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64螺旋CT对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6月于我院就诊的行冠状动脉支架术后的患者,共88例(支架数为134个)。均给予冠脉血管造影检查和64螺旋CT检查,对比两种方式的具体诊断情况。结果两种检查方式具有很高的相似性和可信度,两种方法诊断无显著差异(P>0.05);64螺旋CT检查对于直径在3mm以上的支架所具有的灵敏度与特异性更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关于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的诊断,应用64螺旋CT具有很高的价值,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 标签: 64层螺旋CT 冠状动脉支架 再狭窄 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十六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全身复杂骨折诊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85例复杂骨折十六螺旋CT资料,利用多种后处理技术进行处理。结果后处理技术可获得与患者复杂骨折真实情况完全相同的多维数字模型,有利于直观、准确的了解骨折伤情。结论可根据骨折模型选择手术方案及内固定方式,并可对内固定器进行预先塑形,有利于减少手术创伤、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质量。

  • 标签: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复杂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III期甲沟炎手术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以Winograd手术为基础设计手术,采用电凝烧灼法毁损甲生发,与Winograd手术相对照设计随机对照试验,共完成94人104足。观察患者手术时间,手术疼痛数字评分,复发情况,术后甲沟是否长出小趾甲,术后6月甲板最大宽度较术前减少情况。结果电凝烧灼法毁损甲生发有效可靠,复发情况与Winograd相当,操作较之Winograd手术快捷,患者痛苦小。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多层CT联合成像的诊断价值。方法31例患者行CT肺动脉血管造影,其中15例同时行下肢深静脉联合成像,采用16螺旋CT,l.25mm×16模式采集,注射对比剂120~150ml,注射流率3.5~4.0ml/s,肺动脉延迟2O~25秒扫描,下肢静脉延迟15O~180秒扫描。并结合容积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等重建技术进行图像分析。结果共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15例16侧,肺栓塞31例51处,其中肺栓塞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同时存在15例。结论多层螺旋CT肺动脉和下肢静脉联合成像可一次性评价肺动脉和下肢静脉,是肺栓塞首选的影像检查方法。

  • 标签: 肺栓塞 深静脉血栓形成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格教学在血液净化N0-N1分级护士培训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两组护士均进行血液净化N0-N1分级护理知识学习,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方法;研究组在对照组教学措施基础上加入微格教学方法,记录两组患者本次培训前后理论知识及实际操作技能掌握情况,给予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结果经培训后,两组护士理论知识及实际操作技能掌握情况均显著提高,且研究组改善效果更为明显,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培训基础上加入微格教学方法可显著提高血液净化N0-N1分级护士培训效果,保障血液净化患者顺利完成治疗并获得满意疗效。

  • 标签: 微格教学 血液净化 护士培训
  • 简介:摘要探讨64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64SCTCA)在绝经后妇女中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性能及其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9例接受64SCTCA检查、并于4周内接受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的绝经1年以上妇女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绝经10年以内(n=50)及绝经10年以上(n=39)两组,以CAG为“金标准”判断64-SCTC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结果64SCTCA在绝经后妇女中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诊断准确指数分别为86.46%、89.58%、66.94%、96.44%和76.04%。其在绝经10年以内的妇女中诊断冠状动脉狭窄具有更高的特异性、阴性预测值及准确性。结论64SCTCA适合于绝经后妇女用于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尤其适用于绝经10年内的妇女。

