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8型(spinocerebellar ataxia 8,SCA8)是一种由致病基因ATXN8OS非编码区CTA/CTG异常重复扩展引起的缓慢进行性共济失调。近年来SCA8在中国SCA患者中占比有所增高。本研究关注ATXN8OS基因(CTA/CTG)n扩展突变在中国大陆SCA患者中的分布,详细报道所发现的SCA8患者的临床特征,并比较其与SCA中最常见的SCA3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方法应用荧光PCR和毛细管凝胶电泳等方法对700例未知分型的SCA患者(已排除SCA1、SCA2、SCA3、SCA6、SCA7、SCA12、SCA17和齿状核红核苍白球路易体萎缩症)进行ATXN8OS基因三核苷酸重复次数分析,并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另收集57例已通过基因及临床确诊为SCA3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700例SCA患者中,有3例患者发现ATXN8OS基因(CTA/CTG)n核苷酸扩展突变,其中有1例后期完成家系追踪,另外2例为散在病例,其中1例有表现多系统萎缩症(multiple system atrophy,MSA)临床特征。余697例SCA患者中ATXN8OS基因(CTA/CTG)n变异范围为4 ~ 69次,平均重复次数(21.17±7.49)次,18次重复最常见,纯合子144例,纯合率为20.7%。SCA8和SCA3在临床上没有明显的差异,均有锥体、锥体外系体征和小脑萎缩等。结论中国人群ATXN8OS基因(CTA/CTG)n拷贝数分布可能存在一个整体偏低的特点,SCA8在中国并不罕见,其致病基因ATXN8OS基因(CTA/CTG)n扩展突变不稳定,可能在遗传过程中发生拷贝数改变。SCA8的发病年龄较SCA3晚,但患者临床表现相似;MSA可能是SCA8的不典型症状之一。因此,对临床疑似SCA或MSA患者进行ATXN8OS基因三核苷酸重复次数分析对临床诊疗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脊髓小脑共济失调 SCA8 SCA3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以高处坠落伤及交通伤等高能量损伤为主要病因的脊柱脊髓损伤仍是当前我国脊柱创伤领域关注的焦点问题。脊柱脊髓损伤具有致残率高、并发症多、治疗棘手等特点,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十三五"期间,我国学者围绕脊柱脊髓损伤的精准化、微创化治疗,在分型诊断及治疗技术上进行了大量探索,创造性地提出"脊髓筋膜室综合征"及"脊髓损伤后微环境失衡"两项理论,制订6部国家级临床诊疗指南并发布3项专家共识,规范了我国脊柱脊髓损伤的临床诊疗实践。三项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代表了"十三五"期间我国脊柱创伤临床诊疗研究领域的最高水平。笔者主要从新技术与新理论、指南与共识及科技奖项等3个方面进行概述,重点展示我国"十三五"期间在脊柱脊髓损伤临床研究领域的亮点和进展。

  • 标签: 脊柱损伤 脊髓损伤 "十三五"规划
  • 简介:摘要脊髓损伤在临床上具有较高致残率,依据不同的损伤节段和严重程度可将其分为完全性脊髓损伤和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治疗的主要目的是保护神经,目前急性脊髓损伤主要采用外科减压手术、神经营养、激素治疗、低温治疗以及康复干预等临床综合治疗。近年来内、外源性神经干细胞研究领域有所突破,干细胞移植的基础研究已取得重要进展。从长远来看,神经再生与神经调制措施可能是修复脊髓损伤最有前景的疗法。

