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视觉显示终端(VDT)引起受检者视觉疲劳的差异和对视觉健康的影响。方法: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纳入30名受检者,男7名,女23名,年龄23(23,25)岁,等效球镜度(-3.86±2.71)D,受检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配的顺序先后观看类纸护眼屏及电视屏幕的视频,所有受检者在相同环境相同视角下观看视频30 min,观看前后分别填写视疲劳量表,测量调节、集合、融合等视觉功能指标并记录瞬目次数。观看视频前后各观测指标数据的比较根据数据正态性选择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或Friedman检验及Wilconxon秩和检验进行统计。结果:观看2种屏幕后所有受检者的瞬目频率增加,看近的单眼、双眼正相对调节能力提高。观看类纸屏及电视屏前受检者的瞬目频率分别为15.7(11.8,17.3)、16.9(13.1,19.4)次/min,观看2种屏幕后分别为18.9(12.7,20.1)、20.4(15.3,21.9)次/min,2种屏幕观看后都较观看前瞬目频率明显增加(Z=2.82,P=0.01;Z=-2.27,P=0.02),但2种屏幕间无差异;观看类纸屏后视疲劳量表评分较观看前明显降低(P=0.02)且明显低于观看电视屏后(χ2=5.57,P=0.01),而观看电视屏前后量表评分无显著变化;观看类纸屏后看近水平外隐斜度数较看屏幕前增长明显(F=2.87,P=0.049),且明显大于观看电视屏后(P=0.049);观看类纸屏后调节性集合/调节比值(AC/A)相较观看电视屏后更低(χ2=2.99,P=0.03),但观看2种屏幕前后无明显差异;观看2种屏幕后,受检者右眼、左眼及双眼的正相对调节能力(PRA)都较观看前增加(F=11.01、5.01、10.00,均P<0.05),同时观看类纸屏后的双眼PRA较观看电视屏更高(P=0.02)。观看类纸屏后近眼位负融像破裂点,远眼位正融像恢复点较看屏幕前均有增加(P=0.02、0.04),观看电视屏后各融像性功能参数无明显改变。结论:短时间、中等距离观看VDT可引起视疲劳感受及部分双眼视觉功能指标变化;不同类型的VDT可对人眼的视觉功能产生不同影响,观看电视屏比观看低蓝光、无频闪的类纸护眼屏可能更容易引起视疲劳。

  • 标签: 视觉显示终端 视觉功能 视疲劳 对比研究
  • 简介:摘要:新时期,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物质生活质量的需求开始逐步地提高,并向着思想上的需求逐渐延伸。视觉传达设计不仅可以将视觉信息传递给大家,还可以保持有趣、新颖的设计思想。要求设计者具备独特的奇思妙想,一方面是为了满足受众带来心灵和视觉的双重体验,另外一方面是为了提升行业的应用性价值。因此,文章首先提出了需要探究的主要内容,之后,根据当前的创新原则,针对性地制定出科学的创新路径。

  • 标签: 视觉传达设计 视觉思维模式 创新
  • 简介:摘要:视觉传达是一种通过视觉来进行信息传递,便于人们更好的了解信息的基本内涵的思维模式和信息传递手段,视觉设计是视觉内容丰富的有效途径,也是将视觉传达艺术的表现力不断提高的重要方法,本文通过分析和探究视觉传达设计中视觉思维模式的创新问题,寻找有利于思维模式的创新渠道,以期为促进创新思维更好的运用,推动视觉传达设计实现更好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

  • 标签: 视觉传达 创新 设计
  • 作者: 张伟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5-08
  • 出处:《中华眼科杂志》 2021年第05期
  • 机构:天津市眼科医院 天津市眼科学与视觉科学重点实验室 南开大学附属眼科医院 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临床学院 天津市眼科研究所 300020
  • 简介:摘要中枢视觉损伤(CVI)是中枢视觉通路受损,导致视功能障碍的一组症候群,最常见于缺血缺氧性脑病,是发达国家儿童视觉损伤最常见原因,在发展中国家也日见增多。CVI患儿除视功能严重受损外,还常缺少独立生存能力,家庭、社会将为此付出巨大的抚养和教育成本。本文从了解CVI常见病因和临床特征,掌握CVI基本检查方法和意义,重视CVI早评估、早发现和早干预,加强CVI宣传普及预防工作和多学科交叉合作4个方面,强调关注CVI和给予CVI患儿更多、更为有效的关爱。(中华眼科杂志,2021,57:321-325)

  • 标签: 视觉障碍 视通路 膝状体 神经通路
  • 简介:摘要:当前数字媒体技术快速发展,电影、电视、互联网以及手机媒体等传播介质在深度影响这我们的学习与生活,大学生在面对文本信息的同时还要经受住视觉图像的侵袭。视觉文化已成为当代文化的主流形态,“读图时代”要求包括大学生在内的人们具有形象理解、视觉思维重要能力,为了快速的适应这个时代的要求,如何快速的提升大学生的视觉素养是目前高校需要认真思考和面对的事情。本文从加强学校教育、注重多媒体视觉语境的熏陶以及文化责任感与视觉文化的自觉三个方面展开了对视觉文化时代下大学生视觉素养提升路径的研究。

