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中国古诗是中国灿烂文化里一颗耀眼的明珠,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由于千百年形成的民族语言和文化传统,一种语言诗歌中的韵律、对仗、比喻、典故和双关在用另一种语言进行表达时,往往受到联想效果、文化默契诸方面的限制,诗歌翻译成了文学翻译中的难题。本文从词语、文体、内容、思想、感情等方面浅谈诗歌翻译如何突破种种障碍达到“意美”和“形美”。

  • 标签: 诗歌 翻译 意美 形美 非常译
  • 简介:文章认为,汉诗英译者须得有深厚的国学基础,熟悉汉语诗歌的写作特点,了解丰富的形象比喻,掌握典故用意了解成诗的氛围和契机,更要把握好诗的时空和意境。

  • 标签: 诗歌翻译 形象比喻 积累知识 背景
  • 简介:叠字是汉语古诗中常见且重要的修辞手段,在汉诗英译时译者对于叠字的处理方法各异。本文从忠实于源语的原则出发,通过对一些汉诗叠字的英译文本进行研读和比较,尝试归纳了汉诗中叠字英译的若干处理方法,并提出英译汉诗时应尽量保留叠字这种修辞手段,力求达到叠字英译时在修辞风格和用韵上的一定程度的传递。

  • 标签: 叠字 汉诗英译 翻译方法
  • 简介:汉语诗歌往往隐匿人称代词,而英语诗歌则彰显人称代词,故对人称代词的处理成为汉诗英译过程中需要译者考量的一大难点。汉英诗歌人称代词隐显差异的根源在于汉英文化差异。显化增添、保持隐匿和在保持隐匿的基础上补充诗歌创作背景知识三种翻译方法各有优缺点。以跨文化交际为目的的翻译应将翻译中涉及的语言差异作为文化研究的对象加以考察,争取使译文承载更多的文化信息。

  • 标签: 汉诗英译 显化和隐化 人称代词 翻译方法
  • 简介:诗歌作为一种语言凝练、内涵丰富的文学作品,是语言艺术的最高形式。诗歌植根于民族语言,并反映其语言的特点。翻译是两种不同语言之间的交流。在汉诗英译中,两种语言在语言组织法特征、主语省略与补出、诗歌建行形式等方面的差异显示了两种语言之间的不同。

  • 标签: 汉诗英译 语言组织法特点 主语省略 建行形式
  • 简介:作为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概念隐喻理论对“隐喻式语言”的诗歌翻译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国古代诗歌中一个意象本质上就是一个概念隐喻,古诗概念隐喻英译过程中,译者应采取恰当的翻译策略,.努力实现汉语概念隐喻和英语概念隐喻的“映射对等。

  • 标签: 概念隐喻 古汉诗 映射对等 翻译
  • 简介:衔接是语篇分析领域的重要概念。本文拟通过对《春怨》原诗及三个英译本的语篇衔接手段的分析,试图阐释衔接意识在原文及译文中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 标签: 《春怨》及英译文 汉诗英译 衔接意识
  • 简介:埃兹拉·庞德倡导的意象派诗歌开英美现代诗歌之先河。在此期间,他翻译出版了大量中国古典诗歌,也掌握了中国诗人构建意境的技巧,并将其应用于自己的诗歌创作中。本文以庞德意象主义理论为依据,以中国古典诗歌译文为实例,通过对其翻译手法和原则的分析,肯定庞德汉诗英译的意象体现。

  • 标签: 埃兹拉·庞德 意象主义 中国古典诗歌 意象体现 创意翻译
  • 简介:中西文化的差异,汉英语系的区别,汉英诗歌各自文体特征的不同,译者精神视域的局限,常常导致汉诗英译本每行诗的音节数、长短、音律等形式与原诗不符,而错误的词语意象解读更是损害原诗整体的意韵和意境,故翻译界素有"诗不可译"之说。然而,通过"以步代字/顿"的办法,采取音律形式上的创造性对等,甄别空间意境的描写、动静意境的对比、透视意境的观照,综合审慎言内因素(形韵)和言外因素(意蕴),我们还是可以再现原诗的形蕴。《江雪》16个不同译本反映了当前译诗理论和实践上的上述问题,以这16个译本为例,认真分析各译本不同的形蕴表现,可以使《江雪》及其译本成为汉诗英译形蕴再现的理想样本,促进我国汉诗翻译及其翻译教学的发展,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 标签: 汉诗英译 形式 意蕴 《江雪》英译本
  • 简介:摘要本文以帕尔默文化语言学为理论框架,从认知语言学基础上探讨文化语言学在汉诗英译中的作用。心理空间理论是由Fauconnier提出的,是认知语言学中关于语篇分析的重要理论。语篇情节理论是由帕尔默提出的,是认知的,也是文化的。本文拟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来审视两种理论,试图探讨两种理论在翻译实践中是否具有相互融合的可能性问题。