  • 标签: 脊髓损伤 神经再生 多模态神经调制 减压手术 激素疗法 治疗性低温
  • 作者: 万艳慧 吕桂兰 王珂 杜文娟 刘芳 张爱琴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1-28
  • 出处:《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21年第32期
  • 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健康医学科,南京 210002,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肾脏科,南京 210002,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南京 210002,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呼吸内科,南京 210002,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临床护理重点专科,南京 210002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评价国内外关于脊髓损伤患者神经病理性疼痛干预及管理的证据,为临床护理人员提供循证依据。方法按照证据金字塔"6S"证据模型,进行计算机证据检索。专家共识和证据总结采用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相应的评价标准(2016)进行质量评价,循证指南用AGREE Ⅱ进行质量评价,并对高质量证据进行提取。结果本次共纳入了6篇文献,其中指南5篇,专家共识1篇,共提取证据22条,主要内容包括脊髓损伤患者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评估方法、干预措施实施方法及健康教育要求。结论通过总结脊髓损伤病理性疼痛护理相关证据,能够为临床护理人员提供理论支持。本研究总结的证据多来自国外,在临床应用前应先充分考虑临床环境及相关因素。

  • 标签: 脊髓损伤 神经病理性疼痛 循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进展型脊髓髓内海绵状血管畸形(ISC)的手术时机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21例)、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普陀分院(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3例)及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神经外科(3例)收治的27例进展型IS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时机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一组首次急性发病至手术时间<3 d或反复发作后突然加重至手术时间<7 d[即急诊挽救性手术组(ESS组),15例];另一组按常规时间手术(即非ESS组,12例)。术后对所有患者行临床随访,包括复查脊椎MRI以判断病变是否残留或复发;采用改良Aminoff-Logue量表评分(mALs)判断脊髓功能,其中较术前提高≥1个等级为改善,不变为稳定,降低≥1个等级为恶化。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判断ESS是否为影响患者术后脊髓功能恢复的危险因素。结果27例患者的手术均成功,随访时间为(51.7±19.9)个月(12~80个月)。随访期间,所有患者的病变均无复发。至末次随访,17例患者的脊髓功能改善,10例患者的脊髓功能稳定。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类型、病变累及脊髓节段、家族史、伴有颅内海绵状血管畸形或多发ISC、术前mALs、病变横径比及矢状径长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ESS组较非ESS组的发病至手术时间短[分别为(3.8±1.9)d、(10.7±4.7)d,P<0.05],且术后12个月脊髓功能改善的患者占比高(分别为13/15、4/12,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ESS是术后脊髓功能恢复的保护性因素(OR=0.077,95%CI:0.011~0.521,P=0.009)。结论选择急诊挽救性手术可更好地改善进展型ISC患者的脊髓功能。且手术时机是影响进展型ISC患者术后脊髓功能的危险因素。

  • 标签: 脊髓 血管瘤,海绵状,中枢神经系统 治疗结果 手术时机
  • 作者: 万艳慧 吕桂兰 王珂 杜文娟 刘芳 张爱琴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21年第32期
  • 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健康医学科,南京 210002,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肾脏科,南京 210002,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南京 210002,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呼吸内科,南京 210002,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临床护理重点专科,南京 210002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评价国内外关于脊髓损伤患者神经病理性疼痛干预及管理的证据,为临床护理人员提供循证依据。方法按照证据金字塔"6S"证据模型,进行计算机证据检索。专家共识和证据总结采用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相应的评价标准(2016)进行质量评价,循证指南用AGREE Ⅱ进行质量评价,并对高质量证据进行提取。结果本次共纳入了6篇文献,其中指南5篇,专家共识1篇,共提取证据22条,主要内容包括脊髓损伤患者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评估方法、干预措施实施方法及健康教育要求。结论通过总结脊髓损伤病理性疼痛护理相关证据,能够为临床护理人员提供理论支持。本研究总结的证据多来自国外,在临床应用前应先充分考虑临床环境及相关因素。

  • 标签: 脊髓损伤 神经病理性疼痛 循证
  • 简介:【摘要】脊髓损伤(SCI)是非常严重的疾病,给社会和家庭都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和心理压力。而神经源性膀胱是SCI后最常见最严重并发症之一,在SCI早期、恢复期及康复期分别对神经源性膀胱进行阶梯式管理,能够有效预防尿路感染,促进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复,提高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 标签: 脊髓损伤 神经源性膀胱 阶梯式管理
  • 简介:摘要 目的:研究综合护理干预在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手术中的干预效果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前来我院治疗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60例,将其随机等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患者,采用常规方法护理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的差别在于在常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辅以综合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术后并发症发病率以及生活质量评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病率及生活质量评分等指标数据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病率以及生活质量,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

