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运用人工神经网络数据挖掘技术分析与浸润性膀胱癌患者预后有关的各种因素建立预测浸润性膀胱癌患者5年生存状态的预后模型,并与传统的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评价其效果。方法收集从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我院接受诊治的134例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资料。所采用数据挖掘技术为人工神经网络(ANN)。将所有病例分为两组:一组作为训练样本,不参与数据挖掘过程,共计27例;一组用于筛选变量及建立预测模型,参与数据挖掘过程共计107例。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的相关评价指标来比较两种方法对于评价预后模型的准确度。结果T分期、肿瘤直径、是否有淋巴结转移、肿瘤单发及多发、手术方式、病理分级,6项指标均与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5生存状态相关(P<0.05)。ANN模型预测患者5年生存状态的准确率为85.18%、敏感度为57.14%和特异度为95.00%,Logistic回归模型的相关评价指标,准确率77.78%、敏感度44.44%、特异度94.44%。神经网络各项指标均优于Logistic回归模型。结论数据挖掘技术可从与浸润性膀胱癌患者预后相关的大量信息中挖掘出有意义的指标,并利用这些指标建立预测模型来判断患者5年后的生存状态。

  • 标签: 数据挖掘 人工神经网络(ANN) 浸润性膀胱癌 预后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个性化护理对促进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康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5年3月来我院治疗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56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8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研究组采用常规护理+个性化护理,观察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的残余尿量明显少于对照组,自主排尿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泌尿系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实行个性化护理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缩短自主排尿时间、减少残余尿量,降低泌尿系感染发生率,可推广应用。

  • 标签: 个性化护理 脊髓损伤 神经源性膀胱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延伸护理对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训练自我管理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的40例脊髓损伤患者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而后对其神经源性膀胱训练自我管理及护理满意度进行评定。结果40例患者经实施延伸护理后,2例患者出院后未检查维护,自主排尿后1个月,经家庭访视发现其残余尿为200ml,医护人员向患者及家属再次告知了自我管理的重要性、危害及其他健康教育,1周后电话信访追踪发现,患者的残余尿为50ml。40例患者经实施延伸护理后的护理满意度为95%。结论延伸护理对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训练自我管理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延伸护理 脊髓损伤 神经源性膀胱训练 自我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低频电刺激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到2017年9月期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低频电刺激治疗方式,比较患者治疗前后排尿情况,并比较患者治疗前后膀胱内压力和膀胱容量。结果患者治疗前排尿情况比较无显著差异,治疗后试验组排尿情况更优,数据对比P<0.05。患者治疗前膀胱内压力和膀胱容量无明显差异,治疗后试验组更优,数据对比P<0.05。结论低频电刺激集合康复训练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效果显著,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 标签: 低频电刺激 康复训练 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盆底肌电刺激(PES)结合针刺对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方法本研究对17例骶段以上SCI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按照PES结合针刺治疗8周,并在治疗前1周、治疗后第2周、第4周、第8周都记录7天的排尿日记并进行膀胱B超检测残余尿量,同时采用ADL量表(Barthel指数)、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进行测评。结果PES结合针刺治疗8周后,患者24h平均排尿次数、漏尿次数、单次尿量、残余尿量、ADL量表(Barthel指数)、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等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底肌电刺激结合针刺能有效地改善骶段以上SCI患者神经源性膀胱所致的尿失禁及尿频症状,以及排尿功能,改善心理、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患者早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 标签: 盆底肌电刺激(PES) 神经源性膀胱 脊髓损伤(SCI) 针刺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康复护理对脊髓栓系综合征术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64例脊髓栓系综合征术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2例患者。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康复护理,随访3个月,观察对比两组患者膀胱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残余尿量明显低于对照组,膀胱容量明显大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康复护理可促进脊髓栓系综合征术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的恢复,提高了临床治疗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康复护理 脊髓栓系综合征术 神经源性膀胱
  • 简介:目的描述并分析神经源性膀胱括约肌功能障碍患儿的下尿路尿动力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神经源性膀胱括约肌功能障碍(neuropathicbladder-sphincterdysfunction,NBSD)及原发性遗尿症患儿(primarynocturnalenuresis,PNE)的尿动力学检查结果,比较两种疾病患儿逼尿肌不自主收缩、充盈期逼尿肌压、尿道功能长度(functionalurethrallength,FUL)及最大尿道闭合压(maximumurethralclosurepressure,MUCP)四项指标的差异。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NBSD和PNE各纳入200例,分别为NBSD组和PNE组。NBSD组患儿中,逼尿肌反射亢进占69.0%,MUCP降低占91.0%,充盈期逼尿肌压升高占65.5%;PNE组中,逼尿肌不稳定、充盈期逼尿肌压升高者分别占45.0%、43.5%,MUCP降低者占37.5%,两组间各项异常率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BSD组患儿充盈期逼尿肌压、FUL及MUCP的均值依次为(35.52±4.38)cmH2O、(1.73±0.13)cm、(42.84±4.54)cmH2O;PNE组患儿充盈期逼尿肌压、FUL及MUCP的均值依次为(17.32±2.42)cmH2O、(3.16±0.17)cm、(83.10±6.99)cmH2O;两组间各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遗尿症患儿相比,神经源性膀胱括约肌功能障碍患儿下尿路尿动力学表现异常率偏高,这为临床诊治该类疾病提供了一定的指导与方向。

