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兵哲炉水乳交融李学勇中国有句古语:"道不同,不相问。"以此说明作学须专,不无道理。然而至道相通,人类各方面的智慧从根本上是同出。读罢姜国柱教授新著《兵学与哲学》(沈阳出版社出版)书,我们得到正是这样收获和体会。兵学,是关于研究战争指导...

  • 标签: 中国哲学传统 兵学 哲学本体论 中国传统哲学 思维特征 辩证法
  • 简介:<正>七凡心之形,过知失生。物能化谓之神。事能变谓之智。化不易气,变不易智。惟执之君子能为此乎?执不失,能君万物。君子使物,不为物使。得之理,治心在于中,治言出于口、治事加于人。然则天下治矣。言得而天下服,言定而天下听,公之谓也。形不正,德不来;中不静,心不治。正形摄德,天仁地义,则淫然而自至。神明之极,照乎知万物,中义守不忒。不以物乱官,不以官乱心,是之谓中得。

  • 标签: 心术 精气 吕氏春秋 王念孙 马王堆汉墓帛书 郭沫若
  • 简介:考察西方行政伦理思想发展轨迹,可以发现:古希腊哲学为行政伦理产生与发展提供了思想源泉;近代人文主义思想为行政伦理产生与发展营造了殷实根基;行政学诞生催生了行政伦理问题生成;新公共行政运动为行政伦理学科学论证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场域。行政伦理学正是遵循这发展逻辑,由边缘逐渐走向中心并成为新世纪显学之

  • 标签: 行政伦理 古希腊哲学 近代人文主义 行政学 新公共行政运动
  • 简介:朱熹直强调从自家身心上理会学问才是“第义”,他将“实践—体验”作为最重要《四书》学诠释方法。与“语言—文献”诠释方法相比较,他“实践—体验”诠释方法具有强调诠释者实践主体性、表达诠释者精神活动完整性、体现主客统现实性等系列特征,故而能够更有效地化解经典文本历史性与诠释主体时代性、经典文本理念性与生活实践现实性之间之间矛盾。

  • 标签: 诠释方法 朱熹 经典文本 《四书》学 法相 解经
  • 简介:<正>慧能,俗姓卢,父行瑫(或作滔),母李氏,传说原籍范阳(今北京市大兴、宛平带),生于广东新州(今广东新兴县).关于慧能生卒年月,据题为法海撰《六祖大法宝坛经略序》称:“诞师于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戊戌二月八日子时”(《全唐文》卷九一五)这是佛经中传说佛诞日(按照中国旧历换算,推定为四月初八),卒年按《坛经》以来有关文献,都说“于先天二年(公元713年)八月三日灭度”,“春秋七十有六.”慧能身后,被赐谥为大鉴禅师,为禅宗第六祖,亦有称之为南派禅宗即南禅实际创始人.

  • 标签: 慧能禅 《坛经》 南宗 佛教 自性自度 顿悟成佛
  • 简介:郭店楚简中有属于道家思想竹简“太生水”。其生成途径主要有两种,是顺向生成,是逆向生成。前者易于认识,后考在比较宗教学视野可以见得更清楚。通过对逆向生成比较考察,可以看出道家认识方式并不完全是逻辑、单、线性,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感悟、多维、立体

  • 标签: 道家 “太一生水” 生成途径 顺向生成 逆向生成 比较宗教学
  • 简介:洛书式SU(5)大统数学模型提出与论证()SU(3)夸克模型洛书·八卦解王介南拙作《洛书数字空间观照下奇点和宇宙创生问题》①中曾提到“个体积为零数学点”。这个数学点数量描述如下图1②。图1洛书式以±1+0=±1为结构常数连续极限如图...

  • 标签: 夸克模型 数学模型 洛书 大统一论 下夸克 八卦
  • 简介:从张岱年先生关于张载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性两元论分析入手,说明张载性两元论主要是就事实存在而言,在价值评价角度,张载根本否定气质之性意义,而天地之性为善亦取决于变化气质而善反工夫。人由二性(善恶混)而走向性(善性),是在德与气交相胜过程中实现,说到底只是互为胜负。“于气”性之两元也可以在意义上予以理解。

  • 标签: 天地之性 气质之性 性两元论 性一元论 二性 一性
  • 简介:以文道统,情理统,人艺统为基本内容美善统,是中国古代审美文化大特点.这特点在秦汉审美文化中得到了极为充分富于时代特征表现.在秦代,它是以极端功利主义尚用形式表现出来.在汉代,几乎所有的思想流派都主张审美、文艺服从、服务于政治教化、伦理重塑、人格再造、稳定大主旨,这种强调美善结合、刻意弘道济世,注重政治教化审美功能观,在汉代审美文化理论形态、感性形态和生活形态都有显著表现,成为秦汉审美文化显而易见特征.

