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喷砂后弧氧化(MAO)与喷砂酸(SA)后MAO处理表面形貌的差异,探讨如何在保留SA获得的一级孔洞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MAO膜层的"骨小梁"样结构及富含钙磷的化学成分。方法分别采用直径为106、250μm的Al2O3颗粒对钛样品进行喷砂,部分用氢氟酸(HF)双重酸制备SA样品,再对两种样品分组,使用不同的处理电压进行MAO处理。通过扫描电镜观察表面形貌、膜层厚度,能谱分析仪测量表面元素含量。结果SA样品再行MAO处理可获得均匀连续的氧化膜层,并且MAO处理没有改变SA形成的基本形态,其中直径为250μm的Al2O3颗粒喷砂后双重4%HF酸MAO处理表面的一级孔洞大小与成骨细胞最为接近。结论纯钛经SA和MAO复合改性后,在表面形成复合的形态特征,从而达到优化种植体表面结构和组成的目的。

  • 标签: 喷砂酸蚀 微弧氧化 纯钛 表面形貌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龋活跃度与龋现状和龋进展速度以及综合口腔卫生状况的关系。方法对402名小学生测定龋活跃度,发放调查问卷,并从小学3年级级起连续2年进行龋状态、综合口腔健康追踪检查。结果各牙位龋均在2年内均呈现上升趋势,其中上、下第一恒磨牙龋均明显高于其它牙位;龋活跃度与龋均有极明显相关关系;龋活跃度与综合口腔卫生状况(菌斑、牙龈等)间无相关关系;龋均与综合口腔卫生状况(菌斑、牙龈等)间无相关关系。结论高龋活跃度者龋发生率高,龋进展速度快,以该指标显示龋现状并预测龋进展的危险性是可靠的。

  • 标签: 龋齿活动性试验龋均口腔卫生状况
  • 简介:纸片的制备及应用徐克俭用吸水纸(卫生纸)制作酸纸片对牙面进行酸蚀处理。酸纸片的制作方法;取宜纸或消毒的皱纹纸一张。按不同年龄人的牙体大小分别剪成5mm×3mm适用于下颌牙、后牙,6mm×4mm适用于上前牙、切牙;3mm×3mm适用于个别小牙体...

  • 标签: 酸蚀处理 下颌牙 小牙 牙面 切牙 上前牙
  • 简介:目的评价ClearfilS^3Bond自酸粘结系统和唾液污染对窝沟封闭剂拉伸粘结强度的影响。方法15颗离体前磨牙,随机分为3组,每组5颗。A、B组分别经35%磷酸酸、ClearfilS^3Bond自酸蚀处理,C组35%磷酸酸后唾液污染,3组均用EstisealF窝沟封闭剂分层固化堆积形成5nm高封闭剂小柱。再将样本切成1mm×1mm×10mm大小的斌件,做拉伸仪检测其拉伸粘结强度。结果使用自酸粘结系统与常规磷酸酸组的拉伸粘结强度无显著区别(P〉0.05),而唾液污染组显著低于常规磷酸酸绌组的拉仲粘结强度(P〈0.05)。结论临床操作过程中应严格避免唾液污染,而关于自酸粘结剂对封闭剂与牙釉质的扮伸粘结强度的影响需进一步研究.

  • 标签: 微拉伸粘结强度 自酸蚀粘结剂 唾液污染 窝沟封闭剂
  • 简介:摘要“骨”病其实就是我们常常说到的骨质疏松。骨质疏松是中老年人容易得的一种骨骼疾病,此疾病不仅给人们带来病痛,使人们饱受病痛的折磨,也给生活带来许多不便利,例如腿脚不便等。目前学界认为,“骨”病,骨质疏松形成的病因主要是由于肾虚,所以以不慎滋肾为治疗的总原则,以补肾添精为主要的用药认识。李东垣是金元时期著名的医学家,是脾胃论的集大成者。李东恒在其著作《脾胃论》中对于“骨”病的病理以及治疗的办法有详细的记载。

