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肝癌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比值(N/L)与病人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检测肝癌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数量及两者比值,分析他们与肝癌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的比值与患者预后有关,呈负相关,即比值越大,患者的预后越差(P=0.023,<0.05)。结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预后呈明显负相关,即比值高的患者预后较差。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临床特点及升粒细胞药物的疗效。方法收集符合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诊断的患儿13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使用升粒细胞药物为观察组,未使用升粒细胞药物为对照组,比较中性粒细胞恢复至正常的时间。结果133例中,3岁以内占74.5%;呼吸道感染占87.2%。发病季节以7、8月份和11、12、1月多见。在病程3天内出现占54.9%,7天内出现占85.7%;观察组和对照组中性粒细胞恢复至正常值天数分别为4.51±1.44天、6.18±2.61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以男性多见,多由呼吸道感染引起。及时使用升粒细胞药物可以缩短中性粒细胞恢复至正常的时间。

  • 标签: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儿童 临床特点 治疗
  • 简介:摘要全世界第五大常见毒瘤的其中一种是肝细胞癌(HCC)。肝细胞癌的死亡率极高,位居第三位1。根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全世界新增加病例超过70多万例2。这些年以来,许多学者致力于各种各样感染及非感染因素导致肝细胞癌发生的研究,结果表明肝细胞癌变会慢慢形成一种慢性炎症状态,如果长期刺激肝脏细胞。肝脏纤维化是这种炎症状态的早期症状、其次可能会致使早期肝癌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肿瘤细胞的发展、侵袭和转移。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是3参与炎症反应的炎症细胞,炎症机制的一种血象指标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UR),凭借肝癌患者肝癌的TNM分期和病理分级、NLR水平等相关性指标有重要临床意义。

  • 标签: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在肝细胞癌患者外周血中的比值 临床意义 炎症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地塞米松对中性粒细胞性哮喘(neutrophilicasthma,NA)模型小鼠气道炎症的影响。方法C57BL雌性小鼠随机分成NA组、NA地塞米松干预(neutrophilicasthmatreatingwithdexamethasone,NAD)组和正常(NC)组,每组8只。NA、NAD组予卵蛋白、脂多糖致敏并卵蛋白激发;NAD组激发前腹腔注射地塞米松;NC组不做处理。小鼠肺功能仪检测气道阻力,以阻力倍增值评价气道反应性;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lavagefluid,BALF)有核细胞浓度及分类比例;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Th17细胞及ki-67+Th17细胞比例;ELISA检测BALFIL-17浓度。结果(1)NA组气道阻力倍增值显著高于NC组(P<0.05)。(2)NAD组BALF有核细胞浓度、NEU%、EOS%均显著低于NA组,但仍高于NC组(均P<0.05)。(3)NAD组脾脏Th17细胞比例显著低于NA组,但仍高于NC组(均P<0.05);NA、NAD组脾脏ki-67+Th17细胞比例均显著高于NC组(均P<0.05),但NA、NA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NAD组BALFIL-17浓度显著低于NA组,但仍高于NC组(均P<0.05)。结论地塞米松可能通过抑制Th17细胞及IL-17表达,减轻NA模型小鼠气道炎症;Th17细胞增殖功能增强且不受地塞米松影响可能与气道炎症持续存在有关。

  • 标签: 哮喘 中性粒细胞 气道炎症 地塞米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术前外周血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的比值(LNR)对Ⅱ、Ⅲ期结直肠癌术后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对根治性手术切除的126例Ⅱ、Ⅲ期结直肠癌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LNR与各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并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LNR与总生存时间(OS)与无瘤生存时间(DFS)之间的关系。结果LNR与患者的性别、肿瘤部位、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有关(P<0.05)。LNR的水平与OS(P=0.041)和DFS(P=0.003)呈正相关。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LNR是影响Ⅱ、Ⅲ期结直肠癌患者OS(P=0.015)和DFS(P=0.028)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LNR的测定可以辅助Ⅱ、Ⅲ期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判断。

  • 标签: 结直肠癌 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比值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在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近三年(2015年9月—2018年10月)收治的60例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所有患者能耐受并且完成至少6个周期的一线含铂类化疗治疗方案,化疗前测量血常规,同时对NLR进行计算。以NLR值达到3.86作为界值,将本组患者分为低NLR组(n=33)和高NLR组(n=27),对两组患者预后情况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低NLR组患者中位生存期(18.92±3.58)个月显著高于高NLR组患者(13.52±2.78)个月;高NLR组中患者年龄>60岁、局限期、KPS评分>70分、吸烟<400年/支中位生存期显著低于低NLR组(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证实,年龄、临床分期、NLR是影响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值得临床关注。结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与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存期存在一定关系,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NLR有望成为判断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参考指标。