  • 标签: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绝经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64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在气管支气管异物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16年4月临床怀疑气管支气管异物的患者56例,均采用64螺旋CT行扫描,并进行图像后处理,图像后处理包括多平面重组(MPR)、最小密度投影(MinP)、CT仿真内窥镜(CTVE)、容积再现(VR)、表面阴影显示(SSD)。以内窥镜或手术结果为金标准,评估64螺旋CT检查的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56例患者中,男41例,女15例,CT诊断气管支气管异物44例,假阳性2例,假阴性1例。64螺旋CT诊断气管支气管异物的准确度为94.6%,敏感度97.7%,特异度84.6%,阳性预测值95.5%,阴性预测值91.7%。结论64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对气管支气管异物诊断的敏感度及准确度较高,并能清晰显示异物的位置,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气管 支气管 异物 多层螺旋CT 图像后处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64螺旋CT头颈血管造影在脑分水岭梗死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1月-2013年9月入住我院神经内科的58例脑分水岭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组为皮质脑分水岭梗死,对照组为皮质下脑分水岭梗死,均采用64螺旋CT头颈血管造影的方法,以DSA及手术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组患者的诊断正确率,颈内动脉狭窄的检出率和发生率,影像学特点。结果观察组诊断正确率100%,对照组为10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颈内动脉狭窄的检出率和发生率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灶形态、颅内血管异常等方面较对照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64螺旋CT头颈血管造影在脑分水岭梗死中诊断率高,是一种安全、简便、可行的诊断技术,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64层螺旋CT 头颈血管造影 脑分水岭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64螺旋CT与动态心电图监测联合应用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以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标准,对比分析332例疑诊冠心病患者的64螺旋CT和动态心电图结果。结果64螺旋CT诊断冠心病的敏感度为93.6%,特异度为98.4%,阳性预测值为82.6%,阴性预测值为99.5%;64螺旋CT与动态心电图监测两者联合应用诊断冠心病的敏感度为91.1%,特异度为99.3%,阳性预测值为91.7%,阴性预测值为99.3%。两者联合应用与64螺旋CT单独应用诊断冠心病的阳性预测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4螺旋CT与动态心电图监测是简便、易行及无创的冠心病诊断方法,两者联合应用可进一步提高诊断冠心病的准确性。

  • 标签: 64 层螺旋CT 动态心电图 冠心病 冠状动脉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全缝合法预防穿孔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2例穿孔性阑尾炎手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41例,观察组患者术中采用全缝合法,对照组患者术中采用常规缝合法,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为2.4%,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4.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穿孔性阑尾炎患者行阑尾切除手术过程中采用全缝合法处理切口能够有效预防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应在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 标签: 穿孔性阑尾炎 阑尾切除术 切口感染 全层缝合法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和分析小儿推拿治疗各年龄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的临床效果比较。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月份-2016年12月份接收的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患儿70例为主要对象,按照患儿年龄分成<1岁组、1~2岁组、2~3岁组以及3~5岁组。所有患儿均给予小儿推拿治疗。观察和比较各个年龄段的治疗效果。结果在总有效率比较上,3~5岁组相比其余年龄段更低,差异明显,P<0.05,提示有统计学意义。<1岁组、1~2岁组以及2~3岁组在总有效率比较上,均无明显差异性,P>0.05,提示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患儿给予小儿推拿治疗,疗效理想,且年龄越小的患儿治疗效果更好,值得普及。

  • 标签: 小儿推拿 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部脂肪自然对合对肥胖患者妇科腹部手术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肥胖的妇科手术患者357例为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185例)及对照组(172例),两组腹壁脂肪分别采取自然对合处理及间断缝合处理。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切口愈合情况。结果研究组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切口甲级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腹部切口脂肪自然对合可有效预防肥胖患者妇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促进切口愈合。

  • 标签: 妇科疾病 腹部切口 自然对合 脂肪液化 肥胖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采用40螺旋CT、超声及X线在诊断肠梗阻的临床效果,以及哪种方法更具有临床的可行性,科学性以及安全性。方法这次研究选取我院在2009年6月~2011年3月收治的肠梗阻患者120例,(所有患者都自愿接受调查和服从所有准则)并随机把这120例患者根据检测方法分为3组。其中一组采用40螺旋CT来诊断肠梗阻患者,一组采用超声来诊断肠梗阻患者,另一组采用X线来诊断肠梗阻患者。每组患者都为40例。观察这3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并将所得这些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在对肠梗阻的诊断,肠梗阻部位的诊断,以及肠梗阻的发生原因等方面的准确率方面,40螺旋CT,超声组,X线组三者都是有本质上的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研究发现,40螺旋CT在对肠梗阻检测方面更具有敏感性,准确率也比较的高,因此该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使用。

