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与脑梗死预后不良相关,也是溶栓等疗法使用不足的重要原因。为更好地认识和处理脑梗死后出血转化,提高再灌注等循证疗法的使用率,临床医生有必要了解当前国内外公认的出血转化定义、分类分型、诊断和处理原则。出血转化处理总原则与自发性脑出血类似,但其特殊性问题值得注意,例如,不同药物所致出血的处理及拮抗剂使用,抗栓疗法的停药与重启使用时间等问题。同时也应认识到,很多问题缺乏研究证据需要进一步研究。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出血转化 诊断 处理
  • 简介:摘要脑出血具有高致残及高致死性特点,至今仍缺少有效的防治手段,因此迫切需要围绕脑出血临床救治面临的关键科学问题,从其发生发展的关键机制出发,开展基础临床转化研究,为脑出血防治提供新思路。既往关于脑出血发病机制的理论仍需进一步完善,利用现代基因测序及多组学的方法有望窥探脑出血发病机制的全貌。血肿形成和继发性脑损害是脑出血发展的重要环节,微创血肿清除术理应是未来脑出血治疗的首选方法,但仍需从治疗时间窗和治疗方式方面,并结合影像学等多学科开展创新临床研究。

  • 标签: 脑出血 内皮细胞 微创术
  • 简介:摘要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出血转化是其严重并发症之一,会加重神经功能恶化,导致不良预后。出血转化的发生与高龄、大面积梗死、糖尿病、心源性栓塞等多种危险因素相关。近年来多项研究结果提示了炎症与出血转化之间的显著相关性。在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中,发现了多种炎性细胞的聚集与激活,释放炎性因子,破坏血脑屏障,导致出血转化的发生。本文旨在探究炎症在出血转化风险预测和临床预后中的作用。

  • 标签: 卒中 脑出血 炎症 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小胶质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多模态磁共振影像组学及临床危险因素构建急性脑卒中机械取栓术后出血转化的列线图模型。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南京市第一医院就诊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例174例,将患者病例随机分为训练集(n=122)和测试集(n=52),根据治疗后24 h的磁共振图像将患者分成出血转化组和无出血转化组。采用A.K.软件提取弥散加权成像及灌注加权成像病变区影像组学特征并构建影像组学标签。通过多变量Logistic回归筛选最佳预测因子并构建列线图模型。利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模型预测效能。结果每例患者各提取1584个影像组学特征,降维后筛选出15个与卒中出血转化高度相关的特征。ROC曲线显示联合影像组学标签、房颤史、年龄及入院NIHSS评分构建的诺莫图模型预测训练集出血转化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979 (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950、0.989),预测测试集出血转化AUC为0.885 (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36、0.908),均优于单一影像组学模型(AUC=0.763)或临床特征模型(AUC=0.707)。结论多模态磁共振联合临床特征的影像组学和机器学习可以预测急性脑卒中动脉取栓术后出血转化,且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 标签: 卒中 机器学习 影像组学 列线图模型 弥散加权成像 灌注加权成像 出血转化
  • 简介:摘要目的出血转化(HT)是脑梗死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并可能与临床恶化有关。评估急性前循环卒中患者卒中前慢性高血糖状态是否与HT相关。方法共纳入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徐州医学院附属连云港医院426例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卒中前血糖状态由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表示。入院后第二天检测HbA1c及空腹血糖(FBG)值。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以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出院时的预后结果。发病后第(4 ± 2)天进行CT或MRI/SWI检查确定是否有HT。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脑梗死后HT和短期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在纳入的426例患者中,93例(21.8%)发生HT,60例(14.1%)为出血性脑梗死,33例(7.7%)为脑实质出血。在多变量分析中,HbA1c和梗死体积是HT的独立预测因子。当患者根据FBG(FBG<7.8 mmol/L或≥ 7.8 mmol/L)进行分组时,在两组仍可发现HbA1c对HT的预测作用。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HbA1c也是卒中后不良预后的预测因子(OR=1.482,95% CI 1.228~1.788)。结论缺血性卒中患者HbA1c升高与梗死后HT独立相关,这一结果即使在血糖控制良好的患者中仍然存在,HbA1c也是卒中后不良预后的预测因素。这些发现对于糖尿病和急性前循环梗死患者的血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脑梗塞 出血转化 糖化血红蛋白 空腹血糖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接受不同再灌注治疗时侧支循环状况与出血转化(HT)及短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中医院卒中中心自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449例接受不同再灌注治疗的AIS患者进入研究,根据患者是否出现HT将其分为HT组(90例)及非HT组(359例)。