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浆秋水浓度与中毒时间乘积(浓度时间乘积)在秋水碱中毒患者预后中的预测价值,为早期预后评估提供依据。方法于2021年10月,收集2017年1月至2021年9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秋水碱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性别、年龄、口服秋水剂量、中毒时间等一般资料,以及患者入院后首次实验室检测指标和血浆秋水浓度,根据患者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患者入院血浆秋水浓度、血常规、血生化、凝血功能、血气分析等临床指标的差异及其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23例秋水碱中毒患者,年龄20~85岁,其中存活15例(65.22%),死亡8例(34.78%),入院首次血浆秋水浓度为0.42~53.61 ng/ml,浓度时间乘积10.08~2 147.04 h·ng/ml。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患者入院首次血浆秋水浓度和浓度时间乘积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浓度中毒时间乘积>132.48 h·ng/ml、C-反应蛋白、D二聚体、剩余绝对值升高是秋水碱中毒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OR=12.000,95%CI:1.118~128.836;OR=1.053,95%CI:1.009~1.098;OR=1.219,95%CI:1.039~1.429;OR=1.360,95%CI:1.044~1.773;P<0.05);凝血酶原活动度升高是秋水碱中毒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OR=0.941,95%CI:0.892~0.993;P<0.05)。ROC曲线分析提示,浓度时间乘积、C-反应蛋白、剩余绝对值、D二聚体预测秋水碱中毒患者预后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18、0.888、0.867、0.837,凝血酶原活动度预测秋水碱中毒患者预后的曲线下面积为0.788(P<0.05)。结论首次血浆秋水浓度与中毒时间乘积与秋水碱中毒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早期评估中毒患者预后的预测因子。

  • 标签: 中毒 秋水仙碱 血浆浓度 预后
  • 简介:摘要秋水具有悠久的使用历史,被广泛用于治疗和预防痛风发作、家族性地中海热和心包炎。近年来其在治疗冠心病方面也显示出了潜在的作用。秋水主要通过抑制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功能,发挥抗炎和抑制免疫作用;同时,通过阻断微管形成,抑制细胞有丝分裂,发挥抗纤维化作用。近年的研究表明,秋水尚具有一定的心血管保护作用。多项大型临床试验表明,长期使用低剂量秋水对急性和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心血管结局都有较好的影响。本文对秋水的药理作用、近年来其在防治冠心病领域的重要临床研究进行综述,并对秋水成为一种有价值的、廉价又安全的冠心病防治药物的可能性作出展望。

  • 标签: 秋水仙碱 动脉粥样硬化 冠心病 抗炎治疗
  • 简介:摘要1例72岁男性患者因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自行口服秋水1 mg、1次/d,32 d后患者出现腹泻,因关节疼痛加重患者自行将秋水剂量加至1 mg口服、3次/d,加量后腹泻加重,并出现肌肉酸痛。实验室检查示白细胞计数2.5×109/L,血小板计数76×109/L,丙氨酸转氨酶429 U/L,天冬氨酸转氨酶595 U/L,γ-谷氨酰转肽酶375 U/L,碱性磷酸酶265 U/L,肌酸激酶2 300 U/L,乳酸脱氢酶777 U/L,血肌酐299 μmol/L,尿潜血(+++),尿蛋白(++);秋水血药浓度5.9 ng/ml,尿液浓度81.8 ng/ml,考虑为秋水碱中毒继发横纹肌溶解症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停用该药,2 d后腹泻好转,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及6次血浆置换和床旁持续肾脏替代治疗。停药23 d后患者肌肉酸痛症状好转,实验室检查示白细胞计数5.6×109/L,血小板计数266×109/L,丙氨酸转氨酶40 U/L,天冬氨酸转氨酶19 U/L,γ-谷氨酰转肽酶135 U/L,碱性磷酸酶133 U/L,肌酸激酶66 U/L,血肌酐138 μmol/L,尿潜血阴性,尿蛋白弱阳性。

