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火箭军医学特色中心肝胆外科2014年5月至2019年12月14例采用Glisson横断切除巨大中肿瘤患者的资料,均未出现肝功能衰竭,中出血量400~1 200 ml;术后住院时间9~20 d;围手术期再次手术1例,再手术原因为创面出血;术后胆漏3例,经通畅引流后拔除腹腔引流管。本研究结果表明,Glisson横断在巨大中肿瘤切除中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 简介:摘要腹腔镜解剖切除是被公认难度较大的切除手术方式之一。因其位置与解剖特点,行解剖切除时存在显露不佳、操作困难、解剖复杂、切除平面难以确定和断容易出血等问题。笔者在行腹腔镜解剖切除时病人常规采取左侧半卧位,将Trocar布局整体向右季肋区偏移,根据术前三维重建个体化选择适宜的解剖方式,由Ⅵ和Ⅶ间平面开始离断肝脏,以垂直方向寻找和显露右静脉主干,然后以右静脉作为内路标指引实质离断。笔者临床经验表明:通过选择合适手术策略能有效降低腹腔镜解剖切除难度、提高手术安全性和可控性,同时保证肿瘤根治性效果。

  • 标签: 肝肿瘤 肝Ⅶ段 解剖性肝段切除术 策略 腹腔镜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开腹和腹腔镜Glisson横断式解剖切除治疗肝细胞癌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3月—2015年11月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行Glisson横断式切除的138例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45例行腹腔镜手术者设为腹腔镜组,93例开腹手术者并根据倾向性评分最临配比选取其中45例设为开腹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手术情况、应激指标、肝功能指标以及术后生存率,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患者5年预后的影响因素。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腹腔镜组手术时间、中出血量、输血病例、并发症病例、术后进食时间、拔除引流管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219.48±53.61) min、(208.53±39.74) mL、2例、3例、(3.62±0.51) d、(4.73±0.85) d、(10.59±1.37) d,开腹组分别为(185.37±46.92) min、(267.49±35.83) mL、8例、10例、(4.56±0.73) d、(5.29±0.94) d、(13.87±1.68) d,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腹腔镜组的皮质醇、去甲肾上腺素、C反应蛋白、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白蛋白水平分别为(258.39±30.76) ng/mL、(66.78±7.31) ng/mL、(28.39±3.45) μg/mL、(66.51±7.14) U/L、(73.39±7.85) U/L、(20.67±2.74) μmol/L、(37.52±6.48) g/L,开腹组分别为(316.92±37.51) ng/mL、(75.63±8.39) ng/mL、(38.47±4.56) μg/mL、(82.39±9.06) U/L、(94.05±9.74) U/L、(22.93±3.18) μmol/L、(34.65±5.87) g/L,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腹组与腹腔镜组术后1、3、5年总生存率、无瘤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显示,HBsAg阳性、Child-Pugh分级、甲胎蛋白、肿瘤直径是影响患者5年预后的危险因素(HR=6.627、7.518、5.143、4.881;95%CI:1.516~9.738、2.382~12.495、3.078~6.249、1.925~7.723;P<0.05)。结论在选择性肝细胞癌病例中采用开腹和腹腔镜Glisson横断式切除的远期疗效一致,但腹腔镜手术能减少中出血量、输血病例及并发症,利于及早拔除引流管和进食,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应激反应,促进肝功能恢复,因而近期疗效更佳。

  • 标签: 癌,肝细胞 肝切除术 腹腔镜 疗效比较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辅助腹腔镜解剖切除(Lap-S8)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湖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8例肝癌(7例肝细胞癌、1例内胆管细胞癌)行3D打印技术辅助Lap-S8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男7例,女1例;中位年龄为56.5岁,年龄范围为49.0~80.0岁。8例肝癌病人中,6例行腹腔镜解剖切除,1例行腹腔镜解剖腹侧亚切除,1例行腹腔镜解剖背侧亚切除。8例病人均采用3D打印技术辅助术前评估和中导航。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术后情况。(3)随访情况。采用门诊、互联网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病人术后生存及肿瘤复发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1年3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结果(1)手术情况:8例病人均顺利完成3D打印技术辅助Lap-S8,无中转开腹。8例病人手术时间为(216±41)min,门阻断时间为(56±11)min,中出血量为75 mL(50~300 mL)。8例病人无中输血,手术切缘均为阴性。(2)术后情况:8例病人术后住院时间为(9±3)d。8例病人均未发生术后出血、胆瘘、脓肿和腹腔感染等并发症。(3)随访情况:8例病人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0~24.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2.5个月。随访期间,8例病人中,1例术前诊断为复发性肝细胞癌病人于术后5个月发生肿瘤复发,病人再次行腹腔镜手术,并采用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和靶向治疗后带瘤生存;其余7例病人无肿瘤复发。结论3D打印技术辅助Lap-S8安全、可行。

