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行政主导的治理模式不能有效地应对复杂的公共问题,协作成为治理模式转型的一个新方向。在对协作治理的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协作治理的理解框架。该框架由起始条件、过程和结果三部分组成,并且每个部分包含了多个关键的要素。围绕这些关键要素,系统地梳理和总结了西方学者的相关文献,为我国复杂公共问题治理模式的创新提供理论基础。

  • 标签: 协作 伙伴关系 复杂公共问题 利益相关者
  • 简介:公共治理结构决定了多元主体管理公共事务、承担公共责任、分配公共利益的方式,理所当然地成为公共治理的基本主题。公共治理的基本结构是公民、政治领导、公共管理人员三者合作共治的多中心结构,体现了共和主义“公、共、和”的基本原理。其中,公民是治理者,政治领导是协调者,公共管理人员是帮助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治理结构的有效建构,关键在于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四位一体”的结构;居于“元治理”地位的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担当起扶助者、服务者、引导者、执行者四大角色。

  • 标签: 公共治理 基本结构 共和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治理结构
  • 简介:大学作为利益相关者组织与大学走向“多元治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多元利益主体在大学治理中存在着固有的利益分歧或冲突。如何使存在利益分歧的多元主体就现代大学治理达成某种程度的共识或形成某种妥协,即达到一种“多元和谐”,罗尔斯“公共理性”观念作为一种新的阐释,为多元利益主体从冲突走向和谐提供了一个可取的思路。

  • 标签: 多元治理 公共理性 多元和谐 协商
  • 简介:独立学院发展过程中,不稳定因素大量存在,公共危机问题依然严峻。当前独立学院中存在危机意识有待加强、治理过程中人本意识淡薄、治理手段行政化、治理主体单一、治理机构和决策过程待完善、轻视次生危机等问题,究其根源主要是高等教育制度尴尬、独立学院办学迷失、各方利益冲突等。为此,应完善独立学院危机防范过程、危机治理过程、后危机时期治理过程,构建独立学院公共危机治理体系,有效治理危机,建设和谐校园。

  • 标签: 独立学院 公共危机治理 和谐校园
  • 简介:大学公共危机是指由大学组织发起的,能够导致大学组织或社会失序的重大群体性事件。大学公共危机对社会和大学组织自身具有较大的冲击性。大学公共危机的诱因源于大学与政府之间的价值冲突,这种价值冲突在大学的组织偏好等因素作用下最终催生了大学的公共危机。由于大学与政府各自的组织性质使双方的价值冲突在所难免,所以,大学公共危机治理的最佳路径选择就是制度化治理

  • 标签: 大学公共危机 价值冲突 制度化治理
  • 简介:公共危机治理社会营销战略是危机治理实践发展与治理范式转换的需要,具有多层次的目标和重要功能。它是运用营销的理念与方法,说服、诱导多元主体参与危机治理,并培育危机治理文化和能力的活动过程与战略工具。作为危机治理的创新策略和社会管理过程,公共危机治理营销需要考虑危机治理的特点与要求,针对细分市场和目标顾客,基于危机周期与治理过程,结合4P营销策略,选择适当的营销策略组合。

  • 标签: 公共危机 社会营销 危机治理 危机治理营销
  • 简介:中国正在发生从旧到新的治理转型,治理转型实际上是一场全球性变革运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全球性公共治理转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结果。全球治理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理论和实践模式,为中国探索和建立更为有效的公共事务“治理”模式,实现公共治理向“良好治理”方向的转型提供了某些启示。

  • 标签: 治理 转型 全球变革
  • 简介:一、软法的兴起:社会治理规范多元化软法(soft-law)的概念来源于西方,是一个与硬法(hard-law)相对称的概念,主要适用于国际法范畴,指称“非条约”协议。①学术界对软法尚未形成确切、统一、权威的定义。针对条约(treaty)、公约(convention)、协议书(protoc01)、声明(statement)、宣言(declaration)等多种形态的国际法规范,有些国际法学者按照规范效力标准,将其中某些规范称作硬法,它们通过详细的法规条文明确地规定具有约束力的义务与责任,授予权威机构以规范解释权,并督促这些义务与责任的履行。

  • 标签: 软法 公共治理 权威机构 国际法 社会治理 效力标准
  • 简介:分析了“社会稳定过敏症”带来的六大弊端。提出了将以往的社会控制转变为公共治理,赋权于民的措施和方法,强调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是关键。

