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5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肝癌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比值(N/L)与病人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检测肝癌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数量及两者比值,分析他们与肝癌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的比值与患者预后有关,呈负相关,即比值越大,患者的预后越差(P=0.023,<0.05)。结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预后呈明显负相关,即比值高的患者预后较差。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术前外周血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的比值(LNR)对Ⅱ、Ⅲ期结直肠癌术后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对根治性手术切除的126例Ⅱ、Ⅲ期结直肠癌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LNR与各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并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LNR与总生存时间(OS)与无瘤生存时间(DFS)之间的关系。结果LNR与患者的性别、肿瘤部位、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有关(P<0.05)。LNR的水平与OS(P=0.041)和DFS(P=0.003)呈正相关。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LNR是影响Ⅱ、Ⅲ期结直肠癌患者OS(P=0.015)和DFS(P=0.028)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LNR的测定可以辅助Ⅱ、Ⅲ期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判断。

  • 标签: 结直肠癌 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比值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呼吸道感染患者中性粒细胞CD64的检验结果与价值。方法呼吸道感染患者900例作为治疗组,同期选择体检的健康人900例作为对照组,都抽取空腹静脉血进行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的检验与血清IL-6和IL-8含量检测。结果治疗组的中性粒细胞CD64表达指数为8.98±0.78%,对照组为3.46±0.67%,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血清IL-6和IL-8含量都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性粒细胞CD64的检验可为临床上诊断呼吸道感染提供一种新选择,与炎症因子检验的配合使用能更好的发挥效果。

  • 标签: 呼吸道感染 炎症因子 诊断 中性粒细胞CD64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表现、内镜下表现及诊治要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诊治的22例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本病临床常以消化道症状为主,外周血像改变以嗜酸性细胞增多为主,内镜下突出的主要表现为黏膜水肿红斑,肠壁增厚、黏膜糜烂或息肉,肠壁增厚等表现。结论嗜酸性细胞性胃肠炎是一种罕见疾病,以胃肠道的某些部位弥漫性或局限性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临床多以消化道症状就诊,与其它胃肠道疾病容易混淆,外周血嗜酸性细胞增多、辅助检查胃肠道粘膜水肿、皱壁增宽、结节样增生,胃肠壁增厚,腔狭窄及梗阻等是其较典型临床表现。

  • 标签: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 临床表现 内镜下表现 诊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表现、内镜下表现及诊治要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诊治的22例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本病临床常以消化道症状为主,外周血像改变以嗜酸性细胞增多为主,内镜下突出的主要表现为黏膜水肿红斑,肠壁增厚、黏膜糜烂或息肉,肠壁增厚等表现。结论嗜酸性细胞性胃肠炎是一种罕见疾病,以胃肠道的某些部位弥漫性或局限性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临床多以消化道症状就诊,与其它胃肠道疾病容易混淆,外周血嗜酸性细胞增多、辅助检查胃肠道粘膜水肿、皱壁增宽、结节样增生,胃肠壁增厚,腔狭窄及梗阻等是其较典型临床表现。

  • 标签: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 临床表现 内镜下表现 诊治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凝胶剂对深II度烧伤创面的治疗效果。方法试验组52例创面使用rhGM-CSF凝胶剂,对照组39例使用安慰剂。观察其创面愈合情况。结果试验组深II度创面愈合时间为(17.3±1.6)d,较对照组(21.6±1.4)d明显缩短(p<0.01)。试验组10、14、21、28d的平均创面愈合率分别为20.1%、59.8%、89.6%和99.8%,均高于对照组12.4%、40.9%、76.3%和95.3%(p<0.01)。未见与受试药物有关的不良反应。结论rhGM-CSF凝胶剂能促进烧伤患者II度创面愈合,并且有一定的安全性。

