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简要介绍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病情介绍,A肉毒素的结构、功能、作用机制,A肉毒素对其目前在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中的应用最新进展作一综述,并讨论尚待解决的问题以及今后的研究重点。

  • 标签: A型肉毒杆菌毒素 脊髓损伤 神经源性膀胱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神经源性膀胱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20例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资料.结果120例中获随访96例,平均随访2年,症状好转者82例.结论对神经源性膀胱患儿的手术治疗,术前应作全面的评价,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才能取得满意效果.

  • 标签: 膀胱 神经源性 外科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间歇导尿及膀胱功能训练在神经源性膀胱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30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纳入研究,给予无菌性间歇导尿及膀胱功能训练,对比护理前后患者排尿情况。结果护理后,患者尿潴留、尿失禁发生率显著降低,残余尿量显著低于护理前,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采用间歇导尿及膀胱功能训练的方式,能够有效促进膀胱功能的恢复,值得采纳应用。

  • 标签: 间歇导尿 膀胱功能训练 神经源性膀胱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间隙导尿配合膀胱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恢复的疗效。方法对36例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采用间隙导尿配合膀胱功能训练,观察训练前后膀胱最大容量、残余尿量、肛门括约肌收缩情况、尿意,自主排尿和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训练后膀胱最大容量、残余尿量、肛门括约肌收缩情况、尿意和自主排尿明显好于训练前(p值<0.005),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间隙导尿配合膀胱功能训练可促使神经源性膀胱功能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 标签: 间隙导尿膀胱能训练脊髓损伤神经源膀胱
  • 简介:摘要:神经系统损伤导致神经周围功能异常,是引起神经源性膀胱(Neurogenic Bladder,NB)发生的主要原因。及时诊断与治疗是控制NB患者病情的关键,治疗与护理管理方案相互配合,有助于加快NB患者功能康复,鉴于此本研究围绕近年来的相关报道展开讨论,分析NB患者康复干预中膀胱护理管理的相关方案。

  • 标签: 神经源性膀胱 护理管理方案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膀胱功能训练法对宫颈癌术后尿潴留膀胱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9月~2022年9月收治的60例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观察组(30例,早期膀胱功能训练法)与对照组(30例,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术后尿潴留发生率、膀胱功能恢复率、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膀胱功能恢复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尿潴留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宫颈癌患者实行早期膀胱功能训练法,能有效降低术后尿潴留发生率,提高膀胱功能恢复率,增强患者物质生活水平,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不同膀胱功能训练法 宫颈癌 术后尿潴留发生率 膀胱功能恢复率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报告了9例急性脑梗死尿潴留患者导尿后膀胱出血原因及护理对策。认为主要原因为患者存在个体差异,首次放尿量过多、抗凝药物使用和肾功能受损引起凝血功能下降等。提出了相应的护理对策①根据个体差异控制首次放尿量和速度。②注意观察尿色、尿量,定期抽血监测肾功能、血常规、凝血功能和监测尿常规。

  • 标签: 尿潴留 膀胱出血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膀胱充盈尿意强烈与任意时刻拔除导尿管对尿潴留的影响。方法120例留置导尿管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60例,对照组60例。实验组于膀胱充盈尿意强烈时拔除导尿管,对照组不论膀胱是否充盈即拔除导尿管。记录是否发生尿潴留及发生例数。结果实验组1例发生尿潴留,对照组7例发生尿潴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膀胱充盈尿意强烈时拔导尿管是拔除导尿管的最佳时机。

  • 标签: 留置导尿管 尿潴留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患者治疗时运用温针灸与盆底康复训练相结合的治疗效果。方法 共选取我院在一年间收治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中均包括20例患者。两组的20例患者均接受盆底康复训练,观察组增加温针灸治疗,比较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两组的膀胱容量均大于治疗前,残余尿量均少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治疗后的膀胱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结论 采用盆底康复训练与温针灸相结合的方法更有利于改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患者的膀胱功能,可推广应用。