  • 标签: 秋水仙碱 横纹肌溶解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山莨菪是否可以调节复苏后动物辅助性T细胞/调节性T细胞比值(Th17/Treg比值)及其对机体的保护作用。方法将24只北京白小型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心室颤动(室颤)除颤+生理盐水组(SA组)、室颤除颤+氢溴酸山莨菪组(AH组),每组8只。SA组和AH组通过心室内电极持续刺激诱发室颤8 min并复苏制备缺血/再灌注(I/R)模型,其中SA组心肺复苏(CPR)后仅给予生理盐水静脉滴注(静滴),AH组CPR后给予生理盐水+氢溴酸山莨菪静滴。分别于心搏骤停(CA)前及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0、1、2、4、6 h记录各组猪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和动脉血气分析指标、静脉血白细胞介素(IL-17、IL-10)水平及IL-17/IL-10比值。ROSC后6 h处死动物,留取肠道淋巴组织,光镜下观察病理学改变,同时检测组织匀浆中IL-17和IL-10水平(以IL-17/IL-10比值代表Th17/Treg比值)评估复苏猪的免疫状态,并对组织进行培养以评估细菌移位情况。结果随ROSC时间延长,SA组和AH组静脉血IL-17及IL-17/IL-10比值均呈明显降低趋势,IL-10水平呈明显升高趋势;且从ROSC后2 h开始,AH组IL-17/IL-10比值均明显高于SA组,持续至ROSC后6 h(0.79±0.05比0.49±0.08,P<0.05)。光镜下显示,与SA组相比,AH组肠淋巴组织皮质区淋巴小结数量较少、体积较小。ROSC后6 h,与Sham组比较,SA组和AH组猪肠道淋巴组织内IL-17及IL-17/IL-10比值均明显降低〔IL-17(ng/L):155.23±0.92、178.76±7.25比209.21±19.82,IL-17/IL-10比值:1.43±0.13、1.92±0.18比3.30±0.31,均P<0.05〕,IL-10均明显升高(ng/L:109.85±11.60、93.55±81.83比63.45±0.62,均P<0.05);而AH组IL-17/IL-10比值明显高于SA组(1.92±0.18比1.43±0.13,P<0.05)。细菌培养结果显示,SA组和AH组猪复苏后均出现肠道细菌移位,提示复苏后动物出现免疫抑制,肠源性继发感染风险升高;而AH组肠道淋巴组织细菌培养率明显低于SA组〔62.5%(5/8)比87.5%(7/8),P<0.05〕,提示山莨菪可降低细菌移位风险。结论山莨菪可以通过影响复苏动物Th17/Treg细胞因子平衡来发挥免疫调节作用,以减少肠源性继发感染的风险,具有器官保护作用。

  • 标签: 心肺复苏 Th细胞 氢溴酸山莨菪碱 细菌移位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吴茱萸次对小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24只成年雄性C57BL/6小鼠按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70%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组(HIRI组)及治疗组。采用夹闭肝左叶、肝中叶肝蒂方法建立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Sham组于手术前连续3d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然后再做开腹处理,HIRI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再建模,治疗组则给予504 μg/(kg·d)吴茱萸次后再建模。夹闭60 min再灌注6 h后处死小鼠,收集外周血及肝组织。全自动血清生化分析仪检测外周血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肝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及IL-1β含量;化学比色法检测肝组织中丙二醛(MDA)水平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苏木精-伊红(HE)染色检测肝组织病理变化;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法检测肝组织中Toll样因子受体4(TLR4)及核因子-κB(NF-κB)的mRNA表达;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中TLR4及NF-κB的蛋白表达。采用单因素方差分(One-Way ANOVA)和LSD-t检验对数据进行检验。结果再灌注6 h后,治疗组小鼠外周血ALT及AST低于HIRI组[ALT:(166.200±9.682) U/L比(303.400±9.882) U/L,F=203.000,P<0.01; AST:(313.200±14.360) U/L比(504.400±11.740) U/L,F=304.000,P<0.01];治疗组肝组织中炎症因子TNF-α、IL-6及IL-1β低于HIRI组[TNF-α:(196.800±15.540) pg/mg比(304.200±24.960) pg/mg,F=32.950,P<0.01; IL-6:(480.800±32.910) pg/mg比(760.400±61.270) pg/mg,F=44.770,P<0.01; IL-1β:(623.600±73.300) pg/mg比(958.400±117.300) pg/mg,F=15.620,P<0.01];治疗组肝组织中MDA低于HIRI组[(4.996±0.161) nmol/mg比(6.804±0.256) nmol/mg,F=58.810,P<0.01];治疗组肝组织中SOD活性高于HIRI组[(71.800±1.590) U/mg比(50.100±1.292) U/mg,F=71.070,P<0.01]。治疗组肝组织中肝窦与中央静脉充血、肝细胞肿胀变性坏死及炎细胞聚集等病理改变轻于HIRI组。治疗组肝组织中TLR4及NF-κB的mRNA及蛋白表达低于HIRI组(TLR4 mRNA:1.880±0.166比3.660±0.331,F=36.880,P<0.01;TLR4蛋白:0.617±0.041比0.947±0.105,F=13.340,P<0.01;NF-κB mRNA:5.630±0.523比12.280±1.336,F=46.540,P<0.01;NF-κB蛋白:0.757±0.070比1.080±0.087,F=31.470,P<0.01)。结论吴茱萸次对小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TLR4/NF-κB通路有关。

