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时期蒙古人的西征和扩张以厦由此形成的政治格局,致使亚欧陆地境域获得全面开放,加之东西方驿站通道的设置及伊利汗国与廷始终保持着陆、海两道的密切联系,乃使这一时期中国与波斯的交往,较之以往大为拓展。而这时特殊的政治环境,又为大量波斯地区的回回人自觉或不自觉地东向迁移提供了便捷的条件。可以说,·时期中国与波斯间的人口往来,始终未曾间断。而随着他们的东来,波斯地区的学术、技艺等亦随之传播到元朝,因而大大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容,并对元代中国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 标签: 元代 波斯地区 人口往来 文化交流 中国
  • 简介:一、蒙古先民之服饰及其与周边民族服饰之关系形成蒙古民族的核心部落是蒙古人——室韦人——达怛人(鞑靼人)。《旧唐书》称其为“兀室韦”。在突厥、回鹘统治时期(公元7-9世纪),兀室韦还在额尔古纳河(望建河)流域。这时期的蒙古部落主要活动在今大兴安岭地区的深山密林中,主要从事渔猎业和牲畜饲养业等,经济活动具有游动性和不稳定性,同时受其自然条件的限制,居住方式为“巢居”、“穴居”等。其服饰也同他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及所从事的经济活动紧密相关:以皮服为主。“夏则城居,冬逐水草,多略貂皮……男女悉衣白鹿皮襦祷”,“食肉衣皮……皆捕貂为业,冠以狐貂,衣以鱼皮”。

  • 标签: 民族服饰 蒙古族 蒙元时期 大兴安岭地区 蒙古部落 经济活动
  • 简介:大量实物、图像和文献史料表明,元朝时期蒙古族具有鲜明北方游牧民族特色的服饰式样对当时的中国社会服饰行用状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且蒙古服饰并没有随着元帝国的崩溃而在汉地艄声匿迹,相反却以不同形式在明代社会中广泛传播流用。本文拟对服饰的诸种样式在明代的行用状况进行宏观性考察,并尝试对其行用阶层人群以及行用原因、社会心理等等问题进行初步考辨。本文作为一篇概说,希冀勾勒出服饰在明代的使用以及演变之脉络。

  • 标签: 明代社会 服饰 蒙元 文献史料 中国社会 民族特色
  • 简介:蒙古族在其杰出首领成吉思汗的带领下迅速崛起,并发动了一系列扩张战争。公元1205年,成吉思汗征西夏,派部下“纵兵躏瓜、沙诸州。纯佑不敢拒。”①此次蒙古首次出兵侵掠沙州,西夏国主李纯佑竟丝毫不敢抵抗。宋嘉定十七年(1224年)五月,成吉思汗征中亚而还,得知西夏遣使与漠北诸部结好以拒蒙古,遂亲自率军进攻沙州。西夏守将籍辣思义假降设伏,挫败蒙古。

  • 标签: 经营 敦煌 蒙元 成吉思汗 蒙古族 西夏国
  • 简介:本文是作者继《元朝的特性——元史若干问题的思考》和《论金元皇权与贵族政治》之后又一篇从宏观上讨论元朝政治形态的作品。文章认为,作为中国古代第一个由北方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元朝政治最基本的特征是其'家天下'政治形态,而这可能也是理解元朝政治最关键的一把钥匙。其具体表现,主要是皇权(含汗权)独尊,臣僚奴化,宗亲分封,家臣执政。尽管中国历代王朝从广义上讲都是'家天下'政权,但王朝在这方面无疑属于比较突出和明显的一例,并且其内容带有一些来自草原游牧民族的特殊性。这些内容多少不等地对明朝政治产生了影响,与汉地制度、意识形态领域内既有的尊君、忠君倾向相结合,共同成为明朝极端君主专制集权制度的来源。

  • 标签: 蒙元 哈剌出 那颜 元王朝 孛斡勒 兀鲁思
  • 简介:<正>金交战期间,北方各地官办庙学大多兵毁,因而在很长时期内出现教育的衰败情形。因此,元史学界中一向有人不是将时期的教育发展与战乱破坏、办学艰难、科举不兴以及民族压迫等各种问题不作分析,混而一谈,以为时期毁弃文化,漠视教育,对教育发展作出过低估计,就是对于这一时期的教育发展认识不清,作出乐观的过高估计。为此,本文拟将详尽引用山西地区官办庙学的有关史料,以期学界从中得出较为准确、客观的结论。

  • 标签: 蒙元时期 庙学 达鲁花赤 山西地区 西京路 县尹
  • 简介:1255年、1258年和1281年,在中原佛僧的发难下,由蒙古最高统治者亲自主持了3次佛道辩论会,结果均以全真道的败北而告终。究其起因,学界多从佛道双方矛盾的角度分析,而将蒙古统治者单纯地视为仲裁者。我个人以为,该观点并未真正揭示出这一历史事件的内幕,因为在政局尚未完全稳定的当时,佛道学说的真伪、寺观的归属权问题,很难促成如此高规格的活动。对佛道双方而言,事件和结局便可以说明对峙双方所追求的目标,但就蒙古高层统治者而言,他们所要达到的目的,显然要远远超出议题的本身。从全真道屡屡失利的情况看,说明它不仅是佛教的对立面,同时也暗示了统治阶层对它的否定态度。因此,全真道是问题的症结所在,了解全真道当

