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1例55岁男性肝复杂泡型包虫病患者有痛风病史4年余,入院等待远程会诊结果和准备接受择期右半肝切除术时,出现双足肿胀、皮温高等症状。实验室检查示尿酸530 μmol/L,风湿因子阴性,考虑痛风急性发作。给予秋水0.5 mg口服、3次/d。首次服药后约10 h,患者出现尿失禁。考虑尿失禁可能与秋水有关,立即停用该药。停药24 h后尿失禁症状消失。患者自行再次服用秋水后尿失禁症状复现,再次停用该药后未再出现尿失禁。

  • 标签: 秋水仙碱 抗痛风药 尿失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浆秋水浓度与中毒时间乘积(浓度时间乘积)在秋水碱中毒患者预后中的预测价值,为早期预后评估提供依据。方法于2021年10月,收集2017年1月至2021年9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秋水碱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性别、年龄、口服秋水剂量、中毒时间等一般资料,以及患者入院后首次实验室检测指标和血浆秋水浓度,根据患者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患者入院血浆秋水浓度、血常规、血生化、凝血功能、血气分析等临床指标的差异及其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23例秋水碱中毒患者,年龄20~85岁,其中存活15例(65.22%),死亡8例(34.78%),入院首次血浆秋水浓度为0.42~53.61 ng/ml,浓度时间乘积10.08~2 147.04 h·ng/ml。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患者入院首次血浆秋水浓度和浓度时间乘积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浓度中毒时间乘积>132.48 h·ng/ml、C-反应蛋白、D二聚体、剩余绝对值升高是秋水碱中毒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OR=12.000,95%CI:1.118~128.836;OR=1.053,95%CI:1.009~1.098;OR=1.219,95%CI:1.039~1.429;OR=1.360,95%CI:1.044~1.773;P<0.05);凝血酶原活动度升高是秋水碱中毒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OR=0.941,95%CI:0.892~0.993;P<0.05)。ROC曲线分析提示,浓度时间乘积、C-反应蛋白、剩余绝对值、D二聚体预测秋水碱中毒患者预后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18、0.888、0.867、0.837,凝血酶原活动度预测秋水碱中毒患者预后的曲线下面积为0.788(P<0.05)。结论首次血浆秋水浓度与中毒时间乘积与秋水碱中毒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早期评估中毒患者预后的预测因子。

  • 标签: 中毒 秋水仙碱 血浆浓度 预后
  • 简介:摘要秋水具有悠久的使用历史,被广泛用于治疗和预防痛风发作、家族性地中海热和心包炎。近年来其在治疗冠心病方面也显示出了潜在的作用。秋水主要通过抑制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功能,发挥抗炎和抑制免疫作用;同时,通过阻断微管形成,抑制细胞有丝分裂,发挥抗纤维化作用。近年的研究表明,秋水尚具有一定的心血管保护作用。多项大型临床试验表明,长期使用低剂量秋水对急性和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心血管结局都有较好的影响。本文对秋水的药理作用、近年来其在防治冠心病领域的重要临床研究进行综述,并对秋水成为一种有价值的、廉价又安全的冠心病防治药物的可能性作出展望。

  • 标签: 秋水仙碱 动脉粥样硬化 冠心病 抗炎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依托考昔联合秋水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及对患者血尿酸、肾功能和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秋水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依托考昔治疗。两组疗程均为7 d。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前后关节肿胀和关节压痛积分、血尿酸、肾功能和炎性因子水平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00%)高于对照组(6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63,P<0.05)。治疗组治疗后关节肿胀积分[(0.49±0.10)分]和关节压痛积分[(0.38±0.09)分]均低于对照组[(0.87±0.15)分和(0.91±0.1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545、14.425,均P<0.05)。两组治疗后血尿酸、肌酐(Scr)和尿素氮(BUN)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777、0.248、0.150,均P>0.05)。治疗组治疗后红细胞沉降率(ESR)[(15.21±3.04)mm/h]、C反应蛋白(CRP)[(7.06±1.04)mg/L]和白介素1β(IL-1β)[(4.17±0.76)pg/mL]均低于对照组[(21.98±3.64)mm/h、(10.94±1.26)mg/L和(6.28±1.08)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819、13.008、8.751,均P<0.05)。结论依托考昔联合秋水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疗效明显,且可减轻炎性反应。对患者血尿酸和肾功能无明显影响。

