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内压(ICP)持续增高是严重创伤性颅脑损伤(sTBI)发生继发性脑损伤的关键因素,致力于降低ICP的治疗可以改善预后。目前ICP监测分为有创和无创。脑室外引流接压力传感器测量是ICP测量的金标准,无创监测临床应用增多,但尚不能完全替代有创监测以满足临床治疗决策所需。sTBI的治疗策略应根据操作难易和治疗风险分层实施。治疗目标是控制ICP,优化脑灌注和氧供,预防或逆转脑疝。sTBI患儿从初始治疗开始,逐渐升级治疗方案直至实现治疗目标,以改善sTBI患儿的预后。

  • 标签: 颅脑损伤 颅内压监测 脑灌注压 高渗治疗
  • 简介:摘要内压(ICP)持续增高是严重创伤性颅脑损伤(sTBI)发生继发性脑损伤的关键因素,致力于降低ICP的治疗可以改善预后。目前ICP监测分为有创和无创。脑室外引流接压力传感器测量是ICP测量的金标准,无创监测临床应用增多,但尚不能完全替代有创监测以满足临床治疗决策所需。sTBI的治疗策略应根据操作难易和治疗风险分层实施。治疗目标是控制ICP,优化脑灌注和氧供,预防或逆转脑疝。sTBI患儿从初始治疗开始,逐渐升级治疗方案直至实现治疗目标,以改善sTBI患儿的预后。

  • 标签: 颅脑损伤 颅内压监测 脑灌注压 高渗治疗
  • 简介:摘要迄今,尚无公认有效的创伤性颅脑损伤(TBI)治疗药物,这可能缘于现有药物的作用仅能覆盖TBI的部分病理机制。证明内存在淋巴系统(主要包括类淋巴系统和硬脑膜淋巴管)为开发TBI新的治疗策略提供了新视角。已有证据表明,内淋巴系统是内毒性代谢物质的清除系统,且多个非特异性因素可调控内类淋巴系统,影响大分子引流;其中硬脑膜淋巴管含T细胞、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具有神经免疫调控功能。内淋巴系统也影响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调控内淋巴系统的引流,可能发挥将内毒性产物整体清除出、调节神经免疫和调控交感及副交感神经的作用,有助于TBI诊疗新策略的开发。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促进基于循证的最佳证据在经鼻入路切除前恶性肿瘤的卧床患者的术后肺炎预防的应用实践,为临床护理提供理论参考,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患者疾病转归。方法 运用循证护理方法,遵循JBI最佳证据临床应用程序,针对经鼻入路切除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肺炎的护理现状,检索相关文献与指南,纳入1份证据总结,1份Meta分析,3份系统评价,总结11条最佳证据,制定审查指标,应用于临床实践,比较证据应用前后肺炎预防审查指标的执行率、耳鼻喉科护士对于肺炎预防的认知水平、患者术后肺炎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11条审查指标中,9条审查指标的完成率均得到提高,其余3条审查指标未完全实施;证据应用前后,耳鼻喉科护士对肺炎预防认知水平合格率由基线时的22.796.75分增高到96.672.7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经鼻入路 鼻颅底恶性肿瘤 术后肺炎 循证实践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内镜经鼻切除旁中央硬膜外胆脂瘤手术的临床特点,并分析其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20年8月在天津市环湖医院采用内镜经鼻手术治疗的7例旁中央硬膜外胆脂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例,女性3例,年龄32~63岁。所有患者均采用内镜经鼻手术,观察术中切除情况、术后并发症及治疗效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36个月,记录患者术后复查头颅MRI、临床症状恢复及复发情况。采用描述性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7例患者中,4例实现完全切除(囊内容物和囊壁完全切除),1例实现近全切除(囊内容物完全切除,部分囊壁残留),2例实现次全切除(部分囊内容物、囊壁残留)。1例患者术前无明显临床症状,其他6例患者术后症状均得到缓解。1例患者出现术后脑脊液鼻漏,经腰大池引流及鼻腔碘仿纱条填塞治疗后治愈。术后随访至今,包括非全切除患者在内的7例患者均无肿瘤复发。结论对于旁中央生长范围局限的硬膜外胆脂瘤,内镜经鼻手术治疗方法简单有效,安全可靠,并发症较少。

  • 标签: 自然腔道内镜手术 耳鼻喉外科手术 旁中央颅底 胆脂瘤
  • 简介:摘要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是一种罕见的间质肿瘤,头颈部是SFT发生的第三大常见部位,而位于的复杂沟通性SFT则鲜有报道。我科收治1例沟通性SFT,具有肿瘤解剖位置隐蔽、周围组织解剖结构复杂、与内相沟通等特点。在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辅助下,制订出详细且全面的手术方案,并在头颈外科及神经外科医生的联合下,为患者成功进行了手术治疗。同时在术前沟通中,让患者更加直观地认识到手术的整个过程。本文结合病例和文献,对VR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和沟通性SFT进行总结和讨论。

