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青年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6年4月至2013年3月本院入院治疗的106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患者进行了研究,分为两组青年组(年龄定义15-29岁)和对照组,伊马替尼400mg/d,每周查血常规,每月查肝、肾功能,比较两组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结果完全细胞遗传学,完全分子学缓解和主要分子学缓解显着高于对照组。血液学不良反应青年组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青年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临床效果不如中老年患者,血液学不良反应较中老年患者重。

  • 标签: 伊马替尼 白血病 青年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与分析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与类白血病(LR)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与20例类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外周血特点、骨髓涂片及骨髓病理学改变。结果CML可发生于任何年龄,起病隐匿,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嗜碱性粒细胞及幼粒细胞总数均明显增高,骨髓增生极度活跃,部分病例可见“侏儒型”巨核细胞及戈谢细胞样组织细胞;LR发病对象年龄不确定,通常有明确病因,外周血细胞总数虽增高,但通常不及CML,骨髓粒系毒性变明显,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阳性率与积分显著增加。结论CML与LR在临床表现、外周血检查及骨髓改变中均有显著区别,仔细分析其临床病理学资料,对于鉴别两者,特别是两者合并出现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标签: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类白血病 外周血 骨髓 临床病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白血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伴感染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的临床情况,以此来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相关的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于我院就诊的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白血病患者经化疗后发生粒细胞缺乏伴感染的概率为88.75%(71/80),且感染直接致死率为5.63%(4/71)。同时,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首位,构成比为52.11%(37/71);其次为消化道,构成比为38.03%(27/71);再次为泌尿系,构成比为5.63%(4/71);最后为其他部位,构成比为4.22%(3/71)。通过相关的抗感染治疗后,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4.37%(67/71)。结论化疗后,白血病患者发生粒细胞缺乏伴感染的概率较高。同时,通过给予发生粒细胞缺乏伴感染患者合理的抗菌药物治疗,能够有效地控制医院内感染。

  • 标签: 白血病 粒细胞缺乏 感染 抗菌药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美罗培南与亚胺培南治疗成人急性粒细胞缺乏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急性粒细胞缺乏症患者随机分两组,每组35例,对照组静脉注射给亚胺培南(1~2g/d,分3~4次滴注);观察组静脉滴注美罗培南(50mg/ml,每8h一次),治疗1周后,以病原菌清除率为指标评价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病原菌清除率分别为77.78%(70/90)、61.11%(55/9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美罗培南治疗急性粒细胞缺乏症治疗效果较为良好,优于亚胺培南,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 标签: 循证药学 急性粒细胞缺乏症 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慢性髓系白血病的凝血系统变化情况。方法通过报道一个案并复习既往报道病案分析CML病程中的凝血异常。结论慢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可能释放促凝物,启动患者血凝及纤维溶解系统引起凝血异常,表现为出凝血异常。

  • 标签: 慢性髓系白血病 凝血功能异常 低纤维蛋白原血症 D二聚体 FDP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孟鲁司特钠对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血嗜酸粒细胞(EOS)的变化,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2年3月收治的变异性哮喘患者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2例,两组患者均给予舒利迭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孟鲁司特钠,取患者外周血进行EOS计数。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EOS分别为(0.31±0.05)×109和(0.16±0.05)×109,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EOS数量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孟鲁司特钠可有效减少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血嗜酸粒细胞(EOS)数量,对临床诊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标签: 孟鲁司特钠 咳嗽变异性哮喘 血嗜酸粒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对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PL)并发维甲酸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治疗措施等情况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2013年1月到2015年1月所收治的52例APL并发维甲酸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2例患者均在服用全反式维甲酸后的2~14天内并发维甲酸综合征,且出现发热、呼吸困难、胸腔积水等临床症状;30例患者的WBC>20×109/L,17例患者的WBC<10×109/L;经治疗后,有1例患者死亡,死亡原因是弥漫性血管内凝血造成颅内出血,51例患者均治愈,且在全反式维甲酸的持续治疗下均实现完全缓解(CR)。结论在对APL患者予以全反式维甲酸进行治疗时,应对患者的临床表现与体征进行密切的观察,以便及时发现如维甲酸综合征等并发症,且及时处理,从而提升疾病治疗的效果。

