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心律失常心肌的治疗。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心律失常心肌治疗重点是抗心律失常,预防猝死,治疗心力衰竭,同时避免剧烈活动,尤其是竞技性活动,以免诱发猝死。有心衰竭或全心衰竭的病人应该接受正规的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洋地黄和抗凝治疗。抗心律失常药物大多数能有效地控制心律失常,发生VF时可用电复律。上述无效时可用心内膜标测确定心律失常的起源部位,进行射频消融治疗。

  • 标签: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 治疗
  • 简介:心律失常心肌以右心室心肌逐渐被脂肪和纤维组织替代而继发心律失常为主要特征的遗传性心肌,多见于年轻人和运动员,可发生心力衰竭或心源性猝死。诊断依靠ECG、形态学改变以及家族遗传病史等,治疗效果不佳,预后不良,是目前临床上危害严重的进行性心肌变。在病因、遗传基础、诊疗手段、疾病进程等方面尚存在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已引起国际各医疗机构的广泛关注,笔者现就其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简介。

  • 标签: 心律失常 心肌病 ARVD/C 猝死
  • 简介:心律失常心肌(ARVC)是以右心肌不同程度的被脂肪组织或纤维组织替代为特征的一种常染色体遗传性心肌。临床上常表现为心律失常,进行性心力衰竭,甚至心源性猝死。有时起隐匿,无症状患者于尸检后才作出诊断,也有部分患者以猝死为首发症状。临床上主要靠心电图,电生理学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提供诊断依据,但心内膜心肌活检仍是确诊的金标准。ARVC治疗包括抗心律失常药物,置入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导管射频消融以及心脏移植。

  • 标签: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 发病机制 诊断 鉴别诊断 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心律失常心肌(ARVC),又称心律失常发育不良,是一种遗传性、进展性心肌,以右心室心肌细胞被纤维及脂肪组织替代为组织病理学特征,以桥粒蛋白基因突变(DPGM)为分子遗传学特征,临床表现为室性早搏(VP)、非持续性性心动过速(NSVT)、持续性性心动过速(SVT)、心室扑动(VFL)和(或)心室颤动(VF)等心律失常引起的心悸、头晕、晕厥和(或)心源性猝死(SCD),病程长者可出现心功能不全。

  • 标签: 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 心源性猝死 危险因素 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组织病理学特征 右室发育不良
  • 简介:摘要心肌是指由高血压、心瓣膜或先天性心脏所致的心肌结构或功能异常,心肌解剖和生理学异常及发病机制各不相同。心律失常是由心肌本身引起,常伴随心衰、电解质紊乱等。心肌患者与心律失常合并发生时时,病情变得更为复杂。所以有必要对这些患者采用合理的干预措施。

  • 标签: 心肌病 室性 心律失常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心律失常心肌的临床和心电图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我院接诊的32例心律失常心肌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窦性心律性心动过速发作时的常规体表心电图各项参数特点,并统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2例心律失常心肌患者中心律失常者17例,占53.12%,心衰竭者13例,占40.62%,无症状2例,占26,25%。心电图有14例患者在V1~3导出时间Epsi-lon波,右侧胸前导联的平均QRS间期(QRS1,V1+V2+V3/3)为(0.12±0.03)s,左侧胸前导联的平均QRS间期(QRS1,V4+V5+V6/3)为(0.10±0.02)s,QRS1/QRS2≥1.2者19例,占59.37%。结论心律失常心肌临床表现主要以心律失常心衰竭为主,胸导联会出现Epsilon波和右侧胸前导联QRS延长,在临床中有利于心律失常心肌的诊断。

  • 标签: 心律失常 右室心肌病 心电图特点
  • 简介:目的分析超声心动图诊断心律失常心肌(ARVC)的图像特点。方法对5例ARVC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5例ARVC患者中4例以心律失常发病,1例为家系检查发现。1例猝死、1例心力衰竭、2例晕厥、1例无症状。所有患者均做了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部分患者做了心室核素造影和右心室造影。超声心动图表现为:所有患者均右心室扩大,3例流出道扩张,1例左稍大;3例壁运动弥漫性减弱,1例局限性减弱,1例壁瘤形成,2例室间隔运动异常。5例患者三尖瓣、肺动脉瓣均有反流,反流压差较低,前向流速减低。结论ARVC超声心动图的表现为右心室扩大、流出道扩张、壁弥漫性、局限性变薄、运动异常。患者以反复发作性性心动过速、晕厥、猝死为首发症状,在除外其他可引起扩大的病变后可提示本

