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5 个结果
  • 简介:《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简称《决定》)指出,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个总目标,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则,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相耦合而共同发挥作用。这一论述强调了法律和道德对人们行为的不同作用,同时也着重指出了二者作用机制的耦合并用问题。

  • 标签: 依法治国 以德治国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共中央 法治体系
  • 简介:引言学界关于权公示原则向存争议,加之《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以下简称《物权法》)并未明言权公示之原则,更为理论之争鸣留下余地。有学者将权公示原则作为物权法之基本原则,~①有学者则否认权公示之基本原则地位,~②可见关于权公示原则诸问题,学界难成达成共识,仍有探讨之必要。关于权公示之理论争点,可概括为三问题:第一,权公示之内容为何?是权变动?权本身?抑或二者结合?第二,权公

  • 标签: 物权公示 物权变动 不动产登记 动产物权 动产交付 公示方法
  • 简介: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就意味着,教育对人的影响应当是无形的、非强制的和根本性的。笔者认为,作为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要达到润无声的效果,至少需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 标签: 文化 雅斯贝尔斯 教育家 课堂教学 根本性 主阵地
  • 简介:德国古典哲学以其特有的思辨形式充分展示了对人的主体性创造能力的无限信任和对人的主体解放的不懈追求等思想因子,将人的主体性价值彰显和生存解放融会于社会发展前进的思辨有机系统中。其中以莱布尼茨单子论社会有机体思想、康德的人类社会互为目的与手段的有机体思想、黑格尔理念整体主义的国家有机论中关涉社会有机体理论为其主要代表。他们力求用思辨的有机体理论视角来发现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思辨的有机体理论中内蕴的有益思想因子,为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的真正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来源。

  • 标签: 德国古典哲学 思辨社会有机体 莱布尼茨 康德 黑格尔
  • 简介: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将依法治国作为主题,把法治中国建设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第一,这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时间纵向上的合理展开。从1997年中共提出依法治国方略后,我国法律条文越来越完善,中共十五大,依法治国方略首次被提升到执政党和国家政治的层面,并在历次党代会上一再重申,中共十八大阐述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要思想,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又提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目标任务。

  • 标签: 法治中国 历次党代会 治国方略 党的领导 中共十五大 民进会员
  • 简介:一、中国《物权法》有关上代位的立法与适用(一)上代位的概念与性质代位在近代民法中包括的代位与人的代位。人的代位即权利主体的替代;而的代位则为权利客体的替代,即以特定物价值的转化替代原物而作为原物所附权利的载体。的代位在现代民法中的运用受到一定的限制。上代位性是指担保权的效力及于担保财产因毁损、灭失所得的赔偿金等代位上。这是担保权的重要特征之一。由于担保权人设立担保权并不以占有和利用担保财产为目的,而是以支配担保财产的交换价值为目的,所以,即使担保财产本身已经毁损、灭失,只要该担保财产交换价

  • 标签: 代位 抵押权人 担保物权 近代民法 特定物 现代民法
  • 简介: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生成过程中,以血缘家庭为出发点,在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中,以性善为逻辑起点,生发出血缘、情感、入世三个重要的内容结构要素。家族的血缘情感是一切道德情感的源泉,从“亲亲”向“亲人”推演,推己及人,于是在传统文化精神生成的有机结构中,突出了血缘本位和家族本位。在家国同构的伦理政治模式中,以儒家的入世为主流建构起积极的人生态度,以道家的道心和佛家的佛性为补充,构建起人生的退出机制,从而使得传统文化精神的主体结构各要素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并实现了文化精神上的自我生成和自给自足。

