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8 个结果
  • 简介:<正>《说文》之学在清代有长足的发展,而最突出的代表则是段玉裁,其所著《说文解字》则被公认为是解释《说文》的权威性著作。王念孙在《说文解字序》中也赞许其为至许慎之后“千七百年来无此作”。这固然是段玉裁本人苦心经营四十载、使用了形音义互求等较为科学的研究方法的结果,但我们也应当看到一个事实——一个不为广

  • 标签: 段玉裁 说文解字系传 说文解字注 研究方法 形音义 王念孙
  • 简介:历代学者校勘《经典释文》,主要是通过不同的版本对校。但不同版本相同而实际有错的地方,对校就失去了作用,虽然通过语义也可以看出其中一些错误,但依然无法进行准确的校改。五则校勘实例说明只有结合群经原文和注文才是校改《经典释文》此类错误的必由之路。

  • 标签: 《经典释文》 校勘 注音术语
  • 简介:文章对朱熹《诗集传》所二反、二音进行穷尽式研究,发现其来源皆有根据,且体例严整,并非随意为之,朱熹既继承了陆德明的反切和"协韵"组合模式,又给以己意所定之反切注上"叶"的标志。文章同时归纳出了朱熹二反、二音的两种类型:一为并列古、今(或今、古)音;二为四声互用。从二反、二音与叶二反、二音的对比来看,二反、二音并非漏了叶字,而是朱熹有意为之,二反、二音与叶二反、二音统一于朱熹的注音原则。

  • 标签: 朱熹 《诗集传》 二反 二音 反切
  • 简介:<正>新近我有机会读到台湾出版的余迺永先生校著的《互校正宋本广韵》,觉得是一本很好、用起来很方便的书。只是书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甚至错误,作者亟应作些纠正或勘误之类的说明,以免贻误读者。这部书是一九七五年七月在台北联贯出版社初版印行,一九八○年十月修订再版。初

  • 标签: 广韵 又音 平声 校勘记 说文 增补
  • 简介:顺懿密太妃王氏,出身江南,汉人。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册封密嫔,雍正二年(1724年)晋封皇考密妃,乾隆元年(1736年)尊为皇祖顺懿密太妃。密太妃身历三朝,乾隆九年(1744年)四月十八日薨。乾隆九年(1744年)四月十九日《总管内务府奏报宁寿宫顺懿密太妃丧葬仪》之满文档案,详述密太妃丧礼制度的内容与特点,由此可知,妃嫔葬仪作为满洲皇室葬仪的一部分,具有等级制度、多元文化融通等特点,并带有满洲领主制残余。

  • 标签: 密太妃 汉人妃嫔 满文档案 丧礼
  • 简介:《史记》三家中所反映的浊音清化现象集中在《索隐》和《正义》。其中,《正义》的例子有五分之四符合汉语共同语的清化规律。由此可见,虽然张守节的生卒年代和原籍不详,但出生或生活在北方方言区。

  • 标签: 中所反映 反映浊音 史记注
  • 简介:《水经·淇水》“不异毛典”一段话,今人多误解。事实上,无论是从郦道元的治学方法与《水经》通例来考察,还是从历代学者的理解来看,其本意在于“据目验以申毛”。原文“典”字不误。

  • 标签: 《水经注》 治学方法 学者 郦道元 事实 原文
  • 简介:西汉东方朔《非有先生论》中,首次出现了"谈何容易"的词语结构。其后,士人们多次套用,以表达言谈不容许轻易和事情难做的意思,尤其是唐李善作之后,其意更是毋庸置疑。但在《非有先生论》中,通过对"谈"的词性辨析和"容易""谈何容易"的含义辨析,以及东方朔发出"谈何容易"的原因探析,我们还可揭橥出一层隐含意,即"谈论什么内容,君王的脸色会发生变化",其言外之意即进谏者所谈论的内容,君王能否在心理上接受,并深入思考,付诸行动。文中,非有先生共发了四次"谈何容易"的感叹,以表达进谏之难,吴王的脸色发生两次变化,进而行动上有所改变,最终使得吴国崛起。