  • 标签: 吴茱萸次碱 缺血再灌注损伤 Toll样受体4 核因子-κB
  • 简介:摘要目的体外检测小檗对酵母相马尔尼菲篮状菌(TM)的抗菌活性。方法TM标准株(ATCC22019)1株,临床分离株10株,野生竹鼠分离株10株。TM以(1~5)× 103菌落形成单位/ml菌悬液接种于用微量稀释法制备的小檗、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卡泊芬净药敏板,在37 ℃下培养48 h后观察结果,同时设阳性对照(仅加TM和培养基,不加药物)和阴性对照(仅加培养基,不加TM和药物)。参照M27-A3方案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质控株(ATCC22019)MIC均在参考范围内,阳性对照孔TM生长良好。小檗MIC范围为32~64 mg/L;氟康唑对非耐药株MIC为2~4 mg/L,对2株临床耐药株为128 mg/L;伊曲康唑MIC为0.06~0.125 mg/L,伏立康唑为0.06~0.125 mg/L,两性霉素B为1~2 mg/L,卡泊芬净为16~32 mg/L。结论小檗具有抑制酵母相TM活性的作用。

  • 标签: 小檗碱 真菌 微生物敏感性试验 马尔尼菲篮状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白屈菜对乳腺癌MCF-7细胞凋亡调控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分别以白屈菜和二甲基亚砜处理MCF-7细胞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以细胞计数试剂-8(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通过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p65、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表达;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应用GraphPad Prism 9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采用Student’s t检验分析。结果CCK-8显示实验组A450(0.414±0.023)小于对照组A450(1.042±0.1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83,P<0.01);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实验组细胞凋亡率[(20.14±3.25)%]高于对照组[(4.12±0.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26,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总蛋白实验组p65表达量(1.526±0.251)与对照组(1.624±0.2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21,P>0.05),bcl-2表达量(0.486±0.063)低于对照组(0.785±0.0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45,P<0.05),bax表达量(1.235±0.251)高于对照组(0.426±0.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72,P<0.01);对核蛋白和胞质蛋白进行分别检测,结果提示实验组细胞核内p65表达量(0.565±0.075)低于对照组(0.956±0.0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23,P<0.01),而实验组胞质中p65表达量(0.725±0.125)高于于对照组(0.327±0.0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492,P<0.05)。结论白屈菜通过抑制p65核转位抑制核因子-κB信号促进MCF-7细胞凋亡。

  • 标签: 白屈菜碱 乳腺癌 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实现11C-间羟基麻黄(mHED)的全自动化合成,并对其进行显像研究。方法采用11C-三氟甲基磺酰基甲烷(11CH3-triflate)法制备11C-mHED,粗产品经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HPLC)纯化得到终产物,采用放射性HPLC测定其放化纯和比活度;取5只正常SD大鼠行microPET/CT显像确定其心肌摄取和排泄过程;行心肌梗死患者(男,42岁)PET/CT显像评价其临床显像价值。结果通过商用合成器实现了11C-mHED的自动化合成,总合成时间约30 min,放化产率为(15±2)%(非衰减校正,n=10),放化纯>98%,比活度约为65 GBq/mmol;正常SD大鼠的microPET/CT显像示注射显像剂后10 min心肌摄取最高,后逐渐从心肌排泄并经过肝胆排出;心肌梗死患者PET/CT显像可见左心室下壁近心尖部显像剂缺损,与超声和心电图检查结果相匹配。结论成功自动化制备11C-mHED,产物放化产率和比活度较高,可高度浓聚于心肌,心肌梗死患者显像效果良好。

