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认知行为疗法对脑卒中后抑郁及神经功能康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于2015年4月-2016年4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后抑郁和神经功能损伤的患者80例为本次实验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病情均有显著改善,两组患者治疗前抑郁评分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差异显著,观察组患者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认知行为疗法治疗脑卒中抑郁患者临床效果显著,具有促进患者病情改善和神经功能修复的积极作用,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认知行为疗法 脑卒中后抑郁 神经功能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研究认知、情绪和行为护理干预对肾内科血液透析患者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2017年2月——2018年4月在我院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肾内科患者,选取研究对象52名,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6名);研究组患者采用认知、情绪和行为护理干预进行护理,对照组患者采用一般护理方式进行护理;对患者的认知能力进行评分;采用HAMA和HAMD表对患者的负面情绪进行检测,统计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经过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的认知能力评分大大高于对照组患者,研究组患者的负面情绪评分明显小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肾内科血液透析患者采用认知、情绪和行为护理方式进行护理,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负面情绪,提高患者的认知水平,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肾内科 血液透析 认知 情绪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阿法替尼(Afatinib)对T24细胞增殖、凋亡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的Afatinib(0,1,5,10,20umol/L)作用T24细胞,用噻唑蓝(MTT)法研究Afatinib对T24细胞的增殖能力的影响;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Afatinib对人膀胱癌T24细胞凋亡的影响;用Transwell实验研究Afatinib对T24细胞的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Afatinib对膀胱癌T24细胞的增殖能力有着抑制作用;对T24细胞有着促进凋亡的作用,Afatinib对膀胱癌T24细胞的侵袭能力有着抑制的作用。结论Afatinib抑制了T24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促进了T24细胞的凋亡。

  • 标签: Afatinib 侵袭 增殖 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变革型领导行为对重症监护室护士创新效能感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63名ICU护士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通过对护理人员发放问卷的方式,获得护理人员对护士长的变革型领导行为评分以及自身的创新效能感得分,并分析之间的影响因素。结果ICU护理人员对领导的变革型领导行为的评分(99.52±18.48)分,创新效能感的得分为(71.18±15.57)分;护士对领导的个性化关怀、愿景激励是提升重症监护室护士创新效能感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变革型领导行为能够有效激发对重症监护室护士创新效能感,护士长应当重点从个性化关怀与愿景激励的角度实施变革型领导行为,以提升护理质量。

  • 标签: 变革型领导行为 创新效能感 重症监护室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优质护理干预对输尿管结石患者心理状态、遵医行为及复发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输尿管结石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优质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心理状态、遵医行为及复发情况。结果干预后对照组SAS、SDS评分均比观察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遵医行为率比观察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复发率比观察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输尿管结石患者负性情绪,提高临床遵医行为,降低复发率。

  • 标签: 优质护理干预 输尿管结石 心理状态 遵医行为 复发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用药指导在社区医院中的应用对2型糖尿病患者服药行为所具有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4月~2018年2月期间,本社区医院接受治疗的60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其年龄尾数奇偶性,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根据一般医嘱进行用药,实验组患者接受用药行为指导进行用药,并对两组患者在用药期间的行为变化及两组患者在接受用药指导6个月后的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后的血糖变化进行跟踪调查,并统计、对比。结果相较于对照组患者,接受用药指导的试验组患者在用药一年后,空腹及用餐2小时候后的血糖检测指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且试验组患者规律用药频次和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用药指导在社区医院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用药有效性和依从性,并能够实现对患者血糖水平的有效控制,减慢患者病情的发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水平,值得在各社区医院中推广应用。

  • 标签: 用药指导 2型糖尿病 社区医院 用药行为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糖尿病患者选择日常行为干预模式进行护理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2月~2018年02月收治的9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实验对象;采用抽签法分组;研究护理模式期间,对照组(45例)选择基础护理模式进行疾病护理;观察组(45例)选择基础护理模式+日常行为干预模式进行疾病护理;最终就两组糖尿病患者护理服务总满意率展开对比。结果同对照组糖尿病患者护理服务总满意率(73.33%)对比,观察组(97.78%)呈现出显著提升(P<0.05)。结论护理人员合理选择日常行为干预模式对糖尿病患者开展护理工作,可以充分实现护理的针对性、专业性以及有效性,从而促进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康复。