  • 标签: 李东垣 骨蚀病 脾虚为本 治则治法
  • 作者: 瞿星 周学东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20年第05期
  • 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科 口腔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成都 610041(现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管理研究所,成都 610041)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科 口腔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成都 610041
  • 简介:摘要酸症是牙齿长期受到酸的侵蚀造成的牙体硬组织进行性损害,也是制酸、制醋等从业者的一种职业病。随着饮食习惯的改变,食用甜类、酸类食物增加,酸症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是儿童及青少年群体。本文从酸症的流行情况、病因和临床防治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酸症的早诊断、早治疗提供指导,为职业病防护策略提供支持。

  • 标签: 诊断 酸蚀症 口腔健康管理
  • 简介:以氯胺T与多种缓添加剂配伍,研制成复方氯胺T防腐消毒精。实验表明:2%溶液浸泡器械30d,染色织物3d和橡胶制品5d,均不腐蚀、不锈蚀、不脱色。溶液外观无变化,晶粉和水溶液性质稳定、杀灭细菌病毒效果可靠。

  • 标签: 防锈 消毒精 研制 效果
  • 简介:目的:牙科粘接已经成为修复性牙医学中最有挑战性的课题之一。酸目前被应用于牙本质以增强粘接力。如果酸渗入的深度大于随后使用的粘接树脂,因此而出现的一个薄弱的胶原纤维区可能会降低粘接效果。本项体外实验使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了酸时间对牙本质脱矿深度的影响。所提出的无效假说是牙本质脱矿的深度将不会与酸时间成比例地改变。材料和方法:用金刚石锯横断分割拔除的人磨牙,得到21块牙本质片。样本分别给以7种不同的酸时间(n=3),牙本质表面用35%的磷酸酸,固定,脱水并干燥,用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比较牙本质He面观和侧面观的表面形态。记录所有样本的管间牙本质的脱矿深度。结果:酸时间为5秒时,脱矿平均深度为1.1μm;酸时间为120秒时,脱矿平均深度为8.1μm。结论:尽管酸时间与渗入管间牙本质的深度有明显的相关关系,但磷酸侵入牙本质的深度与相对应的酸时间并不成比例。当再用新的酸剂酸60秒后,渗入深度明显增加。

  • 标签: 酸蚀时间 牙本质脱矿 牙科粘接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槲皮素对人牙本质抗酸性能的影响,为探寻理想的牙侵蚀症预防和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选择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门诊提供的因正畸需要而拔除的人第三磨牙50颗,制备牙本质试件128个,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试件随机分为8组(每组16个)。各组(每组选12个试件)分别用去离子水(对照组)、无水乙醇(对照组)、12.300 mg/L氟化钠、0.120 mg/L氯己定、0.183 mg/L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脂(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和0.075、0.150、0.300 mg/L槲皮素进行处理。每天37 ℃下用各组相应试剂浸泡试件2 min、去离子水冲洗并静置于人工唾液2 h后,使用柠檬酸(pH=2.45)进行4次酸循环;连续7 d。分别检测试件酸前后的表面显微硬度及表面轮廓(计算表面硬组织丧失量),用扫描电镜观察试件表面形貌。各组剩余4个试件用10%磷酸脱矿后干燥过夜,37 ℃下用各组相应试剂浸泡2 min,置于人工唾液中浸提7 d,检测浸提液中Ⅰ型胶原吡啶交联终肽(cross-linked carboxyterminal telopeptide of type Ⅰ collagen,ICTP)含量。结果相比对照组,氯己定、槲皮素、EGCG均可显著抑制酸循环引起的牙本质表面软化和硬组织丧失,0.300 mg/L槲皮素组试件酸后表面显微硬度减小率最小[(8.75±4.95)%],表面硬组织丧失量最小[(2.26±1.16)μm],ICTP含量最低[(5.72±0.88)ng],均显著低于氯己定及EGCG组(P<0.05)。各槲皮素组表面硬组织丧失量和ICTP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0.300 mg/L槲皮素组酸后表面显微硬度减小率均显著小于0.075和0.150 mg/L槲皮素组(P<0.05)。结论槲皮素可显著提高人牙本质抗酸性能,其中0.300 mg/L槲皮素的作用最佳。

