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影像诊断多发性大动脉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我院接诊的30例多发性大动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皆经血管造影确诊,回顾性分析他们的临床资料,并采取超声影像进行诊断,总结临床结果。结果超声影像检查显示病变段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呈现出弥漫性增厚,且管腔狭窄、回声较低;超声影像诊断总动脉狭窄或闭塞、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确诊符合率与血管造影结果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多发性大动脉经超声影像诊断可见管腔狭窄、回声较低等,而且确诊率与血管造影并无差异,有很高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 标签: 多发性大动脉炎 血管造影 超声影像 临床价值
  • 简介:先天性主动脉弓发育不良是罕见的先天性心血管疾病,可累及弓横部近段、弓横部远段、峡部。该文报道了一例以颈部异常搏动包块、右上肢高血压为主要表现,疑似大动脉的先天性主动脉发育不良的罕见病例,有助于完善对主动脉狭窄病因的鉴别及认识。

  • 标签: 先天性主动脉弓发育不良 主动脉狭窄 大动脉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大动脉患者行经皮血管成形术(PTA)治疗后,影响术后再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因多发性大动脉行PTA的4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PTA后再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43例患者中男9例,女34例,中位年龄23(18~33)岁,共行球囊扩张59例次,包括肾动脉44例次,主动脉9例次,髂动脉2例次,颈动脉2例次,头臂干1例次,锁骨下动脉1例次。平均随访(64±42)个月,术后再狭窄率47.5%(28/59),平均再狭窄时间为(23±27)个月,其中主髂动脉再狭窄率9.1%,肾动脉再狭窄率52.3%,头臂动脉再狭窄率10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出现头痛、晕厥、腰腹痛症状的患者术后再狭窄率更高,另外ESR和CRP指标升高的患者PTA后更易再狭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术前ESR和CRP升高是PTA治疗多发性大动脉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结论PTA在累及主髂及肾动脉的大动脉患者中安全有效,ESR和CRP升高是PTA术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

  • 标签: Takayasu动脉炎 血管成形术 介入治疗
  • 简介:三焦膜系理论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孔光一教授在临床60年经验基础上提出的,多用以指导临床复杂病证的辨证及治疗用药,且该概念的提出也旨在使相对模糊、抽象的三焦概念形象化。三焦膜系包括外通性膜系和内通性膜系两部分,外通性膜系为祛邪通道,内通性膜系为补益的路径。尝试用三焦膜系理论分析1例大动脉患者的治疗过程,探讨孔光一教授运用三焦膜系理论的治疗思路,同时,该治疗过程也体现了孔老整体调治、重视外邪、兼顾妇人月经调治的治疗特色。

  • 标签: 三焦膜系理论 大动脉炎 临床应用
  • 简介:目的分析替格瑞洛对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syndrome,ACS)患者动脉性反应及心功能的近期影响,探讨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徐州市中心医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118例ACS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59例,均实施经皮冠脉介入(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治疗,并分别于围术期口服替格瑞洛、氯吡格雷。比较两组动脉性反应、心功能变化,并观察其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30min、治疗后1h血清性指标均较PCI治疗前显著下降;对照组治疗后30min、治疗后1h血清性指标均较PCI治疗前显著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CI治疗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EDV)均显著下降,其左心室缩短分数(FS)、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心输出量(SV)均显著升高,观察组变化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CI治疗后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有效心输出量(CO)均未见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胃肠道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失访1例,对照组失访2例,其他患者均获得有效随访,随访时间(13.81±1.20)个月。观察组再发心绞痛发生率及主要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较氯吡格雷而言,替格瑞洛在改善ACS患者PCI治疗后动脉性反应及心功能方面作用更为明显,且能够在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前提下有效降低患者短期内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其确切的疗效及良好的安全性值得肯定,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替格瑞洛 动脉炎性反应 心功能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NLR)、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血小板/淋巴细胞(PLR)、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与大动脉(TA)疾病活动性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安贞医院86例TA患者(TA组),同时从北京安贞医院健康体检中心选取年龄和性别与TA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85名(对照组)。所有对象静脉采血,用电阻抗法检测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NLR)、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血小板/淋巴细胞(PLR)、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根据美国国立研究院(NIH)评分及印度TA临床活动性评分(ITAS2010)判断TA活动性。对TA组和对照组间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价全血细胞计数指标与ESR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判断TA疾病活动性的界值。结果TA患者组的NLR、RDW和PDW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3.00(1.78~3.48)比1.76(1.34~2.01)、14.10(13.00~14.83)比13.08(12.50~13.35)和13.65(11.20~16.00)比12.24(11.20~13.20),P均<0.000 1],TA患者组的MPV和PCT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0.06±1.11比10.44±0.83和0.25(0.20~0.28)比0.27(0.23~0.31),P值分别为0.011和0.014]。TA患者活动期的RDW和PCT均高于非活动期[分别为14.61(13.38~15.48)比13.81(12.88~14.33)和0.27±0.07比0.23±0.06,P值分别为0.007和0.008]。TA患者活动期的PCT与ESR呈正相关(r=0.33,P=0.002)。RDW判断TA疾病活动性的最佳界值为14.150(敏感度为55.0%,特异度为100.0%,ROC曲线下面积为0.802);PCT判断TA疾病活动性的最佳界值为0.245(敏感度为66.7%,特异度为92.3%,ROC曲线下面积为0.84);PLR判断TA疾病活动性的最佳界值为131.257(敏感度为71.7%,特异度为76.9%,ROC曲线下面积为0.714)。结论RDW和PCT可能有助于判断TA疾病活动性,而全血细胞计数中的其他指标与TA疾病活动性关系不密切。

