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0 个结果
  • 简介: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核心思想,是恩格斯在19世纪70—80年代提出的流动范畴。美是一个流动范畴。以马克思主义的流动范畴的辩证方法论来解读红学史,明义是曹雪芹《红楼》百廿回文本的见证人。《红楼》"本事"中的皇室真假接班人美学密码和"反清悼明"的爱国主题密码,是曹雪芹的主观意图美学密码。《红楼》里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描写了萌芽市民化的城厢贵族的叛逆青年与封建王权、封建贵族的矛盾悲剧,是其作品的客观主题。以开放的马克思主义"流动范畴"解读《红楼》,并没有阻止、也不可能封闭组成了灿烂耀眼的星河中人类深刻独特的思致,去丰富多彩地欣赏《红楼》的美学价值。

  • 标签: 流动范畴 美学密码 皇室真假接班人 反清悼明 入学萌芽
  • 简介:红楼》多有用易卦、易象而行的隐寓。林黛玉情节、细节中反复隐出井卦,妙玉法名隐出兑卦,"槛外人"、"铁槛寺"隐寓坎卦,"大观园"则隐出观卦。

  • 标签: 井卦 兑卦 坎卦 观卦
  • 简介:李纨是荣国府早夭的长孙贾珠之妻,在《红楼》十二金钗中排第11位。在《红楼》众多悲剧女性形象中李纨可以说是受封建礼教摧残荼毒最深的一位。对于丈夫的早逝,李纨表面上恪尽职守扮演着贞节寡妇形象。然而在她压抑的内心深处却不时地涌动着对于青春年华、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她看似波澜不惊的生活表象里还隐藏着她的聪慧、热情。若以精神分析理论重新观照李纨,便会发现,真实的李纨是幽默、潇洒的,她不是冷漠的遗孀形象,只是市俗的眼光和礼教的规范使她不得不隐藏内心的感情,但是本能的冲动是无法被压抑的,它寻求着任何可能的突破口喷薄而出,以此来体现主体内在的心理活动。

  • 标签: 《红楼梦》 李纨 形象 精神分析
  • 简介:为有源头活水来俗话说:“温室里长不成参天树,花盆中栽不出万年松”。教育如果与生活的距离过大,学生不接触生活、不感受生活、不体验生活,他们就不可能了解和认识生活,也就难以适应生活。《红楼》里的美女几乎个个有才,但能够将这些才气运用到生活中的并不多,大多是些见月伤怀、见风流泪的“小资”情调。当然,书中也有不“小资”的,最典型的当数薛宝钗和贾探春。

  • 标签: 《红楼梦》 教育 感受生活 “小资” 体验生活 贾探春
  • 简介:中国方言差异之大,彼此不能互通,于是产生了圣经方言译本。汉语吴方言中的4个分支与圣经翻译有关,即太湖分支的上海方言、宁波方言、苏州方言、杭州方言,台州分支的台州方言,瓯江分支的温州方言,婺州分支的金华方言。据笔者统计,吴方言圣经译本总计114种,其中汉字49种,罗马字65种,含2种《圣经全书》汉字本,1种《圣经全书》罗马字本,1种《旧约全书》汉字本,2种《旧约全书》罗马字本,9种《新约全书》汉字本,8种《新约全书》罗马字本。

  • 标签: 圣经译本 吴方言 汉字 教会方言 罗马字
  • 简介:《圣经》中译本在中国教会目前已基本固定在基督教新教所用“和合本”《圣经》和天主教所用“思高本”《圣经》,教会人士将之视为具有权威性的经典汉译本。尽管汉语语言的发展在语言意义上已经超越了这一阶段,相关《圣经》翻译及研究机构和有些个人亦根据现代汉语有过重新翻译《圣经》的努力,这些新译本却并没有获得教会的普遍承认,而只是在教界和学界之间的边缘领域闪现其存在。这一现象非常值得研究。一方面,这种《圣经》中译本的使用状况反映出中国教会的基本状况,意味着其经典及理论的认知尚未出现根本性突破,教会的基本面貌亦沉于传统而鲜有革新。“和合本”《圣经》的翻译问世曾被视为20世纪初对“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在现代汉语的白话文运动中留下过颇有意义的一笔。这种《圣经》汉语语言翻译的革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教会的革新及其对社会文化革新的参与,其曾经有过的“与时俱进”值得我们今天反思和总结。中国教会持守传统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应该积极参与社会的发展变革和思想文化的精进,所以教会仅从汉译圣经这个层面就应看到其发展滞后的一面,由此应有奋起直追的意向和准备。教会的现代语言尤其是其宣道讲经所必须的圣经语言应跟上时代。这是从《圣经》汉译上对中国教会的呼唤和激励。另一方面,中国现代学术界在基督教研究上已经进入系统释经的时代,其基于《圣经》希伯来语言和《圣经》古希腊语言的圣经新旧约释经正在全面开展,其圣经释经学亦与现代解释学有着密切结合,尤其在方法论上有着明显的提高。在此基础上,诠释经典已经远远走在了重新汉译《圣经》的前面。然而,如果没有全新的现代汉语翻译的圣经版本,那么这种过于超前的释经

