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置换与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术治疗肝衰竭临床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血浆置换与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术治疗肝衰竭临床研究

米海燕张宝文罗湘俊张圆雷香丽费良玉

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肾内科湖南衡阳421000

摘要:目的:探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术(DPMAS)治疗肝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1~11月在我院治疗的43例肝衰竭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术治疗)和对照组23例(血浆置换治疗)。对治疗前后的实验室指标进行综合分析。结果:①治疗组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比治疗前明显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LB治疗前后相比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后TBIL、ALT、PTA比治疗前明显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LB治疗前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两组ALB、TBIL、ALT、PTA治疗后下降率无明显差异。结论:经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术治疗总胆红素下降能达36.95±11.91%,ATL下降达39.36±19.47%,改善PTA,白蛋白稍下降,5.04±4.28%,与血浆置换术比较,可取得相同的疗效,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可术后输少量白蛋白,是治疗肝衰竭有效的、安全的方式,值得推广。

肝衰竭是多种因素导致的肝脏合成、解毒、排泄和生物转化等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或失代偿,病死率为73.9%[1],肝对肝衰竭的治疗作用已得到了临床的认可,其中血浆置换(plasmaexchange,PE)应用最为普遍,但使用受局限,近年来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术治疗渐被临床广泛使用,我院自2014年1~11月对20例肝衰竭患者进行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术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就其临床疗效、可行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4年1-11月我院共收治肝衰竭患者43例,均符合《肝衰竭诊疗指南2012版》[2]中肝衰竭的诊断标准。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术治疗)20例,男13例,女7例;平均年龄(46.7±11.5)岁。其中慢性肝衰竭3例;亚急性肝衰竭6例;慢加急性肝衰竭7例;急性肝衰竭2例;急性肝、肾衰竭2例;对照组(血浆置换治疗)患者23例,男14例,女9例,平均年龄(46.3±12.2)岁,其中慢性肝衰竭4例;亚急性肝衰竭7例;慢加急性肝衰竭8例;急性肝衰竭2例;急性肝、肾衰竭2例。

2方法

2.1设备与材料:①机器:采用CRRT机或血透机联合单泵或两台单泵进行治疗;②耗材:采用威高血浆分离器、健帆BS330胆红素吸附器、健帆HA330-II吸附器;血管通路采用股静脉置管。

2.2操作方法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术:经股静脉穿刺引出全血,经血浆分离器分离出血浆和血细胞,将血浆流经S330胆红素吸附器、健帆HA330-II吸附器,再与血细胞混合输入患者体内,根据病情及凝血功能情况决定使用抗凝剂,根据患者病情决定人工肝治疗频率与次数。每次治疗时间为3h,血浆吸附量为5400ml,血流速度1200ml/min,血浆流速为血流速度的1/3~1/4为宜。

血浆置换方法:经股静脉穿刺引出全血,经血浆分离器分离出血浆和血细胞,丢弃血浆,输入异体新鲜血浆,与血细胞混合输入患者体内.地塞米松5mg静脉注射,盐酸西替利嗪5mg口服预防过敏治疗。血流速度100~150ml/min,血浆分离速度20~30ml/min。血浆置换量(2000±500)ml/次,每次治疗时间为2.5h。

2.3检测指标及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胆红素、血清白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谷丙转氨酶为临床实验室数据,同时观察治疗后实验指标的变化,进行治疗效果的评价。

2.4.统计学方法

数据用SPSS18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结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

独立样t检验。组内治疗前后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两组治疗前后实验指标的比较

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比治疗前明显下降,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比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B治疗前后相比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3.2两组患者治疗后实验指标下降率对比

两组患者治疗后ALB、TBIL、ALT下降率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A上升率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

4.讨论

肝脏是机体解毒、合成、能量代谢的重要器官,肝衰竭时,常常合并严重的胆红素代谢紊乱,高胆红素血症可以直接对中枢系统产生严重影响,同时累及肾脏、凝血功能、心血管系统等,目前血液净化技术已广泛的应用于肝衰竭的辅助治疗。

本组资料显示治疗组及对照43例患者经血浆置换、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术治疗后,TBIL、ATL、PTA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两组之间下降率无明显差异,说明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术及血浆置换可取得相同的治疗效果,因此,血浆置换和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术都是治疗肝衰竭有效的方式[3-5]。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术治疗作为人工肝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快速去除大量的胆红素,改善肝功能,中断其对肝脏的进一步损害,从而给肝细胞提供一个相对良好的再生环境,使肝细胞能够尽早再生。本文结果表明,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术在在清除胆红素方面效果明显[6],但轻度降低血浆白蛋白,可能与吸附柱非特异性吸附少量白蛋白相关,可术后补充少量白蛋白,克服了血浆用量限制、血浆过敏、输血感染风险等[7]不良反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人工肝治疗手段,能为更多的肝衰竭和高胆红素血症患者及时提供了人工肝支持治疗,有进一步扩大研究和推广应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葛宗成,许慧阳,侯为顺,喻艳林,章顺国.不同类型肝衰竭临床特点及其转归相关危险因素分析.临床肝胆病杂志,2009;25:352-354.

[2]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重型肝病与人工肝学组.肝衰竭诊疗指南[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6,14(9):643-646.

[3]苏春雄雷任国兰玲鲜程万里,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术治疗肝衰竭的疗效观察,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4Oct;31(5)

[4]刘凤华,贺玉凯,李庆方,王思奎,不同人工肝方法治疗乙型肝炎肝衰竭的疗效对比分析,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3年7月8日;21(19):1871-1876,ISSN1009-3079(print)ISSN2219-2859(online)

[5]刘传苗徐静张莉翟蕙,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临床分析,实用肝脏病杂志2012年6月第15卷第3期JClinHepatol,Jun.2012.Vol.15No.3

[6]王英杰.人工肝在肝衰竭中的应用与评价[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3,16(1):20-21.

[7]PlessG.Artificialandbioartificalliversupport.Organogenesis,2007,3(1):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