  • 标签: 肝肿瘤 解剖性肝段切除术 肝Ⅷ段 3D打印技术 腹腔镜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治疗原发性肝癌采用腹腔镜精准切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50例在我院进行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5例, 对照组病人给予常规切除,观察组病人给予腹腔镜经准切除,对两组病人的术前、术后指标的改善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病人明显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病人中出血量及中输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病人,术后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病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病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的腹腔镜切除相比,精确的腹腔镜切除更准确。手术时间短,手术过程中出血较少,术后恢复较好恢复时间较短,可保护病人的肝脏,并尽量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腹腔镜 腹腔镜精准肝切除术 原发性肝癌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切除联合胆肠吻合外胆道切除治疗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2019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48例门部胆管癌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式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24例:胆肠吻合联合外胆道切除)与实验组(24例:切除联合胆肠吻合外胆道切除),比较两组患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数据差异不明显(P>0.05)。随访1年,实验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6.68%)、生存率(87.50%)均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明显(P

  • 标签: 肝叶切除术 胆肠吻合术 肝外胆道切除术 肝门部胆管癌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脾联合切除与常规切除治疗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肿瘤学效果及风险比较,为临床应用提供指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浙江省义乌復元私立医院2012年4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符合研究要求的118例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两组,行脾联合切除者为联合组,行常规切除者为对照组,各59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血常规、肝功能、术后并发症、肿瘤效应(局部复发、远处转移、术后1、3和5年生存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联合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显著升高[94.92%(56/59)比79.66%(47/59)](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随访至2019年8月1日,联合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显著高于对照组(29个月比22个月)(P<0.05);两组患者局部复发、远处转移率、1、3和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术后第7天血小板、白细胞明显高于对照组[(264.48 ± 75.37) × 109/L比(153.53 ± 42.11) × 109/L、(7.86 ± 1.43) × 109/L比(3.48 ± 1.32) × 109/L](P<0.05);联合组术后第7天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降低[(49.42 ± 31.88) U/L比(84.22 ± 43.95) U/L、(36.50 ± 21.50) U/L比 (49.98 ± 35.63) U/L](P<0.05)。结论与常规切除治疗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相比较,脾联合切除治疗可有效促进患者外周血血小板、白细胞上升及肝功能恢复,且不增加手术风险,长期随访结果更满意。

  • 标签: 肝切除术 肝肿瘤 脾功能亢进 肝脾联合切除术 肿瘤学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脾联合切除与常规切除治疗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肿瘤学效果及风险比较,为临床应用提供指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浙江省义乌復元私立医院2012年4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符合研究要求的118例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两组,行脾联合切除者为联合组,行常规切除者为对照组,各59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血常规、肝功能、术后并发症、肿瘤效应(局部复发、远处转移、术后1、3和5年生存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联合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显著升高[94.92%(56/59)比79.66%(47/59)](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随访至2019年8月1日,联合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显著高于对照组(29个月比22个月)(P<0.05);两组患者局部复发、远处转移率、1、3和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术后第7天血小板、白细胞明显高于对照组[(264.48 ± 75.37) × 109/L比(153.53 ± 42.11) × 109/L、(7.86 ± 1.43) × 109/L比(3.48 ± 1.32) × 109/L](P<0.05);联合组术后第7天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降低[(49.42 ± 31.88) U/L比(84.22 ± 43.95) U/L、(36.50 ± 21.50) U/L比 (49.98 ± 35.63) U/L](P<0.05)。结论与常规切除治疗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相比较,脾联合切除治疗可有效促进患者外周血血小板、白细胞上升及肝功能恢复,且不增加手术风险,长期随访结果更满意。