比较2组患者基线资料、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并将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明确影响AIS患者出现HT的独立影响因素;同时探讨脑侧支循环分级[美国介入和治疗神经放射学学会/介入放射学学会(ASITN/SIR)分级、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mTICI)]与患者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1)一般资料比较:2组患者年龄、心房颤动史比例及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及他汀类药物的使用比例及血小板、急诊血糖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多因素Logistics分析结果显示:中度脑卒中(NIHSS评分9~15分)、重度脑卒中(NIHSS评分≥16分)、急诊血糖升高、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及桥接治疗为HT的独立危险因素,良好的侧支循环状态、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是HT的独立保护因素。(3)侧支循环与短期预后的相关性:侧支循环ASITN/SIR分级、mTICI分级与患者出院时mRS评分均呈负相关关系(rs=-0.201,P=0.003;rs=-0.222,P=0.001)。进一步按不同再灌注治疗形式分组后显示,静脉溶栓组ASITN/SIR分级及桥接治疗组的mTICI分级与患者出院时mRS评分呈负相关关系(rs=-0.176,P=0.016;rs=-0.271,P=0.010)。结论相对于侧支循环良好患者,侧支循环不良的AIS患者接受再灌注治疗后更易发生HT,且短期预后相对较差。

  • 标签: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再灌注治疗 出血转化 侧支循环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CIS)患者溶栓后出血转化(HT)的影响因素。方法抽取2019年11月至2021年12月郑州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CIS患者207例,均接受溶栓治疗,根据溶栓后是否发生HT分为HT组(发生HT,42例)与对照组(未发生HT,165例)。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IS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溶栓后发生HT的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HT组≥80岁、有心房颤动病史、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分≥20分、大面积脑梗死、CT显示脑白质疏松者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HT组行溶栓24 h内抗血小板治疗者比例(76.19%,32/42)低于对照组(89.70%,148/165),P<0.05。两组其余因素患者比例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心房颤动病史(OR=1.81,P=0.004)、NIHSS评分≥20分(OR=3.11,P=0.001)、大面积脑梗死(OR=2.56,P=0.022)、CT显示脑白质疏松(OR=1.40,P=0.006)是老年CIS患者溶栓后发生HT的危险因素,溶栓24 h内抗血小板治疗(OR=0.39,P=0.012)是保护性因素。结论老年CIS患者溶栓后发生HT的危险因素包括心房颤动、NIHSS评分≥20分、大面积脑梗死、CT显示脑白质疏松,对于此类患者临床应加以重视,并把握抗血小板治疗的时机,以降低出血风险。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溶栓 出血转化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急性脑卒中血管内机械取栓切除术(mechanical thrombectomy,MT)前MRI影像组学特征和机器学习,分析其在预测出血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内科行MRI检查和MT治疗的214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临床和影像学资料。采用ITK-SNAP软件对治疗前MRI图像上的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高信号梗死区和灌注加权成像(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PWI)灌注异常区进行分割,应用AK软件进行影像组学特征提取和降维,最终使用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子算法(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确定HT相关的最佳影像组学特征,通过支持向量机分类器评估其在HT预测中的价值。结果每例患者各提取792个影像组学特征,降维后筛选出10个与HT预测最相关的特征。ROC分析显示该模型预测训练集患者HT的AUC为0.984,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932、0.967;预测测试集患者HT的AUC为0.921,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26、0.852。结论基于MRI的影像组学和机器学习分析是预测急性脑卒中HT的重要工具,对早期准确识别HT高风险患者具有较高的效能。

  • 标签: 卒中 出血转化 磁共振成像 影像组学 机器学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 endovascular therapy, EVT)后出血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 HT)及有症状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sICH)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神经内科接受EVT的急性大动脉闭塞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复查头颅CT确定是否存在HT,sICH定义为存在脑实质血肿且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acle, NIHSS)评分较基线增加≥4分或死亡。在术后90 d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估患者临床转归,0~2分定义为转归良好。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EVT后HT以及sICH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443例患者,94例(21.2%)发生HT,其中24例(5.2%)为sICH。