  • 标签: 麻黄碱 同位素标记 碳放射性同位素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心肌 大鼠
  • 简介:摘要目的制备出具备生物学活性的羊膜粉并探索其保存条件,探讨该羊膜粉制成的羊膜-纤维蛋白胶泥(AM-FS)对兔重度眼表烧伤模型的疗效。方法实验研究。取新鲜羊膜风干后液氮冷却研磨成颗粒直径<260 μm的羊膜粉并进行灭菌。检测该羊膜粉制备后及不同温度[室温(25℃)、4 ℃、-20 ℃]下保存10、20、30 d后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神经生长因子受体(NGFR)、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表皮生长因子(EGF)及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的表达,并与新鲜羊膜进行比较。倍比稀释制备0.125~65 mg/ml共10种羊膜粉浓度及不含羊膜粉的AM-FS,将兔角膜上皮细胞(CEC)置于其中培养72 h,选取波长450 nm处的吸光度(A)值最大者,以其羊膜粉浓度进行后续动物实验。将32只兔(32只右眼)制作重度眼表烧伤模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AM-FS组、新鲜羊膜移植组、纤维蛋白胶(FS)组及抗生素对照组每组8只兔(8只眼),给予不同眼表干预手段,之后每周观察角膜修复情况,第28 d取材行HE染色观察角膜组织,并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对生长因子或受体的表达差异倍数进行对数处理后得到的logFC值并用BH法校正;采用t检验及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羊膜粉中TGF-β与NGFR的表达量低于新鲜羊膜,logFC分别为-0.11、-2.07。羊膜粉中HGF、EGF、bFGF的表达量均高于新鲜羊膜,logFC分别为0.72,0.46,2.62(P<0.05);保存10、20 d的羊膜粉中HGF、bFGF、EGF的表达均不低于新鲜羊膜;30 d时羊膜粉除HGF、bFGF外其余生长因子或受体的表达较新鲜羊膜下降,室温保存者HGF、bFGF、EGF的表达均不低于4 ℃和-20 ℃保存者。CEC培养72 h后0.25 mg/ml的羊膜粉的A值最大(0.98±0.05)。AM-FS组与新鲜羊膜移植组角膜恢复情况较好,第28 d的角膜混浊程度评分分别为(3.75±0.46)和(3.50±0.46)分,低于抗生素对照组的(4.29±0.45)分(t=2.480,3.629;P=0.019,0.001),而两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48,P=0.261)。抗生素对照组的角膜新生血管面积与其他3个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040,4.339,2.820;均P<0.01);干预后7和28 d,AM-FS组的角膜新生血管面积分为(9.88±0.20)和(18.96±0.18)mm2,均大于新鲜羊膜移植组的(9.54±0.22)和(18.08±0.96)mm2(t=3.085,3.017;均P<0.01),而在第14和21 d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光镜下可见AM-FS组和新鲜羊膜移植组的角膜结构完整,上皮细胞排列趋于正常,角膜愈合优于FS组和抗生素对照组。VEGF在新鲜羊膜移植组的阳性表达弱于其余3个组;MCP-1在AM-FS组和新鲜羊膜移植组的表达水平相似。结论本研究制备的风干羊膜粉中活性生长因子表达量高,性质稳定可室温保存;羊膜粉浓度为0.25 mg/ml的AM-FS可促进兔眼烧伤后角膜上皮的修复、减轻炎性反应及角膜新生血管。

  • 标签: 烧伤,化学 眼烧伤 羊膜 粉剂 纤维蛋白组织黏着剂 疾病模型,动物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异紫堇衍生物COM33对肝癌Huh7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以0.625、1.25、2.5、5、10、20、40、80 μmol/L COM33分别处理正常肝细胞LO2和肝癌细胞Huh7 24 h后,采用细胞计数法(CCK-8)检测细胞吸光度(A)值,并在Graphpad prism软件中通过非线性回归分析获得半数抑制浓度(IC50)。随后采用COM33处理Huh7细胞,以无COM33组设为对照组;细胞克隆实验用于评估COM33对Huh7细胞增殖的影响;10 μmol/L COM33处理Huh7细胞24 h后,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用膜联蛋白V-异硫氰酸荧光素(Annexin V-FITC)/碘化丙锭(PI)双染试剂盒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免疫印迹实验检测给药前后细胞中Gasdermin D(GSDMD)蛋白、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蛋白、bcl-2相关X蛋白(bax)、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Caspase)-9剪切体(cleaved Caspase-9)的表达水平。组间比较采用Student’s t检验。结果COM33剂量依赖性地抑制Huh7细胞增殖,且在Huh7细胞中的IC50值明显低于LO2细胞[(11.99±0.53) μmol/L比(33.33±3.10) μmol/L,t=11.810,P<0.01];给药组细胞形成的克隆集落少于对照组[(681±13)个比(387±29)个,t=15.950,P<0.01];Huh7细胞经COM33处理后出现皱缩变圆、贴壁不良;给药组Annexin V阳性细胞比例高于对照组[(7.28±0.86)%比(1.37±0.09)%,t=11.820,P<0.01];两组细胞GSDMD蛋白表达并无差异,且未检测到GSDMD剪切体;bax蛋白相对表达量给药组高于对照组(1.02±0.04比0.50±0.06,t=12.250,P<0.01);cleaved Caspase-9蛋白相对表达量给药组高于对照组(0.39±0.11比0.07±0.03,t=4.726,P<0.01;0.39±0.11比0.16±0.07,t=2.942,P<0.05);bcl-2蛋白相对表达量给药组低于对照组(0.54±0.06比0.82±0.12,t=3.551,P<0.05)。结论COM33对LO2细胞毒性不明显,可有效抑制Huh7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