  • 标签: 视觉文化 视觉素养 提升 路径
  • 简介:摘要:随着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技术也得到了全面的改进,视觉传达艺术的方式与内涵也随之产生变化,现代世界艺术的审美标准与创造质量得到了质的提升。文章从联结性、逻辑性、变异性的角度上展开,对于新媒体艺术背景下的视觉传达理念的改变进行分析。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以期为有关工作者提供参考帮助。

  • 标签: 视觉传达艺术 新媒体技术 设计探究
  • 简介:摘要:语言是人类日常生活中最为基本的传播和沟通方式,是人类社会交流中形成的重要系统,而对于设计出来的产品来说,它的艺术本质就是通过一种抽象语言表达出其设计内涵,并成为沟通设计师与使用者的桥梁 。从产品自身来讲,设计语言体现在外在视觉上的形象语义主要包括五方面的因素:造型语言、色彩语言、材质语言、结构语言、布局语言。文中对五种语言做了详细阐述,同时说明了如何把握好设计语言的准确性。

  • 标签: 产品设计视觉语言 形态语言 功能语言 准确性
  • 简介:摘要:当代视觉艺术涵盖包括绘画、摄影在内的平面艺术和电影、电视在内的视频艺术,以“观看”作为交流沟通之方式。当网络新媒体作为媒介传播手段广泛存在于人群、继而影响大众审美、社交、创作后,视觉艺术的范畴被极大地延伸和拓展。人们不再单纯满足于“观看”视觉艺术的成品,那些形成视觉艺术的动手过程、思维碎片、灵感思绪等都不同程度被好奇心和欲望驱使,成为了另一类等待被看见的“视觉艺术”。这些具备“视觉弥散性”的情形,完全可以影像化使之连贯流畅,通晓世人。我国高等教育专业分类中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传统上以经典结构的平面设计为主设课育人。新文科背景和新媒体环境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亟需“动起来”,利用影像思维和手段,进行教学体系的升级调整。本文,旨在探索新媒体环境下连通平面二维和动态三维的综合视觉课程,找到其中的视觉弥合性,建构影像化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通过视频性表达,深化视觉艺术内涵,培养视觉艺术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 标签: 视觉艺术 影像化 视觉传达设计
  • 简介:摘要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 DBS)手术作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具有创伤小、可逆、安全性高、长期疗效显著的优点。DBS手术的麻醉方法包括局部麻醉、清醒镇静、监护下麻醉管理(monitored anesthesia care, MAC)、睡眠-清醒-睡眠(asleep-awake-asleep, AAA)麻醉和全身麻醉,目前关于该手术麻醉管理的研究较少。文章就DBS手术的麻醉管理进展进行综述,介绍DBS手术的适应证、实施过程,总结麻醉方法、麻醉用药、围手术期管理、并发症防治。DBS手术麻醉方法和麻醉用药的选择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未来还需要更多高质量的研究进一步指导DBS手术的麻醉管理。

  • 标签: 脑深部电刺激手术 神经退行性疾病 麻醉 围手术期 并发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观察儿童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迷走神经刺激术机械刺激效应(简称"蜜月期"效应)对后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外科接受迷走神经刺激术治疗的81例儿童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在术后未开机刺激、仅有机械刺激的情况下,患儿癫痫发作频率降低≥50%,定义为存在"蜜月期"效应。所有患儿均接受迷走神经刺激治疗以及为期1年以上的随访(≥2次)。随访内容主要包括患儿癫痫发作控制情况、有无"蜜月期"效应及其持续时间。癫痫发作控制效果采用McHugh量表评估,Ⅰ、Ⅱ级(发作频率降低≥50%)为治疗有效,Ⅲ~Ⅴ级(发作频率降低<50%)为治疗无效。分析不同年龄、性别、病程、病因及有无"蜜月期"对疗效的影响。比较出现"蜜月期"的患儿中,治疗有效者与治疗无效者的"蜜月期"效应持续时间是否存在差异。结果81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81例患儿的随访时间中位数(范围)为27.6(12~47)个月。至末次随访,McHugh分级为Ⅰ级41例,Ⅱ级15例,Ⅲ级9例,Ⅳ~Ⅴ级16例。22例患儿出现"蜜月期"效应,其中Ⅰ、Ⅱ级共16例,Ⅲ~Ⅴ级共6例;"蜜月期"效应的持续时间中位数(范围)为23(10~115)d。比较不同McHugh癫痫疗效分级患儿的性别、年龄、病程、病因及有无"蜜月期"效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出现"蜜月期"效应的患儿治疗有效率为72.7%(16/22),而未出现者治疗有效率为67.8%(40/5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2例出现"蜜月期"效应的患儿中,治疗有效者比无效者的"蜜月期"持续时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位时间(范围)分别为28(11~115)d和13(10~15)d;U=9.000,P<0.01]。结论初步研究未观察到药物难治性癫痫患儿迷走神经刺激术后出现"蜜月期"效应对疗效有影响,但出现"蜜月期"效应的患儿中,治疗有效的患儿"蜜月期"效应持续时间较长。