HT组年龄、空腹血糖水平、国际标准化比率、基线NIHSS评分以及心房颤动、心源性栓塞和重度卒中的患者构成比显著高于非HT组,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著低于非HT组(P均<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NIHSS评分较高是EVT后HT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odds ratio, OR)1.076,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040~1.113;P<0.001]。sICH组与非sICH组饮酒、发病前使用抗血小板药、卒中病因学分型的患者构成比以及基线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NIHSS评分较高(OR 1.080,95% CI 1.025~1.137;P=0.004)以及心源性栓塞(OR 3.579,95% CI 1.101~11.631;P=0.034)是EVT后发生sICH的独立危险因素。此外,HT组及sICH组转归不良率和病死率均显著更高。结论高基线NIHSS评分为临床预测EVT后发生HT和sICH的独立危险因素,可导致转归不良并增高死亡风险。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血管内手术 血栓切除术 颅内出血 疾病严重程度指数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不同出血转化类型与血清尿酸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12月浙江省金华市中心医院36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入院时血清尿酸水平,统计出血性脑梗死(HI)和脑实质血肿(PH)发生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HI、PH的危险因素。结果365例患者中,未发生出血转化328例(对照组);发生出血转化37例(10.1%),HI 20例(HI组),PH 17例(PH组)。PH组尿酸明显低于对照组和HI组[(243.59 ± 61.49) μmol/L比(307.84 ± 80.12)和(305.45 ± 94.99) 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HI组尿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血清尿酸三分位数将患者分为三组,尿酸≤264.9 μmol/L 121例(Ⅰ组),265.0~338.8 μmol/L 122例(Ⅱ组)和≥338.9 μmol/L 122例(Ⅲ组)。Ⅲ组PH率明显低于Ⅰ组[0.8%(1/122)比8.3%(10/1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未发生出血转化患者为参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糖尿病、心房颤动、大面积梗死是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H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年龄、大面积脑梗死、溶栓治疗、血小板计数、尿酸是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PH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或<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中,较高的血清尿酸与较低的PH独立相关,与HI无相关性,血清尿酸水平对预测PH具有一定的价值。

  • 标签: 脑梗塞 尿酸 出血转化 出血性脑梗死 脑实质血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不同出血转化类型与血清尿酸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12月浙江省金华市中心医院36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入院时血清尿酸水平,统计出血性脑梗死(HI)和脑实质血肿(PH)发生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HI、PH的危险因素。结果365例患者中,未发生出血转化328例(对照组);发生出血转化37例(10.1%),HI 20例(HI组),PH 17例(PH组)。PH组尿酸明显低于对照组和HI组[(243.59 ± 61.49) μmol/L比(307.84 ± 80.12)和(305.45 ± 94.99) 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HI组尿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血清尿酸三分位数将患者分为三组,尿酸≤264.9 μmol/L 121例(Ⅰ组),265.0~338.8 μmol/L 122例(Ⅱ组)和≥338.9 μmol/L 122例(Ⅲ组)。Ⅲ组PH率明显低于Ⅰ组[0.8%(1/122)比8.3%(10/1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未发生出血转化患者为参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糖尿病、心房颤动、大面积梗死是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H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年龄、大面积脑梗死、溶栓治疗、血小板计数、尿酸是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PH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或<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中,较高的血清尿酸与较低的PH独立相关,与HI无相关性,血清尿酸水平对预测PH具有一定的价值。