  • 标签: 文化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 汉诗英译
  • 简介:在当下的多元文化语境中,对于“异”的强调似乎成了保留“文化多样性”的代名词。从理论上讲,源语文本中的“异质性”正是源语文化有别于他者文化的独特文化印迹,但与此同时这些文化印迹往往因为其唯一性和独特性,在现实层面却鲜有成功适译入目标文化的例子,尤其对于非学术翻译的文学翻译而言,情况更是如此。因此,这种单纯“存异”的翻译“表述”方式,姑且不论其在多大程度上背离作者“本意”,却往咎容易违逆目标文化的“文化常规”与“可接受性”。这种现象无疑是中国文学“走出去”过程中尤其需要高度警惕和认真思考的问题。

  • 标签: “求同” “存异” 目标读者 可接受性 跨文化传播
  • 简介:一、夜关死门窗觉得黑暗不会再进来我点起了灯但黑暗是一群狼还伏在我的门口听见有千万只爪子不停地撕袭着我的窗户灯在颤抖在不安的灯光下我写诗诗不颤抖!《夜》的赏析:这首诗的标题为"夜",既指具体的时间(即诗人写作该诗的时间),也指诗人描写的情境发生在夜里,更重要的是它象征着一种恐惧的心理氛围。

  • 标签: 牛汉 枣子 黑暗 门窗 早熟 灯光
  • 简介:公寓作为都市人最典型的居所,其中蕴含著解读都市人际关系,以及如何卸除生活压力的重要线索.本文分别处理了菲律宾、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台湾及中国大陆诗人笔下的组屋/屋村/公寓生活,及居住者的心态问题;不但由此得以洞悉各都市人的生活实况(或诗人的观察所得),亦能看出诗人在面对此一问题所抱持的态度和书写策略.

  • 标签: 都市诗 织茧生活 《屋村风光》 公寓
  • 简介:我们在当代文学中如果有必要重提“七月诗人”这个词,是在历史的意义上而不是在美学的意义上。也就是说,不是关于“七月诗人”共同的美学(如果历史上有过的话),而是关于有共同的“七月”史的诗人的今天,以及今天不同的诗学。

  • 标签: 《白色花》 “七月诗” 牛汉 生命意识 艺术风格 诗歌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8-07
  • 简介:而诗中,东汉李陵诗和《古诗十九首》写亲友离合,但在《诗品·上品》中把古诗放在李陵诗前

  • 标签: 诗体流变
  • 简介:一要说永井荷风(1879—1959)的汉诗,还是先从他喜欢的明末诗人王次回说起吧。王次回(1593—1642)名彦泓,日人喜称字号,所以都叫他王次回。王次回是明末诗坛的另类,以艳体诗出色当行,薄薄的四卷《疑雨集》,后人喜欢的喜欢得要命,讨厌的讨

  • 标签: 永井荷风 风汉诗
  • 简介:好的诗听起来赏心悦耳.读起来或引人入图画之中,或给人以哲理的启示.除此之外.有的诗还在诗行的排列乃至字词的书写上给读者以鲜明的刺激.造成一种视觉上的美感.这种美我们称之为诗的形体美.

  • 标签: 诗歌 英语 汉语 形体美
  • 简介:长期以来,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研究硕果灿烂,但对与中国古诗一脉相承的日本汉诗却鲜见涉猎。1992年5月,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肖瑞峰撰写的专著:《日本汉诗发展史》(第一卷),弥补了国内这一学术研究领域的空白。作者早在数年前便开始了对起于日本奈良时代、迄于江户时代的日本汉诗的研究。此次出版的第一卷分两编。第一编为绪论:日本汉诗概观,包括三

  • 标签: 日本汉诗 中国古典诗歌 奈良时代 中国古诗 江户时代 吉林大学出版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在莽汉群体里,还没有彼此之间谁给谁写过什么东西。当然,这绝不是大家不够哥们,实在点讲,是莽汉群体中的成员,有深入骨髓的懒惰,对文字丢三落四是常有的事。李亚伟曾遍撒英雄帖,以求得几张纸片出一本莽汉专集,其结果是,只搜到一堆破纸头,怎么拼接也弄不出个人样来,于是,只好作罢。当然,莽汉群体的懒惰,与他们深层面上反传统是分不开的。因为在生活方式上的反叛,必然在文字上反映出来,其中有很深的哲学理念。

  • 标签: 李亚伟 汉诗 生活方式 哲学理念 群体 反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