  • 标签:
  • 简介:  【摘要】 目的 观察核磁共振成像( MRI)诊断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引发神经改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38例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所有患者都行 MRI检查, 分析其检查结果。结果 38例患者中, 2例神经无异常改变, 其余 36例表现出正常侧面神经、三叉神经、舌咽神经、前庭蜗神经、展神经走向自然, 粗细匀称, 呈低信号,(患侧多表现为面神经受累)。基底动脉的高度分级中: 1级 14例、 2级 20例、 3级 4例;位置分级中: 1级 13例, 2级 16例, 3级 9例。结论 MRI诊断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引发神经改变的临床应用价值高, 有助于观察神经改变情况, 可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值得推广。 

  • 标签:    核磁共振成像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 颅底神经改变 诊断 
  • 简介:区硬脑膜动静脉瘘是硬脑膜动静脉瘘中一种特殊的亚型,较为少见,约占内DAVF的5%。该文是一篇关于前硬脑膜动静脉瘘伴额叶血肿的手术治疗的病例报告总结。通过对4例伴有额叶血肿的前动静脉瘘进行病例分析,主要从前动静脉瘘伴额叶血肿的血管构筑形式、临床症状特点及手术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讨论。本组病例均采用额下入路DAVF电凝切断瘘口与引流静脉起始端,并同时清除额叶血肿,既顺利的解除了血肿的占位效应,也有效的封闭了瘘口。治疗方式准确到位,术后内恢复正常血流,获得长期良好预后。该文的不足之处,病例数较少,而且全部为开颅手术病例,没有介入栓塞病例,缺乏开颅手术和介入栓塞的对照分析,随访时间也不够长,结论总结稍显牵强。建议积累病例,进行更加严密、更长期的随访观察,以期得到更多的信息,从而对本病的临床特征、诊断方法及治疗方式有更深入的总结。

  • 标签: 硬脑膜动静脉瘘 额叶血肿 前颅窝底 手术治疗 病例报告 治疗方式
  • 简介:目的探讨后外侧区骨性结构与硬脑膜静脉窦之间的对应关系,为侧方入路提供相应的解剖学资料.方法将20例干颅骨标本和17例甲醛固定尸头标本的侧后方颅骨分次切除,显露出横窦、乙状窦、岩上窦以及窦硬膜角,测量乙状窦在不同位置的宽度及表面骨质厚度,分析横窦、乙状窦的走向与颅骨表面骨性标志之间的对应关系,测量"窦硬膜点"与"乳突上嵴后下三角"各顶点间的距离.结果横窦的走向与颞鳞-顶乳缝交点和枕外粗隆之间的连线对应,乙状窦的走向与颞鳞-顶乳缝交点和乳突尖的连线对应,两线构成的夹角为"窦间角",左侧平均为102°±17.3°,右侧平均为100°±15.5°.乙状窦各段的宽度为垂直段>下曲>上曲.乙状窦下曲的表面骨质厚度明显大于上曲与垂直段.结论根据颅骨表面标志判明硬脑膜静脉窦的位置,开颅时可以有效地保护横窦、乙状窦,并能更充分地利用有限的暴露空间,使得整个开颅过程更加微创和高效.

  • 标签: 硬脑膜静脉窦 颅底侧方入路手术 横窦 乙状窦 乳突上嵴 解剖学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脊索瘤患者,采用CT和核磁共振(MRI)进行诊断检查,对所获得的成像影像进行分析,了解CT诊断和MRI诊断在脊索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文选取我院在2016年7月-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35例脊索瘤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另选取同期在侵犯到的垂体瘤(9例)和鼻咽癌(16例)作为对照,全部患者均实施CT和MRI诊断检查。结果MRI反映肿瘤的部位与侵犯的范围要好于CT,MRI和CT显现出中线的骨质存在破坏有着相似的作用;在T2WI加权信号强度方面,MRI脊索瘤要比鼻咽癌和垂体瘤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2WI显著高信号是脊索瘤的特征性MRI征象,在脊索瘤的诊断检查中,实施MRI诊断效果明显,具有较高的应用及推广价值。

  • 标签: 颅底脊索瘤 CT诊断 核磁共振诊断 影像
  • 简介:【 摘要】 目的:对鼻内镜下鼻纤维血管瘤切除术的手术护理措施进行深入探究分析。 方法:以我院于 2018.12-2019.12 期间所接纳治疗的 鼻内镜下鼻纤维血管瘤切除术患者 50 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均实行护理干预并对最终护理结果进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 结果: 50 例患者经过手术治疗以及护理措施干预后,有 48 例患者病情被完全治愈,其中 2 例患者在术后因存在肿块而实行 2 次手术并成功治疗;无患者出现护理并发症且其对整体护理工作表示满意。 结论:鼻纤维血管瘤切除术患者的手术护理要求更为精细和综合性,以此才能有效促进患者整体治疗效果和康复效果的提高。