  • 标签: 脑梗塞 尿酸 出血转化 出血性脑梗死 脑实质血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术后血管造影显示引流静脉早显(EVF)与脑出血转化(HT)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1月,扬州大学附属医院经机械取栓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的影像及人口统计资料、血管危险因素及其他临床资料。参照欧洲协作急性卒中研究Ⅱ(ECASS Ⅱ),对机械取栓术后HT进行改良分型(HT阴性、HT-Ⅰ型和HT-Ⅱ型),并对其EVF发生率、基线特征及临床预后进行比较。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HT和临床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分析EVF预测HT-Ⅱ型的效能。结果98例接受机械取栓患者纳入分析,其中HT阴性48例(49.0%,48/98)、HT-Ⅰ型40例(40.8%,40/98)、HT-Ⅱ型10例(10.2%,10/98)。3组患者的年龄及心房颤动、EVF、预后不良发生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EVF[优势比(OR)5.962,95%CI 1.750~8.964,P=0.001]和心房颤动(OR 3.485,95%CI 1.962~18.986,P=0.028)是发生HT-Ⅱ的独立危险因素;未发现HT-Ⅰ的独立危险因素;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OR 1.162,95%CI 1.021~1.345,P=0.038)、EVF(OR 5.358,95%CI 1.665~13.653,P=0.006)和HT-Ⅱ(OR 1.326,95%CI 1.226~2.038,P=0.032)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EVF预测HT-Ⅱ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0.0%、86.4%,ROC曲线下面积为0.832。结论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后血管造影出现EVF预示再通后HT-Ⅱ型出血转化风险增加及预后不良。

  • 标签: 脑梗死 放射学,介入性 手术后并发症 危险因素 血栓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动脉自旋标记(ASL)对前循环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梗死灶血脑屏障通透性的评估作用,并探讨ASL成像分型预测血管开通后患者发生出血转化的价值。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自2021年1月至2021年9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国家高级卒中中心接受血管内治疗的前循环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研究。患者分别于术前24 h内及术后即刻完成ASL序列、动态对比增强(DCE)序列MRI检查及Xper CT检查并进行成像分型,于术后24~48 h内复查头颅CT平扫观察出血转化情况并依据有无出血转化发生分为出血转化组与未出血转化组,对比2组患者间ASL序列参数相对脑血流量(rCBF)值、DCE序列参数容积转运常数(Ktrans)及ASL、DCE和Xper CT成像分型的差异,采用加权Kappa系数检验ASL、DCE和Xper CT成像分型间的一致性。结果研究共纳入22例患者,其中5例术后发生出血转化出血转化组患者的rCBF值(1.57±0.18)、Ktrans[0.072(0.0455,0.117)/min]明显高于未出血转化组[1.14±0.04、0.032(0.024,0.039)/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间ASL、DCE、Xper CT成像分型分布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6例ASL成像分型Ⅲ型患者中4例发生出血转化,6例DCE成像分型Ⅲ型患者中4例发生出血转化,5例Xper CT成像分型Ⅲ型患者中4例发生出血转化。22例患者中ASL序列与DCE序列的成像分型一致性强(加权Kappa系数=0.941,95%CI:0.862~1.020,P<0.001)。结论ASL对前循环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梗死灶血脑屏障通透性的评估作用较强,ASL成像分型Ⅲ型患者发生出血转化的风险相对较高。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亚急性 动脉自旋标记 动态对比增强 Xper CT 血脑屏障通透性 出血转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出血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 HT)及其不同亚型对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患者临床转归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发病24 h内的AIS患者。HT定义为AIS发病后7 d内CT复查发现的颅内出血,并参考欧洲急性卒中协作研究(European Cooperative Acute Stroke Study, ECASS)-Ⅱ分型标准进一步分为出血性梗死(hemorrhagic infarction, HI)和脑实质血肿(parenchymal hematoma, PH)。在发病后90 d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进行转归评价,0~2分定义为转归良好,3~5分定义为转归不良。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转归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822例患者,男性478例(58.2%),年龄(60.6±10.6)岁,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中位数8分(四分位数间距6~12分)。282例(34.4%)发生HT,447例(54.4%)转归不良。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H-1[优势比(odds ratio, OR)2.461,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285~4.712;P=0.007]、PH-2(OR 5.291,95% CI 1.178~23.758;P=0.030)、入院时血糖(OR 1.063,95% CI 1.018~1.109;P =0.005)以及基线NIHSS评分(OR 1.124,95% CI 1.076~1.175;P<0.001)是转归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不同HT亚型对AIS患者转归的影响有所不同,其中PH-1和PH-2是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脑出血 治疗结果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不同中性粒细胞水平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2019年3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因AIS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患者的资料,共计177例。