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对肝脾αβ T细胞淋巴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2020年6月收治的1例肝脾αβ T细胞淋巴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患者以乏力症状起病,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通过临床表现结合各项辅助检查结果,最终确诊为肝脾αβ T细胞淋巴ⅣA期。明确诊断后给予ECHOP方案治疗,第3个疗程更换为西达本胺联合GDP方案治疗,随访至2021年5月患者一般状态良好。结论肝脾αβ T细胞淋巴临床罕见,对其临床特征、组织形态学、免疫表型、分子遗传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有助于明确诊断。

  • 标签: 淋巴瘤,T细胞 肝脾αβ T细胞淋巴瘤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外周T细胞淋巴(PTCL)是一组起源于胸腺后T细胞或成熟自然杀伤(NK)细胞的异质性疾病。随着医疗技术的革新,PTCL患者的预后明显改善,但是仍有一部分患者出现复发、难治、预后较差的情况。近年来,二线化疗方案、造血干细胞移植、部分新药(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极光激酶A抑制剂、磷脂酰肌醇3-激酶抑制剂、靶向治疗等)的应用在复发难治PTCL患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移植方案的选择及以新药为骨架的方案之间的联合也成为研究的热点。

  • 标签: 淋巴瘤,T细胞,外周 复发 难治 肿瘤治疗方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结外NK/T细胞淋巴(ENKTCL)是非霍奇金淋巴的少见亚型,先前研究报道其脑转移发生率为5%~6%。ENKTCL脑转移是一种严重且致命的并发症,但由于发生率低,其自然病程及治疗措施尚不明确。本文报道了本院3例ENKTCL脑转移病例,希望为相关诊疗提供参考。

  • 标签: 结外NK/T细胞淋巴瘤 复发 脑转移
  • 简介:摘要弥漫大B细胞淋巴(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我国常见的成人非霍奇金淋巴(non-Hodgkin lymphoma,NHL)之一,随着以利妥昔单抗为基础的联合化疗方案的应用,使患者的缓解率及生存期有了明显的改善,但对于复发/难治性DLBCL患者而言则获益不佳,且预后较差。近些年,应用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 immunotherapy,CAR-T)治疗淋巴,改善了淋巴患者的生存状况,为CAR-T治疗复发/难治性DLBCL奠定基础。文章就CAR-T疗法在复发/难治性DLBCL中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 标签: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骨髓检查与18F-FDG PET-CT在初治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DLBCL)骨髓侵犯中的诊断及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2019年间瑞金医院血液科收治的478例DLBCL初治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利用ROC曲线计算AUC及cutoff值,利用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结果以骨髓检查阳性作为金标准,PET-CT的敏感性为42.4%,特异性为82.9%,阳性预测值为37.1%,阴性预测值为85.5%。PET评估中骨髓FDG摄取类型为弥漫性摄取增加(DPET阳性)25例,局灶性摄取增加(FPET阳性)80例;FPET阳性患者中骨髓检查阳性比例为35%,DPET阳性患者中为44%。利用FPET阳性与流式细胞术的浸润比例绘制ROC曲线的AUC=0.75,cutoff=0.025%。FPET阳性指示骨髓浸润的敏感性为78.7%,特异性为68.7%(P < 0.001 );PET检查阳性、阴性患者2年无进展生存(PFS)分别为62.9%、83.2% (P < 0.001),2年总生存(OS)分别为83.6%、93.0%(P=0.003)。骨髓检查阳性、阴性患者2年PFS分别为83.6%、94.0%(P < 0.001),2年OS分别为64.8%、82.2%(P < 0.001 )。结论DLBCL中18F-FDG PET-CT对骨髓浸润判断不能替代骨髓检查,两种检查方法对患者的预后均有重要指示意义。

  • 标签: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骨髓侵犯 骨髓检查 PET-CT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的临床疗效展开分析。方法:研究期:2019年1月-2021年1月,纳入50名观察对象展开研究,观察对象均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患者,采用计算机双色球分组法,对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并实施不同治疗方案: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观察组,n=25),常规对症治疗(对照组,n=25),对不同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差异展开对比、分析。结果: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对比,观察组患者88.00%(22/25)高于对照组患者52.00%(13/25),(p<0.05);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脱发、恶心呕吐、白细胞下降、血小板降低、肝功能损伤)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患者12.00%(3/25)与对照组患者16.00%(4/25)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患者的治疗,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具有疗效显著,安全性高的优势,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利妥昔单抗 化疗 弥漫大B细胞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靶向融合肽IL-4Rα-lytic对卡波西肉瘤相关疱疹病毒(KSHV)阳性原发性渗出性淋巴(PEL)细胞的体内外杀伤作用及其安全性。方法:应用MTT法检测IL-4Rα-lytic对KSHV阳性PEL细胞BCBL-1和BCP-1的杀伤能力。建立BCBL-1细胞小鼠移植模型,连续3周(3次/周)腹腔注射IL-4Rα-lytic后,通过活体生物发光成像技术评估IL-4Rα-lytic对小鼠体内BCBL-1细胞移植的抑制效果,并通过H-E染色和全血分析法检测其毒副作用。结果:靶向融合肽IL-4Rα-lytic在体外对两种KSHV阳性PEL细胞BCBL-1和BCP-1均有选择性杀伤作用(均P

