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本文尝试对施佩特和雅各森的学术渊源进行对比研究,从诗性功能思想、言语交际理论和形式论三个方面进行探析。两人均强调艺术文本的诗性功能主导,并对言语交际的不同功能进行了区分。相对于雅各森对形式论的偏爱,施佩特尤为关注艺术文本中“作者的声音”。两人在诗性功能和言语交际上的相似看法,体现了学术思想的传承和共鸣。两人在形式论上的彼此相左,凸显了各自不同的研究路径。

  • 标签: 施佩特 雅各布森 诗性功能 言语交际 形式论
  • 简介:俄罗斯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优秀文学传统的民族,而这种传统的形成及其代代传承,很大程度上在于她注重从中小学起就着力培养年轻一代的文学兴趣和文学素养。俄罗斯为世界人民贡献出了一大批堪称泰斗的一流作家和作品,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理、屠格涅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高尔基……这些在世界文坛上熠熠生辉的名字,从小即为娃娃们耳熟能详,他们的经典作品,也是中小学生从小熟谙的必读书目。而我们在这篇文章中所要关注的一位同样优秀的俄罗斯作家伊万·宁,与上述经典作家相比较,则是在苏联_俄罗斯中学文学教学领域经历比较特殊、也比较坎坷的一位。伊万·宁在俄国内文学界的命运确可谓一波三折。早在十月革命以前,宁就以短篇小说《安东诺夫苹果》、诗集《落叶》等优秀作品在文坛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十月革命以后至斯大林时期,由于大一统文艺政策的推行,意识形态成了作家和批评界所必须遵循的最高纲领,白银时代流派纷呈、百花齐放的局面逐渐为一种话语独霸天下的局面所取代。教育界的情形也大致相同,文学的政治教化作用被无限拔高,文学作品的教学成了历史进程甚至阶级斗争的简单图解,学生审美趣味的培养和对作品进行语言和风...

  • 标签: 中学文学 伊万·布宁作品 作品俄罗斯
  • 简介:评论家普遍认为,在美国乃至整个西方文学界,罗茨基传播最广、更受推崇的不是的俄语诗歌,而是的英语散文。作为罗茨基唯一单独成书的散文作品——《水印:魂系威尼斯》,可堪称“20世纪所有有关威尼斯的记述中最为优美而又经典的一部书”,尤其拓展了罗茨基俄罗斯域外散文写作的地理和时空。诗人用印象主义的散文讲述着与威尼斯城的17年长恋,开启作家给自己心爱之城书写情书的旅行随笔模式。本文以解读罗茨基情书的钥匙打开《水印:魂系威尼斯》的经典创作空间,呈现这封“匿名情书”所系的罗茨基与威尼斯城的情之所起、痴迷、忠贞到所终的一世爱恋,聆听和理解罗茨基缘何倾情这座有着“时间之城”、“目光之城”、“水上之城”以及“命运之城”称谓的威尼斯城。

  • 标签: 《水印:魂系威尼斯》约瑟夫·布罗茨基 威尼斯城 情书
  • 简介:<正>有一次,一位公民在乘电车时向人们收钱,为的是把收起来的钱交给司机,为大家买车票。这样做是因为售票机不好用了。本来,只要你往那架新式自动售票机里投进钱币,拉一下把手。你就会得到一张扯下的车票,留备检票员检查。当这位公民收好钱时,完全慌了。因为记不清,谁交给他多少钱了。乘客中许多人乱了起来,还有人在喊叫:“谁传的钱?我给的不是十五戈比。我要买两张票,还应当找我六戈比。不,这不对——你应该给他们,而他们应该给他们三戈比……”“好了,明白了。算我盗用公款,”那公民沮丧地说着,不等电车停下,就跳了下去。吵闹声立即停止了,电车也站了下来。身体高大的司机从专门拨给他的那个地方走了出来,不声不响,也不朝乘客们看,走到车的后门口,对一位怯怯生生地抓着镀镍扶手,满脸粉刺的