  • 标签: 关节炎,痛风性 水肿 关节痛 尿酸 肾功能试验 炎症趋化因子 依托考昔 秋水仙碱
  • 简介:摘要目前秋水碱中毒尚无特效解毒药,0.8 mg/kg是其致死剂量,秋水碱中毒患者的预后与服用剂量密切相关,但个体差异较大。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七人民医院收治1例秋水碱中毒患者,该患者38岁,男性,一次性口服80 mg秋水片(1.19 mg/kg)4 h后来院就诊,入院后立即给予洗胃、灌肠导泄,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血液灌流(HP)+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透析滤过(CVVHDF)〕,持续时间34 h 22 min,同时联合大剂量激素(甲泼尼龙80 mg、8 h 1次、静脉注射)及器官功能保护等对症处理,2周后病情缓解出院。对该病例的成功救治进行报道以供参考及借鉴。

  • 标签: 中毒 秋水仙碱 肠梗阻 血液净化
  • 简介:摘要秋水又称秋水素,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急性痛风发作、慢性痛风急性发作等疾病,但该药毒性大(剧毒类),且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非常接近,中毒后无特效解毒药物,患者早期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给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一定的难度与挑战,无形中增加了药物中毒致死的概率。到目前为止,秋水碱中毒病例均以散发报道,2020年9月1日松桃苗族自治县人民医院收治1例急性秋水碱中毒患者,是目前为止权威医学期刊能检索到中毒时间最长的1例,经治疗患者于9月29日痊愈出院,本文报告了该病例的诊治体会。

  • 标签: 急性秋水仙碱中毒,重度 重症超声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秋水碱中毒患者临床特点,分析影响秋水碱中毒预后的危险因素及其在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12月至2022年10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收住的秋水碱中毒患者,根据14 d的结局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分析秋水碱中毒患者临床特点;比较两组患者入院首次实验室指标、心电图、心超等临床指标的差异,探讨其在秋水碱中毒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结果秋水碱中毒患者共41例,年龄15~85岁,其中男性35例,女性6例;生存组27例(65.9%),死亡组14例(34.1%);蓄积中毒(58.7%),自杀中毒(41.3%)。秋水碱中毒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消化道症状(82.93%)、多器官功能不全(78.05%)、感染性发热(73.17%)、心肌损害(48.78%)、凝血功能障碍(46.34%)、骨髓抑制(41.46%),部分患者出现肠梗阻(19.51%)、横纹肌溶解(2.44%)等。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中QTc间期、乳酸、凝血酶原时间、D二聚体、碱性磷酸酶绝对值升高是秋水碱中毒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OR=1.028,95%CI:1.000~1.056;OR=1.599,95%CI:1.088~2.350;OR=1.205,95%CI:1.002~1.450;OR=1.242,95%CI:1.242,95%CI:1.089~1.417;OR=1.013,95%CI:1.002~1.024);ADL评分、间接胆红素绝对值下降是秋水碱中毒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OR=0.947,95%CI:0.909~0.988;OR=0.756,95%CI:0.572~0.99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AU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0.913]、乳酸(AUC=0.875)、碱性磷酸酶(AUC=0.770)对秋水碱中毒患者预后具有预测价值,其截断值分别为8.965 mg/L、4.05 mmol/L、230.5 U/L。结论秋水碱中毒患者入院时已出现多器官功能不全,病情危重,早期D二聚体及乳酸、碱性磷酸酶水平能有效预测秋水碱中毒患者预后。

