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侧区域结构重要、解剖复杂,手术难度大。随着相关学科研究的深入、器械设备的改进更新,侧肿瘤及病变的完全切除、功能保护与重建取得了长足进步。侧外科医生应该及时了解侧肿瘤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的进展,不断提升治疗理念和手术技巧,整合新技术、新手段,最终实现病变去除彻底、生命安全、功能保留长久的和谐统一。

  • 标签:
  • 简介:摘要关于A型凹陷的治疗,经口松解、后路固定的前后路联合手术与单纯后路复位固定术这两种手术方案孰优孰劣存在争论。本文就椎外科的热点话题:A型凹陷症的手术方案提出笔者的观点。总的来说,前后路联合手术几乎适用于全部A型凹陷病例,无论寰枢关节脱位有多么严重,而单纯后路手术仅适用于寰枢关节脱位不很严重的病例。前后路联合手术有两个切口,且术后感染的风险比单纯后路手术高。患者若无脊髓症状,仅做后路手术,即使不能达到解剖复位,也是可以接受的。若有比较严重的脊髓功能障碍,或合并较大的颈髓空洞,就应经口松解,以实现解剖复位,恢复颈髓的正常形态。

  • 标签: 寰枢关节 颅底凹陷症 颅椎外科 手术方案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手术中颈内动脉支架的应用经验,明确颈内动脉支架在手术中的重要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1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诊治的22例置入颈内动脉支架的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7例,女性5例;左侧5例,右侧16例,双侧1例;年龄33~75岁;颈静脉球副神经节瘤4例,颈静脉孔区软骨肉瘤1例,颈动脉体副神经节瘤1例,鼻咽癌放疗后16例。结果22例患者术前根据CT血管造影(CTA)、MRI以及数字剪影血管造影(DSA)图像评估颈内动脉受侵蚀程度,发现所有患者的颈内动脉均有不同程度受累,遂于术前置入颈内动脉支架。术中发现肿瘤组织不同程度地包绕颈内动脉,所有患者的肿瘤均全切或次全切除,且无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5个月~2年,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自发性出血、假性动脉瘤等并发症,所有病例均未出现颈内动脉支架段狭窄或闭塞。结论对于肿瘤患者,术前影像学提示颈内动脉受累节段局限,术前放置颈内动脉支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颅底肿瘤 耳鼻喉外科手术 血管支架 颈内动脉 血管造影术,数字减影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侧区域内外沟通良性肿瘤的临床特点、病理类型、影像学特点和手术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1年3月,山东省耳鼻喉医院收治的36例侧区域内外沟通良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4例,女性22例,年龄20~67岁,中位年龄48岁。总结患者症状、影像学特征性表现、病理类型、病变的发生发展规律、手术治疗策略以及预后等。结果36例侧内外沟通肿瘤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神经源性肿瘤23例(面神经鞘瘤8例、来源不明的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6例、舌下神经鞘瘤3例、跨耳囊型迷路内听神经瘤3例、侵犯中耳的听神经瘤2例、迷走神经鞘瘤1例),脑膜瘤10例,Di1-2期副神经节瘤3例。不同病理类型的肿瘤,其临床表现不同,影像学特征也有较大差异。一期手术切除16例,分期手术20例;分期手术患者中10例已完成二期手术,5例待行二期手术,另外5例患者一期术后内残存肿瘤较前明显缩小,或者内残存肿瘤退缩、外移,与脑组织间隙增宽,患者选择随访观察。肿瘤全切率与病理性质有关,神经源性肿瘤全切比例为15/17,脑膜瘤全切比例相对较低(5/8)。术后的主要并发症为脑脊液漏和术区感染,2例术后感染均为内感染,3例脑脊液漏均发生于非分期手术病例。结论侧内外沟通肿瘤临床较为少见,病理类型以神经鞘瘤为主,其次为脑膜瘤和副神经节瘤。对于该类型肿瘤,如果术区合并感染以及颈部侵犯范围较广泛者,建议分期手术,可以降低术后内感染风险以及脑脊液漏的发生率,并降低二期手术内部分肿瘤切除的难度,提高安全性。

  • 标签: 侧颅底 肿瘤 耳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1例多发面骨骨折骨折合并内感染患者的护理经验。方法:在医护合作下进行病情观察、加强基础护理、气道护理、内感染的治疗与护理、进行肠内营养、为患者提供针对性心理护理。结果: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患者病情好转稳定,转上海九院进行颌面部修复手术,恢复良好。结论:通过精准化护理干预能够改善多发面骨骨折骨折合并内感染患者的预后,可为临床工作提供借鉴与参考。