  • 标签: 电车 自言自语 售货员 火车站 玻璃窗 盗用公款
  • 简介:<正>我们需要讽刺的文学作品,就象需要讽刺漫画一样.讽刺作品用寥寥几笔把生活中可笑的、愚蠢的、卑劣的、丑恶的现象和行为勾画出来,给人以突出的鲜明的印象,促使人们醒悟,认识到这些现象和行为的荒谬和严重,从而发挥作品的美学作用和教育作用.果戈理的名作《钦差大臣》便是讽刺性文学的精品,看到一群昏庸无耻的沙俄官吏让将错就错的假钦差大臣拨弄得团团乱转,官员们干的肮脏勾当被当众一一揭露无遗时的窘态和丑态,人们一方面禁不住捧腹大笑,另方面不免要在大笑之余进行一番思索.毋庸置疑,这部作品在帮助人们认识沙皇制度的腐朽方面是发挥了巨大作用的.讽刺作品描写生活中的事物重神似而不重形似,往往是抓住事物的某种有代表的特征加以夸大和嘲讽,从而取得强烈的艺术效果.苏联当代作家阿那托里·特卡琴科在《新世界》杂志1988年第4期发表的讽刺中篇小说《您认识

  • 标签: 生活中 文学作品 艺术效果 美学作用 果戈理 当代作家
  • 简介:<正>1布尔卡洛醒来以后,慢慢地使意识清晰起来,然后按照惯例,查了查自己的身体状况:呼吸是不是轻松自如,心口有无刺痛感觉,胃是否觉得有点儿发沉……一种软绵绵、热乎乎的疲惫感使那富有弹性的,颇有份量的身体变得暖烘烘的,它好象在被子底下发射着粉色的光.布尔卡洛忍不住溢到喉头的满足的微笑:"布尔—拉—拉!这么说,你是没什么抱怨的罗?不错!"布尔卡洛相信,同每一个凡夫俗子一样,有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病,但是这些病对并不危险,因为并未掉以轻心.不断治疗,注意保养,认真保护着"机体"(是这样尊称自己的有机体的!)因为在这"机体"之中有最主要的东西,有布尔卡洛的独特的,活生生的内在的东西."不错!"肯定地说,用肥大的手掌使劲揉了揉肚皮,咳嗽了一声,然后把被子往旁边一扔,挺有弹性地跳了起来.一条腿脚歪斜、肥胖的达克斯狗从另一间屋里

  • 标签: 伏尔加 知识分子 托福 身体状况 布尔 将军
  • 简介:&她/她&》是当代俄罗斯大众文学作家奥列格·罗伊和戴安娜·玛什科娃合写的一部情爱小说。虽然在俄罗斯文学史上也曾有过舍写小说的先例,如苏联时期的伊里夫和彼得罗夫,二人曾共同创作了著名的讽刺小说《十二把椅子》。不过,《&她/她&》却仍堪称一个创举.因为这是一部别开生面的“两面书”,同一个故事由男女作家从各自的角度分别构建,这种别开生面的性别书写.将一个普通的婚变故事演绎成一出深刻的社会性别心理剧。

  • 标签: 俄罗斯 大众文学 《他&她/她&他》 性别书写 性别心理
  • 简介:普希金自始至终都对婚姻持悲观和畏惧的心态,这种意识来源于的诗人天性、特定的文化语境以及的男性视点。普希金的后期行为叙事表明,尽管他是在被迫无奈中选择了婚姻,但却一度试图做个忠于家庭、信任婚姻的好丈夫。然而天才诗人的身份注定了结局的悲剧

  • 标签: 普希金 婚姻观 简论 文化语境 天才诗人 悲剧性
  • 简介:一、引 言文学作品中人物语言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人物语言是作家用来刻画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之一。这些语言都是作家精心设计、雕凿而成,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对表现人物的性格起着重要的作用。作家通过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而后升华、凝练生活,对不同人物根据其社会地位、出身、职业、人生阅历、生活习惯、思想感情和心理状态等“量体裁衣”,赋予其个性化的语言,以此刻画各种不同的人物形象,使读者有一种闻其言而见其人之感觉。所谓规范性语言指的是作品人物由于不精通所讲语言或受母语干扰而出现的违反所讲语言规范的现象。这些规范性的语言可能涉及到该语言体系的各个层面,比如语音不标准,词法、句法不规范,语义、修辞、逻辑等错误。这些不规范语言的使用同样也是作者源于生活、升华生活,有意识、潜心设计的,作者把这种规范性语言作为一种修辞手段,用来构筑自己的人物形象。这些规范性的语言是作者加工而成,所以从本质上讲,它也是一种艺术化的语言,正确翻译这些语言对再现个性化的人物形象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如何传达原作中这些规范性语言,我国翻译界对此鲜有研究,因此本文拟将探讨作品中人物规范性语言的翻译,以此抛砖引玉,求...

  • 标签: 中人物 人物规范性 文学作品中
  • 简介:象征主义源于法国,俄罗斯象征主义毫无疑问是在法国象征主义的强有力影响下而产生的。“象征”一词源于希腊文,是一剖为二,各执一半的木制信物,演化到今天,就逐渐地化为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了。高明的象征往往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用叶芝(Yeats)的话来说:“...

