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1 个结果
  • 简介:逻辑和哲学相互渗透、相互融合。20世纪30年代的逻辑鼎盛时期出现的以“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为代表的元逻辑和以“塔斯基形式真理论”为代表的逻辑语义学等理论成果影响和鼓舞了当时处于萎靡状态的哲学。20世纪50年代以后,建立在逻辑基础之上的方法论有了巨大变革,“哲学逻辑”迅速崛起。之后,逻辑在哲学中的影响开始衰退,哲学家对待逻辑方法的使用有了积极和消极这两种对立的态度。逻辑学的研究也转向计算机科学或语言学等领域。语言是逻辑和哲学关系的一个重要侧面。

  • 标签: 逻辑语义学 哲学逻辑 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 20世纪 计算机科学 鼎盛时期
  • 简介:先秦儒学的义理开合与演进过程是其理论系统不断完善和建构的过程。儒家创始入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本源,以礼为表徵,仁礼合一的思想系统。这个系统纵向打开即践仁以知天,横向落实即“修己以安百姓”。孟子将孔子的仁礼合一向内转,就仁而言性善,复由性善层层外推,主张仁政。荀子将孔子的仁礼合一外化,由性恶而重礼法,追求履礼以合天。《中庸》就孔子的践仁以知天而内在地讲天人性命相贯通,《易传》由法天效地而外在讲天生人成。《大学》顺孔子的“修己以安百姓”的思路,完善了儒家的内圣外王系统。先秦儒学在义理的开合转易和互斥互补中建立起相对圆满的理论形态。

  • 标签: 仁礼合一 天人 性命 内圣外王
  • 简介:逻辑在文化中具有双重身份:对人类文化的总体而言,它属于文化;对各个民族的文化而言,它是超文化的.与逻辑具有超文化身份的观点相反,张东荪的文化主义逻辑观的基本主张是文化决定逻辑,不同的文化决定不同的逻辑.它包括三个错误理论:1.“四种不同的逻辑”论:把逻辑泛化为思维方式.2.语言决定逻辑论:把逻辑的载体当作逻辑的本体.3.逻辑“跟着文化走”论:从主观主义走到相对主义.

  • 标签: 逻辑 文化 超文化 文化主义逻辑观 张东荪
  • 简介:7月27—28日在北京举行,由北京大学哲学系与外国哲学研究所主办。北京大学哲学系陈波教授在开幕辞中指出,蒯因是当代世界影响最大的哲学家之一,在英语国家中尤其如此。他对分析哲学的批判和继承,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哲学研究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与会的40余名中外学者就热点问题进行了发言和交流,涉及蒯因哲学思想的各个方面;同时,这些问题与当代哲学热点问题如认识论、形而上学、语言哲学、心灵哲学、数学哲学、逻辑哲学等密切相关。

  • 标签: 外国哲学 逻辑哲学 蒯因 国际会议 北京大学 世界影响
  • 简介:礼乐文化起源于上古,完善于周代,从原始的祭祀活动逐渐拓展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经历了从礼器到礼制、从礼仪到礼义、从礼治到礼教的发展过程,其形式逐渐丰富,其内涵逐渐深化,其社会功能也逐渐由外而内,从注重外在的规范性到越来越强调内心的认同感,成为维系封建社会统治的重要方式和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研究礼乐文化建构的基本进程,阐发其推衍的内在逻辑,对于深刻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色和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礼器礼制 礼仪 礼义 礼治 礼教
  • 简介:5月12日在华东政法大学举行,由上海市逻辑学会主办,华东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承办。华东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应培礼致欢迎辞,华东政法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范玉吉出席论坛。上海市逻辑学会副会长、华东政法大学张晓光教授和上海市逻辑学会副会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周山研究员分别主持了上、下半场的学术论坛。来自上海市各高校、科研院所的40余位学者与会,8位青年学者作了专题报告。

  • 标签: 青年学者 学术论坛 上海市 逻辑 上海社会科学院 政法大学
  • 简介:在人类社会形态和结构不断演变的过程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始终是影响国家政权形式、社会和经济制度机制、组织形态的最主要的因素。在我国计划经济时代,作为政府全面掌控社会的手段,单位制是透析我国整体社会结构和运行模式的制度窗口,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另一种运行机制---项目制正日益成为国家、社会的主导行为方式和内在运行逻辑。它将市场经济中的竞争机制引入官僚组织体制中,勾连起中央、地方、基层之间的权力、利益和创新关系。项目制是如何产生的,它在带来制度变迁的同时又有着怎样的弊端?这是本文试图解释和阐释的问题。

