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由于工作关系,笔者有机会前往海外参加客属社团的一些活动。在海外侨胞较多的地方,经常可见客家盐焗鸡、梅菜扣肉、腌面、鱼丸等客家菜式的酒店、酒楼、饮食店,以及广告,甚至在一些小镇,也同样可以看到客家菜馆的招牌。可见,客家菜在世界各地的传播甚广,名声甚开。那么,客家菜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有什么特色?为什么会在海外存在和发展?

  • 标签: 客家菜 客属 梅菜扣肉 饮食文化 小本生意 三杯鸡
  • 简介:客家民族的族属、语言、源流、发展,数十年来已有不少研究成果,但其中也不乏值得商榷之处,本文从方法及研究态度等各方面提出省思。例如通过客家语言的研究,有的论者想建构的其实是“客家原为中原士族,后来才迁居南方”的历史图像。可是这样的南迁论述,在声韵学和史学方法上都仍有不少漏洞。努力想证明客家乃最正统之汉族的“崇正论”也忽略了许多人类学的材料。近年台湾崛起的客家在地化论述,则为另一值得注意之发展。此说系受政治力量所影响,极力建构在台客家之集体认同:认同土地、认同义民精神、认同大家都拜三山国王。如此一来,客家将不复为客家了。本文对此说形成之社会脉络、论述内容均有评析,并指出了它的荒谬之处。

  • 标签: 客家 罗香林 义民精神 汉族 畲族
  • 简介:詈语就是骂人的话。詈语来源于社会禁忌,可以说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面镜子,赣南客家詈语同样的以其"不文明"的方式,叙说着客家的精神和文化。本文探讨的是赣南客家詈语的主要表现形式:宗族詈语、性詈语、死亡詈语、身体詈语及其它詈语,并揭示蕴含的客家文化。

  • 标签: 赣南客家 詈语 宗族
  • 简介:中国客家博物馆充分利用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在工作中始终秉承“以研兴馆”的办馆理念,对客家文化进行系统的收藏、展示和研究。为了对这些科研成果进行总结和记录,中国客家博物馆不定期组织人力物力从众多论文中选取有代表性的编辑成册。

  • 标签: 客家研究 博物馆 中国 资源优势 办馆理念 客家文化
  • 简介:关于客家人的由来直至今日还存在争议。一般认为,客家人是中原汉人经过历次南迁,与南方土著进行融合与交流最终形成的具有自己独特文化特征的族群,因此客家人的丧葬观念基本上继承了中原汉族的传统,如相信万物有灵、灵魂不灭、重视孝道、丧礼讲究排场、

  • 标签: 丧葬观念 赣南客家 田野调查 祭祀习俗 客家人 文化特征
  • 简介:摘要:在国家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背景下,贺州市重点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客家文化,增强工业和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市,力争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中心城市”。

  • 标签: 客家文化 文化产业 文化精神研究
  • 简介:无论从史实出发批评罗香林过分强调客家的中原汉人血统,还是从族群理论出发批判其“族群中心主义”,可能都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罗香林先生研究客家时的社会情境和他对客家判定的标准。罗香林注意到了客家与畲民之间的血缘融合,从而发明和解释了“民系”理论,并注意从文化上来论证客家民系之优秀。罗香林先生对客家的界定,依据了客家人士的访谈,暗合了族群理论,也揭示了他那个时代客家人自我认同的地域范围。1930年代前后,在广东、福建、江西三省交界地,存在着对客家人和客家地区的自我认同,

  • 标签: 客家研究 罗香林 导论 族群理论 客家民系 自我认同
  • 简介:从改革开放30年来出版的客家学书籍统计数据出发,分析了改革开放后客家研究方面的著作出版情况。这些客家学著作对客家文化研究的促进作用,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客家研究发展进程有积极的意义。

  • 标签: 改革开放 客家研究 图书出版 客家学发展
  • 简介: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民间的交往渊远流长。那关于客家人与日本的交往是何时开始呢?有人认为早在秦朝就有徐福带童男童女东渡日本,那些童男童女中据说就有客家人。但这种说法没有坚实的历史依据。中国客家人与日本之间的交流有史可考是在清代。追溯历史,我们知道,晚清首任驻日公使何如璋及参赞黄遵宪皆广东梅州客家人。其时,两位先贤尽管大任在身,公务之余仍不忘与日本友人联络情谊。虽然语言不同,但有汉字作为共通的道具,加之双方汉学修养深厚,交流可谓畅通无阻。当中,黄遵宪与大河内辉声的笔谈故事后来更成为了两国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

