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10-21
  • 简介:巴赫对文学和文化的关系,巴赫对文学和文化关系的理解,  巴赫对文学和文化的思考

  • 标签: 巴赫金文化 文化诗学
  • 简介:巴赫的诗学体系建立在其“对话”理论的基础之上,由此扩展出复调、狂欢等理论,实际已超越了文论的范围。国内外学者多从语言学、文化研究、哲学等层面对其进行研究。巴赫倡导新型的“平等对话”关系,他用巧妙的哲学思辨为文学研究提供了一条以平等对话、和而不同为特征的思路。

  • 标签: 巴赫金 对话 复调 文论 哲学 文学
  • 简介:<正>研究巴赫选择什么为切入口呢?美国学者凯特琳娜·克拉克和迈克尔·霍奎斯特在他们那本著名的《米哈伊尔·巴赫》的引言里指出:"巴赫向读者提出的最大问题不是要吸收一套陌生的新名词,也不是要重新思考任何个别的认识范畴。……巴赫的难题在于:

  • 标签: 巴赫金 文学研究 俄国形式主义 意识形态 文学批评 文学人类学
  • 简介:米哈依尔·巴赫(1895-1975)作为俄罗斯-苏联的一位最有影响的文化哲学家、文艺理论家和思想家,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思考和著述中,为20世纪人类的精神思想宝库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可以说,讨论巴赫的批评理论和学术思想,早已不再仅仅是俄罗斯批评家和文学研究者们的研究课题,而在更大的程度上成了东西方文学理论和文化研究学者们共同探讨的一个前沿学术理论课题。

  • 标签: 米哈依尔·巴赫金 文化研究 文化哲学家 文艺理论家 批评理论 俄罗斯
  • 简介:众所周知,从本世纪60年代以来,米哈伊尔·巴赫(1895——1975)研究,便成为各国人文及社会科学各领域的学术热点。迄今为止,西方出版的巴赫及其圈中人的论著和文集,约为34部,研究专著约50部(含俄国)。在我国,一套六卷本的《巴赫全集》在国内...

  • 标签: 巴赫金 陀思妥耶夫斯基 结构主义 马克思主义 俄国形式主义 克拉克
  • 简介:文学艺术的“内容”与“形式”问题,是自亚里士多德以来一直困扰着人们的“理论泥潭”。各个时代的文艺理论家们都试图通过对“内容”与“形式”这一二元论的阐释来揭示文学的奥秘。本世纪初俄国的形式主义理论家们鲜明地提出了“文学性”的概念,并以此作为文学研究的终极目标。而巴赫对艺术“形式”的理解则是建立在与形式主义理论的对话的基础上。他通过与形式主义者的“批评的对话”,达到了对作品“文学性”更深刻的揭示。

  • 标签: 形式主义 文学性 审美客体
  • 简介:2014年11月15-16日,由“中国巴赫研究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理论研究中心”、“全国外国文论与比较诗学研究会”、“中国俄语教学研究会”、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联合举办的“跨文化话语旅行中的巴赫”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大学成功召开。

  • 标签: 国际学术研讨会 文化话语 巴赫金 研讨会综述 “对话” 旅行
  • 简介:<正>引言俄罗斯文艺理论家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巴赫(MikhailMikbailovichBakhtin,1895—1975)以其在哲学、美学、文艺学和语言学等领域取得的成就,影响了20世纪下半叶整个世界的人文思想研究。他的'边缘'的生活经历和思想个性,使得他的理论涉猎极广,并总是能独辟蹊径地作出新意逼人、一针见血的论断,但从整体上来看,他的理论中作为'三大主干的对话主义、时空体和狂欢化,彼此之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互抵触,即使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思想整体之间,也存在着前

  • 标签: 赫金 时空体 拉伯雷 庞大固埃 时空坐标 狂欢化
  • 简介:巴赫认为,浪漫主义怪诞中存在恐怖,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怪诞则没有恐怖,即使有也被诙谐所战胜并转化成了欢乐。巴赫的“怪诞可以无恐怖感”观很容易引起质疑,原因有三:一其立论的主要依据《巨人传》及民间狂欢节都蕴含着恐怖;二背反了怪诞只有在恐怖感中才能生成的审美经验;三与怪诞必然包含恐怖的西方美学史共识相左。