  • 标签: 面骨骨折 颅底骨折 颅内感染 护理
  • 简介:摘要:通过对患者额外加扫DWI PROPELLER DUO序列,与常规DWI序列的图像进行对比与分析,研究DWI PROPELLER DUO与传统DWI序列在头部扫描中底层面的对比与应用分析。由于双回波地利用使得原本时间较长的PROPELLER DWI序列扫描时间缩短了近一半的扫描时间,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射频激励脉冲;通过螺旋桨式的扫描很大程度地克服了传统DWI序列在底部所引进的磁敏感伪影。获得的图像与PROPELLER DWI序列相比信噪比略差,但满足诊断需求。DWI PROPELLER DUO序列在时间利用率方面以及可以大幅度克服底部伪影,在常规扫描中如果发现病变加扫DWI PROPELLER DUO是有诊断意义的。

  • 标签: 核磁共振 弥散加权成像 PROPELLER DUO 磁敏感伪影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重症创伤患者早期康复治疗的效果。方法:以我院2020.1~2020.12内收治的50例重症创伤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并以随机数字法分为常规组(25例,常规康复治疗)和观察组(25例,早期康复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康复治疗的应用价值。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周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常规组患者出院时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显著低于观察组(P<0.05)。结论:重症创伤患者采取早期康复治疗,可有效恢复日常生活能力,取得理想疗效。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儿童半侧颜面短小畸形(HFM)的进行三维重建及测量,探讨其的形态学特点。方法收集2010年2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颌面整形一中心的未接受过任何治疗、单侧受累的HFM患儿头颅螺旋CT三维数据资料,根据Pruzansky-Kaban分型标准将患儿分为Ⅰ型、Ⅱa型、Ⅱb型及Ⅲ型共4组,应用Mimics 17.0软件对其进行三维重建及测量。底线性测量指标包括:鞍结节至视神经管(OT)、圆孔(FrT)、卵圆孔(FT)、内耳道(IT)、舌下神经管(HT)的距离及前床突至蝶骨小翼(ClS)、颞骨岩脊(ClP)的距离;底角度测量指标包括:前角、中角、后角及岩脊角。使用SPSS 26.0软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各分型组内比较时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不同分型组间比较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收集HFM患儿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5~15岁;每组10例。的角度测量结果显示,Ⅰ型HFM健侧中角明显大于患侧,Ⅲ型HFM健侧中角及岩脊角明显大于患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a及Ⅱb型HFM健侧及患侧底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的线性距离测量结果显示,Ⅰ型HFM健侧FrT、HT大于患侧,Ⅱa型HFM健侧FrT、IT、HT、ClP均大于患侧,Ⅱb型HFM健侧IT、HT及ClP均大于患侧,Ⅲ型HFM健侧HT大于患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4组HFMFrT及ClP的测量值比率(患侧/健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FM的患侧与健侧形态具有差异,底角度方面差异主要集中于中角,Ⅰ型及Ⅲ型具有相似性,患侧中角明显小于健侧;线性测量方面差异主要位于舌下神经管,各型HFM患侧舌下神经管至鞍结节距离均明显短于健侧,表明患侧的生长发育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 标签: 颅面骨畸形 半侧颜面短小畸形 颅底 测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激发次数和图像空间采样重建算法(image reconstruction using image-space sampling, IRIS)对多次激发平面回波扩散加权成像(multi-shot echo planar imaging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MS-EPI DWI)图像质量的影响。材料与方法招募健康志愿者49例,年龄(42.00±19.39)岁,所有受试者均行常规单激发平面回波扩散加权成像(single-shot echo planar imaging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SS-EPI DWI)序列和基于IRIS的MS-EPI DWI序列(激发次数分别为8、6、4、2)。测量计算两侧小脑和脑干脑桥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 SNR)、对比噪声比(contrast to noise ratio, CNR)。两位观察者采用五分评分法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价。采用Kappa检验评价两位观察者评分的一致性。使用Friedman检验MS-EPI DWI序列不同激发次数ADC、SNR、CNR及主观评分与SS-EPI DWI序列的差异性。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进行后续多重比较并对P值做Bonferroni校正。结果两位观察者主观评分一致性良好(Kappa=0.795、0.871、0.782、0.880、0.847)。MS-EPI DWI序列不同激发次数间比较,两侧小脑AD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S-EPI DWI序列相比,当激发次数为8时,MS-EPI DWI序列左脑桥脑干处ADC小于SS-EPI DWI序列(P<0.05);当激发次数为4、2时两侧脑桥脑干ADC小于SS-EPI DWI序列(P<0.05);当激发次数为8、6、2时,MS-EPI DWI序列两侧小脑和脑桥脑干SNR、CNR及主观评分均大于SS-EPI DWI序列;其中当激发次数为6时,左侧小脑和脑桥脑干SNR、CNR和右侧小脑SNR、CNR,右侧脑桥脑干SNR及主观评分较SS-EPI DWI序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SS-EPI DWI序列相比,基于IRIS的MS-EPI DWI序列具有SNR较高、几何畸变小等优势。对于底部成像,临床推荐使用MS-EPI DWI序列激发次数为6次。