  • 标签: Takayasu动脉炎 血细胞计数 红细胞指数 血小板
  • 简介:【摘要】临床中大动脉合并心脏受累发生率较高,要想改善疾病预后情况,就需要及时对该病进行诊断。超声心动图不仅可重复使用,还具有非侵入性和经济性等优势,将其应用于大动脉心脏受累中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因此成为临床用于评估大动脉病人心血管受累情况的首先方式。随着医疗技术不断革新以及超声诊断的广泛普及,越来越多的超声技术开始展现出应用优势,而大动脉心脏受累中应用超声技术评估的研究较少,本文就此展开综述。

  • 标签: 大动脉炎 心脏受累 超声心动图
  • 简介:摘要非动脉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ION)是好发于50岁以上人群的视神经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也无公认有效的治疗方式。利用光动力法建立的NAION动物模型具有与临床NAION相似的眼底及电生理改变。近年来,基于动物模型对NAION的病理机制探索发现,视神经缺血梗塞灶内轴突结构破坏,脱髓鞘改变及炎症细胞浸润,伴随继发性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基于动物模型的NAION治疗药物种类广泛,包括糖皮质激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前列腺素J2、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神经营养因子、针对青光眼或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有效的药物等。给药方式包括全身给药、玻璃体腔注射给药或局部滴眼。部分药物在动物模型中已展示出视神经保护作用,为临床筛选新的治疗药物提供了一定的依据。本文就NAION动物模型、基于动物模型的病理生理和治疗研究现况及相关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 基础研究 病理机制 治疗
  • 简介:目的分析非动脉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临床特征及视盘参数,探讨其病变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山西省眼科医院确诊为首次发病的非动脉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77例77眼,另外选取同期于我院就诊的健康人69名为对照组。记录其人口学特征、眼科常规检查、眼眶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和血清学检查,应用Optvue光相干断层扫描仪(OCT)行视盘光相干扫描,对其视盘参数进行分析。结果病例组和对照组在高血压史、高脂血症、视杯面积、视盘面积、杯/盘面积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史、收缩压、甘油三酯、总胆固醇(TC)、空腹血糖(FBG)、视盘面积、杯/盘面积比是非动脉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病例组全周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各象限神经纤维层水肿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史、收缩压、甘油三酯、TC、FBG、视杯面积、杯/盘面积比是非动脉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危险因素。非动脉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视盘水肿各象限无差异。

  • 标签: 视神经病变 缺血性 视盘 危险因素 光相干断层扫描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比较风湿性多肌痛(PMR)和巨细胞动脉(GCA)的临床差异,总结GCA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风湿免疫科2010年8月至2019年9月住院的12例巨细胞动脉患者临床资料,并选择同期住院的,与GCA组患者进行2∶1年龄、性别相匹配的PMR患者形成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等临床特点,应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分类变量使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使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① GCA住院患者共12例,男女比例1∶11,发病年龄(67±7)岁,GCA患者以PMR形式起病的最为常见(7/12,58%),PMR与GCA患者从发病到诊断的过程中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均是肩痛,与PMR患者相比,GCA患者病程中具有特异性的临床表现为头皮痛(P=0.031)、下颌跛行(P=0.031)和偏头痛(P<0.01)。实验室检查可见GCA患者肌酸激酶较PMR患者稍高[(60±27)U/L与(41±15)U/L,t=1.098,P=0.029],其余实验室检查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②比较PMR症状起病的7例GCA患者及同期住院的24例PMR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现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2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③影像学中血管超声病变检出率高,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在不典型患者中是有效的诊断方法。结论GCA患者以PMR形式起病的最为常见,病程中出现头皮痛、下颌跛行和偏头痛则提示GCA的可能性较大。

