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监测意义 , 为临床实践总结经验。方法:我院于 2018年 5月至 2019年 5月期间收治的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中,从中选择了 5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病例,均进行常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检查,对比两组的检查效果。结果:对两组的诊断满意度进行评价,动态心电图为 96.00%,常规心电图为 78.00%相对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冠脉造影的单支冠脉病变、 多支冠脉病变的诊断率分别为 44.00%、 56.00%,动态心电图分别为 40.00%、 52.00%,常规心电图分别为 24.00%、 34.00%,冠脉造影与动态心电图的诊断率均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对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应用动态心电图诊断,提高了诊断准确率,值得推广。

  • 标签: 冠心病 心律失常 动态心电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19年11月于烟台市烟台山医院接受诊治的83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检查,比较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对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检出率。结果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检出率高于常规心电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60,P=0.009);两种检测方式对冠心病患者室性早搏单发,房性早搏单发、速,心房颤动检出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χ2=0.223、0.098、2.101、2.424,P=0.637、0.754、0.147、0.119);动态心电图对室性早搏成对,室性早搏二、三联律,房性早搏成对,房性早搏二、三联律,短阵上速的检出率高于常规心电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432、15.810、27.572、16.881、19.484,P均<0.001)。结论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尤其是对房/室性早搏成对、室性早搏二、三联律及短阵上速的检出率更高。

  • 标签: 冠心病 心律失常 动态心电图 常规心电图
  • 简介:摘要: 观察普罗帕酮与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将 30 例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 15 个常规治疗组和 15 个治疗组。常规组用普罗帕酮治疗,治疗组用胺碘酮治疗。结果与常规组比较,治疗组有效率高,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P<0.05 );同时,与常规组相比,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 )。结论在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中,胺碘酮能取得更有效的临床疗效,不仅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而且能显著改善预后,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整体治疗效果明显,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胺碘酮 普罗帕酮 心律失常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析心律平和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及心功能影响。方法:抽选本院接诊心律失常患者共84例为研究对象,开展对比性治疗研究(起止时间2018年10月~2020年7月)。将患者随机分组后,对照组(42例,胺碘酮治疗)、观察组(42例,心律平+胺碘酮治疗)。比较患者疗效及心功能变化差异。结果:两组治疗前P-R间期、QRS间期及QTC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服药12周后,患者P-R间期、QRS间期及QTC较治疗前均明显增加,观察组增加幅度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心律平 胺碘酮 心律失常 临床疗效 心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采取心律平、胺碘酮药物治疗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心功能影响作用。方法:遴选2019年07月至2020年5月本院收治心律失常患者86例,通过数字随机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3例)与研究组(43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心律平药物治疗、研究组患者接受胺碘酮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及心功能指标水平。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后2个月总有效率相比对照组显著更高(P0.05);治疗2个月后观察组LVEF、LVEDD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更高,LVESD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更低(P

  • 标签: 心律平 胺碘酮 心律失常 临床疗效 心功能
  • 简介:【摘要】: 目的 观察 分析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 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内科 2018 年 2 月 -2019 年 12 月 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 90 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 ,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 分为相同例数的两组:研究组和 对照组,每组各有患者 45 例。对照组患者采用 常规的 护理措施,研究 组患者在对照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实施 循证护理措施 。比较两组患者心律失常再发率、住院时间,采用我院自行设计的满意度调查表评价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结果 研究组患者 心律失常再发率及住院时间均 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 97.78% ,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 80.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 循证护理可以显著降低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心律失常再发率,减少患者住院时间,取得的护理满意度较高 ,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大力的推广及 应用。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心律失常 循证护理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循证护理运用在急性心肌梗死( AMI)后心律失常患者中对其并发症情况以及满意度的影响。方法:确定本次研究活动的观察对象为 2019年 1月— 2019年 10月在我院就诊的 82例 AMI后心律失常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 41例,行常规护理)、实验组( 41例,行循证护理),比较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满意度情况。结果:( 1)经护理干预,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 7.32%)低于对照组( 26.83%), P<0.05;( 2)在护理满意度方面,实验组( 90.24%)优于对照组( 68.29%), P<0.05。结论:给予 AMI后心律失常患者循证护理,并发症较少,患者比较满意,因此可临床推广。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 循证护理 并发症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方法抽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海阳市人民医院治疗的72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将其分为两组。常规心电图组36例,进行普通心电图检查;动态心电图组36例,进行12导联动态心电图检查。比较两组患者心肌缺血、心律失常检出情况。结果治疗后,动态心电图组患者心肌缺血检出率为77.78%,心律失常检出率为75.00%,常规心电图组检出率分别为47.22%、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常规心电图组比较,动态心电图组对室性早搏、房性早搏二三联律及成对、左右束支阻滞、房室传导阻滞、下壁及侧壁心肌缺血、ST段改变检出率更高(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对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高于常规心电图。