  • 标签: 颅底 扩散加权成像 空间采样的图像重建 磁共振成像 激发次数 多次激发平面回波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例鼻嗅母细胞瘤切除的手术的配合和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鼻嗅母细胞瘤切除的手术患者1例,诊断为嗅神经母细胞瘤(双侧鼻腔、鼻窦、前路),根据检查结果,使用神经外科与鼻专科联合手术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结论是在嗅神经母细胞瘤(ONB)切除术中,手术时间长,操作复杂,手术配合尤为重要,良好的配合能够保证手术的顺利完成,提高手术效果。

  • 标签: 一例 鼻颅底嗅母细胞瘤 切除 手术配合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侧肿瘤切除术中对颈内动脉的处理方法和结局,探讨术前根据影像学检查明确肿瘤与颈内动脉之间的关系对合理制定手术方案的参考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5月至2021年5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接受侧肿瘤切除术(累及颈内动脉)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术前检查、诊断、手术经过及随访情况等。共41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女性24例(58.5%),男性17例(41.5%),平均年龄47.9岁。根据术前影像学资料将肿瘤与颈内动脉的关系分为毗邻、压迫、侵袭和源发于颈内动脉的动脉瘤,分别观察术中肿瘤与颈内颈动脉的关系及对颈内动脉的处理方法和结局。结果32例(78.0%,32/41)颈内动脉得到保留,9例(22.0%,9/41)颈内动脉进行了重建。27例(65.9%,27/41)在影像学上与颈内动脉呈毗邻关系的肿瘤均成功自血管表面分离;11例(26.8%,11/41)压迫颈内动脉的肿瘤中,5例成功自血管表面分离,另外6例无法自血管表面分离而行血管重建;1例(2.4%,1/41)侵袭颈内动脉的肿瘤及2例(4.9%,2/41)颈内动脉瘤进行了血管重建。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26.1±2.9)月,除1例腺样囊性癌患者术后1年发生脑转移,其余病例均无复发。结论术前影像学提示与颈内动脉呈毗邻关系的侧肿瘤,通常可与颈内动脉分离;压迫颈内动脉的肿瘤术前应做好血管重建的准备,术中首先尝试分离,分离失败则进行血管重建;侵袭颈内动脉管壁的肿瘤及源发于颈内动脉的动脉瘤,在术中可直接将肿瘤与受累段颈内动脉一同切除并进行血管重建。术前根据影像学结果明确肿瘤与颈内动脉之间关系对合理制定手术方案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 标签: 侧颅底 肿瘤 颈内动脉 影像学 耳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随着鼻内镜技术的发展,其应用范围已从鼻腔鼻窦扩展至鼻区域,极大地推动了内镜外科的建立。内镜外科通过鼻腔鼻窦的自然腔道充分暴露病变,为鼻病变的处理提供了一种创伤小、术野开阔、术后恢复快的手术方式,是耳鼻咽喉科极具活力的新兴学科。目前内镜技术在处理垂体瘤、脑脊液鼻漏等疾病方面已趋于成熟,但是在中线硬脑膜缺损修补和重建、旁中线颈内动脉及斜坡脑干疾病的处理方面还存在发展空间。内镜手术有一定局限性,如单手操作、手术空间狭小、无法确保恶性肿瘤的安全切缘,尤其在重建和血管瘤的处理等方面对术者而言是巨大挑战。因此,内镜外科的手术适应证尚存在一定争议,需要更多的临床数据证实内镜技术在鼻手术中的应用优势。

  • 标签:
  • 简介:摘要放射性骨坏死(skull base osteoradionecrosis,sbORN)是鼻咽癌放疗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显著影响患者生存时间与生活质量。sbORN及其导致的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破裂大出血,是影响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该病临床疗效欠佳,是目前鼻咽癌临床诊疗的难点,加之结构复杂,包括ICA、神经等重要结构,一旦发生则临床危害巨大。本文拟归纳总结近年来国内外关于鼻咽癌sbORN的治疗现状与进展,旨在为该病的治疗提供临床参考。

