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背景:膝关节置换术中的髌骨表面置换仍有争议。我们旨在通过对现有文献的分析来评估应用这一技术的治疗效果。方法:搜集对比膝关节置换术中施行与不施行髌骨表面置换的随机对照研究资料,对其进行荟萃分析。其中有意义的结果包括:再手术的例数、术后膝前疼痛的出现以及各种膝关节功能指数的改善。结果:共分析了10项1223膝的研究结果。在术中施行髌骨表面置换研究结果中(研究间异质性评价,p〈0.01;Ⅰ^2=60%)再手术风险减少了4.6%(95%可信区间,1.9%~7.3%),意味着施行22例髌骨表面置换(95%可信区间,14~52个髌骨)才能防止1例再手术。髌骨表面置换使术后出现膝前疼痛的绝对风险减少了13.8%(95%可信区间,6.4%~21.2%),意味着施行7例髌骨表面置换可防止1例术后膝前疼痛的发生。对膝关节各种指数的改变仅有4项研究提供了足够的定量分析资料;基于这4项研究,膝关节评分平均数的改善没有显著性差异(标化均数差值为0.03;95%可信区间;-0.50~0.56)。结论:现有证据显示髌骨表面置换降低了膝关节置换术后再手术和出现膝前疼痛的风险。尽管研究资料的数量有限,但本结果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此外,仍需要精心设计的随机研究来进一步证明这一观点。可信水平:治疗性研究,Ⅰ级。进一步可信度参见作者介绍。

  • 标签: 髌骨表面置换 全膝关节置换 荟萃分析 术中 术后再手术 可信区间
  • 简介: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中髋臼骨缺损的重建及假体置换的方法.方法在48例不同原因导致的髋臼缺损行髋关节置换术中,分别采用颗粒性或结构性植骨技术重建髋臼及骨水泥或非骨水泥髋臼杯置换.结果48例均获得随访,平均28个月.X线显示髋臼植骨处均获愈合,无明显骨吸收及假体移位、松动现象.先髋术前Harris评分33.0~51.0,术后67.0~87.0,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翻修术前Harris评分37.0~53.0,术后72.0~91.0,髋翻修术前Harris评分38.0~49.0,术后69.0~88.0,扁平髋术前Harris评分43.0~61.0,术后77.0~89.0.结论在髋臼缺损的髋关节置换术中,颗粒压配植骨具有髋臼覆盖性良好、植骨愈合快、临床应用可靠等优点.当髋臼覆盖小于70%时,应用结构性植骨,并尽量选用自体骨材,髋臼假体则以非骨水泥型假体为首选.

  • 标签: 关节成形术 置换 髋臼 骨重建
  • 简介:目的:获得较为明确的环孢霉素有效血药浓度范围,更好指导临床用药。方法:对有关临床报道听资料进行考察、比较、分析、统计。结果:各医院报道的有效血药浓度范围基本接近,大致为术后1月557-283ng/ml,1-3月375-225ng/ml,3-6月257-165ng/ml,6-12月150-120ng/ml,12月以上165-50ng/ml。结论:环孢霉素浓度调整到有效治疗浓度范围内,毒笥反应均减少。

  • 标签: 全血浓度 环孢霉素 血药浓度 调查 毒性
  • 简介:目的探索输成分替代输救治出血病人的效果。方法按输血品种将出血病人分为输组和输成分组进行疗效对比分析。结果输血量、输血不良反应,组均高于成分组(P<0.01),输血后住院痊愈的天数、输血前后化验数值两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输成分救治出血病人可替代输取得满意疗效,还可节约资源,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