  • 标签: 秦汉审美文化 美与善的统一
  • 简介:5月3日在北京举行,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心等单位联合主办。3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论坛主题为“五四精神、北大传统与中国梦”。与会学者致认为,“中国梦”提出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人文积淀,包含着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等现实内容,与“五四”精神脉相承。北京大学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发源地,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重要阵地,形成了李大钊-冯定-黄楠森脉相承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北大学派。

  • 标签: 五四精神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黄楠森 李大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学术研讨会
  • 简介:庄学家们或将《庄子·逍遥游》中大鹏理解为庄子笔下象征最高精神境界逍遥者形象,或将其理解为系列有待者中个阶梯,这些分歧解决端赖于《逍遥游》各环节结构关系理解和鲲鹏寓言在《逍遥游》中地位界定。本文即由此争议出发,分析了种种分歧背后根源,讨论了这种种理解误区所在。文章进而提出了种不同以往文献理解方式,将鲲鹏寓言重新定位为《逍遥游》引言,其意义在于兴发出“小大之辨”。在具体文本分析基础上,提出了条阅读《庄子》内七篇义法:在注重获得庄子整体理解同时,要特别注意保持各个不同语义层次文献相对独立性。每语义系统意义应该首先在其系统内部推敲、寻求;任何来自此系统之外意义要想安放到此系统理解中,都必须和系统语义无矛盾;旦发生矛盾,首先应该作出调整是来自系统外理解。

  • 标签: 大鹏的象征意义 引言 语义层次 读《庄》义法
  • 简介:“大统”思想作为中华民族文化血脉中个根深蒂固成分,向是中国人评价历史人物重要尺度。无论在何种环境下,追求或顺应“统”的人往往得到后世好评,而企求“分裂”或满足于分裂状态的人则大多受贬斥。在通常情况下,“大统”这评价标准能超越人物实际功绩、仁、和平、汉族主义和阶级意识等系列其他评价标准。

  • 标签: 中华民族 大一统 历史人物 评价标准
  • 简介:本文着眼于文献,从佛经音义中整理出六条《周易》经文异文。通过对照发现,它们与今本、帛本、竹本《周易》经文,皆不相同。初步考察表明,《周易》在佛教界流传,他们所继承版本系统,与外界所行当有所不同。

  • 标签: 《一切经音义》 《周易》 版本
  • 简介:<正>、超切主义哲学:《易经》哲学特质1何谓《易经》哲学?《易经》哲学义理归趣何在?《易经》哲学,顾名思义,乃是本于《易经》哲学。《易经》又名《周易》,本是卜筮之书。但蕴含在此书经(包括六十四卦卦画、卦辞和爻辞)和传(包括象传、彖传、系辞传、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两部中哲学义理却是宏深奥衍,罕有其匹。卜筮原是先民籍以安身立命种重要手段——种统合直觉与理解于生命道术。《易经》哲学正是环绕着卜筮生命道术而发展出来宇宙观、人生观。从纯粹哲学立场来看,这究竟是种怎样哲学呢?我们答案是:它是种场有哲学,也是种生命哲学——种归结于生命与场有的超切互摄之道“超切主义哲学”。所谓场有乃“权能场有”之省。“权能场有哲学”乃是种以行依体验为出发点,为理论根据

  • 标签: 权能 哲学立场 文明人 易经 体验 生命活动
  • 简介:冯友兰新理学方法特色是对于逻辑分析充分运用。对于这个逻辑分析法,冯友兰有时称“纯思”,有时称“理智底释义”,有时称“形式底释义”,这些概念方法蕴涵究竟是什么?新理学对于逻辑分析理解和运用究竟如何?本文尝试从哲学界定、形上学方法、存在分析、人性分析和主知境界论等角度来考察新理学对于分析方法多重运用,并指明新理学哲学体系在某种意义上是运用分析方法对中国传统哲学,尤其是程朱理学进行现代性转换。

  • 标签: 新理学 逻辑分析 形式底释义 分析的儒学
  • 简介:作为"千年国粹,代儒宗"浮有着自己中西文化观,年轻时喜西学、黜国学,思想成熟时则明显地走上黜西学而崇国学道路,对西方社会以及政治学说进行了批判,提出了以"六艺该摄切学术"为核心中国文化观.马中西文化观本质上属于"非典型现代新儒家"理论样态.

  • 标签: 马一浮 中国文化 西方文化 儒学 “六艺”
  • 简介:<正>周易丁氏传二卷玉函山房辑佚书本《周易丁氏传》二卷,马国翰所辑,载《玉函山房辑佚书》中。丁氏者丁宽,宽字子襄,梁人。景帝时为梁孝王将军,事蹟具《汉书·儒林传》。宽受《易》于田何,又从周王孙受古义,传同郡砀田王孙。《传》称宽“作《易说》三万言,训古举大谊而已。”《艺文志》易家,“丁氏八篇”,《隋志》不著录,盖佚已久。国翰因陆德明

  • 标签: 周易 玉函山 子夏 汉书·艺文志 京氏易传 辑佚
  • 简介:本文认为马浮作为现代新儒家早期主要代表人物,结合其自身经历境遇、理论凭借、兴趣机缘,形成颇具特色文化哲学.他认为西学冲击下中国学术正处于末世,从心性本原疏解中西文化紧张与对立.本文着重分析他在文化批判、文化价值、文化判教诸层面的致思趋向和理论特点,由此强调中国哲学内在生命精神.

  • 标签: 马一浮 中国哲学 本原 现代新儒家 心性 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