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保留幽门胃切除术与节段胃切除术都是通过胃壁的环周切除,从而实现贲门与幽门结构的保留,均属于功能保留胃切除术范畴,但两种手术方式概念与手术原则存在显著区别。节段胃切除术适用手术平面应高于保留幽门胃切除术。保留幽门胃切除术作为早期胃癌的标准手术方式之一,其淋巴结清扫范围(No.1、3、4sb、4d、6、7、8a、9)、中幽门下区血管以及迷走神经肝支、幽门支保留方式已形成广泛共识。节段胃切除术目前仅作为一种研究手术方式,其手术原则目前尚无统一标准,在临床中开展应充分重视其潜在伦理风险。临床上准确理解两种手术方式的概念与手术原则差异,将有助于后续相关临床研究工作的开展与准确评价。

  • 标签: 胃肿瘤,早期 保留功能胃切除术 节段性胃切除术 保留幽门胃切除术 贲门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微创全胃切除与腹腔镜辅助根治切除用于胃癌患者治疗中疗效。方法:36例胃癌患者为样本,就诊时间2005年7月-2014年7月,随机分组,A组腹腔镜辅助全胃切除术,B组开腹全胃切除术。结果:A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中出血量及吻合时间等手术指标均优于B组,手术时间长于B组,P<0.05;A组术后感染、吻合口瘘及肠梗阻风险低于B组,P<0.05。结论:胃癌患者行腹腔镜辅助全胃切除术,可缩短术后吻合时间,出血少促进术后排气,安全高效。

  • 标签: 全胃切除术 腹腔镜辅助治疗 胃癌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胃癌治疗中,选择不同治疗方案,总结全胃切除术治疗方案应用效果。方法:在2019年度的7月至隔年2月期间,选择112例因胃癌就诊于本院的病人进行调研,以信封方式分为2组,对比组56例选用传统常规治疗,研究组56例选用全胃切除术治疗。总结治疗效果。结果:对比组与研究组1年生存率、2年生存率相比构成比较低,两组数值对照存有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价值,(P

  • 标签: 全胃切除术 胃癌
  • 简介:摘要随着近年来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和医疗诊断技术的发展,早期胃癌的诊断率逐年上升。虽然根治手术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如何在追求肿瘤根治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胃的正常解剖和功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成为治疗早期胃癌更需关注的问题。功能保留胃切除术是在保证根治淋巴结清扫的前提下,通过减少胃切除范围、保留幽门、保留迷走神经等方式充分保留胃功能,具有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优势,对治疗早期胃癌具有巨大潜力。但是,目前尚无功能保留胃切除术后的功能评价标准,临床上多通过生活质量量表进行评价,具有较高的主观。通过内镜、血液学检查等客观手段的评估,虽然能够提示功能重建带来的生活质量获益程度,但是循证医学证据等级有限。因此,本文通过探讨功能保留胃切除术的评价、术后并发症、术后营养状况、辅助检查等项目在胃功能评价的研究现状,对今后本领域研究方向进行分析与展望。

  • 标签: 胃肿瘤 功能保留性胃切除 功能评价 保留幽门胃切除术 近端胃切除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腹腔镜辅助下近端胃癌全胃切除术与近端切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近一年收治的近端胃癌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两组并给予不同治疗方案。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指标、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临床手术指标相比,实验组患者明显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更短,且中出血良更少,组间两两对比数据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经治疗后大多为治疗显效,无效患者仅1例,且并无发生不良反应,治疗有效率高达93.3%,而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仅60%,不良反应发生率则高达26.7%。两组患者在治疗有效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上数据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胃癌患者临床手术治疗中,应用腹腔镜辅助下近端胃癌全胃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更加显著。不仅手术时间短,降低了手术风险。同时术后也利于患者恢复,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使手术效果得到更好的保障。因此,全胃切除术的应用价值要高于近端切除,值得推广。