  • 标签: 出血 全血输注 成分输血 治疗
  • 简介:对高胆红素症的治疗,一直是比较棘手的问题.我院自2000年以来先后对30例高胆红素症的重型肝炎患者进行血浆置换(PE)治疗.在缩短治疗时间、加快黄疸消退、提高患者生存率方面取得较好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标签: 重型肝炎 高胆红素血症 血浆置换 治疗 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探讨置换术下肢不等长预防方法,得出结论利用前后测量在髂嵴上和股骨转子下垂直打入的两枚克氏针之间的距离和利用股骨柄模子颈的长短与头长短的不同组合派生出许多不同尺寸来调整长度来防止下肢不等长的方法,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 标签: 关节成形术 置换 腿长不等/预防和控制
  • 简介:背景:对有症状的退行性腰椎间盘病的治疗非常有挑战性。一些因素会影响椎间融合术的效果,短期的影响因素有假关节形成,长期的影响因素有髂嵴供骨处的疼痛和相邻节段的退变。椎间盘置换术能长久地缓解患者的这些症状。本文的目的是介绍应用Prodisc行椎间盘置换术后随访7~11年病例的临床和影像学效果。方法:1990至1993年,64例患者接受单节段或多节段椎间盘置换术。平均随访时间为8.7年。通过手术前、后腰痛、神经根病、伤残和改良Stauffer—Coventry评分来评估临床效果,同时也对手术前、后影像学资料进行评估。通过分组来分析性别、年龄小于45岁、既往手术史和多节段手术对结果是否有影响。结果:术后平均8.7年,患者的腰痛、神经根痛、伤残和改良Stauffer—Coventry评分明显改善。55例得到完整随访的患者中有33例结果为优,8例为良,14例为差。性别和多节段手术对结果没有影响。年龄小于45岁和既往有腰椎手术史对结果有微小但明显负面的影响,影像学检查未发现任何患者出现假体松动、移位或机械性失败。5例患者出现与入路相关的并发症。结论:Prodisc腰椎椎间盘置换术似乎对治疗症状性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安全、有效。性别和多节段手术并不影响疗效,而腰部手术史和年龄小于45岁对疗效有轻度的不良影响。接下来需要对这一组患者进行更长期的随访并对椎间盘置换和椎间融合术进行随机对照研究。可信水平:治疗性研究,Ⅳ级。进一步可信度参见作者介绍。

  • 标签: 椎间盘置换术 腰椎间盘病 术后随访 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 既往手术史 治疗性研究
  • 简介:摘要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治疗效果经过三十多年的临床实践,已经得到充分的肯定并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可靠的治疗手段。人工关节置换术主要目的是缓解关节疼痛、矫正畸形、恢复和改善关节的运动功能。本文探讨了髋关节疾病的发病特质,并就老年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术前、术后的护理方法做了详细的分类和归纳,为医护人员和病人家属的护理提供指导。

  • 标签: 髋关节人工置换术护理
  • 简介:目的采用STAR踝关节假体进行大骨节病的终末治疗方法,探讨其疗效.方法2年间对3例5踝大骨节病进行置换术,按McGure踝关节评分系统分别对术前、术后患者疼痛程度、踝关节功能、踝关节活动度进行综合评分.结果随访最长1.5年,最短6个月,该3例患者术后按McGuire评分,3踝优,2踝良,1例患者伤口延迟愈合,随访1.5年,未发现假体松动或下沉.结论踝关节置换术可有效缓解踝关节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度,是治疗大骨节病的终末有效手段.

  • 标签: 踝关节 大骨节病 假体 置换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髋关节置换术护理经验。方法对2003年2月到2006年1月53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采用术前后心理护理、患肢主动、被动运动功能锻炼、康复指导等护理方法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护理。结果通过护理改善了护患关系,确保病人利益,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结论早期离床、功能锻炼是护理必须遵循的原则。