  • 标签: 秋水仙碱中毒 流行病学 临床表现 危险因素 预后 D二聚体 乳酸 碱性磷酸酶 多器官功能不全 骨髓抑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剂量秋水联合复方倍他米松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舟山市定海区中心医院2017年6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急性期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50例、联合给药组50例,常规组给予大剂量秋水治疗,联合给药组给予小剂量秋水联合复方倍他米松治疗,两组疗程均为7 d。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联合给药组总有效率为96.0%(48/50),高于对照组的76.0%(3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611,P<0.01)。联合给药组肿胀关节数、压痛关节数、受影响关节总数、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分别为(0.80±0.06)个、(1.00±0.12)个、(1.36±0.21)个、(1.25±0.25)分,均显著优于常规组的(1.60±0.21)个、(1.60±0.35)个、(2.29±0.54)个、(3.02±0.58)分(t=26.549、12.231、11.350、19.817,均P<0.01)。联合给药组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分别为(7.51±1.03)×109/L、(39.14±5.17)mm/h、(12.03±2.64)mg/L,均显著低于常规组的(8.63±1.54)×109/L、(59.63±7.98)mm/h、(30.59±4.85)mg/L(t=4.275、15.238、23.767,均P<0.01)。联合用药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5/50),低于常规组的26.0%(13/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72,P<0.01)。结论小剂量秋水联合复方倍他米松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急性期的效果优于大剂量秋水,能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感,改善其各项检查指标,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 标签: 关节炎,痛风性 秋水仙碱 剂量效应关系,药物 药物疗法,联合 倍他米松 疼痛测定 对比研究
  • 简介:摘要分析1例秋水碱中毒并发脑桥外髓鞘溶解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诊治过程,探讨其发病机制。提高对秋水碱中毒引起低钠血症的重视,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 标签: 秋水仙碱 中毒 低钠血症 脑桥外髓鞘溶解症
  • 简介:摘要1例72岁男性患者因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自行口服秋水1 mg、1次/d,32 d后患者出现腹泻,因关节疼痛加重患者自行将秋水剂量加至1 mg口服、3次/d,加量后腹泻加重,并出现肌肉酸痛。实验室检查示白细胞计数2.5×109/L,血小板计数76×109/L,丙氨酸转氨酶429 U/L,天冬氨酸转氨酶595 U/L,γ-谷氨酰转肽酶375 U/L,碱性磷酸酶265 U/L,肌酸激酶2 300 U/L,乳酸脱氢酶777 U/L,血肌酐299 μmol/L,尿潜血(+++),尿蛋白(++);秋水血药浓度5.9 ng/ml,尿液浓度81.8 ng/ml,考虑为秋水碱中毒继发横纹肌溶解症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停用该药,2 d后腹泻好转,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及6次血浆置换和床旁持续肾脏替代治疗。停药23 d后患者肌肉酸痛症状好转,实验室检查示白细胞计数5.6×109/L,血小板计数266×109/L,丙氨酸转氨酶40 U/L,天冬氨酸转氨酶19 U/L,γ-谷氨酰转肽酶135 U/L,碱性磷酸酶133 U/L,肌酸激酶66 U/L,血肌酐138 μmol/L,尿潜血阴性,尿蛋白弱阳性。

  • 标签: 秋水仙碱 横纹肌溶解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 简介:摘要烧伤是临床上复杂而难以治愈的眼化学伤,其病理机制复杂、并发症较多且预后不佳。烧伤后角膜新生血管的形成会导致角膜反复炎症反应、透明性丧失,从而损害视力、破坏眼前节相关免疫赦免状态造成角膜移植排斥等后果。因此抑制角膜新生血管的发生发展一直是眼科比较棘手的难题。

  • 标签: 碱烧伤 角膜新生血管 免疫机制
  • 简介:摘要胆碱能系统与抑郁症的病理生理相关。非选择性毒蕈型乙酰胆碱受体拮抗剂东莨菪具有快速、强效的抗抑郁作用。本综述介绍了东莨菪快速抗抑郁相关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总结了东莨菪抗抑郁作用可能的机制、不良反应及疗效预测的生物标志物。

  • 标签: 抑郁症 东莨菪碱
  • 简介:摘要1例25岁男性患者自行服用苯巴比妥东莨菪约60片(每片含苯巴比妥30 mg和氢溴酸东莨菪0.2 mg),约1 h后出现昏迷伴四肢阵发性抽搐。诊断为药物中毒,予洗胃、导泻,以及咪达唑仑10 mg静脉注射抗癫痫等治疗。6 h后患者心率53次/min,呼吸11次/min,偶发抽搐,并出现血尿。实验室检查示间接胆红素16.97 μmol/L、总蛋白54 g/L,白蛋白27.6 g/L、凝血酶时间25.0 s,考虑多脏器损伤。给予血液净化治疗。1 d后患者神志转清,心率68次/min,呼吸16次/min,未再出现抽搐;2 d后,实验室检查示间接胆红素8.69 μmol/L,总蛋白54.7 g/L,白蛋白34.0 g/L,凝血酶时间16.7 s。