  • 标签: 近端切除术 腹腔镜 全胃切除术 胃癌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评价高龄胃癌根治胃切除术后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 本次将我院在2020年1月—12月收治的80例高龄胃癌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观察组40例术后给予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40例术后给予综合护理方法,进一步对两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1)在术后SAS、SDS评分方面,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2)在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方面,观察组为7.50%,与对照组的27.50%比较明显更高,两组数据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高龄胃癌患者,在采取根治胃切除术的基础上,配合综合护理方法,可改善患者术后心理状态,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因此,值得推广及应用。

  • 标签: 高龄胃癌 根治性全胃切除术 综合护理方法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我国袖状胃切除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袖状胃切除术护理及研究提 供参考。 方法 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检 索 2011~2020 年国内袖状胃切除术的文献,使用文献计量分析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纳 入 598 篇文献,来自我国 29 个省、直辖市、自治区; 期刊的合著率为 72.61% ,文献核心著 作群发文数占 47.78% ,46.32%的文献被引用过;使用基金赞助的文献占比 36.73%;研究内 容以袖状胃切除术技术、肥胖症、 糖尿病三个方面为主。结论 近年来关于袖状胃切除术的 文献呈上升趋势,研究的核心著作群基本已经形成,且多以区域文章为主。针对袖状胃切 除的区域结合研究有待加强,特别是提高护理人员针对袖状胃切除术的专业研究。

  • 标签: 袖状胃切除术 文献计量学
  • 简介:摘要胃癌保功能手术可以看做是胃癌精准化治疗的具象化体现。消化道重建作为胃癌手术的关键步骤,在保功能手术中同样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消化道重建目的主要包括保留正常生理通道和消化功能、保留和重建重要结构及最终提升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本文就消化道重建在早期胃癌保功能手术中的作用,尝试建立了一套新的分级系统,以期对外科医生合理选择胃保功能手术消化道重建方式提供参考。

