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单纯血浆置换血浆置换联合胆红素吸附治疗重症肝炎的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82例重症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平均分成两组,分别命名为实验组和参照组,参照组患者行单纯血浆置换术,实验组行血浆置换联合胆红素吸附治疗,每组各41例患者,于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和治疗有效率。结果: 治疗有效率:实验组高于参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单纯血浆置换 血浆置换联合胆红素吸附 重症肝炎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讨人工肝血浆置换联合胆红素吸附治疗重症肝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从我院2016年4月—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重症肝炎患者中抽取80例进行讨论,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组,其中40例接受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治疗(对照组),另40例接受人工肝血浆置换联合胆红素吸附治疗(研究组),观察比较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治疗总疗效90.00%高于对照组60%,数据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PT、Cr、NH3、AST、ALT、TBIL低于对照组,CHE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结论临床治疗重症肝炎可考虑首选人工肝血浆联合胆红素吸附治疗,安全且高效,值得推广。

  • 标签: 重症肝炎 胆红素吸附 人工肝血浆置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重血浆吸附联合血浆置换在重症肝炎中的疗效。方法:研究时间轴设置为 2017.1-2019.12,纳入我院共 30例重症肝炎患者,将其作为此次研究的人群。以随机数字表法均等分组,依次设为对照组( n=15)以及观察组( n=15),分别开展血浆置换以及双重血浆吸附联合血浆置换。以肝功能、不良反应为指标评价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肝功能指标变化与对照组差异显著( 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 P>0.05)。结论:对重症肝炎患者开展双重血浆吸附联合血浆置换,可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且安全性高,疗效确切。

  • 标签: 双重血浆吸附 血浆置换 重症肝炎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研究肝衰竭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治疗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 本次将我院2021年1-12月收治的40例肝衰竭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均采取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方法治疗,并在此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方法,进一步对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1)本次40例患者中,显效11例、有效2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7.50%。(2)护理后与护理前比较,观察组的躯体功能、物质生活状态、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四项生活质量指标评分均明显更高,护理前后数据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衰竭患者采取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治疗的疗效理想,通过综合护理干预方法的实施,能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值得推广及应用。

  • 标签: 肝衰竭血浆置换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 综合护理干预方法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浆胆红素吸附在高胆红素血症中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高胆红素血症患者3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接受血浆吸附治疗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血浆胆红素吸附治疗,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及两组患者胆红素、治疗结局。结果经治疗后,治疗组血浆吸附治疗后血清TBIL明显下降,PTA明显上升(P<0.05),ALT和PLT水平下降程度不明显。两组治疗后TBIL均有所下降,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以治疗后2周最为明显,表明血浆吸附治疗2周对血清胆红素的清除能力最强

  • 标签: 血浆胆红素吸附 高胆红素血症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和分析在治疗慢性重症肝炎疾病中应用序贯应用血浆置换联合血浆吸附方式的最终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7年4月-2019年2月收治的54例患者作为本次课题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其一是Z组,其二是H组,每组患者均27人,Z组患者采用序贯应用血浆置换联合血浆吸附方法治疗,H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即单纯的血浆置换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患者的最终治疗效果。结果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指标,发现Z组患者指标恢复情况更好;同时Z组患者的总治疗效率高于H组,两组患者数据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慢性重症肝炎疾病中应用序贯应用血浆置换联合血浆吸附方式具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患者的PT、PTA、ALT、TBA、TP等各项指标均得到了显著好转,因此值得在现代临床医学中广泛应用和推广。