按溶栓前中性粒细胞计数水平,将177例患者分为低中性粒细胞组(<7.1×109/L )和高中性粒细胞组(≥7.1×109/L),分析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和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差异。结果高中性粒细胞组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发生率高于低中性粒细胞组(17.0%比5.6%,P=0.016);校正年龄、性别、抗栓及抗凝药服用史、既往脑卒中病史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中性粒细胞计数水平是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odds ratio, OR)=3.622, 95%CI 1.099~12.203,P=0.035)]。结论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是AIS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溶栓 中性粒细胞 出血转化
  • 作者: 张英泽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创伤杂志》 2022年第01期
  • 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创伤急救中心,国家卫生健康委骨科智能器材重点实验室,河北省骨科研究所,河北省骨科生物力学重点实验室,石家庄 050051
  • 简介:摘要1978年召开的首届全国科学大会标志着中国科技事业开始全面复苏,中国的科技工作者迎来了“科学的春天”。43年来,科学的春天播下的种子已经花开满枝,硕果累累。中国科技的飞速发展,不仅改善了人民的生活质量,还富强了国家的核心力量。笔者简要回顾国家政策的积极作用、中国医学界取得的创新成果及中国创新体系的建设情况,提出中国医学界特别是骨科界需要努力的方向。

  • 标签: 中国 骨科 转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 NLR)对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患者出血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 HT)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纳入2015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脑科医院脑血管病救治中心收住的未进行静脉溶栓和机械血栓切除的AIS患者。收集患者临床、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资料。HT定义为AIS患者首次影像学检查未发现出血征象,但住院后影像学复查发现颅内出血。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NLR与HT的独立相关性,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NLR对HT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805例AIS患者,中位年龄67岁(四分位数间距63~71岁),中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4分(四分位数间距2~9分),中位NLR为3.84(四分位数间距2.66~5.30),72例(8.9%)患者发生HT。HT组与无HT组年龄、基线收缩压、基线NIHSS评分、发病至入院时间、发病至采血时间、发病至影像学复查时间、NLR以及心房颤动、既往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和卒中病因学分型的患者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混杂因素后,NLR是AIS患者发生HT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1.355,95%置信区间1.099~1.672;P=0.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NLR预测HT的曲线下面积为0.852,最佳截断值为4.75,其预测HT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3.3%和71.8%。结论高NLR是AIS患者住院期间发生HT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对HT风险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颅内出血 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危险因素 试验预期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对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 HT)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8月至2019年12月在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静脉溶栓治疗后24 h复查头颅CT,根据扫描结果判定是否存在HT。有症状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sICH)定义为脑实质血肿且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较基线增加≥4分或患者在发病36 h内死亡。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确定CRP与溶栓后HT以及sICH的独立相关性。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评估血清CRP水平对溶栓后HT以及sICH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165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23例(13.9%)在静脉溶栓后发生HT,其中9例为sICH。单变量分析显示,HT组血清CRP水平显著高于非HT组[(14.49±13.12)mg/L对(7.40±8.05)mg/L;t=2.171,P=0.044]。