  • 标签: 膀胱 神经源性 膀胱疾病 尿动力学 研究
  • 简介:目的探讨间质性膀胱炎(IC)患者的膀胱各层组织神经纤维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明确其在Ic致病中的意义。方法51例IC患者为实验组(男9例,女42例),27例非IC患者的正常膀胱组织为对照组,实验组进行O’Leafy.Sant、VAS评分和膀胱镜检,两组均行PGP9.5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和神经纤维计数。结果两组膀胱组织的神经纤维密度(NF—PN)分别为5.07±1.33/cm^2、3.82±1.18/cm^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两组黏膜层、黏膜下层、逼尿肌层的NF-PN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002、0.019、0.016)。O’Leafy.Sant评分中的ICSI、ICPI与黏膜下层、逼尿肌层的NF-PN有关(P均〈0.05),而VAS评分与黏膜层、黏膜下层的NF—PN有关(P均〈0.01)。结论IC患者膀胱组织的黏膜层、黏膜下层、逼尿肌层的神经纤维密度明显比对照组的高;膀胱疼痛症状与黏膜层、黏膜下层的神经纤维增多有关,而尿频、尿急症状与黏膜下层、逼尿肌层的神经纤维增多有关,表明膀胱组织的神经纤维增多可能是IC的致病因素之一。

  • 标签: 间质性膀胱炎 膀胱镜检 神经纤维密度 症状评分
  • 简介:摘要:健康教育与康复护理是两个相互关联的领域,它们在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护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旨在分析健康教育联合康复护理应用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护理进展。首先,介绍了健康教育和康复护理的理论基础。其次,探讨了健康教育联合康复护理在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减少并发症发生以及促进社会融入方面的应用进展。然后,提出了健康教育联合康复护理的实施策略,包括多学科合作、个体化的护理计划以及健康教育和康复训练。最后,总结了健康教育联合康复护理的综合应用与进展,包括多学科团队合作、技术创新的应用以及患者教育的个性化。

  • 标签: 健康教育 康复护理 神经源性膀胱 自我管理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对治疗脊髓损伤患者进行针灸联合康复护理对恢复其神经源性膀胱的应用效果。方法:此次临床研究观察对象均为2021年2月到2022年2月间在我院收治的脊髓损伤患者,共计80例,按护理措施不同将其平均分为常规护理组和联合护理组,后评价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经数据分析,常规护理组有效率(80.00%),膀胱容量(363.99±28.57ml)和膀胱残余尿量(18.56±9.24ml);联合护理组分别为(97.50%),(395.12±26.37ml),(57.62±17.39ml);对比结果发现,联合护理组的护理有效率和膀胱残余尿量更高,组间数值P<0.05,说明存在对比意义。结论:针灸联合康复护理的实施效果显著,对提高患者的护理有效率和膀胱残余尿量有很大帮助,值得大范围推广,建议提倡。

  • 标签: 针灸 康复护理 脊髓损伤 神经源性膀胱恢复 临床疗效 护理有效率
  • 简介:摘要:神经源性膀胱为小儿泌尿系统常见疾病,主要表现为膀胱和尿道括约肌功能障碍,若不早期识别和管理,后期可致上尿路损害和终末肾病,给治疗带来极大的困难。尿动力学检查为神经源性膀胱诊治的主要手段,早期尿动力学检查与评估能够发现该疾病进展的危险因素,可指导临床医师尽早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从而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有效的改善膀胱功能和保护上尿路功能。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在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应用效果。方法 在2021年3月~2022年3月期间选择80例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病人进行随机抽签分组研究,对照组进行传统护理,观察组实施康复护理,分析两组的膀胱功能恢复有效率、生活质量评分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膀胱功能总恢复有效率以及生活质量评分均更高于对照组,组间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康复护理应用那在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中,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临床上值得推荐。