  • 标签: 40层螺旋CT 超声 X线 诊断 肠梗阻 临床对比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64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对无症状型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68例无症状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经皮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和64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就其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飞利浦CT组患者诊断68例患者中65例为无症状型冠心病,3例漏诊,检出率95.59%;经皮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出59例,漏诊9例,检出率为86.7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4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能够准确检出无症状型冠心病,且安全方便、快速经济,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64层螺旋CT 冠状动脉造影 无症状型冠心病 准确率
  • 简介:摘要脑动静脉畸形(AVM)是临床之中发病率较高的一种血管性疾病,中青年人群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的人群,出血、头痛、癫痫是大多数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就目前而言,临床针对AVM常用的诊断技术包括CT血管造影术(CTA)、脑血管磁共振成像(MRA)及脑组织磁共振成像(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这些检查手段各有优势和不足1。本文旨在分析16螺旋CT血管成像对AVM的临床诊断研究进展,现进行以下综述报道。

  • 标签: 脑动静脉畸形 16层螺旋CT 血管成像 诊断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左心功能评价中64螺旋CT与磁共振成像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拟诊冠心病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实施心脏64螺旋CT与磁共振成像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64螺旋CT与磁共振成像两种检查方法左心室基本功能参数数值相比较,差异较小,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查方法心功能各指标有着较高的相关性。结论左心功能评价中64螺旋CT与磁共振成像的应用效果显著,都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且这两种方法各指标有着较高的相关性,均可以作为评价左心功能的有效方法。

  • 标签: 左心功能 64层螺旋CT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56双源CTFlash与门控技术在冠状动脉成像中的不同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207例心率≤65次/min行Flash扫描。99例心率>65次/min行门控法扫描。图像后处理分别行VR、CPR重建对比各自成像结果。结果Flash与门控法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辐射剂量与门控法相比明显降低(P<0.01)。结论双源CTFlash扫描技术可以保证图像质量(心率≤65次/分),并有效降低辐射剂量。

  • 标签: 双源CT 冠状动脉造影 Flash 门控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微小颅内动脉瘤采用64排128CT血管成像(CTA)进行诊断的有效性。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7月-2016年7月经过3D-DSA/手术证实的微小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选择CTA进行诊断,分析其诊断准确率。结果CTA检出准确率、误诊率分别为92.30%、7.00%,与3D-DSA/手术证实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64排128CT血管成像用于微小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中可获得较高的准确率,值得全面推广应用。

  • 标签: 64排128层CT血管成像 微小颅内动脉瘤 诊断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观察经尿道电切术治疗肌浸润性膀胱癌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间收治的108例肌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者实施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实验组患者实施经尿道电切术,比较两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3年平均存活率。结果实验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明显(P<0.05)。两组患者3年存活率方面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经尿道电切术治疗肌浸润性膀胱癌,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患者恢复速度快,明显改善患者预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经尿道电切术 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研究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时在不影响诊断的前提下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的可行性及其与成像质量的关系,从而尽可能减少受检者的辐射危害。方法选取60例临床怀疑或确诊冠心病患者分为A、B两组,每组30例,均行CT冠状动脉造影。A组应用常规体部滤线器模式650mA扫描,B组采用选用心脏滤线器模式结合低剂量450mA扫描。比较并评估两组图像质量、噪声、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剂量(E)。所有患者采用原始增强扫描数据进行多层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R)重建。应用美国心脏协会(AHA)冠状动脉改良分段法进行冠状动脉成像质量评价。

  • 标签: 断层摄影 冠状动脉血管造影 受检者辐射剂量 影像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