  • 标签: 巴赫金 怪诞 无恐怖感 质疑
  • 简介:巴赫文化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非常复杂。其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现在成为“难解之谜”,而与西方马克思主义之间则存在既相互影响又彼此平行的复杂关系。本文从“巴赫的民间文化与西马的大众文化是何关系”、“狂欢化理论何以成为‘肯定性的大众文化理论’”、“狂欢与日常生活之间是何关系”等几方面对巴赫狂欢化理论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进行了比较和辨析。

  • 标签: 巴赫金 西方马克思主义 狂欢化理论
  • 简介:《弗洛伊德主义》一书中,巴赫在哲学、心理学流派中对弗洛伊德主义进行了定位、概述,并对其进行了批判.该书对于文艺学的价值主要在于,巴赫发现了语言在精神分析学中的核心地位,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语言反应”术语,在20世纪语言论转向的大潮中,是比较早地涌现出来的一股激流;他提出的“日常意识形态”的术语也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巴赫金 弗洛伊德主义 语言论转向 日常意识形态价值
  • 简介:对话作为小说叙事艺术的一种,通过巴赫的理论开拓,上升到一个崭新的理论高度。其范畴由语言学研究扩展为文艺思维的一种方式。

  • 标签: 巴赫金 双声语 微型对话 大型对话
  • 简介:巴赫的复调理论不仅是他对文学的观念、理解、态度、看法的抽象反映,而且也是一种思维方式自成体系的表现,特别是其中贯穿的一种基干式的构架——对话的艺术思维不仅撑起了他的文学理论的大厦,而且表现出了一种对世界的独特体认与把握,表现出了一种历史视野与历史意识,从而给后来的文学研究者以不断的有益启迪。

  • 标签: 巴赫金 复调理论 对话
  • 简介:巴赫丰富多彩的理论宝库之中,狂欢理论己成为近年来学界研究的热点。作为20世纪人类生活奇迹的网络。不仅仅是一种技术现象,更是一种凝聚着人类的狂欢精神和对生活独特的狂欢化世界感受的文化现象。网络传播与狂欢理论无疑具有紧密的关联:狂欢节的全民性与网络传播的自由开放件和交互主体性、狂欢节的仪式性与网络传播的虚拟性以及狂欢的平等、对话精神体现了网络传播的内在要求。从巴赫的狂欢理论看网络传播,一方面可以深刻地体认到网络构成了人们的第二种生活,是人们暂时进入全民共享、自由、平等的乌托邦承诺;另一方面也会警醒地体察到在现实世界中,全球网络传播背后错综复杂的权力、支配和霸权的不平等关系与狂欢的平等、对话精神的矛盾。狂欢理论的乌托邦诉求和现实品格的辨证统一正映射着理想而又现实的网络传播。

  • 标签: 巴赫金 狂欢理论 网络传播 平等 对话
  • 简介:本文从文化人类学与哲学人类学的视角,论述巴赫的审美人类学思想的独特价值,主要包括从神话到小说体裁、从原始生存到文学狂欢以及审美人类学文学批评三个方面。论文指出,其审美人类学思想挖掘了民间文化的巨大力量。从而建构了文本与文化、文化与经济之间的复杂的中介机制。

  • 标签: 巴赫金 审美人类学 小说体裁 狂欢
  • 简介:今何在的《悟空传》自2000年出版后就引起社会的广泛热议。从巴赫“狂欢化”理论角度对《悟空传》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悟空传》运用对经典人物“戏仿化”、片段化叙述方式和诙谐幽默的“狂欢化”叙事特征,塑造了大胆反叛和勇于追求自由平等的“狂欢化”人物形象,表现出勇于质疑权威和追求自我世俗精神的“狂欢化”精神内涵,从而实现了对《悟空传》的多角度解读。

  • 标签: 《悟空传》 巴赫金 狂欢化
  • 简介:索绪尔认为语言是“存在”而非“变化”的,因此他把语言看作语言学研究的中心,且强调语言对于言语的限制作用。然而,巴赫的语言哲学观彻底否定了索绪尔提倡的语言与言语的主客位置,选择以人与人互动情境中的“话语”为分析的起点,解释与探索在语言意义产生的过程中语言与人的关系。因此,巴赫将索绪尔语言哲学的“语言观”发展为“话语观”。

  • 标签: 巴赫金 索绪尔 话语 语言观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8-07
  • 简介:巴赫和冯梦龙的笑学理论中都存在两个世界,笑的前提是世界的虚假,冯梦龙认为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来自虚假的官方话语系统

  • 标签: 冯梦龙反抗 反抗话语 巴赫金冯梦龙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