  • 标签: 综合护理 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 并发症 心理状况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优质护理用于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手术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择取80例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手术患者随机划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给予观察组优质护理,对比分析护理前后不良情绪评分和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后观察组焦虑、抑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且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优质护理 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手术患者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主要累及视神经和脊髓,临床表现呈高度异质性,是我国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疾病。随着对该病认识的加深,NMOSD患者的认知障碍逐渐引起关注。然而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针对NMOSD认知功能损害的神经心理学检测方法和标准,损伤机制及相关治疗仍相对缺乏,影响因素及影像学表现也存在争议。本文结合实践与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结果均表明NMOSD患者可能存在认知障碍,主要表现在记忆力、学习能力、信息处理速度、语言流畅性等多个认知域受损;产生机制可能与水通道蛋白4抗体(AQP4-IgG)阳性及线粒体功能障碍等相关;影像学上可能存在整体和局部白质、灰质损伤等。神经专科医师应注重NMOSD的认知障碍的评估与干预,提高其生活质量。

  • 标签: 认知障碍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 水通道蛋白4抗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视神经脊髓炎患者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于2019年2月至2020年8月期间,58例视神经脊髓炎患者于本院进行治疗,随机将其分两组(对照组、治疗组),各为29例,对照组患者运用西医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予以中医治疗,谈论与分析两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并实施对比。结果:治疗总有效率中,对照组(72.41%)与治疗组(96.55%)对比(P

  • 标签: 视神经脊髓炎 中医结合西医 临床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有针对性的探究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希望为临床提供一定参考。方法:本次研究对象选自于我们医院在2019年6月到2020年6月收治的7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针对对照组采取口服药物治疗方法,观察组采取的是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然后对两组治疗总有效率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以及并发症发生几率的要明显优于对照组, P值小于0.05。结论: 针对脊椎型颈椎病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基于实际情况采取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要方法,这样能够呈现出比较理想的疗效,使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提升,避免或者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因此这种方法值得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和应用。

  • 标签: 脊髓型颈椎病 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我国脊髓损伤康复护理研究现状及其趋势,为脊髓损伤康复护理及相关研究提供依据。方法以CNKI和万方数据库为数据源,运用CiteSpace V软件可视化分析2000年1月1日—2019年12月29日发表的文献。结果共纳入文献2 329篇,发文量从2016年呈现快速上升趋势,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并发症、神经源性膀胱、生活质量、康复训练等。结论我国脊髓损伤康复护理发文总量较低,研究作者发文量较少,发文机构地区分布不均衡,研究热点为并发症、神经源性膀胱、生活质量、康复训练等。加强不同地区脊髓损伤康复护理机构之间合作,开展多中心、大样本及跨学科间的研究是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开展更深层次及更广维度的研究脊髓损伤专科康复护理是进一步研究的趋势。

  • 标签: 文献计量学 脊髓损伤 康复护理 可视化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骨科康复护理在脊柱脊髓损伤伴不全瘫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用2020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骨科接收的78例脊柱脊髓损伤伴不全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39例)和研究组(39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实施骨科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患者的满意情况以及SAS评分、Barthel指数以及FAM评分情况。结果:护理满意度研究组97.44%高于对照组82.05%,(P<0.05)。研究组患者护理后SAS评分、Barthel指数以及FAM评分情况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脊柱脊髓损伤伴不全瘫术恢复过程中使用骨科康复护理更有利于患者身体恢复。

