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死亡高危因素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新生儿死亡高危因素分析

管利荣余静任丹胡煜吴翼君张春华魏丽

管利荣余静(通讯作者)任丹胡煜吴翼君张春华魏丽蓉侯怡邱云(绵阳市中心医院儿科NICU四川绵阳621000)

【摘要】目的通过对新生儿死亡因素进行分析,提高防治诊疗水平。方法对我院2000年1月---2010年5月期间79例住院新生儿死亡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死亡原因,死亡与原发病、脏器功能受损情况、就诊日龄及产院条件等的关系。结果死亡日龄高峰<3天,死亡原因主要是以呼吸道疾病为主的多脏器功能衰竭,窒息、早产、低出生体重、未及时地转诊是死亡的高危因素。结论预防早产、窒息,有效复苏,做好气道管理,及时恰当地转诊,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关键词】新生儿死亡高危因素病死率

【中图分类号】R1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3-0116-02

AnalyzeriskfactorsofneonataldeathsinNICU

【Abstract】Objectives:ThroughanalyzingtheriskfactorsofneonataldeathinNICUtoimprovetheDiagnosisandpreventionandtreatmentskills.Methods:Therewere79neonataldiedinNICUfromJanuary2000toMay2010,wemadearetrospectiveanalysistofindtheriskfactorsofneonataldeath,ThecauseofdeathsandtherelationshipofdeathsandOriginaldiseases,organsdamage,ageandconditionsofProductionhospital.Results:Highmortalityratefocusinage<3days,MainriskfactorswereRespiratorydisease,Choking,prematurebirth,lowbirthweight,Nottimelyreferral.Conclusion:Preventprematurebirth、Chocking,effective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CPR)andDoairwaymanagementwerekeymethodstoreducemortality.

【Keyswords】NeonataldeathsRiskfactorsMortality

新生儿死亡率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卫生工作的重要指标,对新生儿死亡原因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以期为降低本地区新生儿死亡率提供参考。2000年1月--2010年5月我院新生儿监护室死亡新生儿79例(外院分娩70例,本院分娩9例),占同期住院新生儿(病死率)11.8‰,现将死亡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整理,分析死亡相关因素。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1.1我院新生儿监护室死亡的79例新生儿中,男49例,女30例,男:女为1.63:1;胎龄:<30周15例,30—37周30例,>37周34例;体重:<1.5Kg27例,1.5--2.5Kg31例,>2.5Kg21例;死亡日龄:<24小时22例,24小时-72小时42例,>72小时15例;住院死亡时间:<1天40例,>1天39例(其中4例放弃治疗后死亡)。

1.1.2转诊情况:生后产科延迟转儿科19例;39例转我院较晚,29例于入院24小时内死亡,其中5例于入院1小时内死亡;25例转诊途中有保暖不当、呼吸支持方式不当、窒息、呛奶等;4例家属自行转诊。

1.1.3死亡患儿母亲产前情况异常54例(妊高征23例、胆汁淤积18例、胎盘早剥8例、产前感染6例、糖尿病3例、脐带打结2例、子宫畸形骨盆异常2例)无异常25例。

1.2方法

分析患儿死亡与原发病、影响窒息的围产因素、出生体重就诊时脏器受损情况及产院救治条件等因素的关系,原发病和死亡原因以直接与死亡有关者计,不包括合并症。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新生儿窒息死亡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本组资料显示新生儿死亡的原发疾病以窒息相关疾病为主,其次是早产及相关疾病,感染及畸形等。见表一。

表一新生儿死亡原发疾病构成

原发病例数百分比%

窒息相关疾病5063.3%

早产相关疾病1620.3%

感染(败血症、肺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810.1%

核黄疸及畸形56.3%

合计79100.0%

2.2.1资料中新生儿窒息50例,其中乡镇医院分娩者及母亲有异常产科病史者窒息发生率高,见表二。

表二新生儿窒息死亡的影响因素〔例〕

分娩方式剖宫分娩窒息死亡非窒息死亡X2P

15153.8750.144

阴道分娩3514

孕周<37周30150.3040.581

37~2014

分娩地点县级城市101035.4790.000

乡镇卫生院3418

家中61

产科病史异常39155.0280.025

无异常1114

产妇年龄低龄(<16岁)521.060.589

正常2015

高龄(>35岁)2512

胎次第一胎19110.0000.995

二胎及以上3118

2.2.279例死亡患儿中,窒息与非窒息组在分娩方式、孕周、产妇年龄及胎次分布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窒息死亡患儿在乡镇卫生院、家中分娩的比例高,母亲有异常产科病史者比例高,两组死亡患儿在出生地点及母亲产科情况分布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2.3低出生体重儿病死率高,见表三。