  • 标签: 胃肿瘤,早期 消化道重建 保功能 适应证
  • 简介:摘要:胃癌为高发性消化道恶性肿瘤,我国胃癌患病人数不断增加且趋年轻化。根治手术为胃癌治疗的主要方法,腹腔镜手术因其创伤小、出血量少、疼痛轻、术后恢复快等优势已成为早期胃癌治疗的首选方法。消化道重建是胃癌根治中的关键环节,而目前消化道重建方式较多,尚缺乏一种公认的最佳重建方式。改良三角吻合为传统三角吻合的改良式,其操作简便,吻合时间更短,具有较高的安全;但该消化道重建应用范围仍有限,在腹腔镜胃癌根治中的应用仍处于探索阶段。为此,本研究重点探讨改良三角吻合技术在腹腔镜胃癌根治中的应用及对胃肠功能、并发症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 标签: 早期近端胃癌 腹腔镜辅助 吻合方式 手术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营养状态评价指标与临床病理预后信息的关系,明确营养状态评价对Ⅰ~Ⅳ期胃癌胃全切术后的肿瘤复发和长期生存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0日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住院治疗的302例接受胃全切的胃癌患者的临床数据,收集其术前临床特征和血液学检查结果,计算患者营养状态评价数据,电话随访患者复发和生存时间,计算无病生存期和总生存期,进行营养状态评价和临床资料与生存信息的数据分析。结果302例接受胃全切的胃癌患者的临床数据分析提示,营养状态与肿瘤患者分期相关,分期越晚越需要营养治疗介入。单因素分析表明,TNM分期Ⅲ+Ⅳ期(HR=4.417, 95%CI:2.483~6.351; P=0.029)、患者年龄≥65岁(HR=2.217, 95%CI:0.522~3.912; P =0.038)、淋巴结转移(HR=2.517, 95%CI:0.516~4.518; P=0.036)、肿瘤低分化(HR=3.626, 95%CI:0.721~6.531; P =0.021)和低预后营养指数(PNI)(HR=2.612, 95%CI: 0.712~4.512; P=0.029)是预后不良的重要危险因素。在多因素分析中,TNM分期Ⅲ+Ⅳ期(HR=3.821, 95%CI:1.923~5.719; P=0.014)、患者年龄≥65岁(HR=1.168, 95%CI:0.321~2.015; P =0.036)和低PNI(HR=2.435, 95%CI:1.024~3.846; P =0.039)与不良的生存时间具有独立相关;当将年龄作为分层因素时,控制营养状态评分(CONUT)在≥65岁胃癌患者胃全切术后复发和生存关联的分析比较中,CONUT高(>3)组的无病生存期为25.2个月,CONUT低(≤3)组为30.9个月,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3.763,P=0.029);CONUT高(>3)组的总生存期为30.3个月,CONUT低(≤3)组为34.5个月,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4.924,P=0.042)。结论营养状态评价是胃癌患者胃全切术后生存相关预后指标,是预测老年胃癌根治胃全切术后无病生存和总体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胃肿瘤 控制营养状态评分 预后营养指数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ESD)后行全腹腔镜远端胃切除术(TLDG)和直接行TLDG治疗早期胃癌的近期疗效。方法采用倾向评分匹配及回顾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3月至2019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23例早期胃癌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男405例,女218例;中位年龄为62岁,年龄范围为26~86岁。623例病人中,25例为ESD后行TLDG,设为ESD+TLDG组;598例为直接行TLDG,设为TLDG组。观察指标:(1)倾向评分匹配情况及匹配后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2)TLDG中和术后情况。(3)ESD+TLDG组病人分层分析。倾向评分匹配按1∶2最近邻匹配法匹配。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1)倾向评分匹配情况及匹配后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623例病人中,75例配对成功,其中ESD+TLDG组25例,TLDG组50例。ESD+TLDG组病人倾向评分匹配前体质量指数(BMI),肿瘤长径(≤20 mm、21~30 mm、>30 mm),临床分期(Ⅰ期、Ⅱ期、Ⅲ期)分别为(22.3±3.6)kg/m2,16、6、3例,24、1、0例,TLDG组病人上述指标分别为(24.3±2.7)kg/m2,238、125、235例,312、126、160例,两组病人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44,Z=-2.834、-4.209,P<0.05);经倾向评分匹配后两组病人BMI,肿瘤长径(≤20 mm、21~30 mm、>30 mm),临床分期(Ⅰ期、Ⅱ期)分别为(22.3±3.6)kg/m2,16、6、3例,24、1例和(23.6±2.9)kg/m2,29、12、9例,48、2例,两组病人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542,Z=-0.597、0.000,P>0.05)。(2)TLDG中和术后情况:倾向评分匹配后两组病人TLDG手术时间、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分别为180 min(124~289 min)、6 d(4~13 d)和170 min(106~250 min)、6 d(4~9 d),两组病人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396,-3.039,P<0.05);两组病人中出血量(<50 mL、50~100 mL、>100 mL),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住院时间,围期并发症(切口脂肪液化、术后胃瘫、吻合口出血、肺部感染)分别为7、9、9例,34枚(16~58枚),8 d(6~31 d),1、1、0、0例和170 min(106~250 min),18、26、6例,39枚(22~68枚),8 d(6~29 d),0、0、1、1例,两组病人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1.703、-1.958、-1.139,χ2=0.033,P>0.05)。发生吻合口出血病人经内镜下止血后缓解,其余并发症病人经保守治疗后均缓解。(3)ESD+TLDG组病人分层分析:①5例ESD后≤14 d行TLDG病人与20例ESD后>14 d行TLDG病人,TLDG手术时间,中出血量(<50 mL、50~100 mL、>100 mL),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围期并发症分别为200 min(170~289 min),0、3、2例,36枚(9~57枚),7 d(5~9 d),8 d (7~9 d),1例和180 min(124~253 min),8、6、6例,34枚(8~78枚),6 d(4~13 d),8 d(6~31 d),1例,TLDG手术时间、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1.536,-1.993,-0.238,-0.932,-0.589,P>0.05),围期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13例ESD后≤21 d行TLDG病人与12例ESD后>21 d行TLDG病人,TLDG手术时间,中出血量(<50 mL、50~100 mL、>100 mL),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围期并发症分别为200 min(145~289 min),2、6、5例,34 枚(8~57枚),6 d(4~11 d),8 d(6~11 d),1例和179 min(124~240 min),6、3、3例,34 枚(16~78枚),6 d(5~13 d),8 d (6~31 d),1例;TLDG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41,P<0.05),TLDG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1.471,-0.163,-0.084,-0.194,P>0.05),围期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15例ESD后≤28 d行TLDG病人与10例ESD后>28 d行TLDG病人,TLDG手术时间,中出血量(<50 mL、50~100 mL、>100 mL),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围期并发症分别为190 min (145~289 min),2、7、6例,33枚(8~57枚),6 d(4~11 d),8 d(6~31 d),1例和179 min(124~240 min),6、2、2例,37枚(16~78枚),6 d(5~13 d),8 d (6~14 d),1例,TLDG手术时间、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1.619,-2.000,-0.667,-0.370,-0.057,P>0.05),围期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直接行TLDG比较,早期胃癌行ESD+TLDG会延长TLDG手术时间和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但不影响近期疗效;早期胃癌ESD后≤21 d行TLDG与>21 d行TLDG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标签: 胃肿瘤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全腹腔镜远端胃切除术 安全性 近期疗效 腹腔镜检查
  • 简介:摘要回顾分析2017年9月至2019年8月在宁波市鄞州区第二医院普外科接受根治全胃切除的70例患者,均选择Roux-en-Y方式吻合进行消化道重建,其中食管-空肠功能端端吻合(FETE)组39例,开放圆吻组31例。结果表明,FETE组在术后首次进食流质饮食时间[(4.46±1.97)d]、引流管留置时间[(8.72±2.31)d]、术后住院时间[(11.18±2.79)d]方面均优于开放圆吻组(均P<0.05);FETE组吻合口狭窄发生率明显低于开放圆吻组(P<0.05),有4例患者出现吻合口狭窄,全部来自于开放圆吻组;随访6个月未发生远期并发症及复发。2种手术方法应用于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均安全可行,腹腔镜行FETE吻合不增加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在术后进食时间、术后引流管放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方面具有优势,并显著降低吻合口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与腹腔镜下远端胃切除术(LADG)作对比,评估腹腔镜下保留幽门胃切除术(LAPPG)应用于早期胃癌(EGC)的安全与有效。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9月—2020年8月期间苏北人民医院胃肠外科因EGC行手术治疗52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LAPPG组21例,LADG组31例。结果LAPPG组和LADG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173±30)min和(144±3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4,P=0.002)。术后3个月LAPPG组患者的Hb和血清白蛋白分别为(128.7±16.0)、(41.2±4.8)g/L,与LADG组的(118.2±14.1)、(38.4±4.7)g/L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82,P=0.016;t=2.097,P=0.041)。根据Clavien-Dindo分级,LAPPG组Ⅱ级以上并发症发生率为19.0%、LADG组为2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7,P=0.934)。胃切除术后综合征症状评估量表问卷评分结果显示,与LADG组相比,LAPPG组在倾倒综合征和生活不满分量表中得分更低(t=-2.706,P=0.008;t=-2.893,P=0.004)。结论LAPPG手术用于EGC患者的治疗是安全可行的,可改善患者术后低营养状态,促进患者术后早期营养恢复,术后患者较少发生倾倒综合征,生活质量更高。