  • 标签: 骨科 康复护理 脊柱脊髓损伤 不全瘫 术后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脊髓白介素33(IL-33)在非压迫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神经根性疼痛大鼠模型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成年雄性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空载慢病毒组、IL-33重组慢病毒低剂量组、IL-33重组慢病毒高剂量组,每组16只。模型组、空载慢病毒组、IL-33重组慢病毒低剂量组与高剂量组建立非压迫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模型,假手术组仅暴露手术部位。建模后第3天,模型组、空载慢病毒组、IL-33重组慢病毒低剂量组与高剂量组四组分别鞘内注射感染增强液10 μl、空载慢病毒10 μl、IL-33重组慢病毒混合液5 μl+感染增强液5 μl、IL-33重组慢病毒混合液10 μl,于建模前1天和建模后第1、3、5、7、9、11、13、15、17、19、21天检测各组大鼠术侧50%缩足阈值(50% PWT),并在建模后第12天检测脊髓IL-33蛋白和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建模后,模型组和空载慢病毒组大鼠脊髓IL-33蛋白和mRNA的表达量均明显增高(P<0.01),而IL-33重组慢病毒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大鼠脊髓IL-33蛋白和mRNA的表达量较空载慢病毒组显著下降(P<0.01)。建模后,模型组、空载慢病毒组、IL-33重组慢病毒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大鼠术侧50% PWT较建模前1天均明显下降(P<0.01)。建模后第9~21天,IL-33重组慢病毒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术侧50% PWT较模型组和空载慢病毒组显著升高(P<0.01)。大鼠脊髓腰段免疫荧光结果显示,相比假手术组,模型组脊髓背角中的IL-33蛋白表达明显增加,而鞘内给予IL-33重组慢病毒5 μl或10 μl均可显著下调脊髓背角中IL-33蛋白的表达。结论腰椎间盘突出髓核可致大鼠脊髓的IL-33表达上调,参与椎间盘源性神经根性疼痛的发生和发展。

  • 标签: 腰椎间盘突出症 神经根性疼痛,白介素33 脊髓背角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进展型脊髓髓内海绵状血管畸形(ISC)的手术时机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21例)、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普陀分院(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3例)及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神经外科(3例)收治的27例进展型IS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时机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一组首次急性发病至手术时间<3 d或反复发作后突然加重至手术时间<7 d[即急诊挽救性手术组(ESS组),15例];另一组按常规时间手术(即非ESS组,12例)。术后对所有患者行临床随访,包括复查脊椎MRI以判断病变是否残留或复发;采用改良Aminoff-Logue量表评分(mALs)判断脊髓功能,其中较术前提高≥1个等级为改善,不变为稳定,降低≥1个等级为恶化。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判断ESS是否为影响患者术后脊髓功能恢复的危险因素。结果27例患者的手术均成功,随访时间为(51.7±19.9)个月(12~80个月)。随访期间,所有患者的病变均无复发。至末次随访,17例患者的脊髓功能改善,10例患者的脊髓功能稳定。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类型、病变累及脊髓节段、家族史、伴有颅内海绵状血管畸形或多发ISC、术前mALs、病变横径比及矢状径长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ESS组较非ESS组的发病至手术时间短[分别为(3.8±1.9)d、(10.7±4.7)d,P<0.05],且术后12个月脊髓功能改善的患者占比高(分别为13/15、4/12,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ESS是术后脊髓功能恢复的保护性因素(OR=0.077,95%CI:0.011~0.521,P=0.009)。结论选择急诊挽救性手术可更好地改善进展型ISC患者的脊髓功能。且手术时机是影响进展型ISC患者术后脊髓功能的危险因素。

