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99 个结果
  • 简介:作为高等教育与互联网技术结合相对迟缓的一个部分,高等艺术院校在线课程的开发值得关注。本文在对高等艺术院校在线课程开发的历史进行阶段划分的基础上,以艺术类国家精品课程构成为例,结合现状对其发展的条件及趋势进行分析。

  • 标签: 高等艺术院校 在线课程 开发 趋势
  • 简介:学校音乐教育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音乐教师。没有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再好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案都不可能实施,因此师资的培养对音乐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德国的音乐教育水平之所以在世界上领先,与其一直以来高标准、严要求的师资培养方式是密不可分的。本文试从中德两国在学校音乐教育师资培养体系中的目标定位、学制划分、课程设置培养体系、对音乐教师考核的内容和形式以及音乐教育实习几方面进行比较,希望能对我国学校音乐教育师资培养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有所启发。

  • 标签: 学校音乐教育 师资培养体系 中德 音乐教师 教师队伍 教育思想
  • 简介:基于音乐作品审美品格及其接受者的多层次性,音乐作品评价标准是一个不断发展着的历史概念而无论古今中外。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艺术作品评价标准,亦经历了从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三化”标准到“三性统一”标准等的数度变迁。而在当代音乐审美实践中出现的“题材标准”、“国际标准”、“国粹标准”、“市场标准”乃至“人际标准”,均反映出音乐评价标准的种种乱象。为此,从音乐审美的基本规律出发,将于润洋提出之“三维结合”由学术研究方法论向音乐批评标准论拓展,当能为建构具有国际视野、时代气象和中国特色的音乐评价体系提供理论资源,开启创新思路。

  • 标签: 音乐作品 评价体系 音乐评论 “三维结合”方法论
  • 简介:<正>(一)对和声民族风格的探索,是已经延续了数代人的事业。从肖友梅、赵元任、黄自等中国多声部艺术音乐写作的早期实践,到建国以来,特别是“文革”之后创作繁荣、音乐技法急剧扩展的今天,人们在和声问题上的体验是多方面的。在探索者的队伍中,有的人曾偏重于欧洲和声技法“民族化”的试验,有的人则尝试“在继承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和声体系。两种意见并无本质上的不同,它们只不过是同一实践中不同侧面的认识反映而已。

  • 标签: 调式半音 现代民族 和声技法 民族风格 艺术音乐 早期实践
  • 简介:兴德米特是本世纪有代表性的作曲大师,也是一位有重大贡献的音乐理论家。经他精心研究而创立的作曲技术理论体系,在现代音乐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我国,虽然早在40年代末就由谭小麟先生将其引入教学,尔后几十年,由于历史的原因,该理论在我国音乐教育领域是基本上被埋没了。直到80年代初,罗忠鎔将兴氏的《作曲技法》译成中文出版,才使它重新被人们注意。多年来,我院作曲系副教授于苏贤对兴氏体系进行了潜心研究,自1989年起,为学生两次开设选修课,受到大家的欢迎。本文由选修课讲稿改写而成。作者在深入浅出地阐释这一理论体系的同时,也溶进了自己的观点和评价,将有助于读者对兴氏体系的理解与掌握。全文由六部分组成,本刊分上、下篇连载。

  • 标签: 兴德米特 作曲理论 《作曲技法》 现代音乐 和弦连接 调性
  • 简介:传教士按照西方的教学体系和模式在中国建立教会学校,作为教会学校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音乐教育除了更好地服务于宗教之外,还对中国音乐的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其影响有四个方面:促进中西方音乐文化交流;将传教士与中国大众联系在一起;冲击中国传统音乐;培养音乐领域的人材。

  • 标签: 教会学校 音乐教育 价值
  • 简介:全方位演出路数的革新是从著名老生谭鑫培先生开始的.老谭先生集自己四十年艰苦坎坷的舞台演出经验“善于学习、勇于创造、基功深厚、全面发展”(弓旧王庚生先生对谭鑫培先生的评价),他以“云遮月嗓音”“掌握了用气、发音的最科学方法,所以能宽能狭、能收能放、刚柔相济、操纵自如”(引自梅兰芳的评价),以声甜腔美为特长,又十分注意曲情的表达,结合运用细致的表情、手势、眼神和丰富优美的舞蹈动