  • 标签: 全真道 邱处机 成吉思汗 老子化胡经 长春真人西游记 统治者
  • 简介:燕只吉部是弘吉刺部的分支之一,元代汉文文献中又写作燕只吉台、燕只斤、燕只吉或晏只吉,在波斯语文献中拉施特写作额勒只斤,均是此部落的不同译名。帖速家族的地位与声望虽远不及四杰家族,但在时代也具备一定的影响力。本文通过对波斯语文献《史集》与汉文文献的解读,考察燕只吉部帖速家族在伊朗与汉地不同的政治命运与文化面貌。

  • 标签: 汉文文献 蒙元时期 史集 燕只吉台 合赞汗 波斯语
  • 简介:时期译《甘珠尔》及佛经跋诗浅析双福(Songkor)文《甘珠尔》为译两大佛经丛书之一。“甘珠尔”一词,藏语义为佛语部,包括三藏经典中的经、律二部。论部另辑于《丹珠尔》中。该丛书的翻译曾参考梵文、回鹘文、西夏文、汉文、藏文佛典,历经、明、清...

  • 标签: 《甘珠尔》 《米拉日巴传》 成吉思汗 林丹汗 松赞干布 达赖喇嘛
  • 简介:遗民是一个时代与政权更替相伴而生的群体。金元都是北方民族统治王朝,金元之际的金遗民处于两个北方民族政权交替之际,而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与其他时代具有不同的特性,北方民族政权治下的汉人士大夫和各北方民族士大夫逐渐统一在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文化系统下,该时期的遗民具有不同于其他时期的个性,不再束缚于“华夷之防”的藩篱之内,彻底打破以“种族”区别政权的界限,以更加务实的“有道则见”的观点看待异族王朝,金治下的各行政区域内遗民表现不尽相同,具有师承、父子等关系的人选择也迥然各异,此即为文章研究的主线。在此基础上,对比前人对突出人物,如元好问、郝经、耶律楚材等人的研究,尝试得出新见解。

  • 标签: 遗民 地域文化 科举 民族融合
  • 简介:景教在中國傳播中沿襲了東方教會傳統,注重聖詠音樂的獨特魅力和交流效果。《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記録了公元744年來自敍利亞的新主教佶和到達中國後與景教寺院十七名僧侶前往皇家别宫舉行宗教儀式即祈禱歌詠表演活動,使音樂素養較高的唐玄宗對景教從此刮目相看,提高了景教在中國傳播的地位。本文對此進行研究,針對學術界關於景教詠唱音樂來自拜占庭和敍利亞的兩種説法,作者認爲基督教東方教禮儀經文和音樂傳統都始於敍利亞,但它不是在一個封閉環境中由單一民族形成的,而是吸收融合了幾種有特徵的東西方教曲調,有着共通性。作者分析對比了唐代景教、祆教、摩尼教的頌讚音樂,認爲唐玄宗有可能汲取了景教音樂納入道教音樂儀制。最後,文章勾勒了元代景教教會詠唱音樂傳播的大致面貌。

  • 标签: 唐代 元代 景教 音乐
  • 简介:明代胡广《胡文穆公文集》卷一九《记高昌碑》一文中,载有陈诚于高昌获得的《大唐故伊西庭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刑部尚书宁塞郡王李公神道碑》。这是研究安史之乱后北庭与河西的极为重要的文献。根据碑文内容可知,李忠出身河东,原为河西节度使杨志烈的亚将。凉州陷落后,河西节度使杨志烈赴北庭徵兵,被伊西北庭留后周逸害于长泉驿。随后李忠率领河西军将为杨志烈报仇,枭首周逸,也实现了河西势力对于伊西北庭的控制。自大历二年起,李忠正式出任伊西北庭节度使,至其贞元元年去世,主政北庭十八年。其间,唐朝使者分别于大历二年、五年、八年及建中三年到达北庭。李忠也实现了为唐朝坚守的目标。

  • 标签: 李元忠 曹令忠 北庭 河西 杨志烈
  • 简介: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帝国,恢复汉唐衣冠文物制度,号称“胡风”一洗殆尽。其实并不尽然。无论是明代的制度建设,还是明朝人的日常生活,无不受到遗俗的影响,风俗确乎存在着因袭难变的一面。风俗因袭难变的面相,转而又可证明“国家”认同与“文化”认同并非存在着统一性,且各民族之间的物质与文化交流,存在着一种双向交融的倾向。至于“崖山之后再无中华”之说,仅仅说对了一半,即崖山之后的华夏文化,已经不再如同宋代以前的华夏文化,但并不证明崖山之后中华文化已经沦丧殆尽,而是变成了一种经历、汉乃至满、汉融合之后的华夏文化。