  • 标签: 象征派诗歌 象征主义诗歌 俄国 钱钟书 俄罗斯 亲缘关系
  • 简介:评论界普遍认为巴赫金和纳博科夫的文艺美学思想存在一定差异性。巴赫金对复调小说推崇备至,而纳博科夫则认定作者的绝对权威。然而,巴赫金对于审美活动的“者”与“我”,即作者和主人公的对话模式分析是动态而多元的。如果说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侧重于作者和主人公的平等对话关系,那么在《审美活动中的作者和主人公》中则强调了作者对主人公和作品整体性的超视建构,彰显了审美主体间的平等、“复调”关系。而在纳博科夫声明作者始终在场的同时,自然也指明了作者与主人公的强弱对立。可以说。就探讨审美活动主体关系这一问题,巴赫金与纳博科夫的思想是共性中存在差异,差异中又存在共性。鉴于此,本文试图以巴赫金审美主体平等对话视角分析纳博科夫小说《防守》中作者与主人公的博弈关系,以期拓展对巴赫金理论和纳博科夫创作的阐释空间。

  • 标签: 巴赫金 纳博科夫 《防守》 审美事件 主体对话性
  • 简介:1916年5月6日,在回答初登文坛的作家阿尔汗格尔斯基关于生命的意义时,列·安德列耶夫说道:“生命是很难用几个简单的词表述的。”事实上,这位表现主义大师在自己的一系列作品中早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在他的笔下,生命的意义存在于生命的极端死亡之中,而《叶列阿扎尔》和《人的一

  • 标签: 安德列耶夫 文坛 生命 作家 表现主义 作品
  • 简介:俄国形式主义以词语为突破口的形式主义研究倡导科学、理性精神,彰显“文学”、“陌生化”、“诗学的任务”、“文学系列”等概念及其内涵,这一做法直接导致这一流派对文学独立、自律的关注,同时赋予文学研究以自足地位,在将文学从文化、政治、社会等的附庸中解放出来的同时挺立了文学研究的独立

  • 标签: 俄国形式主义 “诗学的任务” 文学独立性
  • 简介:果戈理的小说创作经历了从乌克兰“乡村夜话”到俄罗斯“都市神话”的重要转变。这种转变不仅显示了本人生活轨迹的变化,也表现了资本主义文明在俄罗斯乡村与城市急徐悬殊的发展过程,暗示或明示出了俄罗斯国家在现代进程中的欠发达。最后,果戈理在基督教的救赎中找到了对俄国现代问题的解决途经。本文将通过对果戈理主要小说的梳理,追踪其创作的上述特质。

  • 标签: 果戈理 现代性叙事 乡村 城市 救赎
  • 简介:苏联的文化符号学与俄国形式主义有着极深的渊源,都有共同的语言观和符号学观,谈及文化符号学就不可能不提及俄国形式主义,而俄国形式主义的迅速湮灭可谓耐人寻味、发人深省,所以,对于“形式”之殇的反思和总结会对文化符号学的开放发展产生积极意义,有助于中国文化符号学发展的稳定、开拓、创新和流长。

  • 标签: 俄国形式主义 形式 文化符号学 开放性
  • 简介:随着国际化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展开,文化翻译的作用得以显现,译者的主体性得到一定的认同,主体间的“对话”成为翻译审美的重要属性。本文通过对话理论及审美判断分析了文化翻译中主体间多重“间”的特征,特别提出文化间对文化传播的影响和意义。同时,本文进一步分析了因审美偏差而导致的文化误读与主体性审美局限的关系,旨在促进不同文化间的平等交流。

  • 标签: 巴赫金 对话理论 文化翻译 间性 主体性 主观性
  • 简介:“对话”是巴赫金理论的一个核心术语,其理论意义并不局限于小说,在很多戏剧作品中也有体现。本文以2011年度普利策戏剧奖获奖剧目《克莱伯恩公园》为例,对其中所包含的剧本、时空、角色三个层面的“对话”进行分析,旨在揭示该剧所表现的当下美国种族问题的真相。

  • 标签: 对话性 剧本 时空 角色 种族主义
  • 简介: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与弗隆斯基的母马佛洛佛洛在多个方面相似。这其实反映了托尔斯泰宗教观的转变:从一个彻底的异教徒转变成为一个所谓的“基督徒”,但他却始终未能洞悉基督教中灵与肉神圣合一的奥秘。

  • 标签: 安娜 合一 相似性 动物性 象征 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