  • 标签: 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 维甲酸综合征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并评价三氧化二砷联合化疗方案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纳入我院自2015年8月—2016年5月期间收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共60例作为本研究观察对象,经随机分组并形成对照组(n=30)与观察组(n=30)。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化疗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化疗治疗基础之上联合三氧化二砷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在临床疗效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对比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0.00%(27/30),显著高于对照组63.33%(19/30),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方面意义。结论三氧化二砷联合化疗方案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治疗效果确切,临床疗效优于单纯化疗治疗,可进一步在临床实践中加以推广。

  • 标签: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三氧化二砷 化疗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化疗后骨髓抑制的治疗效果。方法共计32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于不同方案联合治疗结果后,第一天即开始给予八珍汤口服辅助治疗,每日一剂,水煎服,分温三次服。于化疗结束后每三天查血常规,于化疗第十四天综合观察,血常规各项指标恢复情况,并以此评价疗效。结果32例患者中有13例患者未出现明显“低点效应”,其余19例骨髓抑制分度在1度者有9例,2度者有7例,3度者有3例,4度者有0例,且出现最低点时间明显提前至化疗停止后的7-9天,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八珍汤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化疗后骨髓抑制疗效佳,骨髓抑制时间缩短,程度明显减轻,病人耐受程度较高。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短时受精后非早脱颗粒细胞对体外受精胚胎质量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根据授精方式把2017年10月-2018年6月在本中心接受助孕治疗的430例患者随机分为短时受精后非早脱颗粒细胞组(A组)和常规体外受精组(B组),比较两组受精率、正常受精率、优质胚胎形成率和妊娠结局。结果两组的受精率、正常受精率、优胚率、临床妊娠率、着床率及流产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短时受精非早脱颗粒细胞由于精卵接触时间短,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优质胚胎形成率、临床妊娠率和胚胎种植率,降低流产率。

  • 标签: 短时受精 胚胎质量 妊娠结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儿童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抗感染及促造血的作用。方法将76例CAA患儿平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应用rhG-CSF治疗。结果研究组ANC(中性粒细胞绝对值)、WBC(外周白细胞)、Plt(血小板)、Hb(血红蛋白)均高于对照组及治疗前(P<0.05);骨髓增生活跃、巨核细胞个数、粒系增生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及治疗前(P<0.05);感染发生率及感染发生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CAA患者,科学、规律、尽早的采用rhG-CSF治疗可以有效提高ANC数量,降低感染发生率,促使造血功能恢复。

  • 标签: 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儿童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抗感染 促造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雾化吸入在头颈部肿瘤放疗所致口腔黏膜炎的疗效观察。方法将50例接受放化疗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5例应用常规漱口液含漱即5%利多卡因、庆大霉素16万U、地塞米松10mg、维生素B122mg加入生理盐水250ml,每1-2小时漱口一次,观察组25例应用常规漱口液含漱,并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雾化吸入,即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50ug加入生理盐水100ml放置冰箱冷藏室备用,每天3次每次10ml雾化吸入,比较两组口腔黏膜炎的反应情况、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黏膜损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47)。黏膜反应情况也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雾化吸入在头颈部肿瘤放疗所致口腔黏膜炎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口腔黏膜炎 疗效观察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高三尖杉酯碱联合干扰素α-2b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为基层医院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寻求一种经济、可行、效好的治疗方案。方法将45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分为2组,在使用羟基脲治疗的基础上,研究组采用高三尖杉酯碱联合干扰素α-2b治疗,对照组采用干扰素α-2b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高三尖杉酯碱联合干扰素α-2b治疗组的血液学缓解率、主要细胞遗传学反应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不良反应情况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结论高三尖杉酯碱联合干扰素α-2b化疗可作为基层医院无条件行伊马替尼和异基因干细胞移植治疗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案。