  • 标签:
  • 简介:摘要:骨折是一种危及患者生命和神经功能的重要颅脑创伤,其治疗一直是临床医学关注的焦点。在骨折的治疗中,神经外科手术作为一项关键手段,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和广泛应用。通过系统地探讨神经外科手术在骨折治疗中的策略与技术,本论文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为全面深入的知识,为手术决策提供科学的参考,推动骨折治疗领域的不断进步。

  • 标签: 神经外科手术 颅底骨折 策略与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分辨率CT(HRCT)在骨折临床诊断中体系的价值。方法:选择2020.4~2021.5收治的30例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常规CT检查均显阴性,均进行HRCT三维重建。结果:HRCT冠状面扫描显现骨折线26例,占86.67%(26/30);轴位扫描显现骨折线有19例,占比63.33%(19/30),对比以上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RCT能提升骨折诊断准确率,帮助临床医生更全面的了解骨折位置与形态及其和毗邻结构之间的关系,为疾病临床诊治提供较可靠依据。

  • 标签: []颅底骨折 高分辨率CT 临床诊断 价值分析
  • 简介:摘要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是一种罕见的间质肿瘤,头颈部是SFT发生的第三大常见部位,而位于的复杂沟通性SFT则鲜有报道。我科收治1例沟通性SFT,具有肿瘤解剖位置隐蔽、周围组织解剖结构复杂、与内相沟通等特点。在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辅助下,制订出详细且全面的手术方案,并在头颈外科及神经外科医生的联合下,为患者成功进行了手术治疗。同时在术前沟通中,让患者更加直观地认识到手术的整个过程。本文结合病例和文献,对VR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和沟通性SFT进行总结和讨论。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急诊救治骨折合并口鼻腔大出血的抢救与护理措施。方法  此次研究对象为我院近年来收治的50例骨折合并口鼻腔大出血患者,针对患者采取相关急诊抢救措施,观察抢救效果。结果  通过实验观察,在50例患者中,前骨折患者36例,前、中骨折患者14例,都存在口鼻腔大出血的情况。38例患者获取治愈、12例患者死亡。结论  针对骨折合并口鼻腔大出血患者,病情较为凶险,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应予以积极的抢救和护理措施。

  • 标签: 急诊 颅底骨折 口鼻腔大出血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步吞咽康复法在肿瘤术后吞咽障碍患者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0年9月—2021年1月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行肿瘤手术后存在吞咽功能障碍的7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9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给予三步吞咽康复法,分别于干预前及干预7 d后比较两组患者吞咽功能恢复情况、焦虑状态、胃管留置情况以及出院带管率。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后洼田饮水试验结果与同组干预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洼田饮水试验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吞咽功能恢复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吞胃管留置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肿瘤术后患者实施三步吞咽康复法,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障碍,缩短胃管留置时间,减轻患者的焦虑状态。

  • 标签: 康复护理 颅底肿瘤 吞咽障碍 三步吞咽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术中两步撑开复位技术(TSDR)对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21年3月因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接受TSDR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前过伸位X线片横向脱位复位程度,分为术前复位≥50%组和<50%组。观测35例患者手术前后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价神经功能、影像学指标[寰齿间距(ADI)、McRae线(ML)、Wackenheim线(WL)、颈延髓角(CMA)、枕颈角(OC2A)]及并发症的发生。比较术前复位≥50%组和<50%组一般情况及术后复位效果(ADI、ML、WL及CMA)。结果本研究35例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中,男12例,女23例,年龄(52.0±13.4)岁(28~71岁)。其中术前复位≥50%组13例,男4例,女9例,年龄(54.0±13.8)岁;术前复位<50%组22例,男8例,女14例,年龄(50.9±13.4)岁。所有患者随访(23.3±13.4)个月。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出血量、住院时间、随访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5例患者末次随访时JOA评分、ADI、WL、ML及CMA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DI、ML、WL复位超过80%分别为31例(88.57%)、30例(85.71%)、31例(88.57%)。术前复位≥50%组和术前复位<50%组比较,术后ADI、ML、W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患者无切口感染、内固定松动、断裂。3例患者存在吞咽困难,1例患者后方植骨未融合,颈椎动力位X线片未见不稳,内固定无松动、移位,寰枢椎侧块关节间部分自发融合。结论对于寰枢间无骨性连接、寰枢小关节无严重倾斜的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应用TSDR术中直接复位可获得满意的复位效果。术前过伸位X线片复位程度不影响术中复位效果。

  • 标签: 寰枢关节 颅底凹陷 寰枢椎脱位 枕颈融合 复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