  • 标签: 心律失常 心肌缺血 动态心电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高危快速型心律失常的效果及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入选患者均为我院在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伴高危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选取其中的90例作为此次研究样本,根据患者治疗方案不同分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以对照组为基础,予以胺碘酮治疗,分析在不同治疗方案下患者的心功能指标以及临床治疗有效率。结果:在胺碘酮联合治疗的应用下,观察组患者的心功能得到了显著的改善,整体的治疗有效率更高,与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伴高危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治疗当中应用胺碘酮治疗,可促使患者病情得以更好的改进,降低疾病对患者带来的危害,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应用价值显著,可借鉴。

  • 标签: 胺碘酮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伴高危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 心功能 治疗有效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循证护理运用在急性心肌梗死( AMI)后心律失常患者中对其并发症情况以及满意度的影响。方法:确定本次研究活动的观察对象为 2019年 1月— 2019年 10月在我院就诊的 82例 AMI后心律失常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 41例,行常规护理)、实验组( 41例,行循证护理),比较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满意度情况。结果:( 1)经护理干预,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 7.32%)低于对照组( 26.83%), P<0.05;( 2)在护理满意度方面,实验组( 90.24%)优于对照组( 68.29%), P<0.05。结论:给予 AMI后心律失常患者循证护理,并发症较少,患者比较满意,因此可临床推广。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 循证护理 并发症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 比较分析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 方法 随机选择 60 例患者,均是于 2018 年 6 月 -2020 年 4 月在我院中接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诊断患者,随意分两组,其中包含动态心电图诊断组与常规心电图诊断组,前者有患者 30 例,应用动态心电图诊断,后者有患者 30 例,应用常规心电图诊断,对比两组 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检出率、 房室传导阻滞及 ST-T 段改变检出率 。 结果 从表 1 信息可知,两组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检出率有显著不同,动态心电图诊断组与常规心电图诊断组比较,动态心电图诊断组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检出率更高,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从表 2 信息可 知, 两组Ⅱ °I 传导阻滞检出率无显著不同,无统计学意义 ( P > 0.05 ) ;两组 ST-T 段改变、 I° 传导阻滞、Ⅱ °Ⅱ 传导阻滞检出率 有显著不同, 动态心电图诊断组 与 常规心电图诊断组 比较 ,动态心电图诊断组 ST-T 段改变、 I° 传导阻滞、Ⅱ °Ⅱ 传导阻滞检出率 更高,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 动态心电图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更大,相比于常规心电图诊断的患者,接受动态心电图诊断的患者心肌缺血、心律失常检出率、 ST-T 段改变、 I° 传导阻滞、Ⅱ °Ⅱ 传导阻滞检出率更高,为高效的诊断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原发性高血压 心肌缺血 心律失常 动态心电图 诊断
  • 简介:摘要该文报道1例因心悸胸闷就诊、以性心动过速为首诊时主要表现的老年女性患者。性心动过速终止后,心电图胸导联示ST段抬高,T波倒置,伴反复加速性自主心律发作;血肌钙蛋白I升高。急诊冠状动脉造影示冠状动脉正常,左心室造影类似Takotsubo综合征表现。后经超声心动图及心脏磁共振成像明确诊断为左心室中部肥厚型心肌伴心尖壁瘤,左心室压力测量排除左心室中部梗阻及主动脉瓣下梗阻。

  • 标签: 心肌病,肥厚性 室性心动过速 心尖室壁瘤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微小RNA-206(miR-206)、微小RNA-590-3p(miR-590-3p)水平与心律失常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9年2月于河北燕达医院住院治疗的117例心律失常患者(心律失常组),同期选取104例健康体健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两组血清中miR-206和miR-590-3p水平;分析心律失常患者血压、血脂水平与血清miR-206、miR-590-3p水平的相关性;比较心律失常患者不同预后组血清miR-206和miR-590-3p水平;分析心律失常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心律失常组与对照组的性别、年龄、体质指数、肌酐、高血压、高脂血症和吸烟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心律失常组的miR-206、miR-590-3p、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低于对照组(均为P<0.05)。心律失常患者miR-206与miR-590-3p水平呈正相关,且与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呈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呈负相关(均为P<0.05)。预后不良组患者的血清miR-206和miR-590-3p水平均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均为P<0.05);miR-206升高(OR=6.98,95%CI:2.96~16.45,P=0.001)、miR-590-3p升高(OR=7.07,95%CI:4.33~11.54,P=0.002)和总胆固醇升高(OR=6.27,95%CI:4.38~8.97,P=0.008)是心律失常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OR=0.42,95%CI:0.21~0.84,P=0.004)是心律失常患者预后不良的保护因素。结论心律失常患者血清miR-206和miR- 590-3p水平升高与预后不良密切相关,可作为评估预后的参考指标。