  • 标签: 肝细胞癌 异紫堇碱衍生物 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马来酸麦角新用于预防剖宫产术产妇产后出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的临床研究设计,于2018年12月至2019年11月在全国16家医院开展,共纳入298例产妇,按1∶1比例随机分配分为试验组(马来酸麦角新注射液+缩宫素注射液)148例,对照组(缩宫素注射液)150例。比较两组产妇下列指标的差异:(1)主要指标:产后2 h总出血量;(2)次要指标:产后6、24 h出血量,胎盘滞留时间,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产后2、24 h额外使用促宫缩药物、止血药物或其他止血措施的比例,需要输血比例,因子宫复旧不良导致住院时间延长的比例;(3)安全性指标:恶心、呕吐、头晕等副反应,各给药时间点的血压。结果(1)试验组产妇产后2 h总出血量[(402±18)ml]少于对照组[(505±18)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试验组产后6、24 h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产后2、24 h额外使用促宫缩药物、止血药物或其他止血措施的比例,需要输血比例,因子宫复旧不良导致住院时间延长的比例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试验组2例(1.4%,2/148)产妇出现副反应,对照组有1例(0.7%,1/150)出现副反应,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产妇给药2.0 h及以内的收缩压高于对照组,给药1.5 h及以内的舒张压高于对照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两组血压均在正常范围。结论剖宫产术中使用马来酸麦角新注射液可减少产后出血量,安全可行。

  • 标签: 剖宫产术 产后出血 麦角新碱 催产素 多中心研究 随机对照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苦参(MAT)对T24和5637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流式细胞仪、迁移和侵袭手段检测细胞活力、凋亡、迁移和侵袭潜能;此外,通过转染试验改变LINC00472的表达,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进行测试。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周期蛋白D1、p53、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pro-Caspase-3、Cleaved-Caspase-3、β-肌动蛋白和细胞通路相关蛋白的水平。应用SPSS 18.0统计软件分析。采用t检验或单向方差分析(ANOVA)。结果苦参不影响人输尿管上皮永生化细胞(SV-HUC-1)的生长,在T24细胞和5637细胞中,使用MAT后细胞活力分别降为72%和55%,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MAT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膀胱癌细胞的生存、侵袭和迁移。此外,LINC00472在膀胱癌组织中显著低表达。苦参正向调节LINC00472,用si-00472转染可以部分逆转苦参的功效,细胞周期蛋白D1和bcl-2的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p53、bax和Cleaved-Caspase-3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苦参提高了第10号染色体上缺失与张力蛋白同源的磷酸酯酶基因(PTEN),但抑制了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蛋白活性(P<0.01)。结论苦参通过抑制PTEN/PI3K/Akt通路上调LINC00472,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和转移。

  • 标签: 膀胱癌 苦参碱 第10号染色体上缺失与张力蛋白同源的磷酸酯酶基因/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通路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阿柏西普玻璃体内注射联合复方樟柳治疗顽固性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顽固性糖尿病性黄斑水肿60例(60眼)的临床资料。患者分阿柏西普玻璃体内注射组(对照组)和阿柏西普玻璃体内注射联合复方樟柳颞部皮下注射组(试验组)。每组30例(30眼)。治疗后随访6个月,观察视力(BCVA)、黄斑中心区厚度(CMT)及眼压的改变。结果两组注射后视力及CMT均明显优于治疗前(均P<0.05)。试验组治疗后1周,1、3及6个月视力较对照组视力更好(t=2.52,2.49,2.12,2.36;P=0.022,0.013,0.012,0.026);试验组CMT较对照组更低(t=8.16,7.23,6.43,5.62;P=0.022,0.012,0.014,0.026)。结论复方樟柳联合阿柏西普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效果更好,能更好地改善视力。

