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当前我国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同时物质生活改善带来的饮食结构调整,以及生活习惯改变,也导致了一系列的疾病。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是相关因素引发的比较重要的疾病类型,通常来说,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只要及时实施合理治疗,往往都能够有效改善其预后,但部分患者也会出现院内死亡现象。本文对当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内死亡的相关因素进行了介绍,期望减少院内死亡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院内死亡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我院心内科急性心肌梗死的住院病人,急性心肌梗死符合2004年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的诊断标准,收集时间为2012年7月至2014年10月,共计100例,按是否住院期间发生死亡分为死亡组30例,存活组70例。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检测结果。结果死亡组与存活组比较,空腹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收缩压、舒张压分别为(6.9±0.94、5.2±0.41、1.8±0.12、2.7±0.81、157.8±12.71、93.4±14.2),(6.7±0.84、4.9±0.53、1.7±0.37、2.6±0.28、143.8±19.82、79.4±12.31),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空腹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收缩压、舒张压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脂代谢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通过Meta分析明确主动脉夹层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检索中英文数据库及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由两名评价人员按照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评价文献质量,应用RevMan5.0分析软件对资料进行Meta分析。结果从908篇文献筛选12篇符合纳入标准,样本量为2430例,主动脉夹层院内死亡患者为489例,主动脉夹层生存患者为1941例,结果发现D-二聚体、主动脉最大直径、超敏C-反应蛋白、意识障碍、心包压塞、低血压/休克、A型主动脉夹层合并效应量有统计学意义,是主动脉夹层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手术或介入治疗是主动脉夹层院内死亡的保护因素。结论主动脉夹层院内死亡的其他危险因素研究证据尚不足,仍需更大量高质量的研究进行分析。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院内死亡 危险因素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急性主动脉夹层病,即AAD,发病急、发展速度快、病情凶险。据相关大样本调查表明,AAD院前死亡率达21%,入院后 24小时死亡率50%,48小时为68.2%,平均每小时死亡率提高1%。当今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疾病谱的转换和临床医生对此病的高度重视,AAD检出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近些年,从国外学术、文献报道分析,我国AAD发病率远超欧美国家,急诊中因胸背痛就诊患者AAD占0.5%。基于此,本次研究中,对我院急诊收治的AAD患者临床特点和院内死亡因素进行分析,以期提升我院急诊诊治水平,减少死亡率。

  • 标签: 急性主动脉夹层 临床特点 院内死亡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院内急诊患者在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影响整体生存率的主要因素。方法:研究确认在院急诊科患者中选取并执行,且均需要在本院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具体时间为2020年3月-2022年3月,研究人员的总数量为150例,在治疗期间共有15(10.00)例患者出现死亡,以生存组和死亡组作为本次研究中的组别名称,将各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各类相关信息作出统计,并分析其中导致患者出现死亡的主要原因。结果:经过相关统计后,共有15(10.00)例患者出现死亡,分别在术前、术中及术后对相关资料予以检查,将引发死亡的主要原因归纳于左室射血分数不超过30%、近期心肌梗死以及手术时间,且组间存在一定差异(P<0.05)。结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在治疗期间存在一定死亡风险,其中以左室射血分数不超过30%、近期心肌梗死以及手术时间为主要引发死亡的危险因素

  • 标签: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院内死亡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院内死亡原因及死亡风险评估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1 878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资料。男543例,女1 335例,男女比为1∶2.5;平均年龄为79.6岁(65~105岁);骨折类型:股骨颈骨折988例(52.6%),股骨转子间骨折850例(45.3%),股骨转子下骨折40例(2.1%)。手术治疗1 781例,占94.8%(1 781/1 878)。记录患者的院内病死率,分析引起院内死亡的原因;采用生理功能及手术应激评分(E-PASS)和诺丁汉髋部骨折评分(NHFS)评估院内死亡患者,小范围验证这两种评估工具的准确性。结果本组共13例患者院内死亡院内病死率为0.69%(13/1 878)。直接死亡原因:肺部感染7例,急性心肌梗死2例,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2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1例,可疑急性肺栓塞1例。13例死亡患者应用E-PASS评估的病死率为5.3%±2.8%,而应用NHFS评估的病死率为9.3%±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96,P=0.023)。结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肺部感染的风险较高,在治疗过程中需警惕并早期预防;应注意监测心血管事件、血糖,并预防应激性溃疡。推荐采用NHFS评估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院内死亡风险。

  • 标签: 髋骨折 死亡原因 住院 老年人 风险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院内死亡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期间我院收治发病在7d内的急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其院内死亡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入选病例516例,存活出院428例,院内死亡88例,院内死亡率为17.0%。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体温(OR=26.091,P=0.003)、入院时脑疝(OR=18.313,P=0.005)、Glasgow评分(OR=4.055,P=0.040)、肺部感染(OR=8.632,P=0.015)、消化道出血(OR=3.028,P=0.043)、脑心综合征(OR=20.123,P=0.004)、卒中类型(OR=13.174,P=0.010)与急性脑卒中患者院内死亡密切相关。结论入院时出现高热或脑疝、Glasgow评分在3-5分、院内并发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脑心综合征以及出血型脑卒中是急性脑卒中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