  • 标签: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 超声心动图 诊断评价
  • 简介:目的通过所遇的病例,学习有关文献,提高对ARVC的认识,特别是对中青年的不明原因心律失常,早期识别、预防猝死.讨论病因,目前普遍认为是常染色体遗传,可为显性、不完全外显及隐性.也提出心肌被脂肪组织所替代是慢性心肌炎引起的后天性损伤(炎症、坏死)和修复过程演进的结果.诊断主要依据心慌、头晕、昏厥等症状,结合心电图有典型的室性早搏、短阵速、室颤,QRS时限≥110ms,进一步可对其心脏形态及功能进行评价.组织学检查为诊断ARVC的金标准,但心内膜活检须注意取材部位,预防壁穿孔等并发症.治疗目前主张一般情况用药物抗心律失常,严重者可植入除颤器,也可经外科手术治疗或心脏移植.

  • 标签: 心律失常 右室心肌病 ARVC 病理组织检查 临床诊断 治疗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患者的临床特征、相关辅助检查特点及不同干预手段的有效性及预后,探讨ARVC的护理方法。方法采集ARVC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及进行的护理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论护理人员在ARVC患者入院时找出其现存的健康问题,及时提出护理诊断及护理对策,并在实施过程中积极寻找潜在的健康问题,不断修改护理措施,使护理工作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

  • 标签: 心律失常 心肌病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定量评估心律失常心肌(ARVC)患者右心室壁运动功能。方法应用斑点追踪成像技术测量26例ARVC患者、24例特发性速(IRVT)患者及28例正常人的游离壁各节段心肌应变、应变率、速度及位移,分别记录基底段、中间段及心尖段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St)、收缩期峰值应变率(SrS)、收缩期峰值速度(Vs)及峰值位移(D),比较不同实验组间及不同室壁节段间的差异。结果正常人游离壁各节段的Vs、D存在明显的梯度分布,基底部值最大,中间段次之,心尖部最低,St、SrS亦存在类似梯度,但除心尖段St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IRVT及ARVC病人中,Vs、D的梯度分布依然存在。IRVT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游离壁各节段St、SrS、Vs、D均无统计学差异。ARVC组各节段St、SrS均低于正常对照组ARVC组游离壁中间段及心尖段St低于IRVT组。ROC(receiveroperatingcharacteristic)曲线表明,运用游离壁中间段应变值诊断ARVC,当取-23.01%为截断值时,诊断敏感性为83.3%,特异性为87.5%,若以中间段应变率-1.27为截断值时,诊断敏感性为83.3%,特异性为93.8%。若以右游离壁中间段应变值鉴别ARVC与IRVT,当取-21.39%为截断值时,诊断敏感性为83.3%,特异性为100%。结论二维斑点追踪法应变率检查发现ARVC患者游离壁各节段运动减弱,选择合适的截断值,可以为ARVC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帮助。

  • 标签:
  • 简介:摘要心肌是指由高血压、心瓣膜或先天性心脏所致的心肌结构或功能异常,心肌解剖和生理学异常及发病机制各不相同。心律失常是由心肌本身引起,常伴随心衰、电解质紊乱等。心肌患者与心律失常合并发生时时,病情变得更为复杂。所以有必要对这些患者采用合理的干预措施。

  • 标签: 心肌病 室性 心律失常
  • 简介:摘要心律失常心肌(ACM)是一种以心律失常为突出表现,同时存在心脏结构异常的遗传性心肌疾病,常见类型为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表现为右心室起源的心律失常合并右心室扩张及心衰竭,也可累及左心室而表现多种亚类型,通称为ACM。常见病因为编码心肌细胞的桥粒蛋白基因的突变。近年来对ACM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认识进展较快,但漏诊率和误诊率仍然较高,国内发病率不清楚。从基因-表型、病因等方面进行诊断及鉴别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 突变 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