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丹东与妓女》是刘小枫的文集《沉重的肉身》中的一篇随笔,“叙事伦理”是贯穿这部文集的重要线索。在《丹东与妓女》中,作者通过复叙事的方式,对毕希纳的个人经历及其剧作《丹东之死》进行了解读,并且在原有叙事的基础上再创造,从而展示了立足于“身体”这个基点上的两套不同自由伦理观之间的博弈。在“叙事伦理”视域下评析《丹东与妓女》,有助于深入发掘叙事背后所隐含的伦理困境。

  • 标签: 《丹东与妓女》 叙事伦理学 叙事 自由伦理
  • 简介: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并强调用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科学发展观的伦理内涵十分丰富,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灵魂,追求和谐、崇尚和平是科学发展观的两个基本要求。

  • 标签: 伦理学 科学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 人本思想 和平意识 党的建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虽然企业伦理正在成为一门显学,企业伦理已经日益成为好企业的标志之一,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和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这并不等于说,要把企业伦理强调到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所不在的地步。在企业实践中,泛道德化和非道德化的主张和行为其实都是没有伦理合理性的,泛道德的企业和非道德的企业是殊途同归的同一种神话。

  • 标签: 企业伦理学 分配公正 薪酬 经营管理理念 非道德化 伦理合理性
  • 简介:今年是荷兰伟大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哲学家。“近代理性的拯救者”斯宾诺莎(BaruchdeSpinoza,1632——1677)逝世310周年,也是斯宾诺莎一生哲学思想的结晶《伦理》(εthεc)发表310周年。同时,今年还是斯宾诺莎诞生355周年。斯宾诺莎是十七世纪荷兰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杰出的无神论者,也是当时在认识论

  • 标签: 斯宾诺莎 唯物主义哲学家 唯物主义思想 十七世纪 拯救者 英国经验派
  • 简介:道德发展这一术语,毋庸置疑,是与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认识发展学说联系在一起的。这一学说描述了道德认识结构不变序列的普遍发展过程。在皮亚杰关于儿童道德判断的开创性研究基础上,柯尔伯格用他的毕生精力把这一学说精心构造并扩建成为一个包括心理学、哲学、伦理和教育学等理论思维在内的庞大的研究综合体。本文拟对这一综合体研究中的若干重要问题作一番简要的评述,敬请(?)批评指正。

  • 标签: 道德发展 柯尔伯格 道德判断能力 伦理学 心理学 因果关系
  • 简介:摘要:科琳·麦卡洛的《荆棘鸟》是一部世家式的传奇小说,通过对克利里家族的生动刻画,引发各种伦理思考。文学伦理批评主要目的在于对文学现象进行伦理与道德的分析,客观地阐释文学的伦理与道德因素,并对其做出价值判断。因此,本文将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运用文学伦理批评方法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

  • 标签: 文学伦理学 伦理选择 伦理冲突
  • 简介:欧洲近代的伦理思想在西方伦理发展的历史中具有重要的影响,一批学者系统地提出和完善了以情感为理论基础的伦理思想体系,高扬情感在道德判断中的作用,逐步实现了以情感为基础的主情论伦理对主知论伦理的战胜,实现了道德研究视阈的扩充,对伦理的发展以及对情感和道德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启迪了后世学者的思路,使道德对人而言不仅仅是外在的而且也是切近的。

  • 标签: 情感 理性 道德感
  • 简介:摘要:奥威尔的小说运用了现实主义的方法,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还原了道德认同的不公正、变化的真实。九篇小说,其中五篇集中于道德地位的不公正导致下层民众道德抉择的困境,四篇集中于道德地位的变化导致道德丧失约束这一可怕事实。

  • 标签: 奥威尔小说 伦理身份 伦理选择
  • 简介:《〈伦理原理〉批注》是青年毛泽东"修身课"、"哲学课"的学习体会和总结。其中的哲学思想既丰富深刻,又庞杂混乱。研究者们大都侧重于研究青年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某一个方面,而述评文章的分类整理又过于粗疏。因此,对《批注》中的哲学思想进行全面的归类整理,为相关的研究者们提供方便,是有意义的基础性工作。

  • 标签: 毛泽东 《 批注》 哲学思想 归类整理
  • 简介:一、康德的主体性伦理思想康德提出了主体性伦理,在伦理上进行了“哥白尼式”的革命,树立了主体性在道德生活中的地位。康德的主体性伦理主要有三方面的规定性。

  • 标签: 理学思想 康德 德育意义 体性 道德生活 哥白尼
  • 简介:摘要医学案例如何形象、逼真的在医学伦理教学中在运用,成为提高医学生伦理思维能力的一套新方法。笔者从医学伦理原则出发,以案论理,通过探索案例在教学中的特点、环节以及具体应用,以达到培养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提高道德素质的目的。

