。术后6~12个月行CT血管成像(CTA)和(或)DSA随访。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结果全部支架成功置入,椎动脉平均狭窄率由术前(87.1±5.7)%降至(7.4±6.4)%(中位数5%,范围0%~20%),锁骨下动脉狭窄率由(61.9±8.4)%降至(4.5±5.7)%(中位数0%,范围0%~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无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随访中发现1例(4.8%)患者椎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狭窄率约50%),但无相关临床症状;1例(4.8%)术后6个月再发眩晕,复查CTA和DSA,显示支架压缩合并椎动脉闭塞。结论单枚自膨式支架置入同时治疗椎动脉起始部合并邻近锁骨下动脉狭窄,技术可行且安全,支架内再狭窄和支架压缩的发生率较低。

  • 标签: 椎动脉狭窄 锁骨下动脉狭窄 支架置入 疗效
  • 简介:国际颈动脉支架研究(internationalcarotidstentingstudy,ICSS)是在欧洲组织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旨在对比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endarterectomy,CEA)与颈动脉支架置人术(carotidstenting,CA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该研究对亚组分析后显示,CAS与CEA比较,术后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显示CAS后有更多的新发脑缺血灶。针对治疗后DWI所发现的新发缺血灶,对两组数目、单个体积及总体积和分布情况进行比较(纳入CAS组124例和CEA组107例),结果显示,CAS组患者较CEA组术后出现更多的缺血灶(50%比17%),术后出现脑缺血灶总体风险CAS相对CEA的RR值为8.8(95%CI:4.4-17.5,P〈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基线血压偏低、合并糖尿病、既往有脑梗死病史、左侧颈动脉狭窄及CAS术中使用滤网式保护装置,术后出现脑缺血灶的风险更高。

  • 标签: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症状性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支架 后脑缺血 亚组分
  • 简介: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博术(intra-aorticballoonpump,IABP)联合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membraneoxygenation,ECMO)治疗成人暴发性心肌(fulminantmyocarditis,FM)并发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shock,CS)患者的临床经验。方法对2015年2月至2017年9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深圳医院心内科重症监护室6例成人FM并发CS患者,在大剂量的血管活性药物以及IABP辅助下,血流动力学仍呈恶化趋势,而应用静脉-动脉模式ECMO支持,回顾性分析其住院期间及出院随访资料。结果患者年龄(29.50±5.54)岁,其中男1例(16.7%),女5例(83.3%)。ECMO支持时间(154.67±56.40)h,IABP支持时间(179.00±62.92)h。在6例患者中,5例(83.3%)患者成功脱离ECMO辅助循环并顺利出院,出院后随访至今,患者的心功能正常。1例患者未能撤机,死于并发症。结论在药物及时治疗和积极防治并发症的基础上,IABP联合ECMO辅助循环治疗可能在FM并发CS患者中起协同作用,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暴发性心肌炎 心源性休克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 体外膜肺氧合
  • 简介:前交通动脉动脉瘤是前循环最常见的动脉瘤,约35%的颅内动脉瘤发生于此处。该部位的动脉瘤生长位置多变,周围组织解剖结构较复杂,是神经外科较难处理的颅内动脉瘤之一。目前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方法有显微手术夹闭和血管内栓塞治疗。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前交通动脉 显微外科 入路选择
  • 简介: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S)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MT)的改变,及其与各种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51例代谢综合征患者,按其血糖水平分为糖耐量减低(MS-IGT)组27例和2型糖尿病(MS-DM)组24例;另选25例健康者为对照组.均行超声检查,测定CAMT,并做血脂、血糖等检查.结果代谢综合征组CAMT高于对照组(P<0.01).CAMT与年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空腹胰岛素(FINS)、2h胰岛素(2hINS)、血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B(Apo-B)呈正相关(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年龄、SBP、DBP、BMI、FPG、2hPG、2hINS、TC、LDL-C与CAMT关系较为密切.结论代谢综合征患者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CAMT能在早期反映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对动脉粥样硬化的促进作用.

