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调查1999~2003年国家细菌耐药性监测网广东和辽宁地区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比较不同来源菌株之间耐药率的差别.方法药物敏感性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用WHONET5软件进行结果分析.结果5年间共收集大肠埃希菌6816株和肺炎克雷伯菌4411株.尿液、痰和血液等是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的主要标本来源.1999~2003年广东和辽宁地区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株对亚胺培南最为敏感,其次为阿米卡星和头孢他啶.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株,广东地区的菌株对头孢噻肟的耐药率最高,2003年增加到32.0%,两地区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高于60%.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对亚胺培南最为敏感,其次为头孢吡肟、头孢他啶、阿米卡星和环丙沙星.在1999~2003年间,广东和辽宁地区的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对头孢噻肟和头孢他啶的耐药率逐年增高,环丙沙星的耐药率也有一定程度的增高.广东和辽宁地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逐年增高,2003年广东地区产ESBL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分别为29.6%和30.1%,辽宁地区的检出率分别为18.6%和26.6%.广东和辽宁地区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头孢噻肟耐药、头孢他啶敏感率明显高于头孢噻肟敏感、头孢他啶耐药率.结论通过不同地区间临床分离株细菌耐药性的比较,了解耐药率间的差别,对于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有效控制耐药菌株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大肠埃希菌 肺炎克雷伯菌 临床分离株 耐药率 头孢他啶 头孢噻肟
  • 简介:本文从卵叶蜘蛛抱蛋(AspidistratypicaBaill)中分离得到一个新的高异黄酮类化合物卵叶酮A(1)及两个已知化合物正二十一烷、对羟基苯甲酸,并通过波谱技术确证其结构。卵叶酮A表现出良好的抗菌活性,其中对革兰氏阴性菌绿脓杆菌ATCC-9027和大肠杆菌ATCC-25922的抑菌效果优于盐酸小檗碱,其最小杀菌浓度分别为1000μg/mL和500μg/mL,但该化合物对肿瘤细胞增殖抑制活性不甚明显。

  • 标签: 卵叶蜘蛛抱蛋 高异黄酮类化合物 抗菌活性 抗肿瘤活性
  • 简介:【摘要】 目的 结合临床多方面对白内障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病发者的临床状况实践与研究,分析借助晶状体超声乳化、房角分离术联合治疗后的临床现状。方法 入围研究者总计46例,入围时间区间在2013年1月到2021年1月,患病病症均为白内障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病发者,入围治疗方式有晶状体超声乳化、房角分离术联合治疗(研究组),白内障超声乳化、小梁切除术联合治疗(参照组),两组病例数各占50%,以患者术后眼部情况、生活质量情况、并发症情况为研究判定标准,数据录入统计学软件中,计算比对。结果 比对后发现眼部各方面问题的术前情况可比,P>0.05;术后1个月,两组上述测定值均有所变化,而且组间形成较明显差异,对比结果P<0.05;结果二:术前社会职能、活动能力、自理能力、心理状态两组记录数据对比,组间各项评分无差异性P>0.05;术后1个月,数据变化清晰可见研究组存在的优势,及与参照组存在的差异,对比显示P<0.05;结果三:并发症发生率以研究组低1(4.35%)、参照组高8(34.78%),数据间差异显著,对比结果P<0.05。结论 经过多方面的临床实践与研究,借助晶状体超声乳化、房角分离术联合治疗,白内障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病发者的临床结果确切,有效提升患者视力,改善眼部不良症状,进而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同时还可很大程度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提升临床安全性,建议广泛使用。

  • 标签: 白内障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晶状体超声乳化 房角分离术
  • 简介:目的:探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住院患者临床分离的150株洋葱伯克霍尔德菌的耐药性及其病例的临床特点。方法:采用药物敏感性试验纸片扩散法,测定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对5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并对分离出该致病菌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0株洋葱伯克霍尔德菌中,126株来自痰标本,6例来自血液标本,2例来自中心静脉置管,10例来自引流液及分泌物,来自尿液、粪便和咽拭子各2例;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复方磺胺甲唑、米诺环素、头孢他啶的敏感率分别为63.22%、14.3%、75.82%、65.47%、76.00%。150株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来自112例患者,均合并2种以上基础疾病,其中,合并其他细菌感染89例,留置导管92例;在培养出该致病菌前均使用过抗菌药物,其中,61例使用了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培养出该致病菌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31.38±24.56)d;112例患者中,治愈17例(占15.18%),好转65例(占58.04%),死亡22例(占19.64%),放弃治疗8例(占7.14%)。结论:合并基础疾病、住院时间长、留置导管、抗菌药物选用品种过高及疗程过长等为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临床可首选复方磺胺甲唑、头孢他啶进行治疗。

  • 标签: 洋葱伯克霍尔德菌 抗菌药物 耐药性 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