  • 标签: 日常行为干预模式 糖尿病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护理干预对高血压病患者行为、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对150例社区高血压病患者进行社区护理系统干预6个月。结果干预后患者行为改善、服药依从性比干预前明显增高(51%~88%),血压由干预前的(162.3±8.9)/(107.1±9.3)mmHg降低到干预后的(131.3±8.5)/(81.5±7.7)mmHg(P<0.05或P<0.01)。结论社区护理干预能够提高高血压患者的知识水平,改善其不良生活行为及服药依从性。

  • 标签: 高血压 社区护理干预 行为 服药依从性 血压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袋鼠式护理干预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患儿神经行为的影响。方法对本院在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间收治的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进行研究,从中随机性选择病例数80例,按照不同的护理方法均分为对照组(早期护理模式)、观察组(袋鼠式护理干预)。对比两种护理模式在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中的应用效果,观察缺氧缺血脑病新生患儿的神经行为。结果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儿实施袋鼠式护理干预后,其神经行为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而且随访6个月,观察组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体格发育情况优于对照组,2组患儿治疗效果对比差异较大P<0.05。结论袋鼠式护理干预在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中应用效果较为显著,有助于改善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的病情,提高其神经功能,对于患儿的身体发育具有积极作用。

  • 标签: 袋鼠式护理干预 缺氧缺血性脑病 新生儿 神经行为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自闭症儿童刻板行为干预中,使用感觉统合训练的效果,总结临床经验。方法针对1例自闭症刻板行为的儿童进行感觉统合训练,并在个案研究后对感觉统合训练的效果进行分析,本次研究在2016年1月到2017年1月间进行。结果经过感觉统合训练后,患者的各项能力均得到一定提升;同时观察可见经过干预其刻板行为的次数明显减少。其比较P<0.05则说明差异明显。结论感觉统合训练在自闭症儿童刻板行为干预中运用的个案研究发现,其能够改善患者临床情况,使其前庭功能和语言功能等均得到调节,对于儿童刻板行为的减少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值得临床借鉴。

  • 标签: 感觉统合训练 自闭症儿童 刻板行为 运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在儿童保健服务项目中增加矫正儿童行为偏离服务的可行性,探讨建立以儿童保健医生提供服务的多元社区(基层)服务形式,将矫正儿童行为偏离知识向家庭普及,以促进儿童身体发育和心理行为全面发展。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哈尔滨市所辖的7个村,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1~3岁儿童采取横向对照与纵向监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结果本次研究初步探索出了增加矫正儿童行为偏离服务的服务方法及组织实施形式,初步整理出一套矫正儿童行为偏离的适宜方案。结论通过对社区(基层)儿童保健医生进行矫正儿童行为偏离知识培训是可以增加矫正儿童行为偏离服务工作的,儿童保健服务项目中增加矫正儿童行为偏离服务是切实可行的。

  • 标签: 儿童保健服务项目 矫正 行为偏离 可行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Teach-back法健康教育对肝硬化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方法对照组使用传统的健康教育模式+随访,干预组在传统健康教育模式的基础上使用teach-back法干预。结果出院时、出院后3个月,干预组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得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出院时,干预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出院后3个月末,干预组患者再入院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Teach-back法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水平,提高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降低患者的再入院率。

  • 标签: 肝硬化 teach-back法 自我管理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冲动伤人行为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5年-2017年收治的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276例为本次研究对象,对患者的基本资料以及阳性与阴性症状评定量表,攻击性量表,冲动行为量表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冲动伤人发生与患者年龄、性别无明显关系,P>0.05,无统计学意义。发生冲动行为患者的攻击性量表中身体攻击性,指向自我攻击性评分与没有发生冲动行为患者的攻击性量表比较有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发生冲动行为患者的冲动行为量表中行动分量表与没有发生冲动行为患者的冲动行为量表比较有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冲动伤人行为与患者的疾病状态,年龄,性别无显著关系,主要与患者的冲动性人格,攻击性人格有直接的关系,临床接受治疗的患者进行相应的评估,做好相应的预防,降低伤人事件的发生。

  • 标签: 住院精神分裂症 冲动伤人行为 相关因素 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奥氮平改善老年痴呆精神行为障碍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我院2015年2月~2016年10月收治的100例老年痴呆伴精神行为障碍的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入院顺序随机分组,观察组患者采用奥氮平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利培酮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BEHAVE-AD评分无明显差异,治疗后,研究组BEHAVE-AD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乏力、肝功异常、嗜睡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在失眠、激惹、锥体外系反应方面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采用奥氮平治疗有助于改善老年痴呆精神行为障碍,同时不良反应小,用药安全,可在临床大力推广。

