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作为认知语言哲学基础,体验哲学认为人类概念的形成依靠人的身体和心智的体验,依靠人与物质世界的相互作用。据此,本文从认知语言的原型范畴理论入手,探讨体验哲学对原型范畴概念的建构过程和原型意义的扩展过程所具有的解释力,从而为语言哲学中的体验观提供有力的证据。

  • 标签: 体验哲学 认知语言学 原型理论
  • 简介:此文是约翰·迪利(JohnDeely)《符号哲学的冲击》(TheImpactonPhilosophyofSemiotics,Indiana:St.Augustine’sPress,2003)一书绪论第二章。全译本将由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

  • 标签: 符号学 哲学 四川教育出版社 现代 IMPACT 全译本
  • 简介:此文是对约翰·迪利《符号哲学现代性》一文的回应与评述。

  • 标签: 符号学 哲学史 现代性
  • 简介:意义问题,是分析哲学、现象、符号共同的核心问题,要建立一个哲学符号的意义理论,就必须辨清它与分析哲学和现象可能重叠,意见却不一样的地方。要完成这个复杂任务,不是一篇短文就能解决。本文只是提示:如果我们返回皮尔斯提出的符号现象,就有可能找出一条独特的哲学符号意义理论之路。为此,本文不得不简明地分辨皮尔斯与胡塞尔在符号与意义关系问题上的不同见解。

  • 标签: 意义 现象学 符号学 哲学符号学
  • 简介:母语说话者的语感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就像不同的语言之间可以存在差异一样.差异由功能范畴所决定,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扩展的功能范畴的数目不同,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功能范畴的形式特征的强弱不同或者说音韵要求不同,这些都是由词库或心理词典所决定的.

  • 标签: 功能范畴 语感差异 歧义 母语说话者 主语
  • 简介:普通话的重叠式至少由两个以上的层面构成:重叠1在第一层面构成,这一层面不具有循环性,只有轻声规则与之对应。重叠2是在稍后的层面上形成的,词汇形态构成的过程在这一层面上是多层次的,与之相对应的音系规则是三声变调和轻声规则,循环规则三声变调在后循环规则轻声规则之前运用。

  • 标签: 重叠式 三声变调 轻声 词汇音系学
  • 简介:本文主要从认知语言尤其是认知语法的角度探讨成语语义的非组构特征和组构性特征,并结合成语的语义组构特征和使用语境,从认知语法的基本思想出发探讨成语意义的识解方式及其对成语句法转换的制约。

  • 标签: 成语 非组构性 组构性 成语意义的识解 成语的句法结构
  • 简介:意义的形式,是赵毅衡先生始终研究关注的核心问题。在其近年发表的系列论文(即将整理出版为《哲学符号:意义世界的形成》)中,他尝试着构筑意义诸理论,从而为作为意义学的符号,梳理出一个清晰的学理边界和哲学基础,并在此过程中从“意义”这一根本角度,来反思人的认知。而这套关于如何用符号达意的理论,让我们可以窥见主体认知的规律与范式。要叩开这座理论大厦,我们必须持有的钥匙是意义的构成,即主体-符号-意义三项式,从而深入意义的目的:真知。最后回归符号的基本命题,即思维与符号之间的关系。

  • 标签: 意义 符号 主体
  • 简介:为了对比西方译者对汉学典籍的翻译过程,作者选取了两个具有代表性的《道德经》译本,分别为英国著名汉学家亚瑟·韦利的英译本和德国著名汉学家卫礼贤的德译本进行研究。本文以"哲学诠释"为视角,引入了"前见"和"视域融合"的概念,详细阐述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与原文和译文的两次"视域融合"。作者希望通过视域融合的研究,引发读者思考翻译的实质意义。

  • 标签: 前理解 前见 视域融合 理解 动机 操作
  • 简介:<正>[百忙里]有"急忙"义,有"不防、不料"义,有"无端、没来由"义,有"百般"义,一般用在动词前面,作状语。用如"急忙"的例子:(1)《单刀会》第四折《离亭宴带歇拍煞》:"说与你两件事先生记者:百忙里趁不了老兄心,急且里倒不了俺汉家节。"