  • 标签: 水肿,黄斑,糖尿病性,顽固性 阿柏西普 樟柳碱,复方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小檗对白血病耐药细胞株K562/A02阿霉素耐药性及蛋白激酶C-α(PRKCA)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K562细胞、阿霉素耐药株K562/A02,使用2.5~50.0 μmol/L的阿霉素处理,检测K562、K562/A02对阿霉素的耐药性,计算药物半抑制浓度(IC50);采用终浓度5 μmol/L的阿霉素溶液处理K562/A02细胞,并将K562/A02细胞分为对照组、抑制剂组(50 μmol/L PRKCA抑制剂)及小檗低、中、高剂量组,采用细胞计数(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抑制率,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凋亡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PRKCA、多药耐药相关基因(MDR1)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PRKCA、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P-糖蛋白(P-gp)表达情况。结果与K562比较,K562/A02对阿霉素的IC50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抑制剂组及小檗低、中、高剂量组细胞增殖抑制率、凋亡率升高(P<0.05),PRKCA mRNA[(0.45±0.08)、(0.92±0.10)、(0.57±0.05)、(0.35±0.04)比(1.00±0.12)]、MDR1 mRNA[(0.73±0.08)、(0.87±0.09)、(0.65±0.07)、(0.41±0.05)比(1.00±0.11)]及PRKCA蛋白[(0.59±0.09)、(0.78±0.12)、(0.61±0.11)、(0.42±0.07)比(0.96±0.14)]、MRP蛋白[(0.62±0.08)、(0.79±0.13)、(0.62±0.10)、(0.41±0.06)比(0.98±0.14)]、P-gp[(0.55±0.08)、(0.75±0.12)、(0.59±0.09)、(0.35±0.06)比(0.92±0.15)]表达降低(P<0.05),且小檗呈药物剂量依赖性(P<0.05);过表达PRKCA可显著抑制小檗逆转K562/A02细胞耐药的作用。结论小檗可能通过下调PRKCA逆转人白血病耐药株K562/A02对阿霉素的耐药性。

  • 标签: 小檗碱 蛋白激酶C-α K562细胞 耐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喜树对AP小鼠胰腺腺泡细胞和肺组织的保护机制。方法18只Balb/C雄性小鼠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AP组和喜树干预组(喜树组)。AP组采用腹腔注射雨蛙肽和脂多糖的方法制备AP模型,喜树组于制模前腹腔注射50 mg/kg喜树,对照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常规行胰腺和肺组织病理学检查。分别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水平;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胰腺组织炎症因子IL-1、IL-6 mRNA表达量;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胰腺和肺组织CD45+炎症细胞浸润以及胰腺组织程序性坏死标志蛋白混合谱系激酶结构域样蛋白(MLKL)磷酸化水平;TUNEL法检测胰腺组织细胞凋亡指数。结果喜树组的胰腺组织病理评分、肺组织病理评分、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含量分别为(2.30±0.31)分、(2.29±0.34)分、(1742.33±183.51)U/L和(46.90±2.17)U/L,均显著低于AP组的(5.06±0.88)分、(3.40±0.09)分、(2385.33±383.10)U/L和(69.13±9.76)U/L;胰腺组织IL-1、IL-6 mRNA表达量分别为95.79±48.11、255.50±213.32,均显著低于AP组的212.35±80.61、1006.80±509.06;胰腺和肺组织CD45+细胞数分别为(14.25±5.32)、(29.20±4.44)个/高倍视野,均显著低于AP组的(59.83±13.67)、(58.25±5.91)个/高倍视野。与AP组比较,喜树组胰腺组织细胞凋亡指数显著升高[(3.64±1.16)%比(1.92±0.29)%],磷酸化MLKL蛋白免疫组织化学评分显著降低[(1.75±0.20)分比(4.53±1.2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喜树可能通过诱导胰腺腺泡细胞凋亡并抑制腺泡细胞坏死重塑AP小鼠腺泡细胞死亡方式,进而减轻胰腺局部损伤及急性胰腺炎相关肺损伤。