  • 标签: 室性心律失常 血清 微小RNA-206 微小RNA-590-3p 预后
  • 简介:摘要 :目的:对胺碘酮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糖尿病患者心律失常的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以此医院 2018年 8月 -2019年 8月就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糖尿的 92例患者为对象进行研究,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均有 46例的两组,这两组一组作为观察组、一组作为对照组。首先我们对两组患者都采取吸氧、扩血管、镇静等基础的治疗,然后只给观察组的患者用胺碘酮加以治疗,最后我们对两组患者的超声心动图及治疗效果等指标发生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经过观察比较发现患者的心律失常、心功能的治疗效果均是观察组优于比较组,且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过治疗后,比较发现观察组的性期前收缩、 LVEF、短阵速和观察组产生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标签: 胺碘酮 慢性心力衰竭 糖尿病 室性心律失常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Liwen术式即经胸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皮心肌内室间隔射频消融术治疗肥厚型心肌(HCM)合并完全性束支传导阻滞(RBBB)的病例进行临床研究,为此类患者提供新的临床治疗方案。方法纳入2017年在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肥厚型心肌诊治中心接受Liwen术式治疗的梗阻性肥厚型心肌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在2年随访期间,采用经胸超声心动图评价患者室间隔厚度、左心室流出道峰值压力阶差等,运动负荷心动图评价患者左心室流出道峰值压力阶差和运动总时间等,12导联心电图监测患者心脏的电活动改变,心脏核磁评估心肌纤维化情况及消融范围。结果术后2年,患者左心室流出道(LVOT)峰值压差明显降低(静息LVOT压差:从130 mmHg降至8 mmHg;运动激发后LVOT压差:从181 mmHg降至28 mmHg),室间隔(IVS)厚度变薄(前IVS厚度:从15 mm降至8 mm;后IVS厚度:从16 mm到8 mm);纽约心功能分级从Ⅲ级降低至Ⅰ级,运动时间由6 min增加至8 min。术前心电图提示存在RBBB,术后6个月起至2年,RBBB消失。结论Liwen术式可以有效解除LVOT梗阻的同时促使心律失常发生良性转归。

  • 标签: 心肌病,肥厚性 消融技术 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心律失常
  • 简介:摘要糖尿心肌是一种以心肌结构和功能重构为特征的特异性心肌,其发生不依赖于高血压、冠状动脉病变和其他心脏疾病。心肌纤维化是糖尿心肌发展末期的病理特征之一,是预后不良的有力证据。其中,心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在糖尿心肌心肌纤维化发展过程中可能起关键作用。心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涉及多种复杂的纤维生成途径,共同激活成纤维细胞从而促进心肌纤维化。目前,心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在糖尿心肌中的发生机制尚未被广泛认知,该文重点叙述了糖尿心肌心肌纤维化发展过程中心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的分子机制。

  • 标签: 糖尿病心肌病 心肌 成纤维细胞
  • 简介:【摘要】扩张型心 肌 ( DCM )是一种原因未明的原发性心肌疾病。该疾病的特征为左或右心室或双侧心室扩大,并伴有心室收缩功能减退,伴或不伴充血性 心力衰竭 。性或房性 心律失常 多见。病情呈进行性加重, 死亡率较高,死亡可发生于疾病的任何阶段。 年死亡率达25%~ 45%,猝死患者约为 30%。近年来该疾病呈高发态势,年发病率 (5~ 10)/10万,男女比例为 2.5: 1。本文旨在探讨 扩张型心肌内科临床诊疗方法,以期为扩张型心肌相关研究及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扩张型心 肌病 检查 内科治疗
  • 简介:摘要心肌是一组异质性心肌疾病,可由各种原因(常为遗传因素)引起,能够导致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和猝死。原发性心肌包括遗传性肥厚型心肌心律失常心肌、线粒体心肌、混合性(遗传性及获得性)扩张型心肌和限制型心肌、左心室致密化不全以及其他未分类的心肌。借助基因组学技术,在人群中发现的一些常见突变与疾病的关联已被鉴定。这些突变的体内和体外功能研究为疾病的发生机制和治疗提供了有用的线索。本指南在参考国内外本领域的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和其他国家的相关指南共识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遗传型心肌的表型、诊断、治疗及遗传咨询进行了总结,期望有助于患者临床管理的规范化。

  • 标签: 心肌病 肥厚型心肌病 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 线粒体心肌病 扩张型心肌病 限制型心肌病 实践指南
  • 简介:摘要心尖肥厚型心肌(AHCM)是肥厚型心肌(HCM)的一种较为罕见的表型,其肥厚部位主要限于左心尖部,主要以V4~V6巨大倒置T波及左造影呈"锹状"改变为特征。本文对该病发病情况、病因、病理、病理生理及诊治情况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 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