  • 标签: 油葫芦 无名氏 元刊本 诗词曲 西厢记 元刊杂剧三十种
  • 简介:本文试图澄清文本被给予时间意识的基本方式.在柏格森和胡塞尔时间哲学的基础上,笔者试图描绘时间意识的两个主要特征.首先,根据柏格森的观点,对象在时间中的原初给予并非一些同质的、数学性的“点”在一个同质中介中的单纯并列,而是一些不同质的感知的整体,柏格森将这种整体称为“延续”.进一步讲,根据胡塞尔的观点,不同符号乃是在时间意识中被联结的:他把这种原初的时间意识描绘为一个由前瞻和后顾所组成的场域,而解释行为则主要是一种前瞻.本文的第二部分将着重描述这种作为前瞻的解释行为的诸种特质,包括以一种消极综合的方式作为其引导的过去经验,它在不同文本层面上的具体面貌,以及其“期待”落空的诸种可能.

  • 标签: 现象学 时间意识 解释 胡塞尔 柏格森 符号学
  • 简介:纳尔逊·古德曼(NelsonGoodman,1906—1998)是二战以后美国最重要的分析美学家之一。他研究领域宽广,包括哲学、语言、美学、科技哲学等,其著作《事实、虚构和预测》(Fact,FictionandForecast)被列为“过去50年最重要的西方哲学著作”之一。

  • 标签: 哲学研究 纳尔逊 艺术哲学 符号学 古德 世界
  • 简介:逻辑范畴体系是哲学的核心思想,是哲学理论的出发点。对符号和语言学来讲,也一样。本文作者试图构建两大符号学派和几种有代表性的语言的逻辑范畴体系并描述这些学科的发展情况,以探索上述两大符号学派的哲学根源和几种语言哲学、符号根源以及这些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确定这些学科的性质、范围和方法,并期望以此作为研究这些学科的一个纲要。

  • 标签: 逻辑范畴体系 符号学 语言学
  • 简介:<正>筛网在生产和生活中常用到,它的用途有筛分、过滤、隔离、电磁屏蔽等。也有利用金属网的散热作用,装在易燃、易爆气体的通道上,借以阻止明火引燃、引爆后方气体,如装在矿灯上的防火罩和油罐、气体管道上防火器内的防火网等。筛网孔眼的大小叫“网目”,简称“目”,它是指每单位长度(不是单位面积)内的孔数。也有的是指网

  • 标签: 生活中 电磁屏蔽 热作用 网目 筛网 气体管道
  • 简介:《辞海》(1979年合订本)“扶桑”一词的解释,共有三项。其中第三义项为“我们对日本的旧称”。1980年2月25日《人民日报》第三版发表闻一同志《关于“扶桑”》一文后,一年多来,不少读者来信对于“扶桑”究竟指日本还是墨西哥?提出一些问题和看法。这里发表两种不同意见的文章,供有关词典在修订时参考。关于“扶桑”问题,我们不准备讨论。

  • 标签: 扶桑国 墨西哥 发现美洲 日本国 哥伦布 解释
  • 简介:清华四大国学导师之一的王国维一生译介了大量的西方哲学著作,希望从形而上来丰满中国的学术,从认识论的高度来促进中西之间的学术交流。本文主要以《辨》这部译作为个案,结合其产生的历史背景,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剖析其译名和译文的特点,即以日译语的吸收为译名的手段、以"操纵"和"改写"为译文的策略。王国维的翻译实践和翻译批评以其深厚的哲学研究为基础,对王国维的哲学翻译进行研究,对当今的文化、历史和翻译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

  • 标签: 《辨学》 哲学翻译 意识形态 王国维1
  • 简介:本文试图从认知角度对对称格式作出解释.对称格式与非对称格式对比,在语义和句法上表现出许多特殊性,这是因为,从完型心理学上讲,对称格式是一种完型结构,是一个整体;对称格式整体意义具有数量特征并含有夸张色彩,其认知基础是对不确定的主观量的临摹.

  • 标签: 对称格式 语义 句法 汉语语法
  • 简介:Paraphrase是一种用简单英语解释较难英语表达的教学方法,将其应用于高中阅读教学中,使其成为教师阅读教学以及学生英语学习中的一种习惯。本文从词、句、篇三方面阐述了Paraphrase教学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及其作用。

  • 标签: PARAPHRASE 课堂解释 阅读教学
  • 简介:前不久.一位老同学出了车祸.整个车头都被撞坏了.幸亏人没伤着。他一回家就向母亲报告了这个意外的不幸。

  • 标签: 情绪 人生哲理 人生感悟 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