  • 标签: 烧伤 创面愈合 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重组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中联合应用亚砷酸(ATO)与全反式维甲酸(ATRA)双诱导化疗的效果。方法我院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收治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38例,所有患者均给予ATO联合ATRA双诱导化疗,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38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CR率为92.11%(35/38),获CR所需平均时间为(25.2±3.6)d;患者生存率86.84%(33/38),生存时间为8~72个月。结论ATO+ATRA双诱导化疗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双诱导化疗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胸腺五肽注射液和黄芪口服液配合西医药常规疗法治疗部分急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2例,停用可以药物,给予抗感染的治疗;维生素类以及其他提升粒细胞类药物应用,包括维生素B4片、维生素B6片、维生素B12针剂、维生素C针剂,、叶酸片、鲨肝醇片、利血生片;支持疗法等常规西医药治疗。治疗组54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黄芪口服液和静脉滴注胸腺五肽注射液,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8.1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80.77%,且治疗组用时短。讨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部分急性粒细胞减少症疗效确切用时短。

  • 标签: 部分急性粒细胞减少症 黄芪口服液 胸腺五肽注射液 粒细胞计数回升正常范围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青年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6年4月至2013年3月本院入院治疗的106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患者进行了研究,分为两组青年组(年龄定义15-29岁)和对照组,伊马替尼400mg/d,每周查血常规,每月查肝、肾功能,比较两组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结果完全细胞遗传学,完全分子学缓解和主要分子学缓解显着高于对照组。血液学不良反应青年组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青年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临床效果不如中老年患者,血液学不良反应较中老年患者重。

  • 标签: 伊马替尼 白血病 青年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儿童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抗感染及促造血的作用。方法将76例CAA患儿平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应用rhG-CSF治疗。结果研究组ANC(中性粒细胞绝对值)、WBC(外周白细胞)、Plt(血小板)、Hb(血红蛋白)均高于对照组及治疗前(P<0.05);骨髓增生活跃、巨核细胞个数、粒系增生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及治疗前(P<0.05);感染发生率及感染发生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CAA患者,科学、规律、尽早的采用rhG-CSF治疗可以有效提高ANC数量,降低感染发生率,促使造血功能恢复。

  • 标签: 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儿童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抗感染 促造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雾化吸入在头颈部肿瘤放疗所致口腔黏膜炎的疗效观察。方法将50例接受放化疗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5例应用常规漱口液含漱即5%利多卡因、庆大霉素16万U、地塞米松10mg、维生素B122mg加入生理盐水250ml,每1-2小时漱口一次,观察组25例应用常规漱口液含漱,并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雾化吸入,即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50ug加入生理盐水100ml放置冰箱冷藏室备用,每天3次每次10ml雾化吸入,比较两组口腔黏膜炎的反应情况、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黏膜损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47)。黏膜反应情况也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雾化吸入在头颈部肿瘤放疗所致口腔黏膜炎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口腔黏膜炎 疗效观察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PL)缓解后维持治疗阶段中三氧化二砷(ATO)的毒副作用及防治措施。方法自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完全缓解的21例APL患者采用ATO维持治疗方案10mg.d-1×21-28d,共巩固5个疗程,记录患者发生的毒副作用及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结果患者发生了心脏损害(61.9%)、肝脏损害(28.6%)、中性粒细胞减少(66.7%)、低钾血症(9.5%)、高脂血症(9.5%)、胃肠道反应(4.8%)、皮疹(9.5%),但毒副作用轻微、可逆。治疗期间无治疗相关死亡。结论APL的维持治疗阶段采用ATO安全有效。

  • 标签: 三氧化二砷 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 维持治疗阶段 毒副作用
  • 简介:摘要脑卒中多由多种心脑血管引起诱发,其中以卒中性昏迷作为常见,危险性较大,其中以呼吸道并发症最为严重,常导致患者的死亡。我院现通过对卒中性昏迷患者呼吸道并发症的诱发原因加以总结并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以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达到挽救患者生命安全的目的。