表三出生体重与新生儿死亡的关系

出生体重(g)例数构成比(%)

﹤15002734.2

1501—25003139.2

﹥25002126.6

合计79100.0

2.4本组79例新生儿64例(占81%)于生后3天内死亡,其中29例于入院后24小时内死亡,每个患儿入院时已有多脏器功能衰竭,依次是内环境、肺、脑、血液、消化道、心血管、肾脏等。其中3个脏器衰竭者18例,4个脏器衰竭者22例,5个以上脏器衰竭者39例。死亡患儿有肺损伤者66例(占83.5%),包括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出血、气胸等。

3.讨论

3.1新生儿窒息仍是影响我地区新生儿生存的重要因素(占本资料死亡构成比的63.3%),本资料中34例患儿来自乡镇卫生院,6例家中分娩。新生儿窒息死亡多分布在乡镇卫生院出生及母亲有异常产科病史的新生儿,乡镇卫生院产科技术力量相对薄弱,且一旦发生窒息,因缺少新生儿科医师的配合,往往不能及时有效地复苏,致使窒息死亡率增高[1]因此应提高乡镇卫生院产科质量,加强对有异常产科情况的胎儿监护,及时采取恰当的分娩方式;加强各级医院产儿科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工作,降低窒息发生率,提高复苏后监护水平及诊治技术,提高抢救成功率。对于无难产分娩抢救条件及复苏后进一步救治条件的医院,应及时转诊,以免延误患儿病情。本组29例患儿入院24小时内死亡(其中5例入院1小时死亡)。患儿入院时已多脏器功能受损(内环境、肺、脑、血液等),救治无效,后果严重。

3.2文献报道,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是影响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因素[2]。本组资料中45例早产儿,其中30例来自农村,家庭经济相对困难,乡镇卫生院救治条件及诊治水平有限,致使早产儿死亡率高。因此预防早产发生,采取孕前、孕期宣教及产前检查等有效措施,防治产科并发症,改善胎儿宫内环境,均是降低早产发生和减少早产儿死亡的重要手段[3]。早产儿生存能力低下,生后出现一系列早产儿相关疾病,对保暖、呼吸管理、监护、营养等均有相当高的要求。所以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生后应及时转至有抢救条件的医疗单位进行进一步治疗,以免酿成不良后果。

3.3本组资料中新生儿死亡以呼吸道损伤居多(占83.5%),包括RDS、重症肺炎、肺出血、气胸等提示呼吸道管理是新生儿疾病救治的关键,我们应积极推广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肺炎标准病例管理及临床病理管理,防止出生窒息和羊水吸入,注意新生儿保暖等[4],正确的氧疗、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应用、及时使用CPAP及机械通气、小儿外科的及时干预等,才能降低新生儿肺损伤而致死亡。

3.4我市地处西部地区,人口多(近600万),经济相对落后,新生儿医疗资源明显不足,希望政府能加大投入,合理整合资源,形成以三甲医院NICU为中心的完善的转运体系,并建立新生儿疾病救助基金,使危重患儿能得到及时、有效、持续的治疗,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及伤残率,提高人口素质。

参考文献

[1]余红.围生期新生儿死亡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优生优育,2002,14(2):91.

[2]陈自励.李凤英.18城市早产与低体重儿死亡率及死因调查.〔J〕中华妇产科杂志,1993,28(1):28.

[3]同军.121例早产儿临床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1999,15(4):351.

[4]WHO.AprogrammeforcoutrollingAcuteRespiratoryInfectionsinchildrenBullWHO.1984,64(1):4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