  • 标签: 序贯应用血浆置换联合血浆吸附 慢性重症肝炎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血浆置换、半量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吸附(DPMAS)、先等量血浆置换联合DPMAS、先DPMAS再联合等量血浆置换4种人工肝模式治疗肝衰竭的经济学特点。方法用Treeage pro 2011软件构建决策树模型,针对肝衰竭患者早、中、晚期分别计算并比较4种不同治疗模式的成本效果比值及增量成本效果值,且对该模型进行敏感性分析;数据来自课题组前期研究结果。结果肝衰竭早期患者的人工肝治疗,半量血浆置换联合DPAMS方案成本效果比值为89 547.79,增量成本效果值为34 665.34,低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加的成本具有成本效果优势;肝衰竭中、晚期,先DPMAS再联合等量血浆置换的方案,成本效果比值分别为122 865.5、284 334.97,增量成本效果比值分别为70 744.55、75 299.48,小于3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加的成本可以接受,有经济学优势。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基础分析结果可靠。结论对于早期肝衰竭,半量血浆置换联合DPAMS方案最具成本效果优势;而对于肝衰竭中、晚期,采用先DPMAS再联合等量血浆置换是最为经济的人工肝治疗方案。

  • 标签: 肝衰竭 肝,人工 血浆置换 经济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血浆置换治疗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在2022年5月-2023年6月期间,选取肝硬化患者30例纳入研究样本,采用随机数字表方法分为对照组(15例,单纯采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方法治疗)和观察组(15例,采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血浆置换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明确最佳治疗方案。结果:经不同治疗,观察组肝功能生化指标改善明显,生存率明显较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 血浆置换 肝硬化 肝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 总结1例肝衰竭患者行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血浆置换术治疗的护理体会。方法 根据1例行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血浆置换术治疗的患者的病程特点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及时准确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以及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措施,根据病程进展,更改相应护理措施,并保证护理措施落实的有效性。结果 实施上述有效的护理,患者顺利行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血浆置换术治疗,治疗后患者胆红素较前下降,精神明显好转,皮肤黄染较前改善。结论 通过制定个性化护理措施,保证血浆置换术+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治疗肝衰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才能够有效的缓解不良症状,最终提升患者的健康水平。

  • 标签: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联合血浆置换术 肝衰竭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实施双重血浆吸附血浆置换联合治疗法的效果进行观察。方法: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数为42例(2021.01-2022.10),随机分配为对照组(血浆置换)和观察组(双重血浆吸附联合血浆置换),各21例。结果:血清总胆红素指标、炎症因子水平低于对照组,血清白蛋白及凝血酶原活动度、治疗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疾病治疗中实施双重血浆吸附联合血浆置换治疗措施,疾病治疗效果显著。

  • 标签: 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 双重血浆吸附 血浆置换 肝功能 炎症因子水平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术(DPMAS)治疗肝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1~11月在我院治疗的43例肝衰竭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术治疗)和对照组23例(血浆置换治疗)。对治疗前后的实验室指标进行综合分析。结果①治疗组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比治疗前明显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LB治疗前后相比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后TBIL、ALT、PTA比治疗前明显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LB治疗前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两组ALB、TBIL、ALT、PTA治疗后下降率无明显差异。结论经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术治疗总胆红素下降能达36.95±11.91%,ATL下降达39.36±19.47%,改善PTA,白蛋白稍下降,5.04±4.28%,与血浆置换术比较,可取得相同的疗效,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可术后输少量白蛋白,是治疗肝衰竭有效的、安全的方式,值得推广。

  • 标签:
  • 简介:目的总结我中心对心脏术后出现高胆红素血症患者使用血浆置换治疗的经验。方法2012年2月-2014年7月2800例心脏术后的患者中,有6倒(0.2%)出现肝功能衰竭,并出现持续严重高胆红素血症,对这6例患者进行血浆置换治疗。患者均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包括心功能不全、肾功能衰竭及呼吸衰竭。结果6例患者共进行10次血浆置换治疗。每次血浆置换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TB)、结合胆红素(CB)、谷丙转氩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有一定的下降,其中TB和CB下降可显著下降(具体结果加P值);血细胞、白蛋白、肾功能、电解质变化不明显。在治疗1-2次后3例患者治疗有效,TB在数天内降至100umol/L左右(P〈0101),余3例患者胆红素升至治疗前水平。6例患者中4例死亡(2例成功更重要,应该写:经过血浆置换治疗,2/6例最终抢救成功,….出院?)。结论心脏术后出现严重高胆红素血症常的患者预后差,血装置换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清胆红素,对预后的影响仍需进一步研究。