  • 标签: 急性脑卒中,院内死亡,Logistic回归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浅析肿瘤病人死亡相关因素。方法按年龄,部位,期别,生存期等分别归纳统计。结果(1)肿瘤病人死亡年龄偏大(2)死亡排列前三位肺、肝、胃(3)生存期两年内死亡占本文死亡总数82.4%。(4)分期首次就诊中晚期占80.2%(5)死亡主要因素转移占82.1%。结论积极干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延长生存期。

  • 标签: 死亡 生存期 相关因素
  • 简介:摘要抽取山东省煤炭泰山疗养院2010~2011年来院就诊患者1872例,发现21例院内感染病例,分析其相关因素,并对其相关因素提出相应的预防及整改措施,以减少院内感染发生。

  • 标签: 院内感染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ICU院内感染因素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本院86例ICU收治的患者,作为观察组,给予常规护理基础上再进行综合性的护理,再选取62例同期ICU收治的患者,单纯给与常规护理。结果观察组的院内感染率9.30%明显低于对照组(22.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12,p<0.05)。结论

  • 标签: ICU 院内感染 相关因素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冠状动脉解剖学评分—SYNTAX评分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院内死亡的影响。方法收集2017年7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天津市胸科医院心血管外科收治的1 301例单纯行CABG手术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946例,女355例;年龄26~84岁,平均(63.0±8.3)岁。以术后院内全因死亡或自动出院为临床终点,分为生存组(1 281例)和死亡组(20例,包括死亡10例和自动出院10例)。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影响CABG术后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评价SYNTAX评分对CABG患者术后院内死亡的影响。结果单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示,年龄、危急状态、术前最近1次肌酐水平、术前最近1次血白蛋白水平、术前最近1次N末端B型利钠肽原水平、NYHA心功能分级、乳内动脉使用、SYNTAX评分与术后院内死亡存在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示,年龄≥75岁、糖尿病史、危急状态、肌酐清除率<85 ml/min、白蛋白<35 g/L、NYHA心功能Ⅲ~Ⅳ级、SYNTAX≥29分为CABG术后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SYNTAX≥29分为影响本院CABG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SYNTAX评分 危险因素 院内死亡
  • 简介:摘要目的对急性肾衰患者死亡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2例急性肾衰死亡患者的病历资料。结果急性肾功能衰竭死亡率与年龄、急肾衰病因、脏器衰竭数目、并发症和透析与否等因素密切有关。结论一旦诊断明确,应立即予综合治疗,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也应积极治疗合并症、并发症。防治消化道出血及颅内出血。尽早、及时、充分血液净化治疗是抢救急性肾功能衰竭成功的关键。

  • 标签: 急性肾衰 死亡 因素 分析
  • 简介:目的分析孕产妇死亡原因,总结孕产妇死亡救治中存在的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成都市2007~2012年115例孕产妇死亡原因及评审情况。结果2007~2012年孕产妇死亡率大致呈逐年下降趋势,2012年孕产妇死亡率明显低于2007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15例死亡孕产妇中直接产科原因死亡60例(52.17%);间接产科原因死亡55例(47.83%);产科出血(41例)仍居首位,占直接产科原因的68.33%。直接产科原因中产前检查次数〈5次(含0次)的死亡孕产妇占61.67%,明显高于产前检查5次以上的孕产妇死亡数;而间接产科原因中产前检查次数〈5次(含0次)的死亡孕产妇占60.00%,也明显高于产前检查5次以上的孕产妇死亡数,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省市级医院死亡的孕产妇数量明显多于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及其他(P〈0.05)。可避免死亡占63.48%,不可避免死亡占36.52%,其中各级医务人员的知识技能问题在可避免死亡孕产妇(73例)的首要影响因素中占首位,为93.15%(68/73),个人及家庭知识技能问题占6.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影响孕产妇可避免死亡的首要原因是各级医务人员知识技能欠缺,责任心不强。切实加强医疗助产机构的业务培训及监管,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的重要措施。

  • 标签: 孕产妇死亡 可避免 不可避免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急性肾功能衰竭属临床危重症。该病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急性肾损害,可在数小时至数天内使肾单位调节功能急剧减退,以致不能维持体液电解质平衡和排泄代谢产物,通常发病急,病程发展快,属临床危重症。本文对急性肾衰死亡相关的因素进行探讨。一旦诊断明确,应立即予综合治疗,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也应积极治疗合并症、并发症。有效地降低急性肾衰的死亡率。