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CRP水平增高为溶栓后HT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1.078,95%可信区间1.022~1.137;P=0.006)。ROC曲线分析显示,CRP预测溶栓后HT的曲线下面积为0.700(95%可信区间0.570~0.830;P=0.006)。最佳截断值为5.77 mg/L,对应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7%和59%。sICH组CRP水平与非sICH组无显著性差异。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仅空腹血糖水平≥7.8 mmol/L为溶栓后sICH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2.459,95%可信区间1.050~5.759;P=0.038)。结论入院后24 h内血清CRP水平增高可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HT风险,但不能预测sICH发生风险。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血栓溶解疗法 颅内出血 C-反应蛋白 血糖 危险因素 生物标志物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双能CT(DECT)融合图CT值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血管内治疗(EVT)术后出血转化(HT)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20年1月于武汉市第一医院收治的AIS患者EVT术后即刻DECT扫描的颅内高密度灶图像,以随访72 h内患者的CT或弥散加权成像为诊断标准,将其分为HT组和非HT组。测量AIS患者高密度灶密度最高处融合图、虚拟平扫、对比剂的CT值和碘浓度,采用组内相关系数评价测量者间的一致性;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定量参数之间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融合图CT值与对比剂CT值、虚拟平扫CT值、碘浓度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各定量参数预测HT的诊断效能。结果最终共154例AIS患者纳入研究,其中HT组65例,非HT组89例。融合图CT的组内相关系数为0.861(P<0.05)。非HT组与HT组比较,HT组融合图CT值[59.40(54.84,63.05)HU与100.10(79.90,122.40)HU,Z=-10.87,P<0.001],对比剂CT值[24.90(20.75,30.05)HU与66.60(47.10,84.15)HU,Z=-10.85,P<0.001]和碘浓度[1.10(1.00,1.30)mg/ml与2.90(2.05,3.65)mg/ml,Z=-10.85,P<0.001]均有增高,两组间虚拟平扫CT值[33.60(31.80,35.70)HU与34.30(30.90,38.00)HU,Z=-0.50,P=0.62]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融合图CT值与碘浓度高度相关(r=0.99,P<0.01)。融合图CT值>72.60 HU为诊断预测HT的界值,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9.23%、95.51%,与对比剂CT值、碘浓度预测HT的诊断效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ECT融合图CT值可用于预测AIS患者EVT术后72 h内的HT,当不具备双能条件时,可选择常规CT扫描颅内高密度灶的密度>72.60 HU作为预测HT的界值。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缺血性脑卒中 颅内出血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c stroke, PCIS)患者出血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 HT)的危险因素和对转归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7月至2019年10月在郑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并确诊为PCIS的患者。收集人口统计学、临床资料、实验室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HT定义为发病后首次头颅CT/MRI未发现颅内出血,而发病后10 d内复查头颅CT/MRI检查时发现颅内出血。有症状HT定义为影像学复查提示颅内出血且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较基线增高。在发病3个月时应用改良Rankin量表进行转归评价,>2分定义为转归不良。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HT、有症状HT以及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242例PCIS患者,年龄(68.02±12.0)岁,女性111例(45.9%),基线中位NIHSS评分为5.9分(四分位数间距:3.1~8.8分)。19例(7.9%)发生HT,其中14例(73.7%)为有症状HT。3个月时随访显示,74例(30.58%)患者转归不良,其中12例死亡。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收缩压较高[优势比(odds ratio, OR)1.076,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021~1.135,P=0.006;OR 1.161,95% CI 1.087~1.240,P<0.001]和梗死体积较大(OR 31.293,95% CI 4.542~215.592,P<0.001;OR 2.084,95% CI 1.414~3.073,P<0.001)是HT及有症状HT的独立危险因素。基线NIHSS评分较高(OR 1.511,95% CI 1.307~1.746;P<0.001)、糖尿病(OR 2.041,95% CI 1.054~3.952;P=0.034)和有症状HT(OR 4.514,95% CI 1.458~13.979;P=0.009)是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HT在PCIS患者中较为少见。基线收缩压较高和梗死体积较大是PCIS患者发生HT的独立危险因素,基线NIHSS评分较高、糖尿病和有症状HT是PCIS患者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脑出血 磁共振成像 治疗结果 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