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3
445 个结果
  • 简介:族群是当代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文章评述了西方族群理论的发展历程压中国族群研究的状况,分析了族群理论应用于中国实际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针对当前我国族群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初步的看法。

  • 标签: 族群 族群性 本土化
  • 简介:一、一本客家研究的新书濑川昌久先生的著作——《客家:华南汉族的族群性及其边界》(以下简称《客家》)中文版新近问世,无论是对民族学、人类学略感兴趣的读者,还是有志于客家研究的学者,

  • 标签: 客家研究 族群边界 族群性 汉族 华南 高跷
  • 简介:“社会记忆”在当代学术界,特别是在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成为一个重要的学术话题,这显然已经超出了其单纯作为表述、建构、传承的方式,其价值也不仅仅局限于某些学科,这种具有反思意味的讨论明显兼有学术转型中的学理义涵。鉴于此,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彭兆荣与他的博士研究生围绕着这一话题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专题研讨,大家集中就理论要件、记忆本体、记忆载体、记忆与认同等进行了研讨,以下为讨论综述。参加者包括:葛荣玲、朱志燕、罗正副、樊昀、艾丽曼、张卫红、谭红春、温春香(以发言先后为序)。

  • 标签: 社会记忆 记忆本体 记忆载体 族群认同 家园遗产
  • 简介:关凯的《族群政治》(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书名虽然很严肃、很学术,但开卷后,却叫我们一发而不可收,花了两天时间一口气读完了这本约有30万字的学术著作。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 标签: 族群政治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学术著作 书名
  • 简介:族群认同问题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直受到西方人类学家、社会学术的关注,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本文从族群认同问题的产生入手,论述了国内外学者有关族群认同的概念、构成要素、族群认同与文化认同的关系,同时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这对于开展我国的族群研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标签: 族辨认同 构成要素 研究现状
  • 简介:本文以广西客家族群关系为例,探讨族群关系在文化自觉的指令下,族群互动的方式、特征、规律及其作用。认为以文化自觉为指导的族群互动体现了国内族群关系的一般规律与特征;造就了和谐的族群关系,使客家文化成功转型不断创新,并使客家族群和汉民族不断发展壮大;文化自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对构建现代和谐的国内国际族群关系具有显著意义与作用。

  • 标签: 文化自觉 族群关系 族群互动 客家
  • 简介:文化符号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述形式,通过语言、饮食、服饰、仪式、节日等形式可以多角度、多层次地呈现其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意义。旧村的文化符号以民族性的基础和核心,同时与其他民族文化有机融合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回族文化体系。文化符合的存在样态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族群认同的样态和特点,通过辨异、约束、整合、规范等作用从内涵和心理上影响族群认同。

  • 标签: 旧村 文化符号 族群认同 影响
  • 简介:该书的缘起是我的导师濑川昌久教授为了撰写博士论文而在香港新界实行的田野调查。虽然他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是有关村落、村落联合、宗族等汉族的社会组织的分析②,但他的田野地点S村就是客家村落,所以他对客家与其他汉族族群之间的文化、社会关系十分感兴趣。

  • 标签: 客家村落 族群性 汉族 华南 边界 课题
  • 简介:四寨子是历史上在今青海同仁县出现的一个社会文化背景复杂多样的移民聚落,曾经在这里居住的群体涉及今天的保安族、同仁土族、藏族、蒙古族、回族和汉族。本文试图根据有关的文献资料和口述资料,把族群的演变放在具体的地理空间以及历史的社会、文化、政治环境中,用社会学的理论来建立资料之间的逻辑关系,对族群归属的社会定义和自我认同做长时段的历史分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再现四寨子族群演变的过程。本文所讨论的族群演变现象主要始于元末明初,止于同治年间,但也涉及到建国以后的民族命名和识别。更多还原

  • 标签: 四寨子 族群 演变
  • 简介:本文通过分析古代文献中希腊人对“ethnos”、“genos”和“phylon”等表述族群的名词和用语的使用情况,以及他们对于自身的各种各样的定义和描述,并以当代人类学的族群理论作为观察的参照尺度,厘清了古代希腊人认知族群和建构自身族群身份的视角和方式,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古代希腊人的族群话语与后现代人类学情境主义族群理论不谋而合。

