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9 个结果
  • 简介: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人类研究状况的归纳分析,阐明了文化、社会人类和民族志的概念、学科体系及演变历史,并对其不同学派的学术观点及其最新发展态势作出了评价。

  • 标签: 人类学 民族志 分析模式 变迁
  • 简介:纵观纪录片的创作,从题材上基本上可以分为四类:新闻纪录片、历史纪录片、科学文化纪录片和人类纪录片.近些年来我国创作的有影响的纪录片大多属于人类的范畴,被记录对象在地域上很多是边缘性的,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它的价值所在.排除政治上的功利,用一种全景式的视角,比较和相对的创作思想,去客观、冷静地对边缘的人与事作记录,是这类题材的创作观.边缘纪录片也不应只是人们的猎奇和满足人们的窥视欲,而应成为一种体现人文精神和终极关怀的载体和媒介.只有抱着对人类文化作传承性记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去创作,这样的纪录片才真正属于全人类,中国的纪录片才能真正走向国际.

  • 标签: 文化人类学 边缘纪录片 题材 人文精神
  • 简介:本文主要从文化角度解读鄂东永丰村舞龙灯习俗,并依据布迪厄关于实践研究的核心概念——惯习、结构和场域等展开论述。文章指出,舞龙灯习俗从惯习看,是村庄历史图腾的再现;从结构看,是村庄精英集团的盛会;从场域看,是村庄势力范围的界定。这三者共同作用,促成村庄认同意识的升华。

  • 标签: 习俗 村庄 认同意识
  • 简介:人类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形成于十九世纪中期,传入我国则是本世纪的事。对于这门年轻学科在中国由最初传入到九十年代这段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想必人们还相当缺乏了解。本文便是针对这个问题,而对八十多年来中国人类的发展进行了简明而具体的总结,以期引起更多的人们对它的重视和研究兴趣,为尽快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人类而共同努力。

  • 标签: 中国人类学 民族学 分科发展
  • 简介:彝族人类影视片是彝族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最早的彝族人类摄影是在本世纪初出现。本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始拍《凉山彝族》这部民族志影片,是为新中国影视人类的开创性工作。八十年代又拍摄出一些彝族人类片。今后彝族文化的更新和交融将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剧烈,因此拍摄彝族或彝区人类影视片的题材与日俱增。彝族人类影视片的拍摄将是一项任务繁重且前景广阔的工作。

  • 标签: 中国彝族 人类学 影视片
  • 简介:本文认为中国人类发展的困境和前景并存。中国大陆学术界对人类与民族这两个名称的界定与涵盖范围没有一个共识,功利主义的压力,以及现有人类的方法不足以有效地研究中国社会是中国人类发展的困境。但是中国人类发展的前景又是十分美好的,其主要内容是:现代人类将在新的中国资料中受一次洗礼,从而变得更有世界性,升到更高的理论水平;中国丰富的文献成果将对整个人类文化变迁的历程有一个更清楚更准确的认识;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最终能共存共荣以大团结为结局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人类可以对此提供全面、客观、系统的解释,以向全世界提供中国的经验;中国人类者应充分利用人类的比较方法与结构分析方法深入中国文化资源,把其中的认知方式,世界观与价值提炼出来,以充实甚至更新现代人类

  • 标签: 中国人类学 困境 前景
  • 简介:中国人类学者访谈录,从中国学者进入人类领域的经历,中国学者对人类学科建设的思考,中国学者对人类理论的探索,中国学者对人类本土化或中国化所作的努力,中国人类与其他学科互动的态势,中国人类与国际人类的交流,中国学者对人类未来的关怀等方面,对中国人类近20年的发展作了比较忠实、全面的记录,这对中国人类史史料的积累是极具学术价值的一件大事.我们从坦率诚恳,如实说出的关于中国人类发展的种种情况、意见、观点、看法和评论中,既看到了人类在中国百年发展的成果,又窥见了新世纪人类在中国发展的美好前景.

  • 标签: 中国 人类学 学科建设 本土化 人文关怀
  • 简介:感悟思维是东方人的一种思维习惯,此种思维方式在人类的田野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又因为人类的所有理论都是源自于田野工作所获得的,因此,感悟思维成为了连接人类田野工作和理论的一座桥梁。另一方面,在人类学科努力本土化的今天,将感悟思维引入人类的视野之中,即是西学人类本土化的一种大胆有益的尝试,又充分发挥了中国学人的文化优势。

  • 标签: 感悟思维 田野工作 人文科学 学术反思 人类学本土化
  • 简介:<正>内蒙古自治区居民种族成分的研究,远未足够。在综合性的人种著作中,通常都指明在所有蒙古民族中,蒙古种人类型明显地占有压倒优势,或者至少占有优势。这一类型具有直而硬的、通常黑色或黑褐色的头发,颜面与身体第三阶段毛发覆盖层强烈发展;与其说是浅色的、不如说是带淡黄色调的黑皮肤;淡褐色的眼睛;宽而长的、但低的颅骨,按指数是

  • 标签: 蒙古民族 内蒙古 人种学 蒙古人 人类学研究 覆盖层
  • 简介:通过对文化学习中一些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发觉人类的“读书+田野+感悟”的学习模式有着很大的魅力和很强的实践性,这也许对文科学习模式的思索和创新有所裨益。

  • 标签: 人类学 读书 田野学术感悟
  • 简介:两场关于叙事方式转向的讨论会,揭示出后现代主义批评的确成功打开了许多新的大门,并使我们反思、重新定义和重新表述关于人类作品的表达方式,特别是民族志电影的表达方式的问题.现在是规避那些废话和检视这些新的大门的确切意义的时候了.很久以来人们就认识到,甚至比那些废话在历史偶然中产生还早,人类家的确是在讲神话,不是吗?