  • 标签: 鼻颅底纤维血管瘤切除术 手术护理 护理效果
  • 简介:目的:总结一期经口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斜坡齿状突型陷入症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预防并发症,促进早日康复。方法:对42例斜坡齿状突型陷入症患者术前加强心理护理,做好口、鼻腔清洁和消毒,重视健康教育。手术后做好体位护理,严密观察患者神志、生命体征,神经功能以及伤口情况,保持呼吸道通畅,加强口腔护理和饮食护理,指导患者功能锻炼,做好出院宣教。结果:本组36例患者中,术后完全恢复生活自理者24例;术后症状较术前改善,但日常生活仍需要帮助者11例;因术后延髓麻痹、呼吸功能障碍,需长期依赖呼吸机者1例。临床总有效率达97.2%,显效率为66.7%。术后未发现手术切口感染及脑脊液漏病例,所有患者枕颈融合良好,无假关节形成。结论:一期经口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斜坡齿状突型陷入症,具有较大的难度和危险性,感染几率高,因此术前充分的准备,术后全面护理和正确的出院指导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重要保证。

  • 标签: 颅底陷入症 斜坡齿状突型 一期前后联合入路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软骨肉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分子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6年1月至2019年6月9例原发性软骨肉瘤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表现、大体及镜下形态、免疫表型及分子特征。结果9例患者中6例男性,3例女性,平均年龄47岁,中位年龄47岁。5例为WHOⅠ级肿瘤,4例为WHOⅡ级。镜下于软骨样或黏液样基质的背景中,见低-中等密度的肿瘤细胞呈结节状生长,细胞轻-中度异型,可见双核细胞,核分裂象罕见或偶见。免疫组织化学示肿瘤细胞S-100蛋白、波形蛋白、SOX9、D2-40阳性,Brachyury、细胞角蛋白(CK)、上皮细胞膜抗原(EMA)、CK8/18阴性,Ki-67阳性指数低(1%~5%)。分子检测4例呈IDH1 R132C位点突变。术后4例辅助放疗,随访1~59个月,8例存活。结论软骨肉瘤是罕见的软骨来源的恶性肿瘤,预后好,其特征性的组织学表现结合免疫组织化学和分子检测有助于鉴别诊断。

  • 标签: 颅底 软骨肉瘤 诊断,鉴别 免疫组织化学 分子诊断技术 IDH1/2
  • 简介:目的探讨经鼻神经内镜手术术中脑脊液漏的评估方法以及相应的重建技术。方法将2012年1月至2015年8月经鼻神经内镜手术的95例患者按术中脑脊液漏等级分为3组,分别采用不同的重建技术,总结分析不同等级的术中脑脊液漏相对应的重建技术。结果术中脑脊液漏等级0级45例,3种重建技术均未见术后脑脊液漏;术中脑脊液漏等级1级21例,术后脑脊液漏发生率比较:粘膜瓣重建18.2%(2/11),联合重建10%(1/10);两者之间的术后脑脊液漏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术中脑脊液漏等级2级29例,术后脑脊液漏发生率比较:粘膜瓣重建50%(5/10),联合重建10.5%(2/19);两者之间的术后脑脊液漏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不同程度的蛛网膜破损应选择不同的重建技术,减少粘膜瓣过度使用带来的并发症和大腿损伤,不仅可以提高术后舒适感,还可以为肿瘤复发后再次手术提供便利。

  • 标签: 神经内镜 脑脊液漏 颅底 重建
  • 简介:目的介绍一期手术治疗前额凹陷前粉碎性骨折并脑脊液鼻漏的体会.方法对5例病人施行一期手术.预留前额部带蒂膜瓣,电灼额叶创伤部位蛛网膜,使局部蛛网膜下腔闭合.修补硬膜裂伤,并用生物胶与骨膜瓣粘合;修复前骨缺损,恢复其对额硬膜的支撑和密闭性.结果全组病人均治愈,前额部观满意.5例脑脊液鼻漏,术后有4例停止,1例减少,经保守治疗后,亦停止.随访3~6月,无复发.结论闭合受损局部的蛛网膜下腔,修补硬膜裂伤;修复或重建前骨缺损,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 标签: 前额凹陷前颅底粉碎性骨折 一期手术治疗 脑脊液鼻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窝脑膜瘤患者经眶上锁孔入路和经传统额下入路手术治疗疗效的比较分析。方法从2016年3月~2018年3月间我院收治的前窝脑膜瘤患者42例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按照手术入路的不同分为两组,一组为观察组,经眶上锁孔入路进行手术,一组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额下入路进行手术,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基本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肿瘤全切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没有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均无死亡出现。结论经眶上锁孔入路用于治疗前窝脑膜瘤相较于传统额下入路操作更为安全,且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 标签: 颅前窝底脑膜瘤 眶上锁孔入路 额下入路 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