  • 标签: 社会管理 社会控制 公共治理
  • 简介:教育已从传统公共行政向公共治理发展,但我国公民参与教育公共治理还需在政府职能转变、教育社会组织培育、公共参与意识等方面作出努力。为此,应合理定位治理主体角色;用法律法规作保障,促进教育社会组织的发展;明确公民权责观,提高公民参与的意识和能力。

  • 标签: 教育公共治理 公民参与 现状 建议
  • 简介:摘要:  现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加快,抖音,知乎,微博等网络平台,日益成为人民群众表达自身诉求的渠道,网络舆论的出现,是广大人民群众思想观念的交流碰撞,是反映社会现状的重要方式,更是集中展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完善与发展。加强政府等相关部门,在网络上对于公共舆论治理方面的主体担当,对于构建清朗健康的网络环境,促进政府等相关部门治理方式与治理能力的创新,具有重大意义。本篇文章,对网络公共舆情的生态治理方式进行研讨,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 标签: 网络舆情 现状分析 治理研究
  • 简介:善治是任何公共组织和公共生活所追求的永恒目标。但我国目前的管理模式与结构,与善治的治理要求差距不小。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引入善治新理论来改造政府管理和社会管理,这个版本的核心理念就是"协同治理"。必须在公民有组织的社会生活、社区建设及社会管理三个维度,转变治理观念,改变治理方式,以期逐步臻于良政善治。

  • 标签: 社区 社会 善治 协同治理
  • 简介:刑事政策是公共治理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刑事政策并不为公共政策领域所接纳。一方面是由于刑事政策的外延过宽或过窄,与公共政策的外延相冲突;另一方面是由于公共政策体系的局限性,现有的建构无法为刑事政策提供存在空间。要明确刑事政策的公共政策定位,必须从上述两方面着手:协调刑事政策与公共政策概念的外延,调整公共政策体系的建构。

  • 标签: 刑事政策 公共政策 体系构建
  • 简介:建基于公共治理的理论内涵,着重从公共治理及公民个体层面分析了公共治理的价值诉求——公民参与,即从公共治理层面而言,公民参与是公共治理主体多元化的客观要求,有助于增强政府的合法性,有助于公共治理目标的实现;从公民个体层面而言,公民参与是实现公民权的基本保障,有助于提升公民的“主人翁”意识,有助于公民自身利益的实现。进而提出促进公民有效参与公共治理的路径选择:培育成熟的公民社会,提升公民的政治素质,构建公共责任体系。

  • 标签: 公共治理 公民 公民参与
  • 简介:【摘要】公共产品是与私人产品相对应的概念。虽然亚当斯密、穆勒等人早就注意到公共产品的特殊性,但对公共产品作出规范分析的则首推萨缪尔森。1954年,萨缪尔森在他的《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一文中,给出了公共产品的经典定义: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按照萨缪尔森的解释,所谓“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人对公共产品消费的增加不会使其他人对该产品的消费减少,或者说其边际成本为零。

  • 标签: 产品供给 供给治理
  • 简介:摘要:当前,农村公共资源规模不断扩大,所以要规范农村公共资源管理,切实维护集体组织利益,本文对农村公共资源治理机制进行研究。

  • 标签: 农村 公共资源 治理机制
  • 简介:当代西方政府行政改革的基本趋势是形成一种治理公共行政模式,即政府、公共组织、私人机构及社会个人协同承担公共事务.治理公共行政是政府对经济全球化及网络科技迅猛发展的回应,是政府管理方式的又一次突破.虽然这种模式只是初具雏形,但已在实践中起了积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这对于我国政府行政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之后行政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标签: 公共行政模式 西方政府 政府行政 行政改革 行政体制 公共事务
  • 简介:2015年,公共权力如何既防止缺位失责,又避免越位干预,仍是公共治理的核心议题。尤其是介入经济领域的公权行使,更是检测着"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的成色。法治经济进行时这一年,从北京街头接连惊现"假扮斯巴达勇士"、"女模裸游"的低俗营销炒作,到社交网络"拼酒"闹剧背后的白酒企业操纵疑云;从京东集团举报阿里巴巴胁迫商家的口水仗,到电商"野蛮生长"的价格战埋下的消费陷阱;从方正集团、政

  • 标签: 法治经济 白酒企业 消费陷阱 斯巴达 北京街头 社交网络
  • 简介:当前治理理论关注的主要问题有:组织治理治理与发展的关系、公共治理的质量、治理如何被组织起来.治理的组织方式是当前许多领域研究的重点.基于国际治理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提出网络状公共治理的假说.网络状公共治理由多层治理和伙伴关系治理两种模式组成.以欧洲地方治理的实践为例,阐述网络状公共治理的运行.

  • 标签: 治理 网络状 多层次 伙伴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