  • 标签: 肝切除术 肝肿瘤 脾功能亢进 肝脾联合切除术 肿瘤学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Laennec入路在腹腔镜解剖性右半切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20年5―7月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例行Laennec入路腹腔镜解剖性右半切除女性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年龄分别为51岁和57岁。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术后及随访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病人术后生存及肿瘤复发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0年12月。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结果(1)手术情况:2例病人均成功施行Laennec入路腹腔镜解剖性右半切除,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分别为180 min和185 min,中出血量分别为200 mL和400 mL,均无中输血。中均未放置胃肠减压管。(2)术后情况:2例病人均在术后第1天开始进食流质食物,术后第2~3天下床活动。2例病人术后均未发生胆汁漏及出血,均发生不同程度的胸腔积液和腹腔积液,其中1例因呼吸困难行右侧胸腔穿刺置管引流术后好转,1例保守治疗后痊愈。2例病人无围期死亡,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3 d和11 d。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证实:1例为血管瘤,1例为原发性肝癌;静脉Ⅴ、Ⅵ、Ⅶ、Ⅷ分支均存在Laennec膜,且与静脉间存在间隙。2例病人术后分别获得7个月和5个月随访,随访期间均生存,肿瘤均未复发。结论行Laennec入路腹腔镜解剖性右半切除安全、可行。

  • 标签: 肝肿瘤 肝血管瘤 手术入路 右半肝切除术 Laennec膜 腹腔镜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内胆管结石行切除的围手术期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月到2020年12月收治的81例行切除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随机表分成常规组(n=40例)和观察组(n=41例),常规组采取常规的临床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围手术期临床护理干预,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康复相关指标以及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护理满意度等。结果:护理后观察组的康复指标显著优于常规组,观察组的心理状态显著优于常规组,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手术期临床护理应用在内胆管结石行切除的患者的效果显著高于常规护理,值得在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肝内胆管结石 肝叶切除术 围手术期
  • 简介:摘要肝移植是挽救终末期肝病及急性衰竭病人生命的唯一有效手段,但供短缺限制了肝移植的临床应用。利用肝脏良性肿瘤行腹腔镜切除“废弃”行活体肝移植鲜有报道,针对供者选择、手术适应证、术前评估、手术规划、操作流程及技术要点等方面缺乏相应的实施标准和规范。笔者基于所在中心腹腔镜切除临床实践,结合相关文献,深入剖析利用腹腔镜切除“废弃”行活体肝移植的可行性及问题。

  • 标签: 器官移植 肝脏 肝切除术 思考 腹腔镜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腹腔镜下解剖切除与非解剖切除治疗肝细胞癌的效果。方法抽取2015年2月至2020年4月于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完成腹腔镜下解剖切除治疗并3年随访的50例肝细胞癌患者纳入观察组,将同期于医院完成腹腔镜下非解剖切除治疗并3年随访的50例肝细胞癌患者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术前与术后7 d测定两组肝功能指标如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并比较;比较两组复发、存活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TBIL、AST、ALT、ALB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两组TBIL、AST、ALT较术前升高,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ALB较术前降低,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年,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存活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解剖切除治疗相较于非解剖切除治疗肝细胞癌,延长了手术时间,但不会延长住院时间,且腹腔镜下解剖切除治疗更利于减少中出血量、减轻肝功能损伤、减少术后复发,同时并发症少,安全性高。

  • 标签: 肝细胞癌 解剖性肝切除 非解剖性肝切除 腹腔镜
  • 简介:摘要切除是目前肝胆外科常规开展的手术,是肝胆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尤其是在肝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充满了风险和潜在的并发症,其中切除后肝功能衰竭是导致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的主要原因。本文就切除衰竭的定义、危险因素、术前预测模型、术后预测模型等方面的研究现况进行综述,并对切除衰竭预测模型研究进展进行展望。

  • 标签: 肝切除术 肝衰竭 危险因素 预测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析腹腔镜切除与开腹切除治疗原发性大肝癌的效果和并发症率。方法:研究对象取样68例(即:我院2018.01-2020.12接诊原发性大肝癌患者),对研究组(n=34,腹腔镜切除)和对照组(n=34,开腹切除)治疗原发性大肝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观察近期效果,比较并发症率、氧化应激指标、总生存率。结果:手术后对照组44.12%术后出现并发症,比研究组17.65%占比高,研究组恢复时间比对照组少,研究组氧化应激指标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与开腹切除相比,腹腔镜切除创伤小,术后并发症率低,可减轻患者氧化应激反应 ,加快其术后恢复进度,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整体效果更优,值得应用。