  • 标签: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致病信号 靶向药物
  • 简介:摘要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已经改变了淋巴的治疗模式,在第63届美国血液学会年会上,CAR-T治疗淋巴有众多研究进展。长期随访数据显示CD19 CAR-T有望治愈30%~40%的复发难治大B细胞淋巴患者,而且有研究证实CD19 CAR-T可能用于大B细胞淋巴患者的二线甚至一线治疗。真实世界数据进一步验证了CD19 CAR-T治疗复发难治滤泡淋巴和套细胞淋巴的疗效和安全性。我们有理由相信,CAR-T疗法在未来会有更加广泛的应用。

  • 标签: 淋巴瘤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 免疫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滤泡性T细胞淋巴(FTCL)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收集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例FTCL,分析形态及免疫表型,结合文献报道进行总结。结果患者女,年龄52和57岁,均表现为全身浅表及深部多发淋巴结肿大。镜下淋巴结结构破坏,肿瘤呈滤泡结节状生长模式,无显著血管增生和滤泡树突细胞网增生;细胞中等大小,部分胞质透明,核异型不显著。例1见散在霍奇金(R-S)样大细胞,周围可见肿瘤性T细胞环。2例肿瘤细胞均表达滤泡辅助性T细胞(TFH)标记(CD3、CD4、bcl-6、PD-1及ICOS),例1中R-S样大细胞CD20阴性、CD30阳性、CD15部分阳性、EB病毒编码的RNA(EBER)原位杂交阴性。2例均为临床Ⅲ/Ⅳ期,例1仅对症治疗,生存时间<15个月;例2经CHOP(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方案治疗无反应,随访7个月带生存。结论FTCL较罕见,形态学及免疫表型与其他T细胞淋巴、低级别B细胞淋巴甚至经典型霍奇金淋巴混淆,但FTCL具侵袭性,预后差,充分认识其病理特征以避免误诊与漏诊。

  • 标签:
  • 简介:摘要血管免疫母T细胞淋巴(AITL)是一种独特的外周T细胞淋巴亚型。AITL起源于滤泡辅助T细胞,TET2、IDH2、DNMT3A基因突变频率高。AITL的典型临床表现是全身多发淋巴结肿大,常伴有B症状与结外侵犯,大部分患者确诊时即是晚期病变。AITL缺乏标准治疗方案,常用的以蒽环类药物为基础的化疗方案远期疗效不佳。近年来随着对其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及免疫治疗的兴起,新的治疗靶点、新的联合策略逐渐受到关注,迄今AITL的最佳治疗方案仍未确定。本文就AITL的诊疗现状与相关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 标签: 血管免疫母T细胞淋巴瘤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淋巴的效果。方法:将2018年1月至2021年2月住院治疗的86例淋巴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研究组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比较两组患者的免疫功能、不良反应、无进展生存率、总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结果:两组治疗前免疫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研究组的免疫功能指标优于对照组(p

  • 标签: 自体造血干细胞 移植治疗 淋巴瘤 效果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外NK/T细胞淋巴鼻型(ENKTL)患者治疗前B症状与血浆EBV-DNA拷贝数和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相关关系,并分析其机制和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资料齐全的173例患者,其中男性116例,女性57例,中位年龄43岁(4~71岁)。Ann Arbor分期Ⅰ-Ⅱ期126例,Ⅲ-Ⅳ期47例。肿瘤原发部位包括鼻腔(100例)、非鼻腔上呼吸消化道(34例)和上呼吸消化道以外(39例)。治疗前有和无B症状者分别为91例和82例。按照血浆EBV-DNA拷贝数的高低分为阴性组36例、低载量(<104 copies/ml)组73例和高载量(≥104 copies/ml)组64例。检测的血清细胞因子包括IFN-γ、IL-2、IL-4、IL-6、IL-10和TNF-α。相关性分析采用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和Spearman相关性分析,采用Cox回归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分析评估预后影响因素并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结果B症状及发热的发生与血浆EBV-DNA拷贝水平的增加呈显著一致的趋势,发生B症状的患者其血清IFN-γ、IL-6和IL-10的水平均高于无B症状组(P均<0.001)。血清IFN-γ、IL-6和IL-10水平也均与血浆EBV-DNA拷贝数呈正相关。B症状的发生与ENKTL患者的高危临床特征相关,包括晚期、原发肿瘤局部侵犯、区域淋巴结累及和治疗前LDH升高。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Ann Arbor分期、B症状、血浆EBV-DNA及上述血清细胞因子均为OS和PFS的影响因素(P均<0.05)。然而,多因素分析并未显示B症状对生存的独立预后价值。结论ENKTL患者B症状的发生与EBV-DNA拷贝水平和细胞因子的增高有关,这些指标也是影响ENKTL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 标签: NK/T细胞淋巴瘤 B症状 EB病毒DNA,血浆 血清细胞因子 预后
  • 简介:摘要滤泡性淋巴(FL)是成熟B淋巴细胞恶性增殖形成的淋巴类型,其生物学行为和治疗具有很强的异质性。10%~15%患者可以等待观察,无需治疗;10%~20%的患者发生早期进展,整体生存时间明显缩短;30%~40%的患者可能发生组织学转化,需要强化治疗;迄今为止,大多数FL患者仍然不可治愈。FL的治疗应充分考虑患者耐受情况、肿瘤负荷及复发风险而采取个体化治疗,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存为主要考量。本文主要总结了近年关于新型CD20单抗、PI3K抑制剂、EZH2抑制剂、PD-1/PD-L1抑制剂、CD19 CAR-T治疗等新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数据,为临床选择药物提供了循证医学证据。