  • 标签: 血浆置换 心脏术后 高胆红素血症 多脏器功能衰竭
  • 简介:对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一直是比较棘手的问题.我院自2000年以来先后对30例高胆红素血症的重型肝炎患者进行血浆置换(PE)治疗.在缩短治疗时间、加快黄疸消退、提高患者生存率方面取得较好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标签: 重型肝炎 高胆红素血症 血浆置换 治疗 疗效观察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心脏术后高胆红素血症开展血浆置换治疗的临床效果及相应护理措施。方法 抽取40例心脏术后高胆红素血症患者,源自于2020年1月~2022年5月本院接诊,均接受血浆置换治疗,根据护理措施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2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研究组强化护理措施,就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组间比较。结果 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风险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心脏术后高胆红素血症行血浆置换治疗的患者具有积极意义,同时开展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其不良反应风险,可临床推广。

  • 标签: 心脏术后 血浆置换 高胆红素血症 护理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plasma exchange combined with dual plasma molecular adsorption system,PE+DPMAS)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epatitis B virus 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 HBV-ACLF)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差异。方法纳入2014年6月至2018年1月于泸州市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住院并进行PE+DPMAS治疗的114例HBV-ACLF患者,依据不同肝病基础分为A、B和C型;回顾性分析患者PE+DPMAS治疗前及治疗后48 h的实验室指标和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 MELD)评分,以及患者90 d预后情况。统计学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非参数检验、方差分析、χ2检验。结果A型(22例)、B型(39例)和C型(53例)患者临床分期以早期(7、17、24例)和中期(8、14、20例)为主。PE+DPMAS治疗前,3组患者的丙氨酸转氨酶、前白蛋白、白蛋白、肌酐、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凝血酶原活动度和MELD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E+DPMAS治疗后,A型患者的丙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MELD评分、前白蛋白、白蛋白和凝血酶原活动度较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5.104,t=5.555、4.974、4.481、7.984、-5.396、-2.784、-6.752,均P<0.05);B型患者丙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和MELD评分下降,前白蛋白和凝血酶原活动度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5.428,t=4.867、4.405、4.179、6.186、-6.290、-4.533,均P<0.01),C型患者丙氨酸转氨酶、前白蛋白和总胆红素较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5.723,t=-2.525、2.462,均P<0.05);3组患者治疗前后肌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型患者住院时间最短[(17.95±5.92) d],C型患者最长[(25.77±7.02) d] ,B型患者为(21.79±6.72)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317,P<0.01)。随访90 d后,A型患者死亡4例(18.18%),B型患者死亡9例(23.08%),C型患者死亡25例(47.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15,P=0.013)。结论PE+DPMAS治疗对A型、B型HBV-ACLF患者疗效较好,对处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C型HBV-ACLF患者疗效欠佳。

  • 标签: 肝炎病毒,乙型 预后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 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 分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浆置换治疗新生儿极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12月我院NICU行血浆置换治疗的极重度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的临床资料,比较血浆置换前后患儿血清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白蛋白、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血钠、血钾、血钙、血糖、凝血及治疗过程中平均动脉压的变化。结果共纳入符合条件的18例患儿,患儿治疗前总胆红素峰值为(571.2±113.3)μmol/L,治疗后总胆红素为(235.8±66.7)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胆红素换出率为(58.5±8.4)%;血浆置换前后患儿的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钠、血钾、血氯、血钙、血糖、白蛋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患儿血浆置换过程中无过敏反应、低血压、血浆分离器或管路凝血等不良反应。结论血浆置换能快速、有效、安全地清除血清胆红素,可能成为新生儿极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新的治疗方法。

  • 标签: 血浆置换 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 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