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4 个结果
  • 简介:本研究采用扫描电镜观察与生物培养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了南京明城墙表面的微生物种群。本研究发现地衣、大型真菌、丝状真菌、蓝细菌、绿藻和硅藻在城墙上大量存在。此外,在无地衣及藓类覆盖的城砖上,核心自养生物以石生硅藻(AchnantheslauenburgianaHustedt)和北方羽纹藻(PinnulariaborealisEhrenberg)为主,并伴生丝状真菌。对城砖生物风化实验结果表明,藻类对城砖具有一定的侵蚀作用(53.65mg/m2·yr)。本研究的结果补充了明城墙微生物种群,及硅藻在陆生环境下风化硅酸岩矿物研究上的空缺,并为明城墙对藻类微生物腐蚀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 标签: 明城墙保护 明城墙微生物 藻类腐蚀硅酸岩机理
  • 简介:四川省文博单位所藏大量移动文物在5.12汶川地震中遭受不同程度损毁,其受损原因极具研究价值。采用文物受损信息调查表、实地调查与再核实、数据统计与分析等方法,针对受损移动文物所处大环境、小环境及其存放或展示方式,结合每件移动文物的受损状态进行统计研究。基本探明汶川地震中文博单位建筑和移动文物受损原因和类型,为提升文博工作者的文物防震保护意识和开展文物防震保护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 标签: 5.12汶川地震 可移动文物 受损情况 调查
  • 简介:邵作舟(1851.10.28—1898.1.22),行名运超,字班卿,安徽绩溪人,出身于官宦家庭。父邵辅(1808—1862年),道光甲辰(1844年)举人,曾在陕西葭州(今佳县)、陇州(今陇县)等地任知州,历充戊午(1858年)、辛酉(1861年)陕甘乡试同考官,1862年死于陕西战事。母章氏(1833—1893年)。邵作舟8岁时随母从绩溪至陇州,14岁时因父亡而返回绩溪,以捐贡入国子监习举业。1867年补弟子员。

  • 标签: 绩溪 国子监 陕西 岁时 道光
  • 简介:韦驮是印度的战神,传入中国后,和中国韦天将军合二为一,成了为人恭敬的韦驮菩萨。本文通过山西省艺术博物馆馆藏不同造型韦驮像,探究韦驮的来历、韦驮手中金刚宝杵以及韦驮像不同造型的含意。

  • 标签: 山西省艺术博物馆 韦驮 造像 金刚宝杵
  • 简介:地方综合年鉴文本美是年鉴美学研究的主体。文本美要从年鉴所载内容和表现形式两个方面进行探索研究:内容美是指年鉴所载内容应是本行政区域年度内的自然与社会之美;形式美主要包括内部结构的篇目、体裁和外部形态的语言、图照、装帧之美。内容与形式互为映衬,是对立之统一,在创造文本美的实践中编者既要着力于内容美,亦应在形式美上下功夫,使之贯通,呈现地方综合年鉴文本美。

  • 标签: 地方综合年鉴 文本 自然与社会 内容与形式 内容美 美学研究
  • 简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它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发展性、生成性等特点,它是课程改革的重点、难点和亮点。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部分,是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

  • 标签: 学习过程 资源开发 实践性课程 古典家具 自身兴趣 社会生活
  • 简介:易溶盐反复结晶产生的体积膨胀,会对土遗址特别是土遗址表面迹象造成破坏,因此,以易溶盐的含量多少判断其干预时机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就易溶盐含量对秦陵陪葬坑土遗址的影响,开展安全含盐量问题的探究。将Na2SO4/NaCl质量比为1∶1混合盐掺入重塑土样中,经气候箱老化后,利用超景深显微镜测定盐胀面积判断土样被破坏的程度,结果表明含盐超过0.1%,就会导致盐胀面积突然增加,这一指标的获得以及本次实验研究中提出的利用超景深显微镜测定土壤表面盐胀面积评估盐害的方法,为土遗址开展进一步的预防性保护工作提出了初步依据和新的研究方法。

  • 标签: 土遗址 秦陵陪葬坑 易溶盐 安全含盐量 盐胀 超景深显微镜
  • 简介:可溶盐是导致陶器酥粉等病害产生的重要因素。为了实现对脆弱陶器的有效脱盐处理,本文系统研究了复合材料敷脱盐法的工艺条件。采用高吸水树脂材料糊化后与载体材料制成复合脱盐垫对器物敷脱盐,采用纸条—氯离子选择电极法表征陶器的脱盐效率。实验结果表明:聚丙烯酰胺盐类材料(SF4)和聚丙烯酸盐类(SL10)脱盐效果最佳。复合材料敷脱盐技术在脆弱陶器脱盐中具有高的脱盐效率,是一种安全可行的脱盐新方法。

  • 标签: 陶器 脱盐 复合材料
  • 简介:边疆民族地区是中国的窗口,也是国家稳定的关键性、战略性区位之一。由于边疆民族地区边缘的地理位置、差异的宗教信仰、异同的民族文化,使得边疆民族地区公共危机事件愈加复杂。另外,国际利益的冲突、反华势力的渗透、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迥异、政治冷漠与政治激进的影响以及国内民族分裂分子、国际恐怖势力、宗教极端分子的阴谋与破坏而引发各种边疆民族地区公共危机事件,严重威胁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国家安全。因此,提升国家主体文化在各民族国家认同建设中的分量,夯实各民族国家认同的文化基础,培育各民族政治认同、文化认同一体化路径。即在承认民族多元文化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进一步整合民族政治意识、提升民族文化素养、增强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是规避边疆民族地区公共危机事件发生的关键所在。