  • 标签: 苯巴比妥 东莨菪碱 药物过量 中毒 抽搐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观察负压封闭引流(VSD)治疗烧伤创面的效果。方法2016年6月—2020年3月,江南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男性烧伤患者符合入选标准,对其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磺胺嘧啶银组30例和VSD组30例,年龄分别为(36±8)、(35±10)岁,烧伤总面积分别为(7.2±2.0)%、(8.5±3.0)%体表总面积。入院后,磺胺嘧啶银组患者给予清创后常规磺胺嘧啶银换药治疗,每日换药1次;VSD组患者给予清创后持续VSD治疗,将负压设置为-10.67 kPa,每6~8天更换1次负压材料。治疗第1、4、7天,收集磺胺嘧啶银组患者创面渗出液和VSD组患者创面引流液,采用便携式pH计行pH值检测并统计渗出液/引流液量;治疗7、14、21 d后,计算2组患者创面愈合率;治疗前、治疗7 d后,采集2组患者静脉血,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治疗14 d内每次换药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估2组患者疼痛评分;统计2组患者医疗费用、出院时满意度评分。对数据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t检验和Bonferroni校正。结果(1)治疗第1、4、7天,VSD组患者引流液pH值分别为9.75±0.59、9.01±0.46、8.13±0.28,明显高于磺胺嘧啶银组患者渗出液的9.35±0.62、8.18±0.18、7.58±0.09,t=2.03、6.80、7.56,P<0.05或P<0.01。治疗第1、4天,VSD组患者引流液量分别为(553±83)、(239±65)mL,明显多于磺胺嘧啶银组患者渗出液的(440±77)、(175±49)mL,t=3.44、2.24,P<0.05;治疗第7天,VSD组患者引流液量为(21±8)mL,明显少于磺胺嘧啶银组患者渗出液的(149±44)mL,t=-12.61,P<0.01。(2)治疗7、14、21 d后,VSD组患者创面愈合率分别为(39±6)%、(74±10)%、(92±3)%,均明显高于磺胺嘧啶银组的(25±3)%、(59±6)%、(77±6)%,t=7.07、5.59、7.09,P<0.01。(3)治疗前,2组患者血清中TNF-α和IL-8水平均相近;治疗7 d后,VSD组患者血清中TNF-α和IL-8水平均明显低于磺胺嘧啶银组(t=-8.75、-8.04,P<0.01)。(4)VSD组患者换药时疼痛评分、医疗费用明显低于磺胺嘧啶银组(t=-4.28、-7.56,P<0.01),患者出院时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磺胺嘧啶银组(t=10.91,P<0.05)。结论VSD技术应用于临床烧伤创面可有效促进残留液的去除,减轻液对皮肤组织的进一步损伤,缩短创面愈合时间,有效去除炎症介质,减轻换药疼痛,降低治疗总费用,提高患者满意度。

  • 标签: 烧伤,化学 负压伤口疗法 伤口愈合 碱类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大鼠角膜烧伤早期局部应用阿柏西普(Aflibercept)的疗效。方法2018年12月至2019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实验室将20只SD大鼠纳入研究,随机分为4组,每组5只,各组行右眼单眼烧伤造模。20只大鼠左眼均作为空白对照E组。A组使用磷酸盐缓冲液滴眼为阳性对照组,B、C、D组为实验组,B组使用1.0 mg/ml地塞米松滴眼液,C组使用2.5 mg/ml阿柏西普滴眼液,D组使用5.0 mg/ml阿柏西普滴眼液。每组滴眼3次/d,25 μl/次。烧伤后动态观察28天。结果实验组较对照组角膜新生血管细而稀疏且面积较小,角膜浑浊度评分低、前房积血发生率低、角膜上皮愈合快。其中D组优于C组。实验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含量均低于A组(D<E<C <B<A),免疫印迹检测实验组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含量均低于A组(E<D<B<C<A),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柏西普滴眼液能有效抑制大鼠角膜烧伤后角膜新生血管的长度和密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高浓度5.0 mg/ml滴眼液效果最好。

  • 标签: 烧伤,碱,角膜,大鼠 阿柏西普 效果
  • 简介:摘要毒蕈型乙酰胆碱受体(muscar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M-AChR)是胆碱能受体的一种,近年来关于各类M-AChR在抑郁症中的机制研究很多,本次主要对M-AChR在抑郁症发病和治疗中的相关机制进行阐述和总结,并且对相关药物的研究进行总结和展望。M1-AChR、M2-AChR在抗抑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可能机制涉及海马和前额叶皮质(prefrontal cortex,PFC)等脑区雷帕霉素靶蛋白复合体1(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complex 1,mTORC1)信号通路的激活、兴奋性神经递质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等因子的释放等,同时蛋白激酶A(protein kinase A,PKA)-α-氨基羟甲基恶唑丙酸(α-amino-3-hydroxy-5-methylisoxazole-4-propionieacid,AMPA)通路的激活在M2-AChR介导的抗抑郁效应中起重要调节作用,但是具体机制以及各类M-AChR间的相互作用仍有待于探究,这也可能成为接下来的研究重点。目前,相关药物的临床试验主要集中在东莨菪,随着临床试验的进展,该药物的量效曲线和副作用耐受性等会更加明确,相信更多患者能够从中受益。