  • 标签: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有机结构 血缘情感 家国同构 人生态度
  • 简介:债权与权的概念各自从其极端特例出发抽象而成,并非全无交集。尤其对于通过契约实现对的支配关系而言,其都需要借助于合同关系实现对的有限支配。在这些法律关系中,除定限权配备可能的公示手段(主要是登记),在其他方面本质上差异并不大。无非是由于物权法定主义的存在使得通过契约实现的之支配关系被区隔成了定限权和纯粹债权,从而也在效力上被划分为绝对效力与相对效力。两者看似界限清晰,但其间也充满了流动性。典型如一旦背后有了法政策的强力驱动,这些通过债权契约实现的之支配关系即有债权权化的可能性,租赁契约即为重要示例。在一定程度上这些法律关系被赋予了权效力,可以随转移,却也必须赋予其相应的公示手段以符合物权法体系,从而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利益。而通过债权权化的法律技术手段赋予个别债权契约以权效力,也可在一定程度上缓和物权法定主义可能带来的僵化体系效应。

  • 标签: 物债二分 物之支配关系 债权物权化 租赁权物权化
  • 简介:权是私法史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最初产生于中世纪教会法,后经奥尔良派法学家的努力而被用于封建法,用来解释被授予封地之人在取得其实际占有前的权利状态。16世纪以后,向权首先在阿佩尔手中转型成为对人权的一般表达,这种观念在越过格老秀斯后一直流行到18世纪,而且对权/向权的二分表达还一度成为法学家重构市民法体系的工具;另一些法学家则回归传统,将向权界定为对权与对人权的中间状态,这种意义上的向权为《普鲁士普通邦法》所采。随着权与债权区分的最终确立,向权概念消失了,但对"债权权化"的反思,提醒我们需重新考虑捡起这一概念的必要性。

  • 标签: 向物权 对物权 对人权
  • 简介:大数据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生产力,科技的进步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同时也使每个人都面临着数据的冲击,极易产生数字鸿沟,数字鸿沟必然造成贫富差距。如何搜集并挖掘数据的深层含义,采用互联网思维进行政府治理模式的变革,成为提升政府公信力和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云大智”时代背景下的政府治理具有支撑政府精准智慧决策、提高服务质量等作用。在此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的作用,积极推进柔性网络执政,倡导“以人为中心”的政府柔性治理理念,践行一种全新的现代政府治理模式。

  • 标签: 大数据 互联网思维 云物大智 政府柔性治理
  • 简介:在新的历史时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常态的背景下,身处大转型大变革的中国,国家的政治安全面临一系列极其严峻的挑战,推进我国政治安全管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走出政治安全治理困境,化解政治安全治理危机的战略抉择。加快中国法治建设既是健全和完善政治安全治理体系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也是实现政治安全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战略突破口。法治中国的建设既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可靠保障。为此,《党政研究》杂志社以《中国政治安全与法治建设》为题,组织了一些著名的政治学专家围绕此题进行笔谈,专家们对中国国家政治安全、法治中国的建设进行了一系列的讨论。专家们的中肯建议,对于目前国家政治安全的维护和法治中国的建设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 标签: 现代化进程 国家治理 民主与法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政治安全 安全管理体系
  • 简介:马克思借用“社会有机体”思想认识国家、市民社会等唯物史观的重要范畴,对国家的建构基础、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以及国家的消亡等哲学范畴进行了研究,其国家观在其社会有机体思想逐步成熟中趋于完善。充分认识马克思社会有机体视域中国家概念的演进轨迹,对于进一步深刻理解唯物史观,强化国家认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马克思 社会有机体 唯物史观 国家观
  • 简介:无权处分他人之合同的效力包括对缔约人的效力与对原权利人的效力。对缔约人而言,在缔约人为善意时,属于认识错误的问题;在转让人为恶意而受让人为善意时,合同的效力为可撤销;在双方恶意时,合同原则上无效,原权利人则有权决定其有效。对原权利人而言,权利人通过对无权处分行为的追认代替转让人成为了合同当事人,针对权利人的追认权,法律应赋予受让人撤销权。善意取得能够排除受让人撤销权,转让合同有效,但不能以此说明转让合同有效是善意取得的要件;受让人撤销合同的,将排除其善意取得,也不能以此说明善意取得是转让合同的要件。善意取得是原始取得还是继受取得与无权处分合同是否有效没有直接关系。

