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足跟痛是临床骨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中老年易患此病,患者常在晨起或久坐站立踏地时,足跟部疼痛不敢着地、步履艰难,甚至有的患者休息时也痛,重症者需持拐移步,严重影响日常生活与工作。足跟痛的治疗方法繁多,常用的有局部中药外敷、热醋疗法、局部封闭,鞋内用跟骨垫、手术切除骨刺,跟骨骨髓穿刺,跟骨钻孔减压等。上述这些方法,虽有一定疗效,但对顽固性跟痛症疗效均不十分肯定,作者从1990年至1994年2月,应用小针刀经皮松治疗顽固性足跟痛121例153足,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 标签: 松解治疗 跟痛症 跟骨钻孔减压 小针刀 醋疗法 足跟痛
  • 简介:目的探讨ALLOMATRIX注射式硫酸钙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8月至2013年2月,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采用ALLOMATRIX注射式硫酸钙治疗36例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其中男22例,女14例,年龄18-64岁,平均年龄43岁。根据AO分型,A3型5例,B2型6例,C1型4例,C2型10例,C3型11例。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及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18个月,平均10个月,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7-16周,平均愈合时间为13.5周。术后1年根据Conney腕关节活动评价标准评分,优33例,良2例,中1例,优良率为97.2%。结论采用ALLOMATRIX注射式硫酸钙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不仅能够固定和复位粉碎性骨折,而且能防止骨折移位,骨折愈合率高,并发症少,有利于腕关节功能恢复。

  • 标签: 可注射式硫酸钙 桡骨远端骨折 治疗
  • 简介:目的评价膨胀式椎弓根螺钉(expandablepediclescrew,EPS)在骨质疏松情况下的胸腰椎疾病经椎弓根固定的可靠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且定期随访至少12个月的骨质疏松合并腰椎疾患行后路手术患者56例(随机、非盲),男25例,女31例;年龄45岁~72岁,平均61.3岁;病程2个月~5年,平均13.5个月。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9例,腰椎管狭窄症14例,腰椎滑脱(按Meyerding分级):Ⅰ度7例,Ⅱ度6例,Ⅲ度3例,胸腰椎结核2期后路融合手术6例,压缩性骨折7例、翻修手术4例。术前均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DXA),按照国际临床骨密度学会ISCD的质量控制要求,采用美国GE公司骨密度仪,检测腰椎骨密度(bonemineraldensity,BMD),证实BMD平均下降2.7个标准差。手术方式均采用腰椎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患者被随机分组,采用EPS螺钉固定28例,普通椎弓根螺钉固定28例;随访观察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改良Prolo功能评分,重点通过X线、CT的影像学检查评估螺钉稳定性及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15~24月随访,平均18月;EPS组术后1年有85.7%的患者螺钉位置稳定,脊柱融合率为85.7%,在EPS组中1例患者在第2次手术取钉时出现断钉情况;CPS组术后1年仅有60.0%的患者螺钉位置稳定,脊柱融合率为85.0%,未出现螺钉取出困难情况;术前、术后3个、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的VAS及改良Prolo功能评分显示较术前改善,但两组间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同时所有患者中出现并发症的有16例(33.3%)、输血病例22例(45.8%),但两组之间并发症比较不具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胸腰椎疾病患者合并骨质疏松条件下采用EPS固定是稳定、有效的,EPS相比CPS可获得更强的固定能力,能有效地解决术后螺钉松动、脱落等问�

  • 标签: 膨胀式椎弓根螺钉 骨质疏松 脊柱融合术 治疗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显微技术行带血管蒂尺神经松及肘部皮下前置治疗肘管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自2004年3月至2009年7月共治疗肘管综合征患者26例,方法为显微镜下神经松,解除神经内外瘢痕对神经的压迫,并将带尺侧上副动脉及尺侧返动脉后支的尺神经行肘部皮下前置。其中男19例,女7例;年龄1553岁,平均42.5岁。结果本组随访13-40个月,平均20个月,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审试用标准评价疗效,优18例,良6例,2例,优良率92.3%。结论应用显微技术行带血管蒂尺神经松并肘部皮下前置治疗肘管综合征,疗效确切,是理想的治疗方法。

  • 标签: 肘管综合征 蒂尺神经 皮下前置术 神经松解
  • 简介:目的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观察注射磷酸钙骨水泥(calciumphosphatecement,CPC)联合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recombinanthumanbonemorphogeneticprotein,rhBMP-2)作为植骨材料在老年肱骨近端骨折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59例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手术复位后的骨缺损分别采用注射rhBMP-2/CPC(实验组)和单纯CPC(对照组)进行充填,并用PHILOS接骨板进行内固定。比较两组患者术后Lane-SandhuX线评分和肩关节功能的差异。结果全部病例经过平均14.2个月随访。切口局部无搔痒感或疼痛。随访发现实验组术后平均20.8周获得骨性愈合,优于对照组的25.8周。通过Lane-Sandhu评分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的X线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实验组和对照组对比术后关节功能评分提示:运用注射rhBMP-2/CPC人工骨患者在术后1年的Neer关节功能评分表结果优于单纯运用CPC人工骨患者(P〈0.05)。结论注射rhBMP-2/CPC具有安全、方便、副作用小、充填效果确实等优点,能有效避免复位后骨量的再丢失,促进骨折的愈合过程,是充填老年肱骨近端骨折骨缺损的较佳方法之一。

  • 标签: 磷酸钙 骨形态发生蛋白-2 骨移植替代物 肱骨近端骨折
  • 简介:目的探讨在经口寰枢椎复位钢板(TARP)内固定术中采用寰枢关节360°松技术治疗僵硬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1月—2014年12月,对23例常规方法不能彻底松的僵硬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采用寰枢关节360°松TARP内固定术治疗。通过术前、术后影像学检查(X线、CT三维重建和MRI)判断寰枢椎复位、内固定器位置及脊髓受压改善情况。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估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颈椎局部症状和肢体麻木无力均不同程度改善,术后影像学资料显示内固定位置满意,脊髓压迫均彻底解除。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9.3个月),末次随访时JOA评分由术前(8.5±3.2)分提高至(13.2±2.1)分;所有患者均获骨性融合。除1例患者因术中硬膜破裂,二期拆除TARP改为后路枕颈固定,其他患者未发生感染、神经血管损伤、钉板松脱等并发症。结论按常规方法不能完成充分松的由陈旧性骨痂和瘢痕等因素造成的僵硬难复性寰枢椎脱位,采用寰枢关节360°松技术可以获得彻底松,再行TARP内固定术即可完成寰枢关节的完全复位,彻底解除脊髓压迫。

  • 标签: 寰椎 枢椎 脱位 内固定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