  • 标签: 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 胰腺炎 细胞凋亡 细胞死亡 小鼠
  • 简介:摘要目的制备伏立诺他(SAHA)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SAHA-CD)滴眼液,观察其对小鼠烧伤角膜新生血管(CNV)的抑制作用。方法使用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的方法制备SAHA质量分数分别为0.1%、0.2%和0.4%的SAHA-CD滴眼液,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滴眼液中SAHA含量。取SPF级昆明小鼠75只,建立右眼角膜烧伤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将小鼠分为5个组,每组15只,其中0.1% SAHA-CD组、0.2%SAHA-CD组、0.4%SAHA-CD组和地塞米松组,造模后即刻分别给予相应药物点眼,模型对照组即刻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点眼,每日4次,每次5 μl,连续6 d。荧光素钠染色观察角膜上皮愈合情况并采用EyeStudio软件计算角膜上皮缺损面积。制作角膜铺片并采用ImageJ软件计算CNV的长度和面积。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角膜组织病理特征。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角膜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质量浓度。结果制备的质量分数为0.1%、0.2%和0.4%的SAHA-CD滴眼液中SAHA含量分别为标示量的97.62%、98.33%和98.14%。造模后,各组模型眼角膜水肿、混浊。给药第6天,各组CNV长度和面积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7.655、8.802,均P<0.01),其中0.2%SAHA-CD组、0.4%SAHA-CD组和地塞米松组CNV面积显著小于模型对照组,0.1%SAHA-CD组、0.2%SAHA-CD组和地塞米松组CNV长度显著小于模型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给药第3天和第6天,各组角膜中VEGF、bFGF和MMP-9蛋白相对表达量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第3天:F=6.345、7.149、18.650,均P<0.01;第6天:F=6.749、5.105、5.023,均P<0.01),其中0.2%SAHA-CD组角膜中VEGF、bFGF和MMP-9蛋白表达量均低于0.1%SAHA-CD组、0.4%SAHA-CD组和模型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SAHA-CD滴眼液可抑制小鼠烧伤后CNV的形成和发展。

  • 标签: 伏立诺他 角膜新生血管 碱烧伤 羟丙基-β-环糊精 细胞生长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胡桃醌(Juglone)对野百合(MCT)诱导肺动脉高压(PAH)大鼠内皮间充质转化(EndoMT)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0只Sprague Dawley (SD)大鼠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Con),PAH组,Juglone组,每组10只。通过MCT建立PAH模型。Juglone组于MCT干预2周后每天给予Juglone腹腔内注射;4周后,检测右心室收缩压(RVSP)及右心肥厚指数(RVHI),并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肺血管形态的改变;免疫荧光法测定大鼠肺小动脉壁中α-肌动蛋白(α-SMA)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的表达;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肺组织EndoMT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PAH组大鼠体重低于Con组[(273.00±39.12) g比(408.90±17.63) g,q=15.774,P<0.05],而RVSP及RVHI则高于Con组[(39.66±5.26) mmHg、(44.02±5.47)%比(18.71±1.72) mmHg、(22.96±3.50)%,q=17.255、16.126,P<0.05];Juglone组大鼠体重高于PAH组[(346.30±16.12) g比(273.00±39.12) g,q=8.320,P<0.05],RVSP及RVHI则低于PAH组[(23.16±3.29) mmHg、(34.03±2.04)%比(39.66±5.26) mmHg、(44.02±5.47)%,q=13.289、7.480,P<0.05]。HE染色示,PAH组肺小动脉管壁增厚;内皮细胞大部分脱落,部分空泡变性。Juglone干预后管壁明显变薄;内皮细胞分布均匀。免疫荧光染色示Con组内皮层vWF表达为强阳性,未见α-SMA表达;PAH组内皮层vWF表达减弱,α-SMA为表达加强,出现vWF和α-SMA的双阳性染色,Juglone组内皮层vWF表达增强,α-SMA表达减弱,双阳性染色细胞明显减少。Western blot示,PAH组中vWF,血管内皮钙黏蛋白(VE-cadherin)相对表达量低于Con组(0.54±0.17比0.83±0.01、0.61±0.16比1.06±0.03,q=4.517,8.231,P<0.05);Juglone组vWF,VE-cadherin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PAH组(0.78±0.09比0.54±0.17、0.84±0.02比0.61±0.16,q=3.738、4.207,P<0.05);PAH组中波形蛋白(Vimentin)、α-SMA、脯氨酰顺反异构酶1(Pin1)相对表达量高于Con组(1.10±0.05比0.70±0.09、0.94±0.07比0.53±0.06、1.01±0.07比0.48±0.01,q=7.965、9.547、11.416,P<0.05);Juglone组Vimentin、α-SMA、Pin1相对表达量低于于PAH组(0.86±0.11比1.10±0.05,0.63±0.09比0.94±0.07、0.73±0.12比1.01±0.07,q=4.779、7.218、6.031,P<0.05)。结论胡桃醌能够减轻MCT诱导的PAH,其机制可能与其通过抑制Pin1进而抑制肺动脉EndoMT有关。