  • 标签: 胃肿瘤 胃切除术 幽门 腹腔镜
  • 简介:摘要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由丹麦外科医生Henrik Kehlet提出,也被称为术后加速康复(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其理念在胃癌手术中的应用依然存在着争议,现结合本中心1例行完全腹腔镜根治胃切除术患者的诊疗流程,总结ERAS路径在胃癌围手术期中的应用经验。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LSG)治疗肥胖合并非酒精脂肪肝(NAFLD)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普外科完成LSG的115例肥胖合并NAFLD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手术前后患者的体重、脂代谢、肝功能指标以及脂肪肝分度的变化。结果115例患者术后的体重、BMI逐渐下降,并且均明显低于术前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患者术后多余体重减少百分比逐渐增高,术后第12个月为73.1%±30.1%,术后的血清甘油三酯逐渐降低并且明显低于术前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大部分患者合并肝功能异常,术后3个月血清ALT、AST、谷氨酰转移酶水平均明显下降(均P<0.05),并且基本降至正常范围。术后3个月患者的血清白蛋白水平较术前有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第12个月,超声检查显示脂肪肝的严重程度等级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LSG在减重的同时对患者的脂代谢指标、肝功能指标、脂肪肝均有明显改善,对治疗NAFLD有一定的临床疗效。

