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撰写《新记大公史稿》之前,吴廷俊同志曾化四年时间通读了新记公司时期的全部《大公》,并作了数百万字的详细摘记,大致把握了《大公》的思想脉络。但是报社内情往往无法从报纸版面上反映出来,他还得虚心地向《大公》旧人了解和请教,并广泛搜集有关《大公》的史科和回忆文章。到了动笔撰稿的时候已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难怪写书成了他游刃有余的乐事。我浏览这部书的感觉,仿佛在聆听老朋友娓娓而谈,作者谈起当年《大公》的往事,可谓历历如数家珍。由此而悟出一条治学的真谛: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学术成果偏爱勤于学习、勤于思

  • 标签: 新记《大公报》 学术成果 “文人论政” 报纸版面 思想脉络 新闻统制
  • 简介:张高峰是中国新闻史上留下痕迹的人物,这痕迹又与中国报刊史上迄今出版时间最长的《大公》相联系。张高峰辞世十余年之后,在《大公》创刊百年纪念活动中,在许多场合、许多文章中,他的名字一再被人提起,说得最多的就是他在1942年深入民间采访,大胆向全国披露了河南大灾实情,大公总编王芸生根据他的通讯《豫灾实录》写了那篇著名社评《看重庆,念中原》,以及由此引发蒋介石下令大公停刊三天、汤恩伯在河南逮捕张高峰等一系列事件。《豫灾实录》是张高峰新闻生涯的一个亮点,但并非全部;《大公》是张高峰成名的“舞台”,但在台前幕后还有许多故事,有喜有悲,有笑有泪,有文人命运,有历史印痕。追寻张高峰新闻生涯轶事,或可给今日读者一点思考。

  • 标签: 新闻生涯 中国报刊史 中国新闻史 新闻通讯 出版时间 大公报
  • 简介:大公》是唯一一份历经百年仍在出版的中文报纸,也是唯一一份获得国际荣誉的中文报纸。它具有浓厚的自由主义色彩,开创了中国民营报刊自由主义的先河。它坚持以“四不原则”为办报思想,有独立的报格,坚持中国文人论政的传统,站在中立的立场评论中外时事。

  • 标签: 张季鸾 大公报 文人论政
  • 简介:说《大公》人才济济,主要指的是编辑、记者中能人众多。今天回忆起来,真是群星璀璨,目不暇给。说出一些名字,都令人不胜向往:范长江、孟秋江、杨刚、萧乾、朱启平、黎秀石、梁厚甫、张高峰、吕德润、高集、陆诒、李侠文、徐铸成、周太玄、查良镛(即金庸)、唐振常、季崇威、曾敏之、谭文瑞……但这些人与北京《大公》基本没有关系,有的早在解放前就离开,有的在解放初期离开,个别人在北京《大公》成立不久后调离。因此,我在这里讲的杰出编采人员,都是在北京《大公》工作过一段时间,有突出贡献的人。

  • 标签: 《大公报》 北京 解放初期 编采人员 范长江 徐铸成
  • 简介:党报同的第一次论战是在1941年5月.国民党掀起的第二次反共高潮已被打退,它在政治上极端孤立的处境下,反共活动有所收敛,却加强了对新闻界的控制,报刊上充满反共叫嚣.

  • 标签: 党报 历史 周恩来 《致大公报书》
  • 简介:大公》曾是一个著名报纸系列,新中国成立前在知识分子和上层民主人士中产生过广泛影响。毛泽东很早就和《大公》有过交往,他早年被湖南《大公》聘为“馆外撰述员”,发表过若干有影响的文章。1945年国共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和渝版《大公》接触十分密切。其时,《大公》以上海为总管理处,发行沪版、津版、渝版、港版《大公》。新中国建立后,除香港《大公》未作变动外,其他三版均收归国有。就《大公》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毛泽东也作过几次重要指示。