  • 标签: 原发性大肝癌 并发症 腹腔镜肝切除 效果分析
  • 简介:[摘 要] 目的 本文以观察切除治疗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的护理措施为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对其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及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方法 在我院收治的肝癌合并肝硬化的患者中,择

  • 标签: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宿迁医院术前拟行规则性右半切除的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评估功能性残余体积比(SRLVR)处于临界状态,均在中改行精准右静脉回流区的扩大右后叶切除。术后无出血、胆瘘等并发症发生,无肝功能衰竭,无死亡。术后1周增强CT扫描测算较半切除多保留肝脏体积(212.4±19.1)ml。笔者认为在SRLVR临界的肝癌患者中实施精准右静脉回流区的扩大右后叶切除可以在保证肿瘤根治性和手术精准化的同时又可以确保安全性,对于不能够耐受门静脉栓塞或者联合肝脏分割和门静脉结扎的分阶段切除的患者不失为一种治疗选择。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切除治疗泡型棘球蚴病合并继发性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7例继发于泡型棘球蚴病的门静脉海绵样变性行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门静脉海绵样变Ⅰ型1例,Ⅱ型6例,均行肝部分切除,手术时间(9.24±4.09) h。2例中行门静脉海绵样变性切除和重建,术后给予抗凝治疗,出院后预防性口服阿苯达唑药物2年,其中采用人造血管重建门静脉的患者同时口服抗凝药物,未见复发和血管并发症。5例行姑息性切除大部分泡球蚴病灶,未切除门静脉海绵样变性,出院后终身口服阿苯达唑药物。随访5例患者第一门残留病灶无发展征象,3例门静脉海绵样变进展,其中2例患者继发门静脉高压致多次食管静脉破裂出血。结论根治性切除和血管重建治疗泡型棘球蚴病合并继发性门静脉海绵样变性安全有效。

  • 标签: 棘球蚴病,肝 门静脉 肝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切除治疗内胆管细胞癌(ICC)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5月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行切除的ICC患者资料。最终纳入65例ICC患者,其中男性37例,女性28例,平均年龄52岁。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腹腔镜组(n=23)和开腹组(n=42)。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并发症情况。随访复发和生存情况。结果腹腔镜组输血率为8.7%(2/23),低于开腹组16.7%(7/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腹腔镜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2.8±1.6)d,少于开腹组(4.3±1.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开腹组并发症发生率31.0%(13/42),高于腹腔镜组17.4%(4/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腹腔镜组有11例(47.8%)患者肿瘤复发,开腹组有22例(52.4%),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88)。腹腔镜组术后1、3、5年累积生存率为82.6%、47.8%、34.8%,开腹组为83.3%、42.9%、28.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4)。结论在技术上,ICC腹腔镜切除是安全可行的。在输血、胃肠功能恢复、并发症方面,腹腔镜切除能取得优于开腹手术的效果。

  • 标签: 胆管上皮癌 腹腔镜检查 肝切除术
  • 简介:摘要门部胆管癌是常见胆道恶性肿瘤,其外科治疗的核心是达到R0切除,包括切除病变胆管、受肿瘤浸润组织及区域淋巴结。在精准外科及多学科治疗时代,门部胆管癌的手术治疗应遵循可视化、可量化、可控化和多学科治疗原则。基于精准门部胆管癌董氏分型,包括Ⅰ+Ⅳ+Ⅴ+Ⅷ、Ⅰ+Ⅴ+Ⅷ及Ⅰ+Ⅳ的中叶联合尾状叶切除,在获得R0切除的同时可最大限度保留更多实质,使部分病人避免术前进行减轻黄疸治疗和分期手术。然而,在获得良好围期效果的同时,还需随访评价病人的长期生存情况。笔者结合团队开展中叶联合尾状叶切除的临床经验,探讨其在门部胆管癌中的应用。

  • 标签: 胆道肿瘤 肝门部 中肝叶切除 R0切除 肝实质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