  • 标签: 槲皮素 酸蚀,牙 金属蛋白酶类组织抑制剂 牙本质
  • 简介:摘要啮艾肯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在临床感染中比较少见,国内也只有零星报道。该菌可存在于人呼吸道、消化道、口腔、泌尿道等黏膜表面,当人体免疫力低下或黏膜表面破损时,常引起软组织脓肿、脑膜炎、脑脓肿、颈部脓肿及腹部感染等。该菌营养要求高,生长缓慢,培养困难,容易漏检、漏诊,应引起微生物实验室检验人员的注意。本文报道1例由啮艾肯菌引起的颈部脓肿,最终行手术并抗感染治疗后痊愈的病例。

  • 标签: 艾肯菌,啮蚀 颈部脓肿 质谱
  • 简介:目的研究不同脱矿方法酸牙根后,根面形貌的变化及胶原纤维暴露面积,探索牙根再植的最佳存活条件.方法收集离体狗牙,制备5mm×5mm大小的根片,随机分为7组:A组未经酸蚀处理,即空白对照组;B组采用30%柠檬酸浸泡处理1h;其余5组使用浸有30%柠檬酸溶液的小棉球擦拭牙面,时间分别为3min、5min、10min、20min和30min,设为C-3、C-5、C-10、C-20、C-30组.处理后样本扫描电镜观察根面微观形貌.热重分析仪SDT检测酸蚀处理对牙根无机物损耗的影响.在根面接种骨髓间充质细胞,观察细胞早期附着及增殖情况.结果未处理的根面可见明显玷污层,经柠檬酸浸泡1h后根表面光滑,未见有暴露的胶原纤维.而使用擦拭方法处理的根面不仅能去除玷污层,而且能暴露胶原纤维,且随擦拭时间的变化暴露的胶原量也有明显差异.C-5组根面暴露的胶原面积高于C-3组,而处理时间超过10min的根面可以发现牙骨质的大面积脱矿,牙本质小管暴露,且胶原纤维也随着牙骨质的剥脱而破坏.此外,接种在酸根面的细胞附着形态较好,增殖活性强于未处理根面.结论柠檬酸根面擦拭处理5min为理想的再植牙根表面处理方式.

  • 标签: 柠檬酸 根面处理 细胞定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酸黏接剂黏接正畸托槽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到2016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错颌患者共64例,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予以3M正畸釉质黏接剂治疗,观察组予以自酸粘接剂治疗,对比疗效。结果观察组采用自酸黏接剂于黏接时其使用量、光固化时间及脱落率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自酸黏接剂于正畸托槽黏接时使用量较少,光固化时间短,黏结强度足够,脱落率低,黏结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 标签: 自酸蚀黏接剂 正畸托槽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为了提高外伤牙的治疗效率,作者采用自酸粘接剂+扁钢丝+流动树脂共同构成粘接性夹板,用于固定外伤后松动或脱位患牙,取得了良好效果。

  • 标签: 牙外伤 固定 牙齿粘接
  • 简介:一名青年女性患者因数年前胃食管返流症及妊娠反应多种因素,导致上下颔牙齿磨耗严重,出现牙本质敏感伴发牙髓症状及根尖周炎.严重影响美观和功能。患者来修复科就诊2周前已行根管治疗处置牙齿敏感及疼痛问题。患者上下前牙残缺及牙列广泛磨耗,导致面下1/3垂直距离降低.经沟通患者选择咬合重建以获得修复空间及前牙美学修复。首先多学科会诊缺损病因,分析并制定诊疗计划,确定上前牙切缘位置、垂直距离和正中关系.然后为患者进行美学三级预演的数字化美学设计并制作诊断蜡型。在患者口内制作诊断饰面.其佩戴2周进行信息反馈。建议上中切牙行牙冠延长术调整上前牙牙龈位置及上中切长宽比.患者知情同意。上前牙行初步牙体预备,并根据导板创下完成上中切牙牙冠延长术和唇系带修整.6周后分段完成牙体预备并将所有诊断饰面更换为树脂暂时冠修复体。暂时修复体佩戴3月后,转移暂时修复体的颌位关系并进行纤维桩核的制作和最终牙体预备及印模制取。制作最终全瓷修复体及调合。戴牙后可见达到良好的红白美学、胎曲线和咬合功能。制作密西根颌垫短期佩戴保护修复体。2年中定期随访,结果表明患者咬合功能状态良好,垂直距离稳定,关节未见异常。