  • 标签: 《大公报》 毛泽东 新中国成立 民主人士 知识分子 重庆谈判
  • 简介:大公号”滑翔机是中国第一架滑翔机。当抗战刚进入第三个年头,1939年10月20日,在祖国的大西南的成都,“大公号”滑翔机首次正式飞上天!这一天,在成都隆重地举行了“大公号”滑翔机献机仪式暨飞行表演。出席大会的有戴季陶、陈立夫等。陈立夫在大会上讲了话,他高度赞扬了《大公》对中国航空事业所作的贡献。驾机表演的是中国滑翔第一人,时任滑翔训练班主任韦超。时隔不到一个月,即11月18日,“大公号”滑翔机运抵陪都重庆,在珊瑚坝机场举行飞行表演。那天,山城重庆,“万里晴空,薄有雾气”。“山城的每一段台阶上都站满了热心的观众”,特别是“珊瑚坝机场里,千余人都仰首向天,等待大鹏展翅”。“下午3时整,

  • 标签: 《大公报》 滑翔机 保管委员会 滑翔运动 胡政之 飞行表演
  • 简介:1966年的"五·一六通知",导致"文化大革命"全面爆发。一些文化机关陆续受到冲击,大批文化人成为"革命"对象。就在此时,北京街头却出现了一份新创刊的报纸——《前进报》。这是一份仅仅存活了103天(1966年9月15日至12月26日)的报纸,共出版45期,成为中国当代新闻史上一个罕见的夭儿。《前进报》的创刊要从它的前身北京《大公》的停刊说起。中央文革批准《大公》易名《大公》创办于1902年,曾有津版、沪版、汉版、港版、渝版、桂版,至今仍有港版出版发行,是一份有着

  • 标签: 大公报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毛泽东思想 中国当代 报纸 毛主席
  • 简介:1936年12月12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张学良、杨虎城"兵谏"蒋介石,扣蒋于西安城内,逼蒋抗日.这其中《大公》总编辑张季鸾(1889-1941)扮演的角色,常常被人忽略.

  • 标签: 大公报西安 西安事变
  • 简介:范长江同志被誉为“我国现代新闻史上最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一九八八年,在纪念中国记协成立五十周年之际,会议主席团、书记处作出决定,确认五十年前在上海成立的、由范长江参加发起并领导的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是中国记协的前身。在此以前,记协主席团还决定成立范长江

  • 标签: 范长江 《大公报》 共产党 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 毛泽东 蒋介石
  • 简介:中国近现代报刊史上,民营报纸为数极少,最有影响的就是《大公》、《申报》和《新闻报》。《申报》和《新闻报》是外国商人在中国创办的两家商业性报纸,办报的根本目的就是为赢利,虽然在以后的发展中它们也不断调整办报策略,但是这一基本定位并未改变。这两家报纸分别于1909年和1929年回归国人,但是仍然以赢利为主,成为民族资产阶级商业性报纸的代表。而《大公》坚持"文人论政"的民间立场,树立了文人办报的典范。

  • 标签: 《大公报》 文学空间 中国近现代 《新闻报》 办报策略 民族资产阶级
  • 简介:范长江是靠在《大公》上发表西北系列通讯开始在新闻界崭露头角的,一方面《大公》于他有恩,另一方面他对《大公》也是做出贡献的。但在武汉《大公》时期,他却离开,是主动还是被迫,其中的原因成为一个不大不小的谜案。以前大家多认为是范长江的政治态度,在采访完西安事变后发生重大变化,自动“投共”去了;现在大家都比较认同是范长江的一句话惹恼了张季鸾,即值夜班是“出卖健康”,于是被张季鸾下了逐客令。