  • 标签: 巨细胞动脉炎 风湿性多肌痛 临床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非动脉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ION)患者连续病程不同阶段视盘周围放射状毛细血管(RPC)血流密度变化特征。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2020年1~12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中心检查确诊的NAION患者29例29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8例18只眼,女性11例11只眼;平均年龄为(53.62±6.67)岁。所有患眼均行视野检查获取视野平均缺损(MD)值。采用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查测量患眼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pRNFL)厚度以及整体视盘血流密度(wiVD)、视盘内血流密度(diVD)、视盘周围RPC血流密度、黄斑神经节细胞复合体(GCC)厚度。将病程≤3周定义为急性期;4~12周定义为亚急性期;>12周定义为慢性期。观察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病程(12~24、>24周)时患眼视野MD值、视盘RPC血流密度、pRNFL厚度和黄斑GCC厚度变化。采用完全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病程视野MD值、RPC血流密度及黄斑GCC、pRNFL厚度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pRNFL厚度、黄斑GCC厚度、视野MD值变化与视盘周围RPC血流密度的相关性。结果急性期、亚急性期以及慢性期病程(12~24周、>24周)患眼wiVD分别为(44.96±2.76)%、(41.50±3.49)%、(39.08± 5.43)%、(38.56±6.48)%。不同病程患眼wiV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939,P<0.001)。慢性期病程12~24周、>24周患眼之间wiVD平均值差值为-0.98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程患眼diV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079,P=0.365)。患眼视盘周围RPC血流密度除下方外,鼻侧、颞侧、上方象限血流密度均随病程进展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816、6.069、8.943,P<0.05)。慢性期病程12~24周、>24周患眼之间鼻侧、颞侧、上方血流密度的平均值差值为-0.984、-0.230、-0.19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程患眼视野MD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77,P=0.842);整体pRNFL厚度、黄斑GCC平均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7.122、14.954,P<0.001、<0.001),均随病程进展明显变薄。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wiVD、视盘周围颞侧象限RPC血流密度与视野MD值(r=-0.225、-0.268,P<0.05)、黄斑GCC厚度(r=0.480、0.436,P<0.01)均有相关性。结论NAION患眼全视盘和视盘周围RPC血流密度(除下方象限)随病程进展逐渐降低,病程12周后趋于稳定。

  • 标签: 视神经病变,缺血性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局部血流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我院1例儿童多发性大动脉(children Takayasu′s arteritis,c-TA)病例,旨在对c-TA的诊疗提供一定的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例c-TA患儿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结果患儿,女,8岁,因乏力就诊,血常规显示中度小细胞低色素贫血,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高。抗感染及补铁治疗效果欠佳,最终胸主动脉CT血管造影明确诊断为c-TA。给予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治疗,患儿贫血纠正;后糖皮质激素逐渐减量,加用吗替麦考酚酯治疗。随访患儿无乏力、腹痛、发热等表现,血沉及CRP正常,血管超声好转。结论以贫血为首发症状的c-TA患儿,往往临床表现不典型,缺乏特异的实验室指标,影像学早期不易识别,容易漏诊。对以贫血就诊的患儿,常规治疗后未改善者应注意c-TA的发生。

  • 标签: 儿童 贫血 多发性大动脉炎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我院1例儿童多发性大动脉(children Takayasu′s arteritis,c-TA)病例,旨在对c-TA的诊疗提供一定的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例c-TA患儿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结果患儿,女,8岁,因乏力就诊,血常规显示中度小细胞低色素贫血,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高。抗感染及补铁治疗效果欠佳,最终胸主动脉CT血管造影明确诊断为c-TA。给予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治疗,患儿贫血纠正;后糖皮质激素逐渐减量,加用吗替麦考酚酯治疗。随访患儿无乏力、腹痛、发热等表现,血沉及CRP正常,血管超声好转。结论以贫血为首发症状的c-TA患儿,往往临床表现不典型,缺乏特异的实验室指标,影像学早期不易识别,容易漏诊。对以贫血就诊的患儿,常规治疗后未改善者应注意c-TA的发生。