  • 标签: 康复护理 脑卒中 神经源性膀胱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接受早期集束化康复护理的效果和价值。方法 选择2021年1月-2022年12月6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计算机法分为参考组(基础性护理)、护理组(早期集束化康复护理),各30例。比较膀胱功能、情绪变化。结果 护理组膀胱容量高于参考组,残余尿量低于参考组(P

  • 标签: 早期集束化康复护理 脊髓损伤 神经源性膀胱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将集束化护理用于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NB)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遴选医院诊治的62例脊髓损伤后NB患者为研究主体,收治时段为2021年12月-2022年12月,采取信封法分为参照组(n=31)、观察组(n=31)。观察组运用集束化康复护理,参照组运用常规护理,评价两组患者膀胱功能、情绪状态。结果:与参照组相对比,观察组HAMD、HAMA评分较低,膀胱容量较大,残余尿量较少,各项指标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予以脊髓损伤后NB患者集束化康复护理具有显著效果,可有效改善机体情绪状态,可促进膀胱功能恢复,应用效果理想。

  • 标签: 集束化康复护理 脊髓损伤 神经源性膀胱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并评价,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康复护理中实施间歇性导尿的价值。方法:纳入我院2022年6月-2023年10月8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组处理;以常规护理为对照,评价间歇性导尿配伍康复护理的实施价值。结果:观察组患者最大排尿量增多、残余尿量明显较少,且并发症也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间歇性导尿配伍康复护理工作的开展,是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排尿的关键,更是降低并发症的根本措施。

  • 标签: 脊髓损伤 神经源性膀胱 康复护理 间歇性导尿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利用信息化技术提升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康复护理服务的效果,改善康复护理质量。方法:从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我们选取了86名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进行了研究,采用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基于信息化技术开发了一套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康复护理服务系统。通过系统的使用,在实施康复护理服务前后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结果:研究显示,利用信息化技术提升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康复护理服务具有显著效果。康复护理服务的时效性、准确性和个性化水平均得到明显提高,患者满意度也得到了显著提升。结论:信息化技术在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康复护理服务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有效提升护理服务的质量和效果。因此,推广并优化信息化技术在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康复护理服务中的应用是必要且可行的,有助于提升康复护理的整体水平。

  • 标签: 信息化技术 神经源性 膀胱患者 康复护理服务
  • 简介:【摘要】 目的:观察分析对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实施尿流动力学检查护理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于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内就诊的50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常规护理)和实验组(30例,尿流动力学检查),收集分析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实验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更高,平均排尿量更高、自主排尿时间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流动力学检查可以有效缓解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症状,促进恢复,提高生活质量,有较高应用价值。 

  • 标签: 神经源性膀胱 尿流动力学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综合康复护理联合心理干预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疗效。方法:于2022年1月至2023年11月期间,选取2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综合康复护理,并结合心理干预进行治疗。通过专业的护理措施和心理疏导,全面评估患者的恢复情况。结果:经过综合康复护理联合心理干预,患者的膀胱功能得到显著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升。与治疗前相比,患者在排尿控制、自理能力等方面均表现出显著进步。结论:综合康复护理联合心理干预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具有积极的治疗效果,不仅能够促进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复,还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 标签: 综合康复护理 心理干预 脊髓损伤 神经源性膀胱 膀胱功能恢复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临床干预产前尿潴留产妇,无痛分娩后对其尿潴留发生的影响探究。方法:本次研究起始时间为2021年1月开始,收集相关分析数据,并拟定研究计划,直至2022年11月为止,共计接诊我院产妇妊娠期产妇80例,作为分析对象,并依照产妇证进行分组,研究组产妇产前无尿潴留症状,对照组产妇产前存在尿潴留情况,每组患者40例,分析两组产妇产后尿潴留发生率,家属满意度等。结果:研究组产妇分娩后尿潴留发生率(7.50%)比较对照组产妇尿潴留发生率(30.00%)较低。研究组产妇家属对其护理工作满意度(97.50%)显著高于对照组产妇家属满意度(80.00%),临床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临床干预产妇分娩过程中,产前存在尿潴留症状产妇,分娩后多伴有尿潴留等表现,由此产后尿潴留等症状会受到产前相关病症的影响。

  • 标签: 产后尿潴留 无痛分娩 产前尿潴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