  • 标签: 滤泡性淋巴瘤 治疗 进展
  • 简介:摘要外周T细胞淋巴(PTCL)是一组高度异质性的恶性淋巴增殖性疾病,临床较为少见,常规综合治疗有效率低,转归差。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能明显改善PTCL患者的生存,既往研究认为对于诊断明确的患者在诱导治疗得到缓解后应接受高剂量化疗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但目前auto-HSCT作为PTCL患者一线巩固治疗仍存在争议。对于复发难治PTCL,auto-HSCT疗效欠佳,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一种有效的选择。文章对HSCT治疗PTCL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 标签: 造血干细胞移植 淋巴瘤,T细胞,外周 预后
  • 简介:摘要微RNA(miRNA)通过与靶标基因mRNA的3′非编码区结合,在转录水平后调节基因的表达,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DLBCL)的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miRNA的表达水平与DLBCL的临床分期、分型、预后评估、治疗效果密切相关。miRNA具有作为DLBCL相关生物标志物的巨大潜力,并且因两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基于miRNA的治疗有望为DLBCL患者带来新的治疗方案。

  • 标签: 淋巴瘤,大B细胞,弥漫性 微RNAs 分子分型 预后
  • 简介:摘要原发性纵隔大B细胞淋巴(PMBL)是一类少见的侵袭性大B细胞淋巴,具有典型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本文总结PMBL的临床、形态和免疫表型特征;阐述PMBL分子基因研究的新发现;讨论PMBL的主要鉴别诊断。对PMBL发病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不仅显著提高了诊断准确性,而且也为研发难治/复发性疾病的新型药指明了方向。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高糖培养下内皮细胞c-Casitas B谱系淋巴原癌基因蛋白(c-Cbl)表达与活性变化对其成管的影响。方法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分别以5.5 mmol/L正常浓度葡萄糖(NG)、15.2 mmol/L中等浓度葡萄糖(MG)和25.0 mmol/L高浓度葡萄糖(HG)的培养基处理24 h,采用锁核酸修饰的反义寡核苷酸间隔物(LNA Gapmers)下调c-Cbl表达。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c-Cbl表达及磷酸化水平。侵袭小室(Transwell)、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试验检测细胞迁移、增殖能力,成管实验判断细胞的成管能力,并通过t检验评估两组间差异。结果HG组细胞c-Cbl在Y731位点的相对磷酸化水高于NG组(3.27±0.18比1.00±0.19,t=15.140,P<0.01),HG组细胞迁移数低于NG组[(38.33±6.51)个比(180.67±16.17)个,t=-14.147,P<0.01],HG组CCK-8吸光度值低于NG组(0.45±0.05比1.25±0.05,t=-19.596,P<0.01),HG组细胞成管水平低于NG组[相对总长度(0.42±0.08)比(1.00±0.11);相对结节数(0.36±0.07)比(1.00±0.07);相对网眼结构(0.32±0.08)比(1.00±0.10);t=-7.119、-10.870、-9.114,P<0.01]。另外,高糖下调c-Cbl(HG+c-Cbl KD)组CCK-8吸光度值高于高糖对照(HG+NC)组(0.81±0.06比0.46±0.06,t=6.906,P<0.01)、其迁移细胞数也高于HG+NC组[(85.00±9.00)个比(43.67±9.30)个,t=5.534,P<0.01],并且HG+c-Cbl KD组细胞的成管能力高于HG+NC组[相对总长度(0.72±0.05)比(0.42±0.10);相对结节数(0.64±0.08)比(0.33±0.12);相对网眼结构(0.62±0.08)比(0.34±0.08);t=4.874、3.734、4.266,P<0.05]。结论高糖培养下c-Cbl磷酸化激活可抑制血管内皮细胞成管能力。

  • 标签: 高糖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血管生成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对复发难治性B细胞淋巴患者治疗过程中,应用CAR-T方案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到我院接受治疗的复发难治性B细胞淋巴患者(76例)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将其以治疗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组(常规组、研究组),其中,常规组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研究组接受CAR-T治疗。之后分析各组相关临床指标,以此来对照分析两组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心理状态、免疫功能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组(P值<0.05);研究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治疗效果、安全性以及希望水平均较常规组更高(P值<0.05)。结论:将CAR-T方案治疗的方法应用于复发难治性B细胞淋巴患者的治疗方案中,效果显著,安全性更高,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CAR-T 复发难治性B细胞淋巴瘤 安全性 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