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8-07
  • 简介:与花的意象组合是男女爱情的象征,在他的亡国词中总是少不了的,在以月破状分离这一意象的词作中

  • 标签: 中月 唐宋词 意象分析
  • 简介:月亮,圆缺不定而又生息不已,触动着人们对现实、社会、人生的理性思考,唤起了人们苍茫浩渺的宇宙意识、历史意识以及无限的人生感喟,成为古代诗人们思索不已、探求不止的永恒意象.在中国古代诗词中,饱含着诗人意绪的意象对理性的张扬十分突显,具体表现为:对永恒生命的崇拜,对光明美好的追求,对宇宙哲理的思考以及对现实人生的感悟.

  • 标签: 古代诗歌 月意象 理性
  • 简介:意象既非具象又非抽象,既兼具象又兼抽象.意象思维是中国传统最具特色的思维方法之一.在长期的实践中,意象思维产生了一系列的意象模式,如阴阳、五行、八卦、干支等.中医学的六淫、四气、藏象、证候等亦属意象模式.意象模式具有整体性、衡动性、相对性、随机性、中和性、指示性等特征.认识掌握意象思维方法对古今文化沟通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中医学 意象思维 意象模式 阴阳五行
  • 简介:随着当代诗歌艺术追求的急邃变化和发展,诗歌创作中的意象问题正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意象问题的提出,说明诗歌创作的内在规律在新的时代趋势面前已受到前所未有的客观对待,这和近几年文学创作与欣赏心理的明显转移是分不开的。人们普遍要求文学反映生活更具有文学的形态,更能体现出文学自身的绚丽色彩。作为对诗歌艺术规律的一种认可和尊从,意象理论的重新出现是必然的。

  • 标签: 意象化 诗歌创作 当代诗歌 诗歌艺术 比兴手法 主观情意
  • 简介:意象,是中国古代诗论中的一颗明珠,是诗歌艺术中的一座迷宫。它既古老又神秘,既摇曳多姿又变幻莫测。它的内涵是什么?它与物象、意境及文学作品中的形象的关系如何?本文试从哲学、美学和心理学角度对此进行探讨。

  • 标签: 意象表现 诗歌艺术 意境说 摇曳多姿 文学作品 哲学观念
  • 简介:比较近年的命题特点,诗歌鉴赏的难度有所加大。从命题者的思路来看,同学们有必要适当掌握些专用名词术语,以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而物象、意象和意境正是最常见的术语。

  • 标签: 中学 语文教学 诗歌教学 物象 意象 意境
  • 简介:在中国诸多传统艺术作品中,运用意象审美,步步创新,留下最为深刻的印象是:中国美术史,是一部创新史;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一条艺术长河。在中国画创新中坚持不失笔法,正如在戏改中坚持“不失耳音”一样的重要。如果把京戏改为京腔、京味全无,吐字发声特点和表演程式全无,也就是耳音全无,京戏也就不存在了。如果把中国画笔法、墨法等特有的条件与味道去掉,也就是中国画的“耳音”全无,中国画也就

  • 标签: 中国画 笔法 意象审美 创新 中国美术史 吐字发声
  • 简介:冬日的风踮着脚,贴着封冻的泥土踅过,黄昏寂无声息。感觉的触手伸出,我没掬一缕寒烟,坐在古老的河床边,看昏睡的太阳在高天里寂寞运行。河水很浅,裸露的河床记忆澎湃,在石罅里时断时续。夕阳正瘦。早已没有一束花能用来装饰梦境。风的鞭子便如思想般抽人骨髓,一切的感觉都赤裸着,敏锐

  • 标签: 高原 河床 太阳 骨髓 感觉 记忆
  • 简介:从总体上讲,西方艺术重科学性、典型性,中国艺术重主体精神和意象,这是由各民族的思维方式、文化观念和审美价值取向所决定的。虽然中国是意象论的故乡,但西方也并非没有意象理论和意象型艺术。意象是人类艺术领域所共有的一种客观现象。