  • 标签: 代谢综合征X 颈动脉 血管内膜 高血脂症
  • 简介:CREATE(carotidrevascularizationwithev3arterialtechnologyevolutiontrial)是一项前瞻性、非随机的多中心临床试验,研究联合栓子保护装置的颈动脉支架术对于高危/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的疗效。前后分为4个研究阶段,CREATESpideRX是其中第三个阶段,主要探讨联合采用SpideRX远端栓子保护系统(美国,ev3公司)的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安全性。

  • 标签: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 栓子保护装置 颈动脉狭窄 高危患者 ARTERIAL 多中心临床试验
  • 简介:目的研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伴无症状冠状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及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并分析冠状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缺血性脑卒中、且无冠心病史患者53例,根据TOAsT分型分为大动脉狭窄组33例和小血管组20例。大动脉狭窄组又分为颅内动脉狭窄组15例、颅外动脉狭窄组12例、颅内外动脉狭窄组6例,分别计算各组冠状动脉狭窄和多支狭窄发生率,分析颅内外动脉狭窄程度及范围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范围的关系。结果53例患者中,84.9%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50.9%合并冠状动脉狭窄,22.6%合并冠状动脉多支狭窄。大动脉狭窄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狭窄和多支狭窄比例高于小血管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颅外动脉狭窄程度加深,冠状动脉狭窄及多支狭窄发生率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合并很高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无症状冠状动脉狭窄率,甚至在缺乏显著脑动脉狭窄的患者中。颅内或颅外动脉狭窄与无症状冠状动脉狭窄无显著相关性。

  • 标签: 脑缺血 卒中 冠状动脉狭窄 超声检查 多普勒 经颅
  • 简介:目的通过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对颈部动脉夹层(CAD)进行诊断及随访检测,分析比较颈内动脉夹层(ICAD)与椎动脉夹层(VAD)狭窄程度、管腔再通的差异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经CDFI诊断并经高分辨率MRI和(或)CT血管成像证实的壁内血肿型CAD患者136例(160支夹层血管),并分为ICAD组(66例,75支)与VAD组(70例,85支),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危险因素、脑缺血症状及CDFI表现等;发病后3、6、12个月随访,对CAD患者进行CDFI复查,并比较两组患者病变血管管腔再通率的差异。结果ICAD组与VAD组患者平均年龄及高血压病所占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病变血管的病变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变血管狭窄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CAD组狭窄程度≥70%或闭塞血管较VAD组明显增多[分别为88.0%(66/75)、48.2%(41/85)]。136例患者中,随访结束时,共随访复查105例126支病变血管,其中ICAD58支,VAD68支。发病后3、6个月随访时,VAD组病变血管管腔完全再通率明显高于ICAD组[分别为46.6%(27/58)比21.7%(10/46),58.7%(37/63)比37.3%(19/5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891、5.201,P值分别为0.009、0.023);发病后12个月随访时,VAD组与ICAD组病变血管完全再通率[60.3%(41/68)比53.4%(31/58)]及不全再通血管中管腔残余狭窄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599、0.297,均P>0.05)。结论ICAD与VAD在管腔狭窄程度及不同随访时间的管腔再通率等方面具有差异性,CDFI对CAD具有良好的检测及随访复查价值。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 颈内动脉夹层 椎动脉夹层 随访 管腔再通
  • 简介:患者男,58岁,因"反复头晕10余天,MR血管成像(MRA)显示基底动脉大型动脉瘤"于2015年8月18日收入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神经外科。体格检查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MRT2加权成像显示脑干前方动脉瘤内流空信号(图1);MRA显示基底动脉下1/3段大型囊状动脉瘤,累及双侧椎动脉,瘤颈长为18mm,瘤体最大径为20mm(图2);双侧后交通动脉发育不良。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基底动脉 支架成形术 血管内介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