  • 标签: 温针灸 盆底康复训练 脊髓损伤 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急性脑梗死约占脑部疾病的70%,是一种由于脑部急性缺血为主要表现的脑血管疾病 。不少患者虽经积极治疗,但仍会出现诸多后遗症。其中神经源性膀胱为常见后遗症,表现为排尿困难,是导致患者尿路感染甚至肾功能衰竭的重要原因 。相关研究表明,约47%的脑卒中患者会出现尿潴留 。我科于2022年7月1日收治了一例脑梗死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半尿路感染的患者,入院后小便不能自行排出,经抗感染治疗后隔盐灸配合间歇导尿治疗取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患者于2022年9月6日出院。现报道如下:

  • 标签: 脑梗死 神经源性膀胱 尿潴留 尿路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多烯磷脂胆碱合用还原性谷胱甘肽在戊肝炎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确诊为戊肝炎患者的97例患者,采用数字随机法分为对照组(n=46)与实验组(n=51),对照组用还原性谷胱甘肽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多烯磷脂胆碱治疗,观察治疗情况。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各项肝功能指标(ALT、AST与TBiL)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在戊肝炎的治疗中,采用多烯磷脂胆碱合用还原性谷胱甘肽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单纯还原性谷胱甘肽。

  • 标签: 戊型肝炎 还原性谷胱甘肽 多烯磷脂胆碱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家庭支持模式对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在苏州市市立医院北区治疗的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7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由护理人员指导照顾者在院外进行家庭康复锻炼,包括疾病知识宣教、康复训练培训、心理疏导、家庭康复环境改造等,并进行追踪调查及康复指导。出院前及出院后家庭支持干预6 w后分别进行评测,使用排尿日记的频率-尿量图表记录患者日排尿频次及单次排尿量;使用WHOQOL-BREF量表进行生活质量评价。结果①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尿失禁指标均获得明显改善;研究组患者的日间排尿频次明显低于对照组、而单次最大尿量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均明显改善;研究组患者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③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改善;研究组患者的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环境领域等各项评分及总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家庭支持模式能减轻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泌尿系排尿功能障碍,减少日间排尿频次,增大单次最大排尿量,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脑卒中 神经源性膀胱 家庭支持模式 康复训练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在脊髓损伤导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实施膀胱护理干预的疗效。方法从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选取60例,将其随机平均分组为30例观察组和30例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而对照组则是实施针对性膀胱管理护理干预。将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日均排尿量、日均排尿次数以及日均残余尿量情况都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上在几岁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开展针对性的膀胱管理模式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实施后患者的排尿以及残余尿量情况均获得显著的改善,同时膀胱管理模式的操作简便,受环境的限制和影响较小,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神经源性膀胱 脊髓损伤 膀胱护理 排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接受间歇导尿和膀胱康复护理的联合疗效。方法:选择2021年5月至2023年6月我院神经康复科收治62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为例。以随机数表法将入选患者分为两组,常规组采取间歇导尿康复护理,实验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增加膀胱康复护理。回顾分析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排尿状况。结果:实验组患者在治疗后感觉与运动神经评分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排尿次数、每次排尿尿量均明显高于常规组,24h尿失禁次数以及残余尿量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间歇导尿和膀胱康复护理可用于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感觉与运动神经功能,促进正常排尿,值得推广。

  • 标签: 针灸 康复治疗 脊髓损伤 神经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表浅膀胱肿瘤电切治疗(TURBT)加膀胱灌注防治术后复发的方法。方法对68例膀胱肿瘤患者采用电切治疗(TURBT)气化切割肿瘤及肿瘤基底部周围0.5-1.0cm正常膀胱黏膜,深达浅肌层。手术后,用无菌蒸溜水间断多次灌注膀胱,术后第1周开始用丝裂霉素C(MCC)20mg灌注膀胱,每周1次。共8次。接着每2周1次,共4次。然后每4周1次,共2次。再其后每三个月1次,共2次。间隔半年最后一次。持续1年以上。结果本组58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膀胱穿孔,出血较少.均未输血。术后无尿路感染、继发性出血及膀胱破裂等并发症。联合灌注后均未出现明显膀胱剌激症状,无血尿、发热、全身不适及白细胞下降。所有患者随访5个月~6年,复发18例,复发率26.4%。结论电切治疗(TURBT)加膀胱灌注治疗表浅膀胱肿瘤是一种成熟有效的方法,易于掌握及推广。

  • 标签: 膀胱肿瘤 经尿道气化切割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