  • 标签: 叙事方式 后现代主义批评 视觉人类学 表达方式 民族志电影
  • 简介:全世界的岩画研究,揭示出在岩画中有一些经常出现的东西,不管在哪个大陆,都有这种东西.诸如所使用的简单的技术和色彩;某些经常出现的主题;用相同的方法去组织不同的因素;相同的逻辑性;反复出现的符号性的表意文字.特别是那些组合的方式,不管是图画型、表意型、感情型的都是如此.更有甚者,它们的创作可能有着相同的结构基础,相同的逻辑的基础,以及相同的观念上的动力.这就是这里所的对世界岩画的一个普通的概念.我们不能忘记岩画是一种艺术,一种视觉艺术,审美主体与对象之间的感知媒介主要是视觉,岩画被人所感知的时候,一般通过视觉的渠道.岩画是人类原始时代自我表达的艺术形式,虽然它们不可避免地带有某种幼稚和粗糙的痕迹,但却表现出一种生动的、朴素的和富于幻想的特色,而且这种特色具有不可为后世任何卓越的艺术品所代替的独特性和独立性.

  • 标签: 岩画 逻辑性 表意文字 视觉艺术 艺术风格
  • 简介:祖先崇拜(包括生殖崇拜)是人类最早的崇拜行为之一。文章通过对青海省乐都县柳湾出土的裸体人像壶的考察,对人类祖先崇拜现象作了探讨。认为人像彩陶壶是当地居民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期间祖先崇拜行为的直接反映。

  • 标签: 柳湾 人像彩陶壶 祖先崇拜
  • 简介:文章在参考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考察,通过地域横向对比,叙述了青海湖区古代地理环境的演进和古人类活动的变迁,探讨了湖区的人、地关系及历史地理位置,这对今后湖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一定的背景材料

  • 标签: 青海湖区 古代 地理环境 人类活动
  • 简介:藏医传统养生以人体为出发点,形成了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辩证而科学地阐释了人体生命活动与客观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如何增进健康、延长寿命的健身养生知识。该文从心性养生、整体性养生、天人相应调谐养生、摄养生活起居有常、强调慎微等方面,对藏医传统养生的特征及内涵进行了探讨研究。

  • 标签: 藏医 养生学 人体
  • 简介:浅析中国桃文化金宝忱桃树原产于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栽培历史。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具有文化特色的一种树木,被赞颂为“神木”,花、果、木都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本文试就我国桃文化的起源、发展,来看桃文化在宗教信仰、民俗事项、审美情趣等方面所占有的...

  • 标签: 中国 桃文化 宗教信仰 民俗事项 审美情趣
  • 简介:评《东方蓝色文化》●郁龙余/著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认为,尽管中国靠海,中国古代可能有着发达的远航,但中国“并没有分享海洋所赋予的文明”,海洋“没有影响于他们的文化”。①黑格尔的意思很清楚,就是说中国人没有海洋意识,不能分享海洋文明的成果。中国人果真...

  • 标签: 蓝色文化 中国海洋文化 “海上丝绸之路” 海洋意识 海上贸易 以海为田
  • 简介:萧兵以其丰硕的研究成果在推动跨世纪的楚辞研究向纵深发展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楚辞的研究领域产生了轰动的“萧兵现象”。萧兵对楚辞的研究超越了目前人文科学的学科分界,直接揭示早期人类那囊括一切的巫风文化之渊源。他魔法般的学术想象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探求的方向,决定了推论的风格和思考的质量,他的想象力和意向性是其研究成功的根本

  • 标签: 楚辞学 萧兵 研究方法
  • 简介:吉祥文化是大众趋吉心理的集中展示,文章从物体吉祥、行为吉祥、语言吉祥等五个方面概括了吉祥文化的重要方面,反映了吉祥文化的大致面貌。吉祥文化是一种带有了强烈主观色彩的现象,需要有特定的表现手法来表示主观的美好愿望

  • 标签: 吉祥 吉祥文化 五个层面 表现手法
  • 简介:试论“花儿”的文化内涵阿忠荣关于“花儿”的文化内涵,尚没有人作过直接的阐述工作,但在其它多方面的研究成果中,仍积累了不少可以借鉴的经验和资料。如张亚雄先生《花儿集》中将“花儿”分成30类,后来许英国先生进一步将“花儿”,兴词内容分成50类别①,比张先...

  • 标签: “花儿” 文化内涵 物态文化层 行为文化 心态文化 婚姻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