  • 标签: 卒中性昏迷 呼吸道并发症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评价流式细胞仪在网织红细胞计数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3年7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29例恶性肿瘤患者,抽取静脉血1ml,选取同期贫血患者32例,健康志愿者30例,抽取静脉血1ml,加入噻唑橙(TO)染色液,采用流式细胞仪计数红细胞,对其中的网织红细胞所占的比重进行分析和研究,比较与手工法的计数效果,观察其稳定性、重复性及相关性。结果计数结果显示,采用流式细胞仪计数网织红细胞数与手工法计数结果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批内CV(变异系数)在3.23%以下,批间CV(变异系数)在4.86%以上。结论采用流式细胞仪进行网织红细胞的计数,具有更准确、更快速、重复性好、更客观的特点,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网织红细胞常规检测中推广。

  • 标签: 流式细胞仪 网织红细胞 计数方法评价
  • 简介:摘要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输血在抢救生命,疾病治疗中已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人们对输血血液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更加注重其安全和疗效,传统的输血观念和手段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作为一门独立的医学科学,已进入成分输血的年代,是近代医学发展的结果1。它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输血技术是否先进的重要标志。成分输血是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血液中各种有效成分分离出来,分别制成高浓度高纯度的制品,一血多用,容量小,稳定性好,疗效好,副作用低,输入相对安全,便于保存,减少了血液传播疾病并节约了血液资源,降低费用减少了病人经济负担等优点。成分输血是患者缺什么补什么成分。目前国际上成分输血比例已达到90百分,发达国家已超过95百分以上。

  • 标签: 去白细胞 悬浮红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母细胞瘤(NB)骨髓侵犯的细胞形态学特征。方法对20例骨髓涂片拟诊并最后确诊的NB患儿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结果20例患儿中,年龄<5岁者占78.0%,以中重度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部分患儿血涂片中可见瘤细胞。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极度活跃~明显活跃占78.6%,其中NB细胞占20%~76%,可见到以原始未分化阶段为主的NB,71.2%的病例骨髓涂片中可见到成团NB细胞呈花瓣型排列。结论根据临床表现,在骨髓涂片中找到NB细胞并呈花团排列的NB细胞团,对NB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结合病理活检、免疫组化、影像学及生物化学检查可确诊。

  • 标签: 神经母细胞瘤 骨髓涂片 形态学
  • 简介:摘要过继免疫治疗方法是目前肿瘤生物治疗的研究热点之一。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killercells,CIK)是继LAK、TIL、CD3AK细胞之后,具有细胞增殖能力高、肿瘤杀伤能力强等特点的新一代过继免疫抗肿瘤细胞,可有效杀灭患者术后和放化疗后体能残留的微小病灶,具有特异性强、适用性广、副作用轻等优点。而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DC)是已知的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在抗原递呈、识别及T细胞激活中发挥重要作用。所以DC联合CIK进行免疫治疗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它具有针对性、全面性、持久性、彻底性、广泛性、安全性等优势,能准确、高效的杀伤肿瘤细胞。本文就其研究进展作一简单综述。

  • 标签: CIK细胞 DC细胞 生物学特性 肿瘤过继免疫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在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中的检测意义。方法选取缺铁性贫血组42例,地中海贫血组42例,健康对照组42例,测定各组红细胞容积(MCV)及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结果比较红细胞容积,对照组数值大于缺铁性贫血组、地中海贫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红细胞分布宽度,对照组均小于贫血组,且与缺血性贫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红细胞分布宽度可有效鉴别地中海贫血以及缺铁性贫血,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红细胞分布宽度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意义
  • 简介:摘要探讨痰液脱落细胞的检查。对我院2013年~2014年间对患者的痰液脱落细胞进行总结。痰液一般性状检查,细胞形态进行分析。以液基细胞学为基础,在痰液脱落细胞诊断肺癌效果优于传统方法。

  • 标签: 痰液脱落 细胞学 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