  • 标签: 项目制 公共治理 模式转变 增量改革
  • 简介:11月20~23日在台湾大学召开,由台湾大学哲学系主办,阳明大学心智哲学研究所、台湾哲学学会协办。本次会议旨在建立逻辑、知识与科学方法论三个研究领域的互动,并促进两岸学术交流与发展。会议共有来自两岸四地约70多名学者和研究生参加,发表论文50多篇。

  • 标签: 学术研讨会 逻辑 知识 台湾大学 两岸四地 科学方法论
  • 简介:概称句的形式刻画涉及到知识表达和常识推理,由人工智能研究首先提出。之后出现了多种类型的理论,对于更为合理的概称句形式刻画方案的探讨也仍在继续。Delgrande首先开始用条件句逻辑处理概称句,并由Asher、Morreau和Boutilier等继续发展,其要点是将“鸟会飞”理解为“正常情况下鸟会飞”,毛翊继而提出双正常解读,将“鸟会飞”理解为“正常情况下,正常的鸟会飞”。以此前工作为基础,周北海提出概称句是揭示概念内涵的句子,“鸟会飞”表示的是“鸟”这一概念的内涵有“会飞”这一内涵项。

  • 标签: 词项逻辑 算法 树图 形式刻画 概称句 知识表达
  • 简介:19世纪以来的中国逻辑史研究,比照西方逻辑,仅仅将先秦的名辩学看成是中国逻辑史的主要部分。其间虽有对《周易》的涉及,但也是浅尝辄止。本文从《周易》经、传产生的年代,特别是《周易》经、传所蕴涵的逻辑内容与先秦名辩逻辑的代表人物孔子、惠施、邓析等人的思想对比,说明先秦易学逻辑对名辩逻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得出《周易》的经、传发轫了中国古代逻辑中的推类理论,而名辩学尤其是墨家辩学的推类理论则是对自《周易》以来的推类逻辑传统的总结和提高的结论。

  • 标签: 易学逻辑 名辩逻辑 推类
  • 简介:战国时期,既有规范及其精神基础崩解,孟子在孔子“仁学”基础上建立了以仁为本的道德体系,主张普及道德信仰以维护社会秩序。在孟子视界中,道德信仰的生成逻辑体现在道德形而上学的建构中,“尽心知性以知天”规定了道德信仰是理性生命活动的重要内容。孟子又赋予道德信仰形而下的意义,主张社会人伦提供了培育道德信仰的具体情境,要求行为主体以践行人伦规范的方式来显现道德信仰与道德情感,从而有效调整社会运行秩序。孟子仁政说强化统治者在推行道德信仰中的功能,期望国家权力给建立道德信仰以制度上的保障。

  • 标签: 孟子道德信仰 儒学 孔子
  • 简介:当我们断言中国古代没有逻辑学的时候,并不否认中国古代有逻辑思维。问题就在于:为什么中国古代的逻辑思维不能发展为逻辑学?通过文化比较可以发现,文化的终极关怀对逻辑学的命运有决定性影响。何以希腊文化能完成从逻辑思维到逻辑学的发展,希伯来文化却不能?根本原因在于希腊文化以知识作为终极关怀,使认知主义成为主流,而希伯来文化以宗教信仰作为终极关怀,使反智主义成为主流。中国文化不能产生逻辑学的根本原因在于以“内圣外王之道”作为终极关怀:一、在“内圣外王之道”的支配下,由道德与政治结成的价值体系的霸权与逻辑学的价值中立的本性不相容;二、在“内圣外王之道”的支配下,逻辑思维没有充分发展的余地。