  • 标签: 毒蕈碱型乙酰胆碱受体 抑郁症 雷帕霉素靶蛋白复合体1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东莨菪碱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青藤(SIN)在诱导大鼠来源树突状细胞(DCs)中发挥免疫抑制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体外培养Wistar大鼠骨髓来源前体细胞,显微镜下观察青藤处理DCs(青藤修饰组,SIN组)与常规诱导DCs(常规诱导组,对照组)的形态学差异,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DCs的CD表型特点。以脂多糖(LPS)刺激诱导DCs成熟,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青藤对LPS诱导的树突状细胞表面Toll样受体(TLR)2、TLR3、TLR4表达的影响。结果常规诱导组可见细胞呈葡萄串样的细胞集落或悬浮生长,细胞表面颗粒感明显;而青藤诱导组细胞集落在一起,细胞体积、形态无明显变化。常规诱导组中DCs表面CD80、CD86的相对表达量为70.7%、71.3%,而SIN组中DCs表面CD80、CD86的相对表达量为51.7%、49.4%。SIN+LPS组DCs表面TLRs相对表达量TLR2(51.2±0.34)%、TLR3(50.3±0.14)%、TLR4(52.1±0.16)%,较单纯LPS组DCs表面相应TLRs相对表达量[(94.35±0.16)%、(97.55±0.16)%、(94.6±0.12)%]明显降低。结论SIN可能可以通过抑制TLRs信号通路抑制DCs成熟,从而诱导免疫耐受。

  • 标签: 树突细胞 Toll样受体 青藤碱 免疫耐受 大鼠,Wistar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地塞米松及山莨菪球后注射对复视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选取2016年6月至2019年5月于烟台业达医院就诊的复视168例,按患者自行选择治疗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72例,采用静脉滴注血栓通及三磷酸胞苷二钠治疗;试验组,96例,除以上治疗外,再行球后注射地塞米松及山莨菪。治疗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后1周试验组有效率为89.58%(86/96),高于对照组的70.83%(51/72)(χ2=9.612,P=0.002)。试验组眼球运动平均改善(1.48±0.32)mm,优于对照组的(1.13±0.22)mm(t=3.020,P=0.003)。两组患者斜视度改善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大分离距离变化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50,P=0.012)。结论地塞米松及山莨菪球后注射对复视疗效优于单独全身用药。

  • 标签: 复视 球后注射,地塞米松,山莨菪碱 效果,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青藤(SIN)在诱导大鼠来源树突状细胞(DCs)中发挥免疫抑制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体外培养Wistar大鼠骨髓来源前体细胞,显微镜下观察青藤处理DCs(青藤修饰组,SIN组)与常规诱导DCs(常规诱导组,对照组)的形态学差异,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DCs的CD表型特点。以脂多糖(LPS)刺激诱导DCs成熟,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青藤对LPS诱导的树突状细胞表面Toll样受体(TLR)2、TLR3、TLR4表达的影响。结果常规诱导组可见细胞呈葡萄串样的细胞集落或悬浮生长,细胞表面颗粒感明显;而青藤诱导组细胞集落在一起,细胞体积、形态无明显变化。常规诱导组中DCs表面CD80、CD86的相对表达量为70.7%、71.3%,而SIN组中DCs表面CD80、CD86的相对表达量为51.7%、49.4%。SIN+LPS组DCs表面TLRs相对表达量TLR2(51.2±0.34)%、TLR3(50.3±0.14)%、TLR4(52.1±0.16)%,较单纯LPS组DCs表面相应TLRs相对表达量[(94.35±0.16)%、(97.55±0.16)%、(94.6±0.12)%]明显降低。结论SIN可能可以通过抑制TLRs信号通路抑制DCs成熟,从而诱导免疫耐受。

  • 标签: 树突细胞 Toll样受体 青藤碱 免疫耐受 大鼠,Wis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