  • 标签: 外周血 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广泛期小细胞肺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呼吸道感染患者中性粒细胞CD64的检验结果与价值。方法呼吸道感染患者900例作为治疗组,同期选择体检的健康人900例作为对照组,都抽取空腹静脉血进行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的检验与血清IL-6和IL-8含量检测。结果治疗组的中性粒细胞CD64表达指数为8.98±0.78%,对照组为3.46±0.67%,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血清IL-6和IL-8含量都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性粒细胞CD64的检验可为临床上诊断呼吸道感染提供一种新选择,与炎症因子检验的配合使用能更好的发挥效果。

  • 标签: 呼吸道感染 炎症因子 诊断 中性粒细胞CD64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异氟醚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肾脏MPO活性的影响,探讨异氟醚肾脏保护机制。方法24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A组假手术组,只切除右肾,开腹45分钟后关腹;B组缺血再灌注组,切除右肾后左肾建立急性肾脏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45分钟,再灌注3小时;C组异氟醚缺血再灌注组,用浓度为1.2%异氟醚吸入麻醉,切除右肾后左肾建立急性肾脏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45分钟,再灌注3小时,缺血和再灌注期间持续吸入浓度为1.2%异氟醚。各组实验动物于24小时后处死,测量血浆肌酐(Cr)和尿素氮(BUN)值,检测肾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并做肾组织病理切片。结果B组和C组血浆肌酐和尿素氮含量、丙二醛(MDA)含量、肾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均较A组显著增高(p<0.05),但C组含量较B组含量低,且组织切片提示肾小管结构破坏严重,C组比B组损伤轻。结论异氟醚对大鼠肾脏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这一作用与异氟醚抑制中性粒细胞聚集有关。

  • 标签: 异氟醚 肾脏 缺血再灌注损伤 中性粒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中性粒细胞升高在诊断细菌性感染中的相关性。方法分析104例hs-CRP升高者与WBC计数、中性粒细胞分类变化的相关性分析。结果WBC计数正常,中性粒细胞升高组与WBC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同时升高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性粒细胞升高组检测hs-CRP阳性率高于WBC计数升高组,对诊断细菌性感染hs-CRP检测更为敏感,对早期诊断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 标签: 超敏C反应蛋白 中性粒细胞 白细胞总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比值(NLR)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评价其对化疗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84例晚期NSCLC临床病理资料,以NLR均值为临界值,将患者分为低NLR组和高NLR组,分析NLR与NSCLC临床病理特征关系及NLR化疗前后的变化。结果NLR与肺癌病理分期、ECOG评分、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比值(PLR)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性别、年龄、吸烟史、病理类型、血红蛋白(hgb)无统计学差异(P>0.05);NLR值化疗前4.11±2.94与化疗后3.04±2.55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NSCLC患者病理分期越晚,NLR值越高;化疗后NRL值的降低对化疗评价有参考意义。

  • 标签: 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比值 非小细胞肺癌 化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值在胃癌患者手术前后的变化及预测短期预后的价值。方法收集我院胃癌患者,以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3为界,将胃癌患者分为高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组(数值≥3,定义为研究组)和低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组(数值<3,定义为对照组)。所有患者接受胃癌根治术。对比两组临床病理资料及预后;研究组临床病理资料、预后与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的相关性。结果两组病理类型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肿瘤直径、癌栓、肿瘤侵袭深度、阳性淋巴结数目、血清CEA、血清CA-199、术后3月复发、术后6月死亡比较有差异(P<0.05);肿瘤直径、癌栓、肿瘤侵袭深度、阳性淋巴结数目、血清CEA、血清CA-199、术后3月复发、术后6月死亡与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均有相关性,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水平与患者病理有一定相关性,同时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大于3的患者手术后预后更差。

  • 标签: 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化疗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SNIP)及其恶变的术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SNIP伴恶变、40例SNIP、30例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及30例健康体检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和NLR。结果(1)SNIP伴恶变组的NLR显著高于其他三组(P<0.05)。(2)NLR与SNIP伴恶变呈正相关(r=0.585,P<0.01)。(3)Logistic回归示NLR升高是SNIP伴恶变的危险因素。(4)NLR对SNIP伴恶变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36,界定值为1.71,灵敏度为88.9%,特异度为75%。结论NLR可能成为预测SNIP患者是否伴恶变的辅助诊断指标。