  • 标签: 咬合重建 重度磨耗 根管治疗 酸蚀症 垂直距离降低 女性患者
  • 简介:目的骨癌痛是临床最常见的癌症疼痛之一,因缺乏模拟骨癌痛临床发病病理特征的药物研发体内模型,从而不能精准干预其发病过程、优化诊疗策略和药物。癌痛发生与神经科学、肿瘤学、免疫学和骨生物学均密切相关,通过积极借鉴融合现代医学和生物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对骨癌痛动物模型的优化和新建进行探索。提出“伏毒骨扰神”为其发病的核心病机,针对核心病机则提出“补肾强骨、清透伏毒、安神止痛”的原则,除了传统的止痛药物,同时需要联用清透伏毒和安神药物,丰富祖国医学的疼痛发病理论。

  • 标签: 骨癌痛 伏毒蚀骨扰神 病机 理论创新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自酸法和磷酸酸法对儿童乳恒牙进行窝沟封闭术,以比较窝沟封闭剂的保留率和龋齿预防情况。方法选择4—14岁儿童完全萌出第一或第二恒磨牙、乳磨牙,采用自身半口对照方法比较,自酸粘接剂涂布牙面后窝沟封闭与磷酸酸牙面后窝沟封闭的临床效果。治疗后3、6、12个月复查。结果自酸组封闭一颗牙齿操作时间为(124±13S),较磷酸酸组封闭一颗牙齿操作时间(230±15S)短(P<0.01)。自酸组和磷酸酸组3、6、12个月在恒牙中保留率无统计学意义,在乳牙中自酸组保留率3个月无差异,6、12个月自酸组明显低于磷酸酸组,龋病发生率自酸组明显高于磷酸酸组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恒牙窝沟封闭时应有自酸法可缩短临床操作时间,提高患儿依从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在乳牙中临床上应慎用自酸法,如需使用应三个月定期复查,直至患儿养成良好刷牙习惯。

  • 标签: 自酸蚀粘接剂 窝沟封闭 保留率
  • 简介:目的:探讨氟化钠抗碳酸饮料对乳牙釉质酸的效果。方法:用人下颌乳切牙制备72个釉质块,将其随机平均分为3组:对照组釉质块不作涂氟处理,实验组两组釉质块分别涂0.6%和1.23%浓度氟化钠;各组再按浸泡在碳酸饮料中的时间不同分成30min和50min两个亚组。将各组釉质块分别浸泡于碳酸饮料中30min或50min,取出后用去离子水冲洗,将实验组重新涂氟,然后再将釉质块浸泡在碳酸饮料中,如此循环直至12h。用扫描电镜观察乳牙釉质表面形态改变,显微硬度计测定釉质表面硬度值(surfacemicro-hardness,SMH)变化,评估氟化钠保护乳牙釉质抗碳酸饮料酸的效果。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经两种浓度氟化钠处理过的乳牙釉质能不同程度地抵抗碳酸饮料的酸作用,SMH值较高(P〈0.05);随着碳酸饮料浸泡时间的延长,氟化钠保护乳牙釉质抗酸的能力下降;较高浓度的氟化钠的保护效果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化钠能够增强乳牙釉质抗碳酸饮料酸能力。

  • 标签: 氟化钠 碳酸饮料 釉质酸蚀 乳牙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自酸黏结剂对儿童磨牙窝沟封闭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儿童龋齿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12月到2017年5月在我院口腔门诊就诊的儿童病患120例。对照组60例儿童磨牙窝沟患者给予磷酸酸黏结剂的方法进行临床治疗;观察组60例给予自酸黏结剂进行治疗。比较患者在不同干预下的窝沟封闭剂的脱落情况和封闭后龋齿发生的概率。结果干预后,窝沟封闭剂脱落率、封闭后龋齿发生率等指标数据表明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自酸黏结剂对儿童磨牙窝沟封闭的临床效果比磷酸酸黏结剂显著,有效降低窝沟封闭剂脱落与减少儿童龋齿发病的概率,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 标签: 自酸蚀黏结剂 儿童磨牙窝沟封闭 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