  • 标签: 东渡日本 客家人 文化交流史 中日两国 驻日公使 黄遵宪
  • 简介:客家方言是客家文化的载体,从客家方言出发,我们可以认识或解释某些客家文化现象、理解客家文化内涵。本文分别总结了从客家话的语言学特点、词语表达、熟语等角度所反映的客家文化某个方面的内蕴和特点,如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思想意识文化等。我们认为,从客家方言切入来认识客家文化这一研究方法是大有可为的,应当建立起客家方言与客家文化的理论体系进行系统研究与整理。

  • 标签: 客家方言 客家文化 历史 民俗 思想意识
  • 简介:本文说的“客家”,不是对世间客居人群的泛称,而是一种学术专名,用以特指历史上在赣闽粤边区化育成型的汉族新兴民系。客家学大师罗香林曾经指出:“客家是五代后新兴的民系,自赵宋至元,为婴年时期,自朱明至清初,为童年时期,自嘉道至现年,为少年时期,……嘉道以后,世局日

  • 标签: “客家研究” 太平天国 历史学 人类学 社会学 民族文化
  • 简介:走进客家人的家庭或客家菜馆,你会发现在琳琅满目的各色客家菜肴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酿菜”,像酿豆腐、酿顿、酿卵/春(鸡蛋)、酿苦瓜、酿吊菜/茄子、酿辣椒、酿蘑菇、酿木耳等等(有些地方还将包饺子称为“酿饺子”)。

  • 标签: 客家情怀 客家人 饺子
  • 简介:浏阳大围山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浏阳大围山客家山歌逐渐淡出了大围山客家人民的休闲娱乐方式。本文就浏阳大围山客家源流进行了简要介绍,主要围绕浏阳大围山客家山歌的歌唱语言、调式音阶、节奏节拍、方言俗语展开论述,结合浏阳大围山客家山歌的现状来揭示浏阳大围山客家山歌如何在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传承与发展。

  • 标签: 浏阳大围山 客家 山歌 传承与发展
  • 简介:在20世纪30年代的广东,最积极从学术上论证客家人的汉族血统的客家学者,非罗香林(1906—1978)莫属,一直到今天,罗香林仍然被视为“客家学”的奠基人。罗香林是在民俗学兴起的浪潮中培育出来的新一代学者,他于1926至1932年间在清华大学历史系就读时,和许多年轻学子一样,深受民俗学研究的吸引,从此开始了他对客家山歌以及后来对客家历史的兴趣。

  • 标签: 客家研究 罗香林 民俗学研究 30年代 清华大学 客家山歌
  • 简介:钟文典(1924~2010),广西蒙山县人,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原中国史学会理事、广西社科联副主席、广西历史学会会长、广西师范大学教授。作为历史学者,他倾注于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学识丰富,著作等身。作为广西人,他倾心于广西,“心中有广西”,“笔下见广西”,“足迹满广西”。作为一名教师,他倾爱于教育事业,教书育人,桃李遍天下。作为客家人,他倾情于客家文化,贡献突出,是广西客家研究的奠基者。本文仅就钟文典的客家史观、研究思路和贡献进行分析,以此纪念钟文典教授诞辰90周年。

  • 标签: 客家人 研究成就 史观 中国史学会 近现代史研究 大学教授
  • 简介:自惠州和平县人氏徐旭曾于清嘉庆二十年(1815)《丰湖杂记》谈话发表以来,客家研究已经走过了200年的历程。后又有林达泉、黄遵宪、温仲和、赖际熙、古直等学者对客家源流进行了论说。1933年罗香林《客家源流导论》出版(1951年《客家源流考》),现代学术视野下的客家研究也有80余年历程,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

  • 标签: 客家研究 客家源流 1951年 学术视野 研究成果 和平县
  • 简介:采茶戏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盛转衰的过程。曾经的采茶戏是我国地方戏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闪闪发光的艺术花朵,但近年来,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带来了严重的冲击,使得采茶戏也像其他古典艺术一样,面临着大量演员流失的现状,这种现象让我国艺术界的许多专家和学者感到遗憾,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文献数量也在逐年增加。采茶戏发源于南方,最典型的发展区域就是江西,这里的采茶戏剧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和语言特色,本文主要切入点是采茶戏的方言和音韵两个方面,旨在进一步探究采茶戏的语言特色。

  • 标签: 采茶戏 音韵 客家 古典艺术 语言特色 城市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