  • 标签: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 恶变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肾损伤患者在早期诊断中检测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的价值,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月到2015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急性肾损伤患者83例作为观察组,根据急性肾损伤定义和分期标准,将患者分为一期组47例、二期组36例;选取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血清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与胱抑素C水平进行检测,综合分析得出结果。结果观察组83例患者血清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和胱抑素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治疗效果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而且随着患者的病情发展,呈现出增长趋势。结论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对于急性肾损伤患者的早期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与胱抑素C一样具有很高的灵敏度,联合2项指标检测更有利于急性肾损伤患者的早期检查,降低漏诊率,提高预后质量,获得非常理想的治疗效果。

  • 标签: NGAL 急性肾损伤 早期诊断 检测 胱抑素C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析EC-T方案治疗乳腺癌后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情况。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7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20例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给予EC-T方案化疗,观察其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情况,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120例乳腺癌患者EC-T方案化疗后52例(43.33%)发生严重性中性粒细胞减少(IV度),存在合并症患者发生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比例52.56%患者发生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比例70.73%较高(P<0.01);发生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表柔比星剂量较高(P<0.05)。结论EC-T方案治疗乳腺癌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较高,其中高剂量表柔比星是中性粒细胞减少的高危因素,临床应该要提高警惕。

  • 标签: EC-T方案 乳腺癌 中性粒细胞减少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脐血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在胎膜早破新生儿感染的早期诊断学意义。方法将64例患儿分为病例组(胎膜早破组)32例、对照组(非胎膜早破)32例,对所有入选新生儿出生时在产房内即留取脐血,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测定中性粒细胞表面分子CD64的表达,并留取病例组新生儿外周血查血培养。结果和对照组相比,胎膜早破新生儿CD64明显升高,且血培养阳性患儿CD64指数明显升高。结论脐血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对胎膜早破新生儿感染的早期诊断有明确提示意义。

  • 标签: 脐带血 中性粒细胞 CD64 胎膜早破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肿瘤化疗中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粒细胞减少症的疗效。方法在2016年7月到2017年7月来我院进行肿瘤化疗的患者中抽取50位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其分为每组各25人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对照组进行Vitb4、碳酸锂等一般性治疗;对实验组进行一般治疗与rhG-CSF相结合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结果实验组的中性粒细胞数量的恢复情况要好于对照组,其中化疗后24小时内入组的患者的粒细胞恢复情况要好于出现粒细胞减少症时入组的患者的粒细胞恢复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化疗后24小时内对患者进行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粒细胞缺乏症的治疗效果更好。

  • 标签: 肿瘤化疗 粒细胞缺乏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来源微粒AnxA1、CD11b及CD62L对烧伤脓毒症预后的关系。方法择选2014年3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重度烧伤合并脓毒症患者28例、重度烧伤合并重症脓毒症患者11例,另取同期健康体检者20例作为对照组。抽取健康对照组血标本及脓毒症患者确诊后第1、3、5、7天动脉血标本,对中性粒细胞来源微颗粒检测并计算绝对个数,同步记录患者的APACHEII评分和机械通气时间、死亡率、住院时间等临床资料。结果(1)AnxA1、CD11b和CD62L在对照组和病例组中均存在,但脓毒症及脓毒症休克组CD11b和CD62L水平相比对照组,明显更高(P<0.05);(2)脓毒症休克患者血浆CD11b和CD62L水平显著高于脓毒症组(P<0.05)。(3)随着CD11b及CD62L水平的升高,APACHEII评分、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均呈显著升高趋势。结论CD11b及CD62L水平与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患者的预后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 标签: 脓毒症 中性粒细胞来源微粒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及中性粒细胞用于诊断儿童病毒感染性疾病的临床意义。方法以我院2015年10月至2016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疾病患儿90例为研究对象,以病原体分离培养与PCR鉴定结果为依据将研究患儿分为腺病毒阳性组及呼吸道合包病毒阳性组,检测两组患者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及血常规,进行比较。结果血常规结果比较,腺病毒阳性组患者白细胞计数高于正常值参考范围,两者具有显著差异(P<0.05),腺病毒阳性组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呼吸道合胞病毒阳性组患儿以淋巴细胞为主。腺病毒阳性组患儿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值范围,而呼吸道合胞病毒阳性组患儿C反应蛋白水平未见显著升高。两组患者血清降钙素原水平未见显著差异(P>0.05)。结论不同类型病毒感染性疾病中血细胞常规和C反应蛋白水平有明显差异,临床中可应用血细胞常规、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进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血清降钙素原 C反应蛋白 中性粒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