  • 标签: 肥胖症 脂肪肝 胃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上部癌行根治近端胃切除术食管胃吻合与双通道吻合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172例胃上部癌行根治近端胃切除术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男147例,女25例;中位年龄为62岁,年龄范围为25~81岁。172例病人均行消化道重建,其中83例行食管胃吻合,设为食管吻合组;89例行双通道吻合,设为双通道吻合组。病人均由胃部肿瘤科主诊医师行根治近端胃切除联合D1+淋巴结清扫。消化道重建由主刀医师决定行食管胃吻合或双通道吻合。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随访情况。采用门诊、电话或线上App等方式进行随访。术后1个月进行第1次随访,术后2年内每3个月随访1次,术后2~5年每6个月随访1次。采用反流食管炎问卷调查、胃镜和上消化道造影检查,判断病人胃食管反流和吻合口狭窄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1年2月1日。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结果(1)手术情况:食管胃吻合组病人手术方式(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淋巴结转移数目,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74例、9例、0,2枚(0~15枚),(12±4)d;双通道吻合组病人上述指标分别为65例、15例、9例,3枚(0~28枚),(11±3)d,两组病人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²=10.887,Z=-1.058,t=3.284,P<0.05)。(2)随访情况:172例病人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3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3个月,食管胃吻合组和双通道吻合组病人随访期间胃食管反流、吻合口狭窄分别为58例和14例、10例和1例,两组病人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²=51.743,7.219,P<0.05)。结论胃上部癌行根治近端胃切除术,双通道吻合更适用于胃大弯侧Siewert 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或位置偏下肿瘤;双通道吻合与食管胃吻合比较,不增加并发症,且术后胃食管反流和吻合口狭窄发生率降低。

  • 标签: 胃肿瘤 胃上部癌 近端胃切除术 消化道重建 双通道吻合 食管胃吻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全胃切除术后食管反流(ERATG)的临床特点,初步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前瞻观察14例因胃癌接受全胃切除术后患者的反流症状,同时行24 h食管多通道腔内阻抗联合pH监测,分析患者术后反流的特点。结果全胃切除术后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ERATG,主要症状为烧心、食欲不振、胸内闷胀和嗳气。全胃切除术后患者总体ERATG性质以弱酸性物质反流为主,多数反流物4.0<pH<7.0。ERATG的方向自下而上,主要累及范围为食管空肠吻合口及其以上7 cm食管。有典型反流症状的患者直立位反流物pH最低值低于无典型症状患者[(4.76±0.71)比(5.68±0.37),t=2.866,P<0.05];有典型反流症状患者的液体和液气混合反流物反流频次高于无典型症状患者[液体为(31.25±29.76)比(4.50±9.14),t=0.011,P<0.05;液气混合为(19.50±12.99)比(2.00±2.61),t=0.004,P<0.05]。结论全胃切除术后ERATG多为自下而上的弱酸性气体反流,主要症状为烧心、食欲不振、胸内闷胀和嗳气,有典型症状患者的直立位pH值较无典型症状患者更低。

  • 标签: 胃肿瘤 胃食管反流 胃切除术 质子泵抑制剂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1例全胃切除后草铵膦中毒患者的诊疗过程。方法对2020年8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全胃切除患者口服草铵膦中毒的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患者在全胃切除情况下口服草铵膦约200 ml入院,中毒6.5 h后血浆草铵膦浓度为816.8 ng/ml。经促毒物排泄、补液、抗感染、保护重要脏器等对症治疗后,患者好转出院。结论全胃切除的草铵膦中毒患者临床表现仍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且有延迟效应。全胃切除是否会影响毒物分布及毒性效应,仍需进一步探索。

  • 标签: 农药 草铵膦 全胃切除 急性中毒 毒物动力学 毒物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