  • 标签: 案例 医学生 伦理学
  • 简介:“敬畏生命”范畴的提出,是史怀哲长期思考和理论探究的成果,爱并且尊敬一切生命,保持生命,促进生命,使生命达到其最高度的发展——是史怀哲敬畏生命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他对敬畏生命原则之一做了哲学和伦理的提升,将其论证为伦理的第一原则,走出了一条敬畏生命的伦理道路,成为当代世界最具影响的生态文明形态。

  • 标签: 史怀哲 敬畏生命伦理学 生态启示
  • 简介:《斯通家史札记》是加拿大当代著名女作家卡罗尔·希尔兹的代表作,以自传形式叙述了一位普通妇女黛西自出生至逝世的主要经历,蕴藏了丰富的伦理内涵。该作品揭示以黛西为代表的广大西方妇女深受"男尊女卑"观念主导下的父权制社会伦理环境的压迫,展现她们伦理意识觉醒的过程。论文从文学伦理批评的角度分析和研读该作品,主要从伦理环境和伦理意识两方面进行探讨。

  • 标签: 《斯通家史札记》 文学伦理学批评 伦理环境 伦理意识
  • 简介:摘要:《我弥留之际》是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发表于1930年的一部作品,它讲述了本德仑一家送艾迪遗体去杰弗森安葬的回乡路程中发生的故事,人与人的对抗和矛盾由此产生,贴切地展示了艾迪的选择与死亡。本论文主要运用聂珍钊教授的文学伦理批评方法,分析艾迪的伦理身份和伦理困境,以及在当时社会背景的影响下做出的伦理选择,从而回到文学发生的历史现场,知悉福克纳表达的人道主义思想,重现南方伦理环境下环境下女性的选择与困境,丰富当代伦理观批评内涵。

  • 标签: 《我弥留之际》 艾迪 伦理困境 伦理选择 伦理身份
  • 简介:摘要:自从20世纪80年代初安乐死这一新观念在中国传播,就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对这个话题的争论也从未停止过,它涉及到法律,社会学,医学,伦理等多个学科领域。本文将从伦理方面来说明安乐死的合理性。

  • 标签: 安乐死 伦理学
  • 简介:摘要:在《巴黎伦敦落魄记》中,乔治奥威尔以真实讽刺的语言描写了20世纪的伦敦和巴黎的流浪汉生活。本文拟从文学伦理批评视角分析本书中主人公以及另外两个流浪汉所处的残酷虚伪的伦理环境,所面临的生存与道德的伦理困境,以及所做出的道德选择,通过对比三者最终走向不同结局的原因探讨文中流浪汉冲破伦理困境的方法。

  • 标签: 伦理批评 伦理环境 伦理困境 流浪汉行为
  • 简介:艾丽斯·默多克是英国杰出的小说家和哲学家,善于通过小说传达自己的哲学和伦理理念,其小说以广博的哲学思想而著称。本文以基于行为者的美德伦理理论为支撑,结合柏拉图的洞穴喻,解读默多克的代表作品《大海啊,大海》中的主人公查尔斯因缺乏作为'内在力量'、'普遍仁慈'和'关怀'的道德品质而陷入道德困境和最终走向'善'之路的历程,进而阐释默多克的道德哲学及其关于善的观念。

  • 标签: 美德伦理学 内在力量 普遍的仁慈 关怀
  • 简介:文章以海德格尔的“此在本体论”为视角,探讨了“诗意栖居”的哲学依据;以对“四位一体”和“四重保护”的分析揭示了“诗意栖居”的筑造理念;以属人空间为关照阐释了“诗意栖居”的场所精神。

  • 标签: 海德格尔 建筑伦理 诗意栖居
  • 简介:《斯科塔的太阳》作为法国新锐作家洛朗·戈代的代表著作之一,带给读者的不仅仅是意大利南部普利亚地区烈日当头、民风彪悍的独特风光,或斯科塔家族兴衰荣辱的跌宕历程,更为重要的是,在阅读之后这部作品给予人们的伦理启示和道德思考。本文以文学伦理批评为基点,分别从文学伦理批评的伦理身份、伦理选择、伦理意识等专业批评话语出发,深入探讨文本中主要人物在其生命历程中遭遇的伦理问题,以及隐藏在表象背后发人深省的伦理意义和文学价值,从而进一步理解作者通过《斯科塔的太阳》一书意欲传递给世人的创作意图。

  • 标签: 洛朗·戈代 斯科塔的太阳 文学伦理学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