  • 标签: 圣经 中译 解释 文化 研究
  • 简介:今天,在这场国际道教沦坛上,众多有识之士部开始积蓄力量,共同作出伟大贡献;还筹备创建我梦寐以求的世界道教联合会。世界道教联合会,就像干旱时期的及时雨,正是人之所需,能解干渴之急。这个旨在促进海外道教懒联盟,将建立翻译中心和教学中心,将道教文化传递给身处中西方的外国人。

  • 标签: 道教 教学中心 文化传递 联合会 外国人 中西方
  • 简介:《德意志意识形态》最初的汉译本是1938年由上海言行出版社出版的郭沫若译本,关于郭译本的翻译时期问题,学界存在争论,笔者对比了《译者弁言》《郭沫若年谱》与1947年群益版《序》的记述,推测郭老1931年在日本千叶县的家中译完了此书.通过实例考察郭译本的译注、翻译术语与误译,发现郭译本的翻译底本非郭老在《译者弁言》中所称的梁赞诺夫版德文本,而是栉田民蔵与森户辰男翻译的,1930年作为《我等丛书》第4册出版的日译本,并提出中日学者在《费尔巴哈》章编译史研究中应共同解决的课题.

  • 标签: 《德意志意识形态》 梁赞诺夫版 栉田+森户译本 郭沫若译本 翻译术语
  • 简介:《圣经》在汉语语境中有一语多译的传统。译本群的语文风格从深文理、浅文理、官话到现代汉语的更迭,客观上是语言与社会现状的流动,但更是译者将多种因素,尤其是读者预设纳入翻译视野的结果。这一结果促成了《圣经》宗教价值的淡化以及文学价值的凸显。译本群表象上丰富的语文风格、多维的主体价值及多样化的读者期待虽然事实上促进了《圣经》从征服文化向使节文化的转型,但这种《圣经》读者翻译观是与彼时中国语境的妥协与协商,而忠实于文本目的才是翻译的终极诉求。

  • 标签: 语文风格 读者期待 文本目的
  • 简介:巴哈欧拉的《隐言经》原文为阿拉伯文和波斯文。自1858年问世以来,迄今已有150年的历史。期间各种文字的版本层出不穷,多达120余种。在中国及华人地区,根据守基阿芬第1934年英译本翻译的中文版本至少有5种以上,其中包括最早的20世纪30年代廖崇真译本(简称“廖本”)、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台湾本(简称“台本”)、马来西亚苏逸龙译本(简称“苏本”)、20世纪末澳门巴哈伊总灵理会出版的译本(简称“澳本”)和新纪元国际出版社出版的李绍白译本(简称“李本”)。前4个为散文译本,可视为一个系列,最后1个为诗体本,别具一格。将这几个译本加以比较,意在探询其继承关系与创新精神,为《隐言经》译本今后进一步的修订和提高做一些建议。

  • 标签: 巴哈欧拉 《隐言经》
  • 简介:译作的序言跋语是译者翻译思想的重要载体,具有前理论性质,对翻译研究具有重要文献价值。在漫长的圣经汉译史上,一些西方译者和华人译者通过序言对自己的翻译活动和翻译原则做出记录。本文通过对八篇历时《圣经》汉译本序言加以分析,探讨中西方译者在翻译意图与效果意识、汉语审美意识、文化协商意识、译者主体意识上的渐变过程,对于圣经汉译史的研究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理论价值。

  • 标签: 译本序言 《圣经》汉译 翻译思想
  • 简介:的分类学仍在发展的幼稚阶段。许多研究者企图根据详尽的内容分析来分类,类别包括主题(跌落、飞、参加考试、错过火车等),情感(焦虑、沮丧、梦魇、性与侵犯行为的等),人生大事(诞生、成年礼、结婚、死亡)。这是类似植物分类法的原则。我们却需要一个达尔文式的进化说明参照架构,才可以把所有类型的连贯起来。我不敢自命有提供这种架构的能耐。

  • 标签: 侵犯行为 法的原则 植物分类 分类学 研究者 成年礼
  • 简介:人的思维有三种类型,睁眼思维、卧思和思维。思维正如弗洛伊德所说,它是通过无意识境界的捷径,多里随机性。每个人每夜都会做梦,只是各人情景不同而已。根据生理学研究,睡眠是脑神经的抑制过程,大部分抑制中又有一部分在兴奋,便是梦中思维。那么,思对文学创...

  • 标签: 思维科学 梦思维 梦境 文学创作
  • 简介:文章从跨文化翻译的视角对比了美国汉学家李克和中国学者翟江月的《管子》英译本.李克的翻译重在介绍,鲜加评论,旁征博引,考证精详.其特色是异化为主,归化为辅,力求形式对等.翟江月的译本采用了归化与异化相结合的策略,力求功能对等;她的译文语言平实,易于理解.两个译本各具特色,也各有不足,但是都为“中学西传”做出了重大贡献.

  • 标签: 跨文化翻译 管子 异化 归化 形式对等 功能对等
  • 简介:笔者旅印期间见到了《法显传》的印地文和尼泊尔文译本,觉得这不仅是中国与南亚文化交流史上一件值得记录的大事,也是佛学界和佛学研究中一件令人高兴的大事。

  • 标签: 《法显传》 尼泊尔 译本 佛学研究 文化交流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