  • 标签: 中国艺术 意象观念 审美价值 西方艺术 艺术手法 艺术形象
  • 简介:<正>文学创作,讲求意境、意象。作品的形象是否饱满,意蕴是否丰富,情致是否浓郁,都与意境的深浅、意象的强弱大有关系。意境,是艺术形象体系构成的有情意之境界,是一种艺术意味。意象,则是物象与情意两者的结合,是一种形象结构。艺术形象的创造,要通过意象的有机组合去推动。艺术作品的欣赏,也要借助意象

  • 标签: 审美意象 艺术形象的创造 象散 作家 形象结构 艺术思维方式
  • 简介:诗歌是“歌唱生活的最高语言艺术”,谈到诗歌,人们往往提到形象、意象和意境。意象的内涵是什么?它与形象、意境间的关系如何?许多理论文章对此进行了探讨,但说法不尽一致。本文试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一、意象的内涵及其演变“意象”是我国古代诗论中一个重要美学概念,它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和演化过程,并且由于人们理解的差异和使用的不统一,形成了其内涵的不一致性

  • 标签: 诗歌意象 意象表现 意境说 古代诗 诗人情感 美学概念
  • 简介:意象思维是中国传统文化富于诗意的运行轨迹,它以取象譬类、天人互参的方式,以饱含情感的意象氛围直达诗意追求.天人互参构成了意象思维人化自然的实践性基础.意象氛围则构成了它得以呈现的体验基础.意象思维作为中国审美文化和诗意文化的中枢,以天人互参为实践基础,以意象氛围为表现形态和体验基础,构成了一个圆融整一的诗化世界.

  • 标签: 意象思维 "天人互参" 意象氛围 诗化构建 诗意
  • 简介:“古诗鉴赏”是语文高考中的一个考点,也是一个难点,就近几年考情看,这一块,同学们答题难以把握,失分过多.当然,这也给我们出了一个难题,如何进行古诗教学,才能让学生很好的解读.我在多年的高三语文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深深体会到,要取得好的效果,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

  • 标签: “意象” 古诗鉴赏 语文高考 古诗教学 教学实践 高三语文
  • 简介:某一天,像往常一样,我泡一杯茶水,坐在电脑前。但是那一天,我在茶水里放了几朵金银花和几颗红色的枣,颜色非常好看。当我透过茶杯无意识的观看的时候,我发现了玻璃里映照奇妙的幻像,自己的面孔由于凸透镜原理呈现出变形的画面。

  • 标签: 意象 金银花 凸透镜 茶水
  • 简介:解读诗词,不是只有一条道路可走。一个圆球,无论从哪一点刺进去,都有可能穿透圆心。诗词意境就是一个圆球,为什么不可以多用几把刀去解剖它呢?背景论、文本说、意图观、接受学,意象透视、心理分析、结构解剖、原型追溯,各有各的天地,各有各的功能,兼收并用,取长补短,似乎更能趋向深湛和圆通,为什么一定要困守一隅、乃至"党同伐异"呢?下面三篇短文都是解说李清照的《声声慢》,视角各不相同,虽然均非圆通之论,但却各有各的独到之处,值得一读。我们的作品教学,如果能多视角、多层面地展开,学生的眼界、思路恐怕会更加开扩一些吧?应当提倡。

  • 标签: 象外之象 李清照 意象 声声慢 诗词意境 时空
  • 简介:舞台意象与表现王晓鹰(一)象征、意象、表现所有的艺术都具有象征性。但并非所有的象征都具有艺术性。关于象征,黑格尔写道:象征一般是直接呈现于感性观照的一种现成的外在事物,对这种外在事物并不直接就它本身来看,而是就它所暗示的一种较广泛较普遍的意义来看。它...

  • 标签: 表现性 意象创造 桑树坪 “残酷戏剧” 美的形式 自然形态
  • 简介:  研究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往往要研究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当我们迷恋于某个时期、某个地域以及某个画家、某件作品艺术成就的时候,吸引我们目光的不仅仅是画面的题材内容与表现形式以及精湛的表现技巧,而让我们回味无穷的则是作品的'意象'表现和精神内涵.……

  • 标签: 中国绘画 意象表现 艺术成就 平远 郭熙 《宣和画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