  • 标签: 无权处分 转让合同效力 善意取得
  • 简介:环境污染和贫富差距是人类面临的越来越严峻的问题。人们应该以宇宙问的“和谐”为出发点来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领土构成了成就个人发展、社会物质和精神进步的自由空间,其某些部分应永久地满足集体的基本生活需求。历史上,财产的最早归属形式是公产。公产相对于私产应具有优先地位。水泥浇灌、私有化和金融投机严重危及了人类的生存。中国在发展的进程中应对新自由主义和消费主义保持警惕,并注意维持各种要素和利益问的平衡。

  • 标签: 共用物 环境 领土 公共财产 私有财产
  • 简介:【裁判要旨】建筑、构筑或者其他设施及其搁置、悬挂发生脱落、坠落造成他人损害,所有人、管理人或者使用人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小区物业管理公司承担损害赔偿责任需有合同约定。侵权责任法第八十五条规定的管理人延续了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六条的规定,系指道路、桥梁、隧道等所有权归国家,交由国企等管理的情况,物业公司不能纳入其中。

  • 标签: 建筑物 责任承担 坠落 损害赔偿责任 侵权责任法 物件
  • 简介:《物权法》构筑的我国担保权制度是充分吸收英美法经验的产物,因此,对作为英美法担保制度起源之一的罗马法非所有权移转型的扫纬拳制度进行了解成为必要。近代苏格兰罗马法学者亨特的《包含盖尤斯和优士丁尼法学阶梯的以法典为顺序的罗马法之系统和历史性解释》,被誉为英语世界最卓越的标准教科书。对其中相关部分的解读,是上述深入了解英美担保制度之学理构架的捷径。

  • 标签: 亨特 质权 抵押权 担保物权 罗马私法
  • 简介:引言写作本文的目的在于介绍韩国民法上关于抵押权的上代位的相关内容。首先会介绍作为韩国民法上具有代表性的担保权之抵押权的上代位相关判例与学说,依次介绍民事特别法《关于动产·债权等担保的法律》中所承认的动产担保权的上代位,并进一步介绍让与担保权的上代位相关内容。韩国民法制定于1958年,并于1960年施行。~③韩国民法由总则、权、债权、亲族、继承编构成。有关抵押权的内容规定在第三部分权编中。

  • 标签: 抵押权登记 代位 动产担保权 物权编 让与担保 担保物权
  • 简介:公安监所视频监控建设目标从公安监所日常执法管理到监所整体安全保障,建设规模从零星监室覆盖到全方位立体监控,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用户的预期也随着技术的发展而提高。如何在联网技术的推动下,发挥视频监控系统更加智能化、人性化的功能,是立意所在。

  • 标签: 物联网 视频监控 全景视频 智能分析 信息融合
  • 简介:罗马法学家对要合同范畴的提炼一方面是以消费借贷为基础的,另一方面是以该范畴与其他合同范畴的不同为依据的。这两个参考因素带给我们这样的理论认知,要合同的硬核为协议加给托付。协议是其目的性要素,“给”是其产生根据,“托付”是其产生背景。正因此,其典型类型是消费借贷、使用借贷、寄托与质押,无名合同不是真正的要合同。在界定要合同时,认为以完成其他给付为成立要件的合同也是要合同是反历史的。

  • 标签: 罗马法 要物合同 无名合同
  • 简介:联网作为新的生活形态其先进性和巨大的应用潜力已经得到全社会的广泛认可。但其巨大网络价值的发挥还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系统地分析了信息共享在联网应用中的价值,利用博弈分析的方法对三种最基本的联网信息共享情景中参与者之间的利益关系进行分析,并基于此设计出相应的有利于联网信息共享的激励机制。

  • 标签: 物联网 信息共享 静态博弈 激励机制