  • 标签: 髋关节置换 并发症 护理
  • 简介:背景:采用国家和地区的关节置换登记系统资料研究初次膝关节置换术的结果。该研究的目的是提供膝关节翻修术的治疗结果,并以再次翻修为终点评估假体生存的预测指标。方法:从1990至2002年芬兰国家关节置换登记系统资料共包括膝关节翻修术2637例,以再次翻修为终点对术后膝关节翻修的假体生存状态进行分析。生存状态分析包括单变量和多变量统计及适合的诊断模型,以评价相对危险假设。结果:膝关节翻修术后假体2年生存率为95%(1874膝)(95%可信区间,94%-96%),5年为89%(944膝)(95%可信区间,88%-90%),10年为79%(141膝)(95%可信区间,78%-81%)。多变量回归分析表明,假体生存最显著的预测指标是患者的年龄和初次膝关节置换术后的使用时间(即初次与翻修手术间隔的时间)。第一次翻修的年份和翻修原因也是预测生存率的重要指标。结论.70岁以上的患者、初次关节置换术后5年或以上施行翻修以及无髌骨半脱位的患者,预示膝关节翻修术后假体生存率较好。随着年龄的增长、疾病的加重(骨关节炎和类风湿关节炎)以及降低治疗(初次膝关节置换),均可以减少活动量,加上医生可能不愿对老年患者施行手术,使老年患者的再翻修率降低。可信水平:预测性研究,Ⅱ级。进一步可信度参见作者介绍。

  • 标签: 全膝关节置换术 全膝关节翻修术 系统 预测指标 可信区间 类风湿关节炎
  • 简介: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均衡双下肢长度的临床意义和手术设计.方法回顾分析2000~2004年获得随访的单侧髋关节置换手术病例48例,采用骨水泥型假体12髋,混合型假体36髋,术前双下肢等长30例(含股骨颈骨折患者),10例患肢长度短缩10~2.0cm,6例短缩2.0~4.0cm,2例短缩4.0~6.0cm.通过术前肢体长度测量及X片测量制定手术方案,选择假体、预估颈长和截骨平面;术中正确磨削髋臼,寻找最佳旋转中心,结合透视及特殊试验修正截骨平面,调节假体颈长,达到均衡双下肢长度的目的.结果全部病例采用Harris评分,优30例,良12例,中4例,差2例.术前等长30例中术后出现5例手术侧延长1.0~2.0cm,1例延长2.5cm.术前不等长的18例中,术后恢复等长10例,6例手术侧延长1.0~2.0cm,2例术前重度短缩的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病人术后仍然短缩2.0~3.0cm.术后肢体等长35例Harris评分平均92.3分,术后肢体不等长13例Harris评分平均88.6分.结论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设计.手术技巧以及假体设计等诸多因素影响下肢长度,术后肢体不等长降低了患者的满意度.应重视术前测量及术中综合评价方法的运用,重视软组织平衡技术和肢长调节,掌握置换术中均衡下肢长度的手术技术,进一步改善手术效果.

  • 标签: 髋关节 置换 下肢长度
  • 简介:肩关节假体置换术并不是一种新的治疗方法,但肩关节假体置换术成为临床上可以接受的治疗手段只有将近30年的历史,而肩关节人工假体置换术的发展仅有10几年历史。我院自1980年以来为肩关节结核,肱骨近端肿瘤等患者施以半肩关节置换(肱骨头假体)40余例,但因旋转袖功能丧失、肩关节功能很不理想。1993年秋季,根据国内外文献报道作者为2例肩胛骨肿瘤患者施以逆置式人工肩关节假体置换,取得近期效果。

  • 标签: 逆置式 人工 全肩关节 假体 置换
  • 简介:人工置换术是应用合金材料制成的人工膝关节,替代已经病损的膝并节。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膝部疾患有呈增多的趋势,置换将越来越多。现结合我院2年来置换术的临床资料,谈谈术中配合要点。

  • 标签: 全膝置换术 术中配合 人工全膝关节 体会 经病 膝部
  • 简介:随着关节手术技术的提高,人工髋关节置换术(THA)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而双侧髋关节同期置换治疗髋关节疾病,因其给机体造成的创伤大,易出现多种严重并发症,导致手术失败,甚至危及生命,术后护理难度极高,因此给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0年1月至2004年4月我院同期THR病例26例,疗效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标签: 双侧全髋关节同期置换 术后护理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髋关节疾病 严重并发症 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