  • 标签: 明代 日常生活 蒙元 遗俗 文化交融
  • 简介:在蒙古文报刊史上,清末吉林省出刊的《话报》(Mongγolüge-ünbodorol)因创刊早、出刊时间较长而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1986年,我在编著《建国前内蒙古地方报刊考录》(内蒙古图书馆印行,1987年)时曾为该刊写过约400字的提要。就目前所知,这大概是国内对该报的首次介绍。1999年12月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蒙古文报刊简史》(Mongγolsoninsedkül-ünteükentoimo,文),内中关于《话报》的篇幅达27页之多,而且利用了蒙古国学者德力克先生的研究成果,大大丰富了我们对该刊的了解。但同时,一些说法也使我产生了疑问。承特古斯朝克图先生热情帮助,

  • 标签: 内蒙古图书馆 吉林省 蒙古地区 蒙文名称 蒙古文 《全国蒙文古旧图书资料联合目录》
  • 简介:《俄关系》是苏联东方文献总编辑部1987年推出的一部论述俄关系史的新著,作者Ш.Б.奇木德道尔吉耶夫,责任编辑М.И.戈尔曼,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审订出版。全书共6章,233页,约20万字,按年代顺序论述了13—20世纪初的俄关系史。

  • 标签: 俄蒙关系 蒙古学 东方学 俄国 沙皇政府 世纪初
  • 简介:本文通过对敦煌本李华《求序》和李良《荐(求)表》的校录和对李华任司封员外郎时地的考订,重新确定了《求序》和《荐表》写作的具体时间与地点,由此否定了余嘉锡认为《求》作者系代宗朝翰林学士李翰的结论,并认为《求》的作者很可能为肃代之时“前信州司仓参军”李瀚或李翰,而并非一时名人。

  • 标签: 蒙求 李华 李翰 敦煌本 余嘉锡
  • 简介:<正>蒙古游牧社会,从理论上讲是能够在经济上自给自足的,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在明代,蒙古人的确达不到自给自足,总是需要一些诸如谷物、豆类等食物,以及他们自己不能生产或至少是非常缺乏的各种手工业品,尤其是纺织品和家庭生活用具。他们无论是通过贸易还是越境抢掠,始终试图从汉地得到这些东西。明朝官方认为,汉地无求于蒙古,与蒙古贸易无益于汉地,如果说允许蒙古与明贸易,

  • 标签: 蒙古人 蒙古贵族 明朝 明政府 马市 汉蒙贸易
  • 简介:佑学术”不仅体现了北宋蜀学、洛学、朔学三大学派的某些相同的经学思想,而且辐射到了文学、史学、制度等多个文化层面,是佑党人用来排斥“荆公新学”、废弃熙丰新法的理论依托。绍圣以后,“佑学术”遭致严厉禁锢,也成了“绍述”新党排斥政敌的一个专门术语。南宋士大夫在反思北宋覆亡的历史过程中,却以一种过於偏执的认同,以及简单的二分法和柔性叙事的手段,展开了以“佑学术”为判断标准的历史叙事:并将“佑学术”视为宋代进入“后三代”的重要标志,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实,从“佑学术”的形成与被禁,到“佑叙事”的展开,均与朋党之争息息相关,典型地体现了宋代士大夫优劣杂陈、得失参半的政治文化性格。

  • 标签: 元佑学术 元佑叙事 朋党之争 政治文化性格
  • 简介:我小时没有进过私塾,不过多次听表叔教堂妹坤秀读《百家姓》,顺口溜了好几遍,记得半本答得出“丁宣贲邓”之后是“郁单杭洪”。后来翻阅《三字经》,记住其中的“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当了教师也就奉此为座右铭,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夙夜匪懈,终身实行。

  • 标签: 《百家姓》 《三字经》 顺口溜 私塾 教师
  • 简介:在印度诸多民间故事集中,《五卷书》(pancatantya)是最负盛名而且影响较大的童话寓言集。据有关学者统计,从公元6世纪至本世纪20年代它被译过15种印度语言、15种亚洲语言、两种非洲语言、22种欧洲语言,共有200余种变文①。《五卷书》有许多变异本和传本,并产生和形成于不同时代。梵语文学史上把印度古代梵语文学分为吠陀时期(公元前15世纪—前5世纪)、史诗时期(公元前4世纪—3、4世纪)和古典梵语文学时期(公元1世纪—12世纪)等三个时期。《五卷书》的产生和形成时期几乎贯穿了整个古典梵语文学时期。印度人把《五卷书》称为Nitisastra,在这里IIiti可以译为“道德”、“道理”、“正道

  • 标签: 《五卷书》 民间故事 格言诗 蒙古人民 察哈尔 蒙古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