  • 标签: 族群 ethnos genos phylon 希腊人
  • 简介:本文认为,21世纪中国人类学的复兴重振,必须吸纳五千年中国文化精髓,深刻体认当代中国各族群的生存境况与精神世界,切实地迈向人民,坚实地立足于中国社会本土,积极参与改善民生、提升民心的宏伟大业,通过推进社会进步、文化繁荣、人民幸福,建构中国人类学价值实现机制。华南紫村调查,在承续西方人类学传统理念的基础上,充分涵摄中国先哲们关于“民生”与“民心”的精辟阐述与充满睿智的见解,以此作为审视视角,描述以壮族为主体的紫村诸族群的生存环境、生活来源、生存压力、信念结构、忧喜哀乐、希望追求与心灵境界,并且借助人类学指导变迁理论,提出改善和提升紫村族群生存境况与精神世界的初步设想。

  • 标签: 民生 民心 体验民心 民心调适
  • 简介:在当今人类学与社会学研究领域,有关族群族群意识、文化认同等方面的研究成了热门话题.并在很多方面达成了共识。本文通过分析清初满族的族群认同意识.指出文化中的非可比性文化即中性文化才是族群认同的基础所在.而对可比性文化中优秀文化的吸收则是加强族群认同的重要手段。

  • 标签: 满族 族群意识 文化认同 中性文化
  • 简介:族群研究是当前我国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热点,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也凸显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这些问题既妨碍了学术研究的"求真",也妨害了我国民族问题的"善治"。本文对族群理论的缺失以及我国族群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作了初步的探讨。

  • 标签: 族群理论 族群研究 反思
  • 简介:2010年5月17~18日,上海大学文学院族群研究中心主办了“都市与族群学术研讨会”,这是我国首次以“都市与族群”为专题的学术研讨会。会议由中心主任巫达教授主持,来自上海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中央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广东省民族研究院等院校的族群研究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共收到论文30篇。研讨会围绕都市族群概念、城市与族群、民族、社会组织和都市民族等专题进行了讨论,既宏观论述,也有微观探讨;既有侧重于理论的分析,也有结合具体实践与田野的阐述。本次研讨会的成果可分为以下几大类:

  • 标签: 学术研讨会 族群研究 研讨会综述 都市 中央民族大学 香港城市大学
  • 简介:文章基于历时发展层面梳理了客家影像的实践及作品,并探讨其在当代的文化传承意义。从上世纪70年代起,中国内地、香港、台湾都拍摄制作了一些客家影视作品。这些影像文本真实地记录了客家人的移居历史和现实生活图景,展现了别具一格的客家人文景观;通过客家影视这一媒介,可以更生动地表现客家人的精神世界,更好地传承优秀的客家传统文化。

  • 标签: 客家族群 影视作品 文化传承
  • 简介:一、序言在日本至少从19世纪末期开始就有人研究客家,起初是因为台湾被并人日本殖民统治的版图,定居在那里的客家人引起了当局的注意。再后来,有日本学者赴香港、广东、福建和广西等地展开田野调查,

  • 标签: 日本学者 客家人 族群性 历史 19世纪末期 殖民统治
  • 简介:在当代社会文化人类学的研究中,“认同”(identity)研究成了近几十年来最“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认同理论”在很短的时间内广泛地为其他人文社会科学所借鉴和应用,批评理论也不例外。民族文学作为族群认同的一个文化栽体,为族群的自我认同提供了基础,诸如归属感、表达记忆的文本和认同共同的祖先等等。瑶族创世古歌《密洛陀》,包含有“一个族群的自我认同的多要素”,它同时对布努瑶族群族群历史、族群认同和族群边界进行了建构和解释,并将族群族群历史、族群认同和族群边界聚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不断强化着族群中族民的认同和归属意识。

  • 标签: 历史记忆 民族文学 瑶族 密洛陀 族群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