  • 标签: 逻辑学 文化的终极关怀 中国文化 希腊文化 希伯来文化 内圣外王之道
  • 简介:<正>中国逻辑史发轫于何时?开创者是谁?我国逻辑学界对此似有定论。目前已经出版的几本有影响的中国逻辑史专著都认为中国逻辑史的开创者是春秋末年郑国的邓析。笔者认为,邓析开创中国逻辑史的观点与史实不符,因为邓析的逻辑思想远没有孔子丰富,邓析对中国古代逻辑学发展的影响也远不及孔子,且邓析比孔子小6岁,由是观之,中国逻辑史的开创者应属孔子。本文拟从逻辑思想的产生、"正名"理论的提出和《论语》中的逻辑思想三个方面来论证孔子在中国逻辑发展史上开创者的地位,并对"邓析开创中国逻辑史"的几条主要论据作一些分析。

  • 标签: 中国逻辑史 开创者 逻辑思想 孔子 邓析 中国古代逻辑
  • 简介:3月30—31日在湖南科技大学召开,由湖南省逻辑学会主办,湖南科技大学哲学系承办,湘潭大学哲学系协办。来自中南大学、湘潭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工业大学、长沙学院、湖南警察学院、衡阳师范学院、怀化学院、湖南科技学院等单位的20余位代表参加。湖南科技大学期刊社社长、全国逻辑学会理事、湖南省逻辑学会会长李建华教授致开幕辞。

  • 标签: 湖南省 学会 逻辑 代表大会 湖南科技大学 衡阳师范学院
  • 简介:中国社会的实践进程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逻辑进程是不可分割且相互交织的。所谓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实践逻辑就是指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以及由此决定的实践需要的发展规律。基于这一认识,笔者拟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逻辑起点和核心范畴成功转换的角度,探讨以实事求是为理论硬核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逻辑展开,力图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体系。

  • 标签: 实践逻辑 逻辑转换 逻辑起点 逻辑核心 逻辑体系
  • 简介:10月14—16日在北京举行,由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主办。60余位境内外学者共同分享了逻辑学与交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议题涉及逻辑与哲学、逻辑与认知、逻辑与计算、逻辑与社会科学等。清华大学哲学系主任卢风主持开幕式,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万俊人、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长姚期智、中国逻辑学会会长邹崇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豪里德等出席会议并讲话。

  • 标签: 清华大学 逻辑学 学术会议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应用 人文学院
  • 简介:如何界定全球化资本主义阶段的特质,存在着“垄断资本分析范式”和“帝国主义批判范式”两条主线。前者强调对垄断资本或垄断组织的分析,后者则以资本的空间扩张逻辑为中心,普遍认为垄断是资本的本质内蕴。承袭“帝国主义批判范式”的新帝国主义论强调的是资本的帝国涵盖空间的总体性,不仅在地理学意义上横跨全球,而且统治着整个“文明的”世界,支配着完完全全的社会生活,不仅规制人类的相互交往,而且试图统治人性。

  • 标签: 新帝国主义论 资本逻辑 空间扩张 批判范式 垄断资本 资本主义
  • 简介:10月9—12日在浙江大学召开,由浙江大学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CSLC)举办。来自英国、德国、美国、荷兰、法国、丹麦、挪威、瑞典、意大利、西班牙、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卢森堡等国家以及中国部分高校的60余名专家学者与会,会议主题是:理性主体在知识获取、信息交流以及互动行为等方面的特点。主要议题涵盖逻辑学、哲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例如群组认知潜力、非单调性认知推理的形式模型的“局部性计算”概念、逻辑在法律制度和经济制度中的应用、经典逻辑和概率论这两种形式方法在处理推理时可能导致的规范冲突、策略博弈、互动多模态逻辑的矢列演算、动态道义逻辑、迭代算法的统一认知分析、无自反性的非确定性命题逻辑的矢列系统等。

  • 标签: 理性主体 国际学术研讨会 逻辑学 浙江大学 认知研究 认知推理
  • 简介:先秦本体论哲学原本是宇宙生成论和本体论合一的,也是有无混一、体用不二的。但是秦汉以降,中国的本体论哲学有两个思维发展的歧出,一是“元气论”的宇宙生成论;二是玄学“本体论”。这两个思维发展的歧出分别延续了最高本体双重规定的“器”的层面和“道”的层面,“有”的层面和“无”的层面,“用”的层面和“体”的层面。发展到宋代的理学,这两个歧出终于都得到修正,呈现出向先秦本体论哲学圆融特质的回归。在这一逻辑进程中,郑玄对《易纬》“太易”范畴的解读在很多方面都是重要的一环。

  • 标签: 太易 本体论 圆融 体用不二 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