  • 标签: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 高三尖杉酯碱(HHRT) 干扰素&alpha -2b(IFN&alpha -2b)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PL)缓解后维持治疗阶段中三氧化二砷(ATO)的毒副作用及防治措施。方法自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完全缓解的21例APL患者采用ATO维持治疗方案10mg.d-1×21-28d,共巩固5个疗程,记录患者发生的毒副作用及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结果患者发生了心脏损害(61.9%)、肝脏损害(28.6%)、中性粒细胞减少(66.7%)、低钾血症(9.5%)、高脂血症(9.5%)、胃肠道反应(4.8%)、皮疹(9.5%),但毒副作用轻微、可逆。治疗期间无治疗相关死亡。结论APL的维持治疗阶段采用ATO安全有效。

  • 标签: 三氧化二砷 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 维持治疗阶段 毒副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放射性口腔黏膜损伤的有效防治措施。方法将我科2010年2月—2011年10月80例头颈部肿瘤放疗患者随机分为2组,两组均采用三维适形调强适形放射治疗,试验组采用康复新联合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防治放射性口腔黏膜损伤;对照组用生理盐水,两组都辅以健康教育,观察两组的口腔黏膜损伤的发生率、严重程度。结果放疗20Gy时试验组放射性口腔黏膜损伤发生率为40%,对照组为68%(p<0.05)。放疗结束时1-4级黏膜损伤的发生率试验组分别是50%、23%、8%和0,对照组分别为28%、35%、28%和5%(p<0.05)。结论康复新联合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能够降低放射性口腔黏膜损伤的发生率并减轻其损伤程度,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康复新 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放射性口腔黏膜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嗜酸性粒细胞(EOS)、C-反应蛋白(CRP)在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急性加重期与稳定期的临床意义。方法以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COPD急性加重期、稳定期和健康者外周血EOS、CRP水平,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ECOPD患者EOS、EOS%低于稳定期患者和健康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期患者和健康者EOS、EO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ECOPD患者的CRP显著高于稳定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外周血EOS、CRP可为COPD严重程度提供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嗜酸性粒细胞 C-反应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治疗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患者采取孟鲁司特结合布地奈德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4月—2016年12月收治的138例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分为两组,其中69例患者采取布地奈德作为单药组,另69例患者采取孟鲁司特结合布地奈德作为联合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经过观察患者的临床效果看出,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水平均无明显差别(P>0.05),治疗后发现联合组各项指标水平均比单药组低,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患者采取孟鲁司特结合布地奈德效果显著,有利于改善患者相关指标水平,提高其生活质量,具有推广及应用的价值。

  • 标签: 布地奈德 支气管炎你 嗜酸粒细胞性 孟鲁司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孕症诊断中性激素的检验结果;方法将2011年2月至2012年9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不孕症妇女52例设为观察组,将同期在我院健康体检者中卵泡期52例、排卵期52例和黄体期52例的健康者设为对照组,对两组的检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两组卵泡期的LH、排卵期的PRL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其他不同时期的各检测项目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性激素水平的变化与女性不孕症有密切关系,可为临床判断不孕症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 标签: 不孕症 性激素 检验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女性性侵害案司法精神医学鉴定中性自我防卫能力的状况。方法采用自编调查表,对2008~2011年我院鉴定的女性性侵害案例的一般资料、相关医学资料及法学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被鉴定人以精神发育迟滞者居多,慢性精神分裂症次之,精神发育迟滞者年龄明显低于精神分裂症者;精神发育迟滞者中度以下者居多。两组以评定为无性防卫能力居多。结论中度以上精神发育迟滞及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是性侵犯的主要群体,家庭及社会应对其进行教育,加强性防范,鉴定时注意保护她们的合法权益。

  • 标签: 司法鉴定 精神医学 性侵害 性自我防卫能力
  • 简介:摘要毛细胞性星形细胞瘤(Pilocyticastrocytomas,PA)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脑肿瘤,在脑胶质瘤中,毛细胞性星形细胞瘤具有独特的组织形态学以及生物学表现,肿瘤生长缓慢甚至可自愈,多数可以手术切除,预后明显好于其他类型胶质瘤,因此,正确地诊断毛细胞性星形细胞瘤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分子病理的研究进展发现,Braf基因突变等细胞遗传学异常被认为与毛细胞性星形细胞瘤高度相关,本文介绍毛细胞性星形细胞瘤中细胞遗传学的研究进展。

  • 标签: Braf基因 毛细胞性星形细胞瘤 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