  • 标签: 《大公报》 范长江 政治态度 西安事变 张季鸾 新闻界
  • 简介:<正>报网融合概念的提出已有20余年的历史,从网络媒体作为一种媒介形态被认可的那天起,报网融合就成了学者、专家们热议的话题,它经历了早期"报网互动"的自觉,到如今形势所迫下"报网融合"的自省。20年过去了,报还是那张报,网还是那张网,融合大多停留在意识上,"雷声大雨点小",或者说想得多、做得少,探索的多、成功的少。原因究竟在哪里,答案莫衷一是。报网融合需要无为而治,不破不立报网融合,融什么?笔者认为,

  • 标签: 报网融合 《大公报》 媒介形态 报网互动 传播渠道 新媒体时代
  • 简介:大公》刊载了大量宣传禁、戒缠足的文章,从缠足影响国家兴盛、国家命脉、国家形象三个方面揭示了缠足的危害性,虽然其也论述过缠足于家庭及个人的影响,然其最终的落脚点在国家。《大公》通过舆论启蒙民众,宣传、推动天足社团的活动,使民间士绅得以为反缠足活动发声,也藉由宣传扩大了官方反缠足政策的影响,形成舆论的洪流,使政府对缠足的态度逐渐由劝诫向惩戒转变,最终将禁止缠足纳入新政议案。尽管清末未能实现将禁止缠足上升到国家法律层面,但是《大公》站在国家立场改变缠足陋俗的努力对开通风气功莫大焉。

  • 标签: 《大公报》 缠足 清末
  • 简介: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1902年6月17日创刊于天津的《大公》,是创办得较早且又较为重要的报纸之一.其创办人是英敛之(1866-1926).

  • 标签: 之和创办 创办大公报 敛之和
  • 简介:在新文学运动中,一些优秀的报纸副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大公》的《文艺》副刊从创刊起,直至抗战开始培植了一批青年作家,发表了不少作家的处女作、成名作,成为20世纪30年代北方乃至全国颇具影响的文艺阵地。30年代《大公》文艺副刊的盛况与它的灵魂人物——从1935年至1939年历任津、沪、港版《文艺》主编萧乾的功劳是密不可分……

  • 标签: 中国 新闻事业史 编辑思想 策划 萧乾 《大公报》
  • 简介:<正>新记大公(1926年——1949年)是旧中国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报纸.对于它的成功,已有人作过多种评论。本文试图借鉴现代科学的一些研究方法,把大公看作一个系统,从这个系统的整体出发,从部分与整体的联系中,揭示大公的报业机制,探寻其成功的内在原因。个性特征:经济独立、按商业原则经营的政治性报纸经济独立、按商业原则经营,积极干预时政、具有强烈的政治意识,是新记大公

  • 标签: 大公报 旧中国 经济独立 报业机 抗战胜利 民族资产阶级
  • 简介:大公》是我国现存的历史最久的报纸。从1902年在天津创刊,到迄今仍在香港出版的《大公》,已经有115年历史。100多年历经四个阶段:一是1902—1916年英敛之创办并主持的阶段;二是1916—1925年王郅隆出资接办时期;三是1926—1949年,由吴鼎昌出资,与胡政之、张季鸾合办的"新记《大公》"时期;四是全国解放后,由私营企业转变为公私合营性质的时期。

  • 标签: 新记《大公报》 用人之道 1949年 公私合营 企业转变 英敛之
  • 简介:《独立评论》存在于1932—1937年,是20世纪30年代最富影响力的政论性刊物。围绕着《独立评论》聚集了胡适、丁文江、蒋廷黻、傅斯年、翁文灏、任鸿隽、陈衡哲等一批被称作“独立评论派”的知识精英,他们借此刊物发表对政治的观点,以尽“文章报国”之责。新记《大公》1926年9月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三人续办,标榜“不党、不卖、不私、不盲”,在中国报刊史上是一张具有“文人论政”色彩的独立报纸。新记《大公》的《星期论文》是一个邀请学者、专家发表观点的精英论坛,曾经被称为《大公》的四大特色之一。

  • 标签: 新记《大公报》 独立评论派 论文 星期 《独立评论》 “文人论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