  • 标签: 非有先生论 谈何容易 脸色变化 语义 心理
  • 简介:段玉裁的《说文解字》详细分析了词义的引申现象。在段氏看来,从语法角度出发,也可以引起词义的引申。名词义与动词义、名词义与形容词义、形容词义与动词义之间可以互相转移引申引起词义的演变;动词等实词可以虚化,引申为副词义;使动或意动的意义可以凝结成新义。本文就从词类活用的角度探究段玉裁《说文解字》的词义引申规律。

  • 标签: 《说文解字注》 词类活用 词义引申
  • 简介:郑玄《周礼》继承了以往注释家的历时沟通观念,继续使用或改造其历时沟通用语,并据之在注文中对经文用字进行历时沟通,也为后来明确创造术语“古今字”来沟通这类字际关系奠定了基础。其用语“A古文(为)B”、“A,今B字”、“古者,A为B”、“故字A为B”等严格来讲还称不上术语,但反映了历时沟通术语的初期发展过程。

  • 标签: 郑玄 历时沟通字际关系用语 古文 故字
  • 简介:摘要《论语》卫灵公篇第二十九章“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言简而意深,历来都是家的关注点所在,而其主要分歧点也集中在“人”、“弘”、“道”三字意义的阐说上,由此来推知“人”与“道”的关系。因此,对此章训诂历史的考察,或将成为我们诠释孔子真意的重要途径。

  • 标签: 论语 人能弘道 旧注述评
  • 简介:鄭玄爲《周禮》作時每每稱引'故書作某',所引'故書'異文近二百條,歷來經學研究者對此均較爲重視.本文利用當今所見出土文獻材料,著重對《周禮》鄭玄中保留的二十七例形訛'故書'作了新證,重點對其訛混的時代層次作了考察.通過考察發現,這些形訛類'故書'的訛混時代基本上都可以推定爲漢代.據此亦可證明,鄭玄《周禮》時所據'古文'本並非先秦舊本,而應當是漢代用隸書轉寫的本子.

  • 标签: 字新 引形 形訛
  • 简介:写作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写作的教学质量与学生的作文水平及语文综合素养密切相关,因此,有效的写作教学十分重要。本文从生活化的角度,谈了谈初中语文生活化写作教学的技巧,以资借鉴。

  • 标签: 初中语文 写作 生活化 教学策略
  • 简介:范文瀾《文心雕龍》是《文心雕龍》研究史上的一座里程碑,然而范本從天津新懋印書館本到北平文化學社本,再到上海開明書店本,直至人民文學出版社本,其間變化很大.而在'仲宣躁鋭''仲宣輕脆以躁競'條校注上的變化,更是雲譎波詭,讓人難以捉摸.考辨其變化原委,破解其背後真相,不僅可以明晰《文心雕龍》文本校注之是非,而且還有助於了結學界的一樁公案.

  • 标签:
  • 简介:一、两小儿辩日谁赢了?——一个绕不开的问题《两小儿辩日》是学生喜爱的课文。其原因在于可爱的童真童趣。因此多个版本的语文教材选编了此文,有的放在初中,有的放在小学高年级。《两小儿辩日》是一篇文言文,因此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像多数教师那样,在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以讲故事的方式帮助他们理解文意。有几个同学朗读课文,有几个同学讲故事,一节课的时间也就差不多了。然后我就和他们讨论是不是喜欢这两小儿、为什么喜欢这两小儿等。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喊:“喜欢。”有学生说:“这两小儿很可爱,

  • 标签: 《两小儿辩日》 语文教学 引导学生 逻辑 朗读课文 小学高年级
  • 简介:《周礼》的物量词在指称范围和词义表达方面都很有特色,某些物量的表达与现代相差甚远,离开了《周礼》文本,难以判定它们的量词属性。文章从《周礼》文本出发,旁征前人注疏,借助‘说文段》,对《周礼》114个物量词中的七组疑难词从使用义的角度进行探析。

  • 标签: 物量词 《说文段注》 词义训释 《周礼》 注疏 指称
  • 简介:《庄子》思想对中国古代士人有相当大的影响,而对它的解释,则历来聚讼纷纭。诸家因不同的思想背景,从儒、释等角度对它进行阐述。这种理解的“谬误”,从一个侧面展示出思想史发展的路径。本文试对诸家关於《养生主》中“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一句的解释加以评述,清理诸家对庄子的改造,寻绎庄子的本意。

  • 标签: 《庄子》 思想史 中国 养生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