  • 标签: 儿童 贫血 多发性大动脉炎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8F-FDG全身PET/CT半剂量2 h显像在大动脉(TA)活动性病灶探测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全身PET/CT半剂量2 h显像的55例TA患者[男13例、女42例,年龄(34.3±13.9)岁]的临床与影像学资料。TA根据美国风湿病学会(ACR)标准诊断。按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标准将患者分为活动期TA与非活动期TA组。病灶SUVmax≥(肝脏SUVmax-0.1)定义为活动性病灶。同一血管节段有多个病灶者,只选SUVmax最高者。病灶的靶本比为病灶SUVmax/血池SUVmax。使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2组间肝脏、血池SUVmax以及病灶靶本比的差异。结果活动期与非活动期TA组分别有39和16例患者,活动性病灶数分别为363和137个。2组肝脏SUVmax分别为1.93±0.45与1.95±0.35,血池SUVmax分别为0.75(0.63,0.98)与0.90(0.77,1.0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20,P=0.846;z=-1.45,P=0.148);病灶的靶本比分别为3.09(2.36,4.24)和2.57(2.24,3.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05,P<0.001)。结论全身PET/CT半剂量2 h显像在TA患者中有着较好的病灶靶本比,在活动期与非活动期TA患者中均能灵敏地检测到血管壁性病灶。

  • 标签: Takayasu动脉炎 全身成像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氟脱氧葡萄糖F18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对大动脉(TA)疾病活动性定性评估的价值以及PET血管活性评分(PETVAS)与疾病活动性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纳入2016年2月至2021年8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TA患者84例[男12例、女72例,年龄(30.0±7.3)岁],根据Kerr评分将患者分为临床活动性组(68例)和非活动性组(16例)。患者均行18F-FDG PET/CT显像,依据视觉评分对PET/CT图像进行定性判读(活动/非活动性)并获得PETVAS。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2组间PETVAS及性反应指标[血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CRP)],采用Spearman秩相关评价PETVAS、Kerr评分、ESR、CRP之间的相关性,采用ROC曲线分析比较PETVAS与ESR、CRP对TA疾病活动性的评估效能。结果以PET/CT图像视觉评分(≥2分)判断TA疾病活动性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6.8%(59/68)、15/16、88.1%(74/84);临床活动性组PETVAS(分)、ESR(mm/1 h)、CRP(mg/L)均明显高于临床非活动性组[11.0(6.0,18.0)与0.0(0.0,3.0)、67.0(25.3,104.0)与10.1(7.1,20.8)和32.3(7.1,72.1)与1.8(1.0,5.3);z值:4.53~5.23,均P<0.001];PETVAS与Kerr评分、ESR和CRP均呈正相关(rs值:0.65、0.57和0.56,均P<0.001),Kerr评分与PETVAS的相关性高于其与CRP和ESR的相关性(rs值:0.55和0.55,均P<0.001);PETVAS的ROC AUC和约登指数(YI)分别为0.92和0.77,高于CRP(AUC=0.87,YI=0.65)和ESR(AUC=0.87,YI=0.66)。结论18F-FDG PET/CT是定性评估TA患者疾病活动性的有效工具,PETVAS有助于判断TA疾病活动性,其效能优于性指标。

  • 标签: Takayasu动脉炎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氟脱氧葡萄糖F18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神经生长因子(NGF)治疗非动脉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AION)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择2016年7月至2019年6月涟水县人民医院眼科收治的NA-AION患者58例(58眼),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29例(29眼)予以糖皮质激素+活血通络颗粒+复方樟柳碱治疗,观察组29例(29眼)在对照组基础上加NGF治疗。比较2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30°范围视野检查平均缺损(MD)、视盘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数据采用Fisher精确检验、t检验及非参数检验。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4),观察组BCVA小数视力0.1以上所占百分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但观察组的MD和RNFL厚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2.59,P=0.01;t=4.86,P<0.001)。2组治疗后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加用NGF治疗NA-AION可获得更好的疗效,能提高患者视力,改善视野,降低RNFL厚度。

  • 标签: 神经生长因子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 最佳矫正视力 平均缺损 视网膜神经纤维层
  • 简介:摘要大动脉主要累及全身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而出现相应部位缺血表现。临床上以间质性肺炎起病的大动脉非常少见,容易漏诊。现报道伴有两肺间质性病变的多发性大动脉1例,以提高对大动脉进一步认识。患者老年女性,以咳嗽伴气短半年,加重伴发热1周就诊,行胸部CT提示两下肺间质性改变。入院后以间质性肺病诊治流程进行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体格检查发现患者存在双侧颈部、锁骨下可闻及血管杂音,听诊两下肺可闻及vecrol啰音,双侧肱动脉搏动减弱等重要阳性体征,提示大动脉病变,遂行大动脉CTPA及血管B超均提示全身多处动脉弥漫性环形增厚,符合大动脉表现。故最终明确诊断为多发性大动脉,予以口服激素治疗,患者临床症状逐步改善。以间质性肺炎为首发表现的多发性大动脉容易误诊为肺部本身疾病引起的,外周可闻及血管杂音及动脉搏动减弱,及时进行大动脉CTPA及血管B超有助于尽早明确诊断。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