  • 标签: 边疆民族地区 民族认同 公共危机事件 规避机制
  • 简介:秦俑一号坑新出土一件高级军吏俑(俗称"将军俑"),发现该俑彩绘病害复杂。彩绘脱落严重、泥土附着物面积过大、部分彩绘层已剥离陶俑本体并附着于背部土层上、土层厚重且严重开裂、移位,必须进行保护修复。针对这种复杂的彩绘病害情况,先期进行彩绘分析,根据分析的结果,进行局部回试验。在小面积彩绘回技术成功的基础上,通过准确定位将残存于土块上的彩绘花纹图案回于原位,进行大面积彩绘回保护,效果良好。本研究结果可为以后出土的陶质彩绘文物回技术提供参考和借鉴。

  • 标签: 秦俑 彩绘 回贴技术
  • 简介:天津卫三宗宝——南开、永利、《大公报》。这里所说的"南开"指的是南开学校,包括中学部、大学部、女中部、小学部。提起南开学校,一般人大都知道其创办人是著名教育家严修、张伯苓,而对南开学校创办人之一、山西人王益孙协学校的感人事迹却了解甚少。

  • 标签: 南开学校 人王 张伯苓 创办人 《大公报》 中学部
  • 简介:第一次全国移动文物普查是在我国文化遗产领域组织进行的重大国情国力调查,其重要成果之一便是文物资源数据库的形成。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除了要做好文物及相关数据的安全管理工作外,更应重视数据库的高效利用,让数据资源逐步走向透明与开放,实现“数据管理~信息管理一知识管理”的逐步深化,将数据从单一的管理中解放出来,进一步转化为资源共享的知识社区。本文从陈列展览、文物鉴赏、馆际交流等三个方面阐释了知识共享社区,陈述了数据资源共享为博物馆带来的多种优势,让资源活起来,让文物活起来,从而提升博物馆的科普服务能力。

  • 标签: 可移动文物普查数据管理 资源共享 知识社区
  • 简介:本文归纳和提炼了王明珂教授的专著《羌在汉藏之间》的学术业绩和治学路径,指出该书在探讨身为边缘族群的羌人方面的独特见解以及在研究方法方面给予我们的有益启示.

  • 标签: 族群 力作 王明珂
  • 简介:愉快教学法是音乐老师为激起同学们的音乐学习兴趣,培养同学们艺术审美能力所使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其针对小学生的特质,在教学当中营造出欢乐的氛围,使学生们在玩乐中不知不觉对音乐产生兴趣。本文将对该教学法的四个方面进行细致的探究

  • 标签: 小学教育 音乐教学 教学方法
  • 简介:感谢您订阅《神州民俗》杂志!为了更好地了解您的阅读需求,提升您的阅读品质,我们特此开展此次调查。本次调查采用无记名方式,请您在符合您情况的“口”内打“√”,将填写好的问卷以照片,传真,邮寄等方式反馈给我们,并填写好您的详细信息,您将免费获得我们下一期的新杂志一份!

  • 标签: 调查问卷 杂志 民俗 读者 阅读需求 阅读品质
  • 简介:2012年春季,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对陕西彬县境内先秦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本文对此次调查的13处商周时期遗址进行介绍。初步分析来看,调查所见遗存的年代主要为"先周"和西周时期,位于彬县泾河沿岸商周时期遗存与黑河以北、红岩河流域所见遗存有一定的差异,特别是红岩河流域所见红褐陶器区域特征较为独特,这种差异可能代表了区域文化和人群构成等方面的不同。此次调查对泾河流域商周时期文化分布、区域文化特征,先周时期考古学文化内涵的深入理解,"古豳地"文化格局演进等方面的认识,都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 标签: 泾河流域 陕西彬县 商周时期 考古调查
  • 简介:国家立场的媒体对春节习俗加以择取,使之成为国家名义下实现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的共享共有的材料。这种民俗国家化过程中的建构和转化:一是从祭祖到祭神完成了血缘、亲缘、地缘等多重关系的融合和想象;二是从团圆到团结主题的转化,完成了家国同构;三是基于画面效果和收视率的考虑,民俗作为生活细节的审美内涵得以突出。正是这些新的表现,使春节成为了民众在民族与国家的名义下进行的文化实践。

  • 标签: 民俗 国家化 春节 文化实践
  • 简介:撒拉语、蒙古语同属一个语系。两个民族在历史上密切的经济、文化往来,促进了语言间的相互接触、影响。这种接触和影响的结果,就是在各自的语言中出现了相互借用的词语或有同源关系的词语。这些词语就成为撒拉族与蒙古族的历史关系和文化渗透的佐证。

  • 标签: 撒拉语 蒙古语 关系词 探析
  • 简介:辽宁是满族的发祥地,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又有相当一部分保留在民间,尤其是满族聚居地区。为了更好的挖掘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资源,辽宁省民族宗教问题研究中心在辽宁省民委及各市县民族工作部门的大力支持帮助下,从2012年开始,在省内满族聚居地区陆续开展了"辽宁省满族民间历史文化遗存收录编撰"工作。本文即是在调查收录的基础上,对辽宁省内满族民间历史文化遗存做一详细梳理,以期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这些珍贵资源,从而推动文化抢救保护工作的进一步深入。

  • 标签: 满族 民间历史文化遗存 抢救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