  • 标签: 脊髓 血管瘤,海绵状,中枢神经系统 治疗结果 手术时机
  • 作者: 吕振 李建军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5-08
  • 出处:《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21年第04期
  • 机构: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脊柱脊髓外科,首都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北京 100068,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功能重建外科,首都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中国康复科学所,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神经损伤与修复研究所,北京 100068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大鼠不同水平脊髓损伤后盆底肌纤维类型及电镜下形态学观察,为脊髓损伤盆底肌张力异常及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选取雌性成年SD大鼠3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骶髓上脊髓损伤组(SS组)、骶髓下脊髓损伤组(SC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采用脊髓离断法分别制作骶髓上和骶髓下脊髓损伤大鼠模型,造模成功4周后,观察各组大鼠耻尾肌Ⅰ型肌纤维含量、HE染色和电镜下形态学变化。结果SS组和SC组大鼠的Ⅰ型肌纤维含量分别为(12612.4±795.0)和(4963.0±1526.3)像素,显著低于对照组[(30625.8±1257.0)像素],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20,P<0.05),且SC组的Ⅰ型肌纤维含量显著低于SS组(P<0.05)。HE染色中,SS组肌纤维走形迂曲、细胞核增生严重,局部毛细血管扩张;而SC组肌纤维严重断裂,排列紊乱,细胞核呈球状改变伴轻度增生。电镜下,SS组肌小节溶解、断裂严重,但肌小节结构保留,伴轻度线粒体增生;SC组肌小节溶解、断裂更严重,完全丧失肌小节结构,伴大量结缔组织增生,无明显线粒体增生。结论骶髓上脊髓损伤后耻尾肌Ⅰ型肌纤维部分减少,以肌萎缩伴肌纤维结构基本保留为特点;而骶髓下脊髓损伤后耻尾肌Ⅰ型肌纤维显著减少,以肌萎缩伴肌纤维结构严重破坏为特点。

  • 标签: 脊髓损伤 盆底肌 耻尾肌 肌纤维类型 形态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丙戊酸钠(VAP)联合甲强龙(MP)在大鼠脊髓损伤(SCI)后神经功能恢复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取8~10周龄雄性健康SD大鼠60只,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CI组、VAP组、MP组和VAP+MP组,每组12只;各组大鼠再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组、B组2个亚组,每组6只。假手术组仅暴露脊髓、不做SCI处理,其余4组均采用改良Allen法进行大鼠SCI模型制备。假手术组、SCI组术后30 min、6 h、8 h和24 h腹腔注入生理盐水(剂量为30 mg/kg),24 h后每天腹腔注入相同剂量生理盐水,持续28 d;VAP组:分别于术后于30 min、6 h和24 h腹腔注入生理盐水(30 mg/kg),术后8 h腹腔注入VAP(30 mg/kg),24 h后每天腹腔注入相同剂量VAP,持续28 d;MP组:分别于术后30 min、6 h和24 h腹腔注入MP(30 mg/kg),术后8 h腹腔注入生理盐水(30 mg/kg),24 h后每天腹腔注入相同剂量生理盐水,持续28 d;VAP+MP组:分别于术后30 min、6 h和24 h腹腔注入MP(30 mg/kg),术后8 h腹腔注入VAP(30 mg/kg),24 h后每天腹腔注入相同剂量VAP,持续28 d。选取各组A亚组大鼠:术后第1、3、7、14、28天,分别采用脊髓损伤行为学运动功能(BBB)评分标准和改良Rivlin斜板试验评价SCI后各组大鼠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选取各组B亚组大鼠:术后第7天手术切取SCI区域脊髓组织,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脊髓组织形态变化,Nissl染色观察脊髓运动神经元情况并计算凋亡运动神经元数目,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半定量分析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蛋白的相对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淋巴细胞瘤-2(Bcl-2)、Bcl-2相关的X因子(Bax)、caspase-3的相对表达情况。结果(1)组内比较:与术前相比,假手术组术后第1、3、7、14、28天BBB评分和Rivlin斜板试验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SCI组、VAP组、MP组、VAP +MP组术后不同时间点BBB评分和Rivlin斜板试验结果均明显降低,但随着时间延长,BBB评分和Rivlin斜板试验结果逐渐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组间比较:SCI组、VAP组、MP组、VAP+MP组SCI后BBB评分和Rivlin斜板试验结果均显著低于假手术组,VAP组、MP组、VAP+MP组的BBB评分和Rivlin斜板试验结果均高于SCI组,VAP+MP组BBB评分和Rivlin斜板试验结果均高于VAP组、M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假手术及造模后第7天,HE染色观察组织学特征:假手术组脊髓组织形态正常;SCI组脊髓组织可见脊髓灰质出现大量炎性细胞因子浸润,细胞出血、水肿,运动神经元坏死、凋亡明显;VAP组、MP组、VAP+MP组较SCI组大鼠脊髓组织可见出血水肿显著减轻,炎性细胞因子浸润显著减少,运动神经元溶解、凋亡减轻,其中VAP+MP组效果更加显著。SCI组、VAP组、MP组、VAP+MP组脊髓空洞面积均明显大于假手术组,VAP组、MP组、VAP+MP组脊髓空洞面积均明显小于SCI组,VAP+MP组脊髓空洞面积均小于VAP组和M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假手术及造模后第7天,Nissl染色观察脊髓运动神经元数目:SCI组、VAP组、MP组、VAP+MP组大鼠脊髓组织正常运动神经元数目明显少于假手术组,VAP组、MP组、VAP+MP组正常运动神经元数目均高于SCI组,VAP+MP组正常运动神经元数目均高于VAP组、M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4)假手术及造模后第7天,免疫组织化学检测TNF-α、IL-1β表达情况:SCI组、VAP组、MP组、VAP+M组TNF-α、IL-1β表达明显高于假手术组,VAP组、MP组、VAP+MP组TNF-α、IL-1β表达水平显著低于SCI组,VAP+MP组TNF-α、IL-1β表达明显低于VAP组和M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5)假手术及造模后第7天,Western blot法测试大鼠脊髓组织中凋亡蛋白表达情况:与假手术组比较,SCI组、VAP组、MP组、VAP+MP组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和caspase-3的相对表达量明显增加;与SCI组比较,VAP组、MP组、VAP+MP组Bcl-2的相对表达量明显增加,Bax、caspase-3的相对表达量明显减少;VAP+MP组Bcl-2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VAP组、MP组,Bax、caspase-3的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VAP组、M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VAP联合MP能够显著改善大鼠SCI后神经运动功能,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局部炎性反应、促进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和减少凋亡蛋白Bax、caspase-3的表达有关。