  • 标签: 胡桃醌 肺动脉高压 内皮间充质转化 肺血管重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典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继发慢性嗜粒细胞白血病的诊断、治疗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临沂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例不典型CML继发慢性嗜粒细胞白血病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诊疗经过,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患者为68岁女性,因乏力伴食欲减退15 d就诊。白细胞计数115.21×109/L,嗜粒细胞计数5.09×109/L,嗜粒细胞比例4.4%。肝胆胰脾彩色超声提示轻度脾大。骨髓涂片示:原始粒细胞约占0.12,嗜中性粒细胞占0.28,嗜粒细胞占0.36,嗜酸粒细胞占0.04。外周血涂片:粒细胞比例增高,原始粒细胞占0.03,嗜粒细胞约占0.33。骨髓及外周血甲苯胺蓝染色阳性。骨髓流式细胞术分析:7.72%的细胞(占有核细胞)表达CD34、HLA-DRdim、CD33、CD13、CD117、CD38dim,部分表达CD7、CD64及胞质内MPO,发育阶段粒细胞占有核细胞34.37%,发育模式异常,嗜粒细胞占有核细胞44.69%。诊断为不典型CML伴嗜粒细胞增多,给予降细胞及地西他滨去甲基化治疗1个疗程后,复查骨髓中嗜粒细胞占0.65,进一步诊断为不典型CML继发慢性嗜粒细胞白血病,给予小剂量地西他滨治疗2个疗程,期间间断输注红细胞,患者病情进展,放弃治疗出院。结论伴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的不典型CML临床较罕见,诊断难度大,治疗期间继发慢性嗜粒细胞白血病,无有效治疗方法,疗效差。

  • 标签: 白血病,髓样,慢性,非典型性 慢性嗜碱粒细胞白血病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方法观察依诺肝素对野百合导致肝窦阻塞综合征(HSOS)的治疗及其可能机制。结果显示,野百合可导致大鼠HSOS,并降低大鼠肝窦内皮细胞的存活率。与野百合比较,依诺肝素治疗可减轻野百合所致HSOS大鼠的肝窦阻塞,并可提高肝窦内皮细胞的存活率。此外,野百合可使大鼠肝脏、肝窦内皮细胞中Slit2、Robo4蛋白质和mRNA表达下降,但依诺肝素能够上调野百合所致HSOS大鼠肝脏、肝窦内皮细胞中Slit2、Robo4蛋白质和mRNA的表达。

  • 标签: 肝窦阻塞综合征 野百合碱 低分子肝素 肝窦内皮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檗对小鼠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致肝细胞程序性坏死的影响及其相关分子机制。方法20只雄性C57BL/6N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n = 5):对照(S)组、脂肪肝(H)组、小檗(B)组、核因子-E2相关因子(Nrf2)抑制剂全反式维甲酸组(ATRA,A组)。12周末检测各组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浓度,计算肝指数(肝质量/体质量比值);进行肝组织HE、Masson和油红O染色,采用SAF评分评价肝损伤程度;Western blot法检测肝组织程序性坏死相关蛋白,即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RIPK3)、磷酸化混合系列蛋白酶样结构域(p-MLKL)及Nrf2表达水平。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多重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与S组相比,H组血清ALT、AST、LDH、TG、TC、TNF-α、IL-1β水平及肝指数显著升高;肝组织充满空泡样改变及炎性细胞浸润,油红O染色可见大量红色脂滴,Masson染色可见胶原纤维增生明显,SAF评分(6.60±0.55与0.80±0.45)显著增高。RIPK3及p-MLKL表达上调,Nrf2水平相对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与H组相比,小檗干预可明显降低小鼠肝脏生化指标与血脂指标水平、促炎介质表达、肝指数及SAF评分,RIPK3和p-MLKL也表达下调,而Nrf2水平进一步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与B组相比,给予Nrf2抑制剂处理可拮抗小檗对脂肪肝的保护效应,血清ALT、AST、LDH、TG、TC、TNF-α、IL-1β水平及肝指数显著升高,SAF评分升高,RIPK3和p-MLKL表达相对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小檗可明显改善小鼠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损伤,其机制与激活Nrf2、抑制肝细胞程序性坏死有关。

  • 标签: 小檗碱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 程序性坏死 核因子-E2相关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