  • 标签: 表演体系 舞蹈身段 谭鑫培 戏曲表演艺术 王庚生 云遮月
  • 简介:我国目前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相关产业的结构调整,其中文化产业因其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与较为广泛的受众面,已得到各类企业的广泛重视,而传统文化凭借蓬勃的生命力与经久不衰的历史底蕴,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源泉。传统绘画色彩体系是传统文化内在精神特质最直接的表达,对此,本文将当下对传统文化的研究方式拓展到传统绘画色彩体系中来,结合历史遗留的传统绘画名作,从而为后期更深入的探索传统绘画色彩体系起到垫脚石的作用。

  • 标签: 传统绘画色彩体系 当代语境 应用
  • 简介:1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东西方文化的深入融合,大量新作品不断地涌现,演奏技术的发展与创新不断向世人展示出古筝演奏艺术卓越的发展前景。反思古筝专业的教学工作,有待提高和完善的环节还有很多,表现最显著的问题便是演奏法的完善和技术能力的提高,这项工作需要以科学规范的系统训练来实现。

  • 标签: 古筝教学 训练体系 练习曲 东西方文化 演奏艺术 演奏技术
  • 简介:在浩如烟海的广西民歌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结构,即由多个乐汇构成的乐段、由多个乐节构成的乐段以及由多个乐句构成的乐段,这类结构为“群”结构,“群”结构即多句读结构。在多句读结构中,有一种比较特殊的现象,即“读(aou)读落主”结构。对“群”结构的这一个性与共性进行研究,以揭示出“群”结构是作为一种结构思维,在民歌演唱与传承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 标签: “群”结构 多句读 读读落主
  • 简介:<正>流行江南的丝竹音乐,悠扬清雅,柔和动听。它不仅广泛流行于群众之中,亦被专业音乐工作者重视,并加以研究。一个民间乐种,只有经过深入研究,充分揭示其内在的规律性,才有可能真正了解它,掌握它。反之,如果不从一个乐种的自身规律着手,了解甚少就去分析,甚至用西洋的或一般的作曲理论去套,却会把一个民间乐种弄得面目全非。发表于《音乐研究》1983年第2期的《论江南丝竹的发展手法和

  • 标签: 再谈 江南丝竹 发展手法 曲式结构 丝竹音乐 老六板
  • 简介: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每一行业都要求它的从业人员具备本行业的“最佳素质结构”。声乐教师的素质指的是声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决定其教学效果、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直接影响的各种素质的总和。(刘元平.多维视野中的声乐教师素质结构.韩山师范学报.2003(24))本文从声乐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教学能力与教学方法、文化综合素养等三方面对声乐老师的素质结构进行逐一解析。

  • 标签: 教师素质结构 专业知识结构 声乐教师 从业人员 教学过程 教学效果
  • 简介:“行”作为行进仪礼与行进演艺的本质特征,它在两个方向上同时作用于戏剧,它既制约了戏剧舞台的形式,也左右着文学剧本的结构方式。我进一步认为,传统戏剧舞台的表现方式以及它的剧本结构二者,不是孰先孰后的关系,也不是谁派生谁的问题,而是同时并生的,是在“行”的精神控制之下,在历史发展中,互相磨合、不断适应的结果。

  • 标签: 重要特征 戏剧结构 古典 戏剧舞台 本质特征 结构方式
  • 简介:<正>将所有各种近现代和弦纳入数列结构体系之中,力求简单明瞭,易于掌握,结合实际,便于应用。在实用上,即使最复杂的和弦也仅以两个数字为标记,并可用逆读法查明其协和度;在理论上,用数理逻辑溶现代和弦与传统和弦为一体。作为《近现代和声的功能网》的姊妹篇,包括上篇《和弦的数列与向位》,下篇《和弦的定量与定值》。

  • 标签: 和弦 数列 现代和声 协和度 姊妹篇 数理逻辑
  • 简介:<正>引论曲式作为音乐要素于音乐时间过程中分布排列的结构综合体,音乐整体与部分多样统一的逻辑关系的结果以及音乐艺术的本质体现,一向具有如下重要意义:1、曲式作为可感知的自我统一体,具有自足的单个实体的品质,它与和声、节奏、配器等一样,是音乐结构的一种存在方式.