  • 标签: 奥氮平 利培酮 老年痴呆 精神行为障碍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的临床症状的特征。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8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600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精神分裂症患者450例不伴有攻击行为,观察组精神分裂症患者150例伴有攻击行为。分析比较两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一般资料、相关量表评估结果以及容易诱发患者攻击行为的因素。总结导致精神分裂症患者易发生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结果所有参与调查研究的患者中攻击行为发生率为25%(150/600)。伴有攻击行为的患者在去院后的10天左右以内为攻击行为的高发阶段。伴有攻击行为的患者发病前多数存在性格暴躁等不良的性格表现,并且存在主动攻击的行为史。此外,伴有攻击行为的患者的BPRS评分、思维障碍评分以及敌对猜疑因子评分均显著好对对照组患者的评分。比较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论伴有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往往具有相同的临床特征,因此采取有效的防护和治疗措施能够大大的降低患者攻击行为带来的不利影响。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攻击行为 临床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在冠心病患者的护理当中采用行为护理对患者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间收治的冠心病患者62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用随机盲选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给予行为护理干预,将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负面情绪评分与护理满意度作为对比依据。结果1)观察组患者护理优良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优良率(P<0.05);2)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P<0.05);3)观察组患者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评分(P<0.05)。结论在冠心病患者的护理当中采用行为护理,可有效提高护理效果,增加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改善患者护理过程中的负面情绪。

  • 标签: 冠心病患者 行为护理 患者护理满意度 影响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对抑郁症患者应用草酸艾司西酞普兰联合认知行为治疗的效果进行评析。方法将2015年3月~2016年3月我院门诊治疗的94例抑郁症患者纳入观察研究中,通过数字表法随机分成探究组和对比组,各47例;对比组单一应用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探究组同时联合认知行为治疗,持续12周,应用汉密尔顿抑郁自量表(HAMD)、生活质量综合量表(GQOLI-74)评估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探究组总有效率达到95.7%,高于对比组的80.9%,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探究组的GQOLI-74评分显著高于对比组(P<0.05);两组治疗中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在应用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同时,进行系统的认知行为治疗,可有效提升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临床意义重大。

  • 标签: 认知行为 草酸艾司西酞普兰 抑郁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延续护理对糖尿病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和健康行为的影响。方法:选择某某医院接受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其入院顺序对其进行分组,将 95例糖尿病患者进行分组,主要包括两组,其中观察组、实施延续护理;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将两组自我护理能力和健康行为、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结果 :观察组糖尿病患者健康知识水平( 67.35±1.22)分、自我概念( 68.79±1.09)分、自护责任感( 69.67±1.82)分、自护技能( 69.78±1.23)分与对照组相比较,具有差异,( P< 0.05)。观察组 48例患者和对照组 47例糖尿病患者出院后 3个月健康行为相比较,前者更高, P<0.05。观察组 48例患者和对照组 47例糖尿病患者护理满意度相比较,前者更高, P<0.05。结论:延续护理对糖尿病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和健康行为均具有重要影响,同时能促进护患关系和谐,值得研究和推广。

  • 标签: 延续护理 糖尿病 自我护理能力 健康行为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对手术室护理人员对患者术中压疮认知与防范行为培训进行相关的探究。方法随机抽取我院40名在职的手术室护理人员在患者术中压疮认知与防范护理方面进行调查,再对这40名护理人员开展术中压疮认知与防范行为培训。在培训之后,对他们护理前后的该护理行为进行比较分析,从而评估其培训效果。结果培训后的护理人员对压疮认知与防范行为水平显著高于培训前。培训前后护理人员的护理行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手术室护理人员进行患者术中压疮认知与防范行为培训,能够提高他们该方面的护理质量,从而降低患者术中压疮发生率,能够有效促进术中的压疮的安全护理模式的形成。

  • 标签: 术中压疮 培训 手术护理室人员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奥氮平与利培酮对老年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的临床治疗价值。方法按照11比例随机划分本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接诊58例老年痴呆患者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分别接受奥氮平治疗与利培酮治疗,对比两组不同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治疗后4w(周)、治疗后8w(周)BEHAVE-AD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2w(周)BEHAVE-AD总分及治疗4w(周)行为紊乱、攻击行为评分明显较低(P<0.05)。结论相比利培酮治疗老年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奥氮平具有较高治疗价值。

  • 标签: 奥氮平 利培酮 老年痴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