  • 标签: 急性肾衰 死亡 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出血死亡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23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年龄、意识水平、血肿量及手术时机、出血部位、血压、是否并发感染、应激性溃疡出血、多脏器功能衰竭(MOF)、水电解质紊乱等是脑出血死亡的重要因素。结论脑出血死亡与多因素相关,采取正确有效的措施,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并能有效的降低脑出血的病死率。

  • 标签: 脑出血 死亡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受者院内死亡影响因素,以期为早期识别受者死亡影响因素提供循证医学依据。方法以"肾移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kidney transplantation" "COVID-19" "SARS-CoV-2" "novel coronavirus disease"为中英文关键词,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Medline、Scopus、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内、外关于肾移植术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受者院内死亡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8月20日。由2位研究员独立完成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采用StataSE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9项研究,包括7 978例受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OR=1.09,95%CI:1.06~1.13)、有糖尿病病史(OR=1.49,95%CI:1.26~1.76)、心血管疾病病史(OR=1.88,95%CI:1.33~2.65)、发生急性肾损伤(OR=3.46,95%CI:1.35~8.89)、出现呼吸困难症状(OR=2.17,95%CI:1.38~3.42)、高血红蛋白(OR=1.09,95%CI:1.00~1.19)、使用霉酚酸制剂(OR=1.18,95%CI:1.02~1.37)、使用抗生素(OR=7.26,95%CI:2.11~25.07)是肾移植术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受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出现腹泻症状(OR=0.57,95%CI:0.34~0.96)和高肾小球滤过率(OR=0.95,95%CI:0.92~0.98)是肾移植术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受者院内死亡的保护因素(P<0.05)。肾移植术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受者院内合并病死率为19%,95%CI为15%~23%。结论当前证据显示,年龄≥60岁、有糖尿病病史、心血管疾病病史、发生急性肾损伤、出现呼吸困难症状、高血红蛋白、使用霉酚酸制剂、使用抗生素是肾移植术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受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出现腹泻症状和高肾小球滤过率是肾移植术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受者院内死亡的保护因素

  • 标签: 肾移植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死亡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国膝关节置换术后院内死亡率及变化趋势,并评估其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3年至2019年间中国医院质量监测系统(Hospital Quality Monitoring System,HQMS)中收集的膝关节置换手术病例,描述膝关节置换术后院内死亡率,并使用多元泊松回归分析其可能的危险因素,包括手术年份、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手术适应证、Charlson合并症指数(Charlson comorbidity index,CCI)、医院所在地理区域、医院类别、医院膝关节置换手术量及手术类型。结果2013至2019年期间共纳入218 923例膝关节置换病例。年手术量自2013年20 307例增长至2019年35 757例,且7年间始终保持上升趋势。患者平均年龄自2013年的64.9岁上升至2019年的66.6岁。在218 923例置换手术患者中共有63例于术后30 d内发生院内死亡死亡率为0.29‰。危险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随着患者年龄升高,院内死亡率逐渐升高(趋势性检验,P<0.001);男性患者院内死亡率较女性患者高1.5倍(RR=2.5,95%CI:1.5,4.1);单身(未婚/离异/丧偶)患者较已婚患者的院内死亡率高1.1倍,但无统计学意义(RR=2.1,95%CI:0.9,4.6);随着Charlson合并症指数的升高,院内死亡风险升高(趋势性检验,P<0.001);随着医院年膝关节置换手术量的升高,发生院内死亡的风险降低(趋势性检验,P<0.001)。此外,不同地理区域的院内死亡率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华东地区死亡率最低(0.16‰),而后依次为西南地区(0.31‰)、中南地区(0.31‰)、华北地区(0.33‰)、西北地区(0.54‰)及东北地区(0.59‰)。结论中国膝关节置换术后院内死亡率相对较低。高龄、男性、高Charlson合并症指数及较低的医院年膝关节置换手术量是膝关节置换术后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此外,膝关节置换术后院内死亡率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

  • 标签: 关节成形术,置换,膝 医院死亡率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新生儿死亡因素进行分析,提高防治诊疗水平。方法对我院2000年1月---2010年5月期间79例住院新生儿死亡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死亡原因,死亡与原发病、脏器功能受损情况、就诊日龄及产院条件等的关系。结果死亡日龄高峰<3天,死亡原因主要是以呼吸道疾病为主的多脏器功能衰竭,窒息、早产、低出生体重、未及时地转诊是死亡的高危因素。结论预防早产、窒息,有效复苏,做好气道管理,及时恰当地转诊,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 标签: 新生儿死亡 高危因素 病死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围产儿死亡因素。方法按WHO公布的围产期的计算方法。结果共分娩胎婴儿4358名,活产4300名,围产儿死亡58名,围产儿死亡率13.31%。讨论做好体重小于2500可新生儿的监护工作,提高早产儿存活率,减少早产儿及低体重儿的出生。

  • 标签: 围产儿 死亡 相关因素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