  • 标签: 脊髓损伤 炎症反应 运动神经元 丙戊酸钠 甲强龙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1β 凋亡蛋白 大鼠
  • 简介:摘要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行动(GPEI)于2016年4月调整脊髓灰质炎疫苗免疫接种战略,将三价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tOPV)转换为二价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bOPV),并在全球全面撤出Ⅱ型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PVⅡ)。然而在OPVⅡ撤出以后,亚洲和非洲多地暴发Ⅱ型循环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病毒(cVDPVⅡ)。为了彻底消灭脊髓灰质炎病毒,GPEI于2010年启动研发新型Ⅱ型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nOPVⅡ),并于近年开始考虑是否有必要重启OPV。本文概述了OPVⅡ撤出前后cVDPVⅡ的流行病学情况,影响OPV重启的相关因素以及nOPVⅡ相关研究进展。

  • 标签: 脊髓灰质炎病毒 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病毒 急性弛缓性麻痹 新型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脊柱脊髓损伤术后患者中骨科康复护理效果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9年12月共144例脊柱脊髓损伤患者,观察组及对照组各72例。观察组骨科康复护理,对照组常规护理。比较分析情绪变化、脊髓功能评分、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70例(97.22%)高于对照组56例(77.78%);观察组轻触觉、针刺觉、运动的脊髓功能评分均较高;SAS、SDS评分均较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骨科康复护理应用于脊柱脊髓损伤患者,可取得极佳的护理效果,改善负性心理情绪、脊髓功能,提升患者的日常生活和运动功能,安全有效,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脊柱脊髓损伤 术后 康复护理 骨科 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