  • 标签: 癫痫 儿童 迷走神经 治疗结果 机械刺激效应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观察儿童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迷走神经刺激术机械刺激效应(简称"蜜月期"效应)对后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外科接受迷走神经刺激术治疗的81例儿童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在术后未开机刺激、仅有机械刺激的情况下,患儿癫痫发作频率降低≥50%,定义为存在"蜜月期"效应。所有患儿均接受迷走神经刺激治疗以及为期1年以上的随访(≥2次)。随访内容主要包括患儿癫痫发作控制情况、有无"蜜月期"效应及其持续时间。癫痫发作控制效果采用McHugh量表评估,Ⅰ、Ⅱ级(发作频率降低≥50%)为治疗有效,Ⅲ~Ⅴ级(发作频率降低<50%)为治疗无效。分析不同年龄、性别、病程、病因及有无"蜜月期"对疗效的影响。比较出现"蜜月期"的患儿中,治疗有效者与治疗无效者的"蜜月期"效应持续时间是否存在差异。结果81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81例患儿的随访时间中位数(范围)为27.6(12~47)个月。至末次随访,McHugh分级为Ⅰ级41例,Ⅱ级15例,Ⅲ级9例,Ⅳ~Ⅴ级16例。22例患儿出现"蜜月期"效应,其中Ⅰ、Ⅱ级共16例,Ⅲ~Ⅴ级共6例;"蜜月期"效应的持续时间中位数(范围)为23(10~115)d。比较不同McHugh癫痫疗效分级患儿的性别、年龄、病程、病因及有无"蜜月期"效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出现"蜜月期"效应的患儿治疗有效率为72.7%(16/22),而未出现者治疗有效率为67.8%(40/5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2例出现"蜜月期"效应的患儿中,治疗有效者比无效者的"蜜月期"持续时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位时间(范围)分别为28(11~115)d和13(10~15)d;U=9.000,P<0.01]。结论初步研究未观察到药物难治性癫痫患儿迷走神经刺激术后出现"蜜月期"效应对疗效有影响,但出现"蜜月期"效应的患儿中,治疗有效的患儿"蜜月期"效应持续时间较长。

  • 标签: 癫痫 儿童 迷走神经 治疗结果 机械刺激效应
  • 简介:摘 要:目前国内火车站、机场等重要场所的安检大多采用人工肉眼辨别的方法,对危险物品进行识别。其中可能存在识别疲劳等诸多因素造成对危险物品进行误判。本文将提出一种机器视觉的技术,旨在代替人眼进行更高效及精确的针对危险物品及其他进行识别监测。此外可通过对机器进行建库训练,将一些非常见但存在潜在危险的成像图导入库中,便于减少偶然事件的发生,以此加强火车站、机场等重要场所的安全工作。

  • 标签: 机器视觉 X射线成像 安检
  • 简介:摘要:艺术来源于生活,不同的生活经历会有不同的情感表现。不同时期的人们对于美的理解和衡量尺度不同,因此会产生不同的表现方式。本文将以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的长诗《长安古意》为例,从色彩的描绘和动词的使用两个方面出发,基于美学原理的相关知识,感受其视觉化呈现效果。

  • 标签: 长安古意 视觉化呈现 色彩 动词 动态美
  • 简介:摘要;在当前城市设计的过程中,重视城市导向标识设计,出色实现城市导向标识设计中视觉传达作用的发挥,对更好凸显城市导向标识设计价值有积极帮助。本文在观点探讨上,就当前城市导向标识设计过程中的视觉传达进行了观点的阐释和解读。

  • 标签: 城市导向标识设计 视觉传达 研究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基于机器视觉的智能实时停车场摄像头,能对整个停车场的停车服务进行实时采集和处理,根据程序内嵌算法,对不同角度,不同光暗程度的停车位进行计算,分析出停车场内的所有车位信息,判断是否有空车位存在并确定空车位位置,服务需要停车的司机快速找到可以停车的位置,并通过导航地图指引车主前往停车位,路上可以为车主实时计算出最优路线,减少找停车位需要的时间,并达到社会公共资源最大利用化。

  • 标签: 图像识别 车位 导航 实时计算
  • 简介:摘要: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新媒介科学技术也进行了全方位的提升,视觉表达艺术作品的方法和内容也相应的改变,现代世界艺术作品的审美水平和创作品质得以有质的提高。本文主要在联结性、逻辑性、变异性的视角上进行,并针对新兴媒介与艺术背景下的视觉艺术表达理念的变化展开了剖析。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以期为有关工作者提供参考帮助。

  • 标签: 视觉传达艺术 新媒体技术 设计
  • 简介:摘要:在2018年发布的《神经重症康复中国专家共识(中)》意识康复技术部分中提到正中神经电刺激与经颅直流电刺激均可以促进患者意识神经网络恢复重建,目前对于经颅直流电刺激结合正中神经电刺激的研究较少,本文通过对经颅直流电刺激和正中神经电刺激在意识障碍方面的应用进行讨论,希望能够为意识障碍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新思路。

  • 标签: 意识障碍 经颅直流电刺激 正中神经电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