  • 标签: 节奏 结构功能 作品 曲式结构 传统音乐 片断
  • 简介:声乐课程是高师院校教学体系中一门重要的基础性课程,随着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变以及音乐教育改革的发展,高师音乐课程教学模式也发生了转变。当前的高师声乐教学模式已经发展成为以小组课、个体课、集体课相结合的多样化教学方式,形成了不同学校在该课程的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上的多样化,差异化。因此,为了更好地进行高师声乐教学,提升该课程整体的教学水平,有必要构建一个合理、高效的课程体系。本文就如何构建高师声乐教学集体课程体系进行了探讨,并从声乐课程教学理念、集体课程的重要性、以及积极实践等角度进行深入讨论,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笔者认为,构建高师声乐教学集体课程体系的关键在于认清其重要意义,并抓住其建设的根本规律,进而不断改善课程体系的科学性、高效性。

  • 标签: 高师声乐教学 集体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
  • 简介:《未完成音乐美学》是我国第一部在系统化、体系化方面卓有创建的音乐美学著作。其主要学术思想是:事实先于逻辑,强调历史、逻辑、工艺学三者的有机统一。既有宏观的高度抽象,又有微观的具体分析,把高度的理论抽象建立在具体实践现象分析的基础之上,给出了逻辑之所以存在的事实依据。在历史与逻辑之间,找到了将两者联系在一起的中介途径——即解读音乐语言的技术分析能力,也即工艺学的技术手段。该著作必将对我国音乐美学研究向纵深发展,特别是在汲取现代西方哲学美学研究的理论成果,甄别其局限和不足方面,在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音乐美学理论方面,将起到理论的奠基和现实的引领作用。

  • 标签: 茅原 音乐美学 历史与逻辑 音乐技术分析 现象与本质
  • 简介:<正>斯特拉文斯基的创作分为三个时期:俄罗斯时期;新古典主义时期以及序列写作时期。本文从技术理论的角度,在研究作曲家俄罗斯时期主要作品的基础上,提出了斯特拉文斯基调式—程式和声体系的理论构想。这一体系包括三方面内容:1.调式写作;2.程式写作;3.调式—程式综合写作。揭示这三类写作的内在联系、总结其本质特征、对这一体系进行全面的技法研究,是本

  • 标签: 斯特拉文斯基 俄罗斯 自然大小调式 程式 新古典主义 技术理论
  • 简介:在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祖先发现在动物的骨头、竹子或果壳上能吹出声音,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原始人从制作只发单音的无指孔笛类乐器进化发展到制作出带有三、四个指孔的笛类乐器。人们又把植物的茎或叶制成单簧片和双簧片,并放在植物茎制成的管上来发音,从只发单音的无指孔簧片乐器,发展出带有三或四个

  • 标签: 木管乐器 单音 声音 发音 竹子 人类文明
  • 简介:(2)无D组和弦的功能性进行。这是指由ST或变ST组成和弦组的模进。由于这种进行对调性的明确远不如含D组的DT、SD,所以,相对地更富于色彩性一些。例12包含几个不同和弦组的模进(以向上小三或增二度为主),先是K→b3DD-7(前面几个小节的原型未列出),然后是DD-7→K及含D组的#ii-7→K→V9,以后和弦组变得比较自由而接近于“线性思维”;最后回到主调E大调的功能性进行,构成长大的、低音半音上行的离调变音体系(这段变音体系共16小节,因篇幅关系这里只摘录了开始的5小节)。(3)一般色彩性进行及简单的色彩序列。在拉氏作品中,有时以一般色彩性进行及简单的色彩序列作为模进的和弦组,其中主要是色彩性交替、大小七或大三类和弦的连续进行以及少数双插入。例13(1)是以加装饰的大小七和弦连续进行为和弦组(两小节为一组),连续向上大二度模进(第5—6小节是变化模进),构成低音半音上行、高音隐伏平滑下行的变音体系。这里色彩对比较强的是在和弦组内部,根音成半音及大三度关系的大小七和弦之间,而组与

  